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家族评语

1.读《神圣家族》有感1500字左右
1843年12月,B.鲍威尔及其伙伴创办了《文学总汇报》,鼓吹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宣称世界历史进程中唯一积极因素是他们的理论活动。并称这种活动为“批判的批判”。他们把改造社会的事业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大脑活动,认为纯粹的思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他们坚持敌视人民群众的唯心史观,称群众为“精神的敌人”,把群众说成是“非批判的”、是消极被动的“群氓”。该书就是为从理论上彻底批判这种思辨唯心主义思潮而写的。书中的“神圣家族”是对鲍威尔及其伙伴的谑称,讽喻鲍威尔像耶稣,他的伙伴们像耶稣的门徒,这个神圣家族自以为超乎群众之上,专门从事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教。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精神”和“群众”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他们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物质生产,不是自我意识。不去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他们还对思想的作用做了唯物主义的说明,认为思想的能动的实际作用是受物质的社会关系、需要和利益所制约的。鲍威尔则宣扬自我意识的活动是一切历史行动的积极因素,只能用自我意识去捏造历史行动,这正好暴露了他们世界观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作者指出:思想只有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才能成为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群众必然会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同少数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必然会日益自觉地参加到社会的历史活动中来,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作者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他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运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分析这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消灭集中体现在自己身上的现代社会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才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列宁指出:“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
2.马克思的《神圣家族》的主要观点
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他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运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分析这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消灭集中体现在自己身上的现代社会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才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他们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物质生产,不是自我意识。他们还对思想的作用做了唯物主义的说明,认为思想的能动的实际作用是受物质的社会关系、需要和利益所制约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群众必然会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同少数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必然会日益自觉地参加到社会的历史活动中来,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扩展资料
《圣神家族》的作用意义
1、全面算清了黑格尔等人的思辨哲学。
在《神圣家族》中,黑格尔思辨形而上学不只是他本人学说的代表,更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全部。马克思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放在了形而上学大厦的顶端,也对以其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开始了批判。
2、揭露了思辨形而上学结构的秘密。
马克思认为思辨哲学湮没了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体,全面再现了思辨形而上学如何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过程,了解为绝对的
人格"的卑鄙伎俩。
马克思对思辨结构的分析为批判近代形而上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思辨结构秘密的指出可以帮助人类认清其真正的本质所在,这是对近代形而上学有力的抨击。
3、正确评价了18世纪的唯物主义。
18世纪的唯物主义在批判了17世纪形而上学之后,发展变得机械和单一了,并且开始敌视感性的人,把与自然客观世界互动生成的人排除在圈子以外,仅仅以简单的经验作为认识的基础,没有考虑到人类感性的生存状态,进而也就无法认清人与自然的真正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神圣家族
3.马克思的神圣家族
黑格尔的错误在于双重的不彻底性:(1)他宣布哲学是绝对精神的定在,同时又不肯宣布现实的哲学家就是绝对精神;(2)他仅仅在表面上把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变成历史的创造者。
既然绝对精神只是post festum[事后]才通过哲学家意识到自身这个具有创造力的世界精神,所以它捏造历史的行动也只是发生在哲学家的意识中、见解中、观念中,只是发生在思辨的想像中。(第109页)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这种精神正在以下面这种方式发展着:人类仅仅是这种精神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承担者,即群众。
因此,思辨的、奥秘的历史在经验的、明显的历史中的发生是黑格尔一手促成的。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东西的历史,因而对现实的人说来,也就是变成了人类的彼岸精神的历史。
(第108页)早在黑格尔那里,历史的绝对精神就在群众中拥有它所需要的材料,并且首先在哲学中得到它相应的表现。但是,哲学家只不过是创造历史的绝对精神在运动完成之后用来回顾既往以求意识到自身的一种工具。
哲学家参与历史只限于他这种回顾既往的意识,因为真正的运动已被绝对精神无意地完成了。所以哲学家是post festum[事后]才上场的。
(第108页)。
4.神圣家族的《神圣家族》简介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344725246 《神圣家族》与马克思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创始人(以下简称创始人)在《神圣家族》这本书中批判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3623763“批判的批判”,并通过此批判阐明他们的思想。
他们对“批判的批判”进行的批判的核心对象是“批判的批判”的哲学、群众观以及历史观。创始人批判“批判的批判”的其原因是在于:其一是批判的批判的思辨哲学用只在自己的想象中才具有超经验的力量的“精神”即自我意识来代替现实的人;其二是批判的批判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群众看做是精神的敌人,并批判社会主义,因为不承认历史的真实的发展是群众的历史这一历史的真实;其三是批判的批判这样做最终所做的仅仅是用现存的事物的范畴即用现存的唯心主义哲学和现存的社会意向来制定公式,而在创始人看来“公式除了公式便什么也没有”;其四是批判的批判的群众观、历史观以及哲学观是相互不可分割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创始人批判“批判的批判”的哲学(1)他们反思“批判的批判”的哲学观:在创始人看来,思辨哲学因它的哲学观是幻想的而在现实中无能为力;思辨哲学过去幻想超越于事物的现状和现实的人之上,因而思辨哲学在其它一切场合谈到人的时候指的都不是具体的东西,而却是抽象的东西即理念、精神等等,因而它只满足于抽象的实践,不是实际地干预事物的进程;因为,过去的哲学认为哲学对思辨哲学来说只是事物的超验的、抽象的表现,在想象中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哲学未能对世界使用任何真正的鉴别力,未能对世界做出任何真正的判决,他。
5.《神圣家族》是怎样批判了思辨哲学,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出发,唯物主义地说明了异化或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因而,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但分工理论中隐含着两条使人的生存状况异化的理论线索,一是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另一则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层面上的。这两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未被清楚地分开,但却是以后马克思这方面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基础,因而值得给予更多的注意。
一、从“审美性生产”模式到“审美—生命维持性生产”模式 对于终生追求人类解放之理想的马克思恩格斯来说,说明人类的现实生存状况即私有制是如何形成的,并由之而引伸出从现实状况中解放的可能性,是其理论的一个根本性维度。不论他们在不同时期进行的这种说明在出发点上有何种根本性的不同,但任何这类说明在一个基本点上都有共同性,那就是人类是如何进入这种非其所欲的私有制条件下的生存状况的,这种生存状况中是如何包含着解放的可能性的。
为便于行文,本文将这类说明一般地统称为“异化”理论。 马克思最早的一个完整的异化理论样本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
这部著作中的异化理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赘述,只是想指出其中的理论缺陷,以说明马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出发,唯物主义地说明了异化或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因而,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但分工理论中隐含着两条使人的生存状况异化的理论线索,一是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另一则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层面上的。这两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未被清楚地分开,但却是以后马克思这方面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基础,因而值得给予更多的注意。
一、从“审美性生产”模式到“审美—生命维持性生产”模式 对于终生追求人类解放之理想的马克思恩格斯来说,说明人类的现实生存状况即私有制是如何形成的,并由之而引伸出从现实状况中解放的可能性,是其理论的一个根本性维度。不论他们在不同时期进行的这种说明在出发点上有何种根本性的不同,但任何这类说明在一个基本点上都有共同性,那就是人类是如何进入这种非其所欲的私有制条件下的生存状况的,这种生存状况中是如何包含着解放的可能性的。
为便于行文,本文将这类说明一般地统称为“异化”理论。 马克思最早的一个完整的异化理论样本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
这部著作中的异化理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赘述,只是想指出其中的理论缺陷,以说明马克思转变理论立场的必要性。其理论逻辑上的主要缺陷是循环论证,即从预设私有制出发,说明异化何以可能,又从异化来说明私有制的形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本人已意识到了论证的不完整性,并对解决问题的出路进行过某种考虑[1]。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对斯密和穆勒的观点进行评论时,二人所论及的分工和交换这一问题,引起了他的很大兴趣。
他写道:“考察分工和交换是很有意思的”[2]。但这种兴趣并不表明马克思在此要从考察分工和交换来解决它所遇到的循环论证的困难,因为这里仍然视“分工和交换是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明显外化的表现”[3],仍然认为“分工和交换是私有财产的形式”[4],而未达到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那样,从分工去说明私有财产之起源。
但无论如何,这里对分工与私有制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理解,仍是令人感兴趣的,只是在这里是把分工理解为私有制指表现形式,而不是其根源。但要能达到后一种理解,即从分工的后果上探讨私有财产的起源,就必须对生产劳动的实质有新的理解,看到生产劳动首先作为人类为维持自身生存所不得不从事的活动的自然必然性。
而这又需要一种对于人的本质有一种不同于类存在物的新的理解作为出发点,这一出发点应当能指明劳动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的首要性。这一出发点的转换,也意味着突破德国哲学的传统,从另一视角审视所面临的问题。
这一视角的转换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的。这包括在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上的视角转换:一是对生产劳动的理解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青年马克思把劳动比作艺术家的创造性生产”[5]的“审美性生产”[6]模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种可称之为“审美-生命维持”二重性生产模式[7]的转换;另一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作为类存在物的人”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转换。
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转换,才可能对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作出完全不同的理解。我们看到,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8]。
但对生产劳动之“生命维持”功能之首要性的肯定,却并不意味着对“审美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