真实性评语
1.如何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真实性
第一,在评价方式上,基本用客观的写实记录取代了传统的主观性评价。
第二,在评价内容上,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作为考察重点,全方位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评价内容可考察、可比较、可分析。 第三,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记录内容有据可查、审核公示,实现谁录入谁负责,谁签名谁负责。
学生写实记录要提供佐证材料;学生记录、班主任及有关 教师审核材料,都要签字。每学期,所有写实记录材料都必须在学校显著位置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
对公示期间被举报的记录材料,要求学校及时 查核并公布结果。
2.怎么对一份研究成果的真实性进行评价
学术评价实际上就是要将学术研究成果排排座吃果果,分成三六九等。
学术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即基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的评价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形式的评价方法,即游离于学术研究之外,客观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外在特征和学术成果之间的形式联系,从而描绘出学术研究的形式化图景,从而达到学术评估的目的。这来两种方法显然有主次之分,但又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内容的评价显然是一种最符合逻辑的评价,形式化评价本质上是基于内容分析的评价方法的一种工具和补充方法。
3.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也相继出台。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内容,这反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重视。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来评价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表现性评价是国外新近提倡的一种评价复杂学习的方法,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评价问题,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表现性评价目前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1992年提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要求学生创造出答案或产品以展示其知识或技能的测验。这一定义目前为较多的人所认可。
下面我们从这一定义出发,对表现性评价的涵义作进一步分析。 (一)表现性评价是对内在能力或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能力(或倾向)与行为表现的区分是现代心理学家,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家的一个重要思想。
如R.M.加涅就指出,“学习过程,得到教学条件的支持,就导致在学习者心里形成多多少少是持久的状态。这些状态当然是从观察他的作业(Performance)而推论出来的,因为这些状态是在许多场合下的具体情境里表现出来的。
为了强调这些状态具有习得的和持久的性质,可以管他们叫做能力和倾向”。这里,加涅说明的是内在的能力和倾向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才展示出来的。
通过行为表现,可以推论出所习得的能力或倾向。A.Oosterhof也主张区分学生的能力与表现。
“能力是学生的知识,我们想评价但不能直接评价,因为我们看不到另一个人知道什么或在想什么。我们应当确定出一种提供了学生知识迹象的表现”。
明确了能力与行为表现的关系,就不难理解表现性评价主要是对能力或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表现性评价并不仅仅局限于评价认知能力,也可用来评价非认知的结果,如自我定向,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社会知觉。
这种对情感态度领域学习的关注,反映出人们认识到,复杂任务的熟练表现,不仅涉及回忆信息、形成概念、进行概括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涉及到用脑的习惯、态度与社会技能。 (二)表现性评价是对能力(倾向)表现的直接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直接的评价,这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而言的。
传统的纸笔测验在评价人的能力(倾向)表现时,采用的是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受测者在纸笔测验上的表现,来预测他未来的工作或学习表现,从而间接地对其能力(倾向)表现做出评价。例如,通过多项选择、完形填空等形式的纸笔式测验,可以间接地对一个人使用外语的能力做出评价。
正如R.L.Linn等人指出的,纸笔测验、多项选择测验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是作为其它有价值表现的征兆或相关因素。与传统的纸笔测验相反,表现性评价则绕过了中间的作为预测或征兆的纸笔测验,直接对能力(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三)表现性评价与真实性评价、非传统评价 表现性评价有时又叫非传统评价(alternative assessment)或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这些术语涵义相近,但各有侧重。
非传统评价是指与标准化成就测验及多项选择题(正误判断、匹配题等)相对立的一种评价。真实性评价则强调呈现给学生的任务要有直接的意义。
在真实性评价中往往强调学生运用知识,强调使用现实性的问题。在笼统地指称表现性评价时,这三个术语可以相互替代,但在强调表现性评价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性时,这三个术语又不能相互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