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设小组评语

1.班级考评小组意见怎么写
一、学习小组建设
划分小组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即每个小组都必须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组长必须是成绩、能力最强的。建议每个班将座位重新排成九列,每三列为一大组,每大组相邻的前后两排为一个学习小组。各班也可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作适当调整,每组不宜超过8个人,也不可少于4人。明确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组内成员明确分工。班主任负责学习小组的划分,并将学习小组的名单印发给任课教师。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时,一定要将后面黑板的位置空出来以便学生上黑板展示。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由学生制定组内常规要求和纪律要求(组内公约),各班还可以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与优良学习小组创争评比、三好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的评选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制定有关课堂考核评比和记载的办法,并将结果载入学生的“成长记录”。所有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打分,并让学习委员或课代表及时记载,以便于班主任进行考核。
1、小组建设
①组名口号
规定每个大组要有自己的组名,可用组长姓名命名,以凸现小组长的责任感,或以其他形式命名。把教室内的前后黑板分成块,作为各小组展示的主要阵地。
②小组宣言
要求小组出一份小组宣言,宣言中包含着组名、组员、对手等几个方面。
③小组合作学习八项规范,用胶带纸粘贴在课桌上。
坐正立直、秩序井然;高效自学、积极发言;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④小组合作学习八种习惯,用胶带纸粘贴在课桌上。
尊重他人,学会聆听; 欣赏赞美,取人之长;规范行为,遵章守纪;
不忘责任,履行职责; 知恩领情,感谢别人; 诚实守信,知行合一;
细致缜密,做事有序。 合作竞争,竞争合作。
2、组员分工
组内根据需要,一般设立组长、副组长,实行分工管理。开始的时候小组长一般要选择有较强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一段时间后则应轮流担任。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教导学生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同时,注意职责轮换:各种职务可以轮换。职责轮换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提高合作兴趣,用责任感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四下方面的问题:
①学生合作不主动②合作交流不深入③合作参与不均衡④成员分工不到位
2、解决措施:
①组员合理分工
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内的组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做到每人一岗,每月一轮换。具体职责是:
小组长负责进行学习分工;检查督促小组学习;维持小组纪律;组织讨论、交流收发;作业 及其他组内活动。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
②让小组讨论有序进行
在进行小组内讨论时,要求学生严格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每小组先指定一位学生做中心发言人。
第二步:小组内轮流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听,中间不能打断别人,并准备补充或质疑。
第三步:自由发言,小组长总结归纳,组员做好记录。
三、学习小组评价策略
班主任要将按小组编制记分册发给班级学习委员和纪律委员,由班级学习委员负责记录每组每节课的得分情况,班级纪律委员记载各组的扣分情况。一周一汇总,先统计个人成绩,个人成绩汇总后形成小组成绩,每周日进行总结,对前若干名学习小组进行表彰;每半学期评出的优良学习小组4至5个,并给予适当奖励。
四、班级管理具体措施
①班级布置:班级标语(推荐):
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
②要求学生准备好文件夹、双色笔和纠错本。
附:班级学习小组量化考核示例:
2.怎样评价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 评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 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 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我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观察,认为要想行之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 习,首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联系实际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通 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及评价的研究来探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关 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策略 评价1.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于1970年兴起于美国,1980年起在世界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1990年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小组合作学 习是以3-6人组成的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它把一个班的学生按照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因素平均分成若干个“组 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1]。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能使学生学会怎样与别人合作,同时更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有些应用只是表面上有“小组合作学习”的 形式,在实质上,却与合作学习的主旨和精髓相去甚远,因而就出现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误解和误用。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 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流于形式的较多。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 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 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 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 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2.1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综观上述一些问题,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欠佳,表面化、形式化的理 解其意义。
因此,在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还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 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2]。
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 即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 总结。
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第三是小组合作 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2.2实施时的具体策略 有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理解,我们就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活动。但这还只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学习的前提条件。
针对开头提到的几种情况,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2.2.1进行合理的分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
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 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3]。
教师应按 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 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小组成 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这不仅 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掌握了以上的原则再结合班级和学科的具体特点,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按座次就近组合和以项目为基础的小组组合。
按座次就近组合,就是按 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一般4人左右。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须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次。
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小组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有效的课堂评价,又能催生学生的学习活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评价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评价准确得体,帮助学生催生学习活力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满足需要程度所做出的判断。在数学课堂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教师用常用语言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结果等进行判断,再行褒奖、指导。
首先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准确。准确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就没有了生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准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还需我们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细节,及时提醒学生,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评价之下源源不断的催生学习的活力。二、多角度评价,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另外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获得的都可能超过教师本人。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除老师评价外,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
平时我还常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小组评。例如:平时在探究、验证过程中,常以二人小组或四人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了解情况,互评相对比较客观,除自己评外,还进行小组互评,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评,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等等。
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培养探索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识亮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我们教师是从事这种神圣事业的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面对那些稚嫩的生命和纯洁的心灵,我们就要学会赏识那些值得我们赏识的东西。如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以鼓励。
成功,哪怕只是一点点,对一个学生树立自信意识也是极为有益的。学生在赏识教育下,体验到了被教师尊重的那份尊严感,被教师欣赏的那份幸福感,被教师赞成的那份成就感,他们就会极大地增强自信,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地调动,潜能就会得以激发,从而走出一片成功的、快乐的天地。
四、尊重差异,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的发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
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著名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应更多的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去点拨和启发。
有位老师在教学《谁打电话的时间长》一课时,出示情境图学生列出算式后,启发到:“请同学们想想,这道除法算式和以前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的?”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就变成51÷3,再计算得出17。教师评价说:“你真聪明。”
仔细瞧瞧,那个学生一脸平静,不经意地坐了下去。显然,学生听多了这样泛化的评价,早已产生审美疲劳,不感兴趣了。
这样泛泛而又单一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对如此的评价会麻木不仁,心理效应为零,评价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你真聪明”,聪明在哪里?“你真棒”,棒在何处?都应大声给出具体参数,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上述例子中老师的评价如再具体形象些:“这位同学能够知道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这种转化的思想很值得大家借鉴。”
这样具体的语言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让我们树立发展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4.小组长对组员的评价
吴志锭,你很活泼,是我们组的笑星,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上课归上课,下课归下课,上课就要坐好,不要乱晃。要认真倾听。
并且在组内讨论时要认真,回答的时候不要牛头不对马嘴。 陈伊琳,你上课挺认真的。
有时你也会玩一些小动作。我说你一两句你的脸马上就红了,嘟着嘴把头扭向一边,我就怕你哭。
但你并没哭,你没我想象中那么脆弱,过一会就好了。我希望你上课能多举手发言讨论时多发表自己的意见。
刘婉琦,你上课很认真,但沪肠高段薨灯胳犬供华你基本上不举手发言,有时你也会和别人说小话,可只要提醒一下就不讲了,还挺自觉的,没别的,我就希望你上课时多回答问题。更加认真的上课。
邱夏芬,在同学眼中,你是一个文静的人,可在我们组看法就不一样了:如果有人惹你你就会打他,或者把他的东西藏起来,让他去找。这次《青铜葵花》诗歌比赛一样,诗是你写的,可你不敢上台。
最后只有我去了。我希望你能大胆一点,回答问题声音大一点。
何佳颖,你是我们组数学组长,我觉得数学组长很累。因为只要作业全对,就加星。
有一次,只有刘琬琦错了,我们都抱怨你,你也说过不想当了,可我们都要你当,所以你只能继续当了。何佳颖,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做好自己加油。
5.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评价
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小学英语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在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有效、成功教学的一部分。
如果能利用好课堂评价这一工具,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是,在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中,也存在着误区:评价不够简练,滥用鼓励与夸奖。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表扬是我们重要的教育手段,因为学生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称赞,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尊重,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来说,表扬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为他们平时得到最多的是批评,对于自己他们已没什么信心,有时甚至会破罐子破摔,这时一个恰到好处的表扬往往能使他重新树立自信,点燃学习的热情,也会让作为老师的你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但过度的鼓励与夸奖,也许会起到反作用。
现在三年级有两个班是我任教的,曾经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维持课堂秩序,我在课堂上手中拿着奖励学生的小五星,只要学生举手发言,其所在的小组就能得到一颗小五星;我在黑板上设计了小组得奖的统计表,学生每发言一次,我就匆忙赶回黑板前贴一个标志。整堂课中,我异常忙碌,学生也心急火燎,因为他们要得到一次发言的机会,就必须等我给“获奖者”贴完标志。
我更是忙中出错,一会儿贴错了小组,一会儿又忘记了贴标志。一整堂课下来,我似乎忘记了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也不是为了把每个小组在每堂课中的表现都划分出好与差的等级。
经过反思,我觉得教师的课堂评价是为了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已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教师就没有必要过分注重活动效果的统计,而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
有时在外听课时,我们也能发现同样的问题。我们时常看到一些老师频繁的给学生奖励,单词读对了,就带领全班学生拍手齐说“super!” ,或是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题就说“真能干”、“好极了”,课堂上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
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便盲目地进行表扬与奖励。甚至片面地认为,只要对学生肯定了,表扬了,奖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所以一堂课下来好多学生都有小红花、五角星,有的还得到很多。其实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尊重和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地表扬,表扬和奖励也应有个“度”,千万不可滥用。
不合适、太多的奖励和评价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会让学生“迷失自我”。比如学生读单词的活动属于不需太多思维创新的模仿活动,教师只要点头肯定其发音正确或进行必要的纠正即可,无须用如此夸张的语言加以评价。
同时我们评价的词语可以多样化一点,不要老是“好”、“聪明”、“能干”,评价也不一定只用语言,你举个大拇指,鼓个掌……偶尔也是可以的。对后进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他们更需要关切的目光和贴心的话语,教师切莫让他们产生被遗弃的感受。
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当然,当他们的学习的确有水平或创新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
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地评价“真聪明”“好极了”。在表扬奖励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
当一个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教师给予学生丰富的反馈就告诉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为什么是错误的,他们的实力所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开发他们的潜力。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接受教师的书面反馈和及时反馈是十分重要的。
而另外一些学生则需要教师给予他们面对面的谈话,以此强调他们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当前,我们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最基本目标。
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尤其是形成性评价,基本都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等为主要依据。针对新课程展示、复习巩固等不同内容,对学生的分层和评价也不一样,要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有以整体为单位的,小组为单位的,也有以个人为单位的。
同时,也许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多用A、B、C、D的等级进行评价。除此,小学英语课堂评价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下面用小组评价作为例子,从四个方面来予以表述,这四个方面分别是:1、教师对课堂的评价应该具有实效性;2、教师对课堂评价应具有多样性;3、教师对课堂评价应具有准确性;4.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
1、教师对课堂的评价应该具有实效性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课堂评价的目的。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别于优生和差生,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