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幼儿做好自我评价
1.怎样引导孩子学会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
正确认识自己,成长路上没烦恼
知已知彼是人生的两大要事,尤以认清自己最难,据说人在照镜子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美化30%,人类从知道用树叶做成衣服的那一刻起,就学会了去极力彰显自己的优点,以便更好地掩饰缺点。
那么,孩子们对自己的评价会不会也偏高呢?
我曾在三年级小学生中做过调查。事实上,对自己评价低的孩子比对自己评价高的孩子多了将近一成。这是为什么呢?
“我学习成绩不好。”
“我脾气很大。”
“我爱骄傲。”
“我不算是个好学生。”
“我妈妈说我格色(ɡé sǎi,意思为孩子性格与一般人不一样,为人处事比较极端化)。”
……
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孔雀的烦恼”,而这些烦恼正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待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认知造成的。
要想解决这种烦恼,就需要家长动动脑筋,引导孩子清楚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
1.评价标准要全面,忌单一
有些孩子长得漂亮,同学、老师的赞美便会让Ta忘乎所以;有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好,在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声中不可一世,忘了自己其他的缺点;有的孩子成绩不突出,模样也不美,便会生出许多自卑来。
因此,家长要教孩子全面、综合地认识自己,要在学习、品德、相貌等各个方面分出优缺点来。在这些评价中,要侧重德行在自我评价中的地位,立人为先,教给孩子做人的标准。
2.评价方式宜肯定,忌否定
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方方面面的影响,若不注意对孩子自尊心的保护、没有让孩子学会正面的自我评价,那Ta则可能会发展成一个负面、消极的人。所以,父母首先要积极地肯定自己的孩子,进行正向强化。不要盲目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更不可只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家孩子的长处,而要重视现在的自己与原来的自己相比。如果父母都不能欣赏接纳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也很难欣赏接纳自己。
3.评价用语宜热情,忌冷淡
对一些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常常做孩子的差评师,经常挂在嘴边说:“笨死了”、“没治了”、“你太让我失望了”等等。这些话一出口,势必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失去肯定自我的信心,产生严重的自卑感,甚至以后破罐破摔。
家长要认真研究自己的孩子,把Ta身上的特质和性格列出来,然后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你是多么欣赏Ta:“你真棒”、“你的努力让我骄傲”、“你有进步,我真高兴”、“你能帮我做事,真是个好孩子”等等。热情洋溢的评价语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爱护,感觉自己是不能代替别人、别人也无法取代的。
4.评价主体宜多向,忌单向
由家长单向评价转变为孩子、同伴、老师的多向评价,评价主体越多,评价越客观。
家长要让孩子与同龄人多多交往。因为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具有随意性,同龄人经验和阅历的相似性又使得他们之间的评价带有较强的可信度。
家长要综合各方面的评价,对孩子做出全面、公正的分析后,由孩子自己给自己下结论,留给孩子自尊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这并不表示你一定要认同,但是,要能听得进他们的意见。
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总是以“老母鸡”的心态,为孩子解决问题;要让他们自己决定并尝到决定后的结果,以后他们才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用自己的长处看别人的短处,容易让人滋生无谓的自大情绪;
若看到别人的长处恰恰是自己的短处,或许又会让自己觉得自卑;
惟有看清了所有,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自大和自卑也不会出现了。
教会孩子学会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2.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由于长期处在对自己“不满意”的状态之中,这类孩子很难接纳现实中平凡的或者有缺点的自我,导致对自我的认识和适应更加困难,久而久之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以及自信。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帮助他们调整对自己期望过高的心理:
(1)给予孩子更多的倾听和关爱。
孩子的“完美主义倾向”往往源自于父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许在孩子小的时候出现类似情况,家长会很高兴,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有上进心,对自己要求严格。诚然,对自己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自己精益求精,但如果引导不当,过分苛责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走入“自我评价”的误区。
因此,要帮助孩子走出这一误区,也许先要从家长自身做起,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明确地告诉他,强化他对自己的肯定。同时在平时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多倾听、多关爱,引导孩子表露自己的各类情绪,在家长坦然接纳的过程中,逐渐启发孩子也能平静地接纳自己各种情绪甚至是缺点。
(2)协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给家庭成员来分析一下各自的优缺点,当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时,也许心中的那份焦虑就会缓解许多。当他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后,家长可以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导孩子察觉到以前自己与他人在比较以及评价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何比较”、“和谁比较”等都是可以启发孩子思考的问题。
(3)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那就鼓励他先“扬长”,不断把自己的优势扩大,协助孩子先在某一方面建立比较稳定的自信,随后用类比的方法,鼓励孩子尝试在其他领域也有所变化或者是突破。“小步走,不停步”,孩子逐渐就能在不断
前进的主旋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努力的方向。
3.如何让孩子学会做“自我评价”
成人多给幼儿讲一些小故事,让幼儿从故事中 学会分辨行为的正确与否,并逐步迁移到自己身,学会“自我评价”,自觉地以有自 制的行为去替代不适宜的行为。
除了通过故事迻种秦象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成人在 平日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一定要坚持说理。不仅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 是对的,并且还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让幼儿深刻地领会,真正做到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孩子采了公园里漂亮的花,家长不能只是责骂他,而是要告诉他这样不但大家没办法欣赏到这些漂亮的花,而且还破坏了环境,这样来帮助幼儿理解以后,孩子就会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4.怎样引导孩子尝试做自我介绍
上幼儿园对孩子来说算是他成长中的重要一段经历,家长为孩子上幼儿园要提前做很多准备,首先应该在宝宝入园前教宝宝学会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这些对大人来说看似平淡无奇的话题增强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此外,对自己的了解也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也鼓舞了他去学习更多的东西。
当他们面对新的朋友和新的环境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不迫。万一在户外与大人走失,也可以尽快向身边的大人求助。
进幼儿园之前,为什么要教孩子学会自我介绍理由一:多结识小朋友 如果孩子能做完整的自我介绍,并且能倾听小伙伴的自我介绍,无形中就增进交往能力,能在幼儿园里结识更多小朋友。 理由二:增强自信心 可以完整进行自我介绍的小朋友,必然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又容易被别的小朋友认可,这样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受到鼓舞。
理由三:自我保护 第一步:先记住一些简单的内容。包括:自己的姓名、年龄,父母的姓名等 方法: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用问答的方式,让孩子记住它们。
5.小议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体系,是随着孩子不断成长,自我完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评价体系,这关系到孩子在群体生活中的位置感、价值感等等。自我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完善性,直接影响着成年后我们的工作、生活、婚姻等。
一、身体外表
二、运动能力
三、行为表现
四、学习成绩
五、社会性接纳
我们将自我评价体系分为5个模块来进行阐述。
若孩子对自我的综合评价过于片面,或者认知不够。那么孩子就会表现出自卑或者自大的现象,有时候会逞强,有时候又唯唯诺诺。这些都不要紧,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一定是在错龄和不同的群体中逐渐通过经历和体验来日渐完善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正向的引导,帮孩子积极认识他在不同环境下的自己。
身体外表,受之父母,在孩子眼里,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会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眼睛不好看,有时候会嫌弃自己的鼻子。其实最美的自己一定依赖于自己绽放的生命力。所以一定要引导孩子内观,充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释放更多的独特的魅力,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关于学习成绩,首先我们要有这样的观点,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清楚,当下学习能力对孩子未来的影响,远远大于学习成绩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所以我们有了这个正确的观念之后,再对孩子做进一步引导。
当然,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一个测量方式。我们得让孩子也明白这个道理,比如说,学霸都知道哪部分分数要考的是哪些知识点,他们很清楚出题老师的用心,所以我们也有权让孩子明白成绩的价值所在。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拿高分,否则孩子对学习没有了好感受,渐渐便会出现厌学的现象。
另外三岁之后是宝宝比较重要的时期,是孩子身体的快速成长期,同时也是宝宝开始培养识字的最佳阶段。当然学习这种东西不能强迫宝宝,容易让他对学习产生反感抵触,导致以后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兴趣。一是尊重孩子兴趣想法,多陪伴他,通过玩的方式让他喜欢上学习。搜索猫(什么)学,汉。字,答案是小帅,帅有惊喜哦,比如:我家闺女喜欢抢手机,我就根据她的喜欢,效果非常赞。里面很多冒险故事,教宝宝识字,还有游戏巩固。
在这五项里面,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社会性接纳,应为现在很多家长处于对子女的爱,往往认为在班级里孩子表现良好,那么孩子就可以胜任所有的其他环境。其实不然,这会误导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我们要给孩子造场,接纳不同环境中真实的孩子,不断拉升孩子的人生弹性。以便能在更多的场合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若一个孩子换个环境表现异常不足,那么家长也要积极面对,鼓励孩子去适应,体验,而不是一味的否认,找各种借口不去接受一些较低的评价。是非对错,好坏利弊,是多种环境历练的结果。
6.如何引导大班幼儿学习自我的简单的管理
对于即将要迈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尤为重要。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因此,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从而培养其独立能力、自觉性和自信心,为其顺利地从幼儿园迈向小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学习自我安排,增强自主意识 1.了解作息时间,学会自我安排 《纲要》指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将一日作息时间表制作成图示、图片的形式,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通过幼儿的观察、讨论及教师的引导,帮助幼儿了解、读懂作息的安排。对于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每个月选一名班级之星,每星期选择不同的三位值日生,要求班级之星和每一组值日生负责自己组组员的餐具与饭菜,并进行分配。
一段时间后,发现幼儿能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动,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2.共同制定规则,学会自控自律 通常情况下规则的制定是由教育者或成人来完成的,幼儿是规则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是被动的接受者。
进入大班后 ,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明显增强。因此尝试把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通过同伴间的提议、讨论、协商的方法来制定、实施、评价规则,使幼儿感觉自己是班里的小主人,让外在的意识内化为行动,让幼儿学会自控、自律,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开学初我通过晨谈、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幼儿发现自己平时生活、学习、游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及随之带来的危害性。引导幼儿互相讨论、交流、分析,让幼儿认识规则的重要性,知道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从而让幼儿协商制定生活、学习、游戏等方面的规则,并加以执行、评价。如阅读区的区域活动中,小朋友会互相提醒安静地看图书,不离开位置,小声地和同伴交流图书内容等。
3.自行整理物品,增强“主人”意识 平时经常会有小朋友来问我:“老师我的橡皮不见了;老师我的铅笔没了,不知去哪里了……”小朋友对自己物品的管理意识非常差,经常忘了这个丢了那个,当自己要使用时才发现东西少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应该具备自我物品的管理能力,能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因此每次离园前,我就请幼儿先整理自己的书包,检查一下自己的物品,并将书包里的物品进行有序的摆放。起初阶段需要老师的提醒,但一段时间后小朋友能自觉地整理好书包。
除了学会整理个人的物品外,也应具有整理集体物品的意识。在区域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
每次活动中小朋友的兴趣都非常浓厚,但活动后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能整理材料。因此我会利用晨谈或餐后活动,让幼儿理解区域活动中的材料、玩具都是小朋友自己的东西,是大家共同的玩具,应该共同整理。
并请幼儿讨论玩好玩具后应该怎么做,才不会损坏、缺少。间接地让幼儿知道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材料、玩具,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
二、教师以身作则,提升实践效能 教师是幼儿最直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教师自身的为人处事对幼儿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幼儿对自己操作材料的整理、摆放意识比较淡薄,平时教师总是以语言提示的形式提醒幼儿将材料摆放到原处。
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只能让幼儿机械地完成老师的要求,新《纲要》指出:“教师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因此平时我对教室中物品的摆放会做出良好的榜样。
如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会及时地收拾、整理教具。将教玩具摆放整齐,或收集到专门摆放教玩具的橱柜里。
如今发现每次教学活动后,小朋友也能将自己的操作材料摆放到固定处。可见,教师的行为能感染幼儿,从而促进幼儿生活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重视家园携手,共促自我管理 幼儿在园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会自己吃饭、穿衣等,但在家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平时家长只重视知识,忽视了生活技能对孩子的重要性。
尤其对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的管理能力能增加幼儿的自信心,使其能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只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更应该是家长需要关注的问题。 1.参与活动,提升教育理念 教师应帮助家长有正确的认识,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法。
幼儿园可召开专门涉及一块让家长正确认识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内容的家长会,或通过《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的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应该衔接什么,应该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同时,教师可以在家园栏设计一块科学育儿的栏目。
向家长提供如何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的知识,帮助家长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让幼儿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除此之外,利用节日和学期末开展家长半日活动,活动中展示幼儿入厕的自理能力、整理书包的能力等活动,让家长直观地观察到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表现,意识到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这样家长有了体会后,会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
2.参观小学,领略小学生活 很多家长会把幼。
7.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成人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幼儿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多以感官受外部的刺激而出现的反应为主,在行为上多以模仿为主。所以,周围的人,特别是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成人有不良的个性倾向,如脾气急躁、性格孤僻、待人冷淡、多疑、爱慕虚荣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固定的心理倾向,以致于给孩子造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不良个性后果。因此,作为成人,在幼儿面前一定要有健康的行为和良好的品质,使幼儿能受到榜样力量的感召和净化,沿着美好的个性发展轨道成长。 二、创设一个好的环境
人们知道,如果幼儿受成人约束过紧,幼儿就会感到精神压抑,失去童心,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只有为孩子创设一个能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体验成功欢乐的环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孩子们才能充分放松自己,心情愉快,无拘无束。因此,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透明”的生活空间,提供良好的表现机会,使他们的才能、
爱好和特长有充分施展的天地。把自由权和主动权交给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天地里生活、学习和娱乐,并发展良好的个性。
三、培养幼儿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
给孩子更多的爱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面对挫折、困难,性格开朗、乐观的人应付自如。而性格内向、忧郁的人会忧心忡忡、长吁短叹。要培养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成人首先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在幼儿遇到挫折、困难时,我们要引导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培养他们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问题,提高孩子的心里承受量,使幼儿树立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的思想,激发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四、要给幼儿更多的爱
爱孩子,正面教育,尊重幼儿的人格,已是人们所熟知的教育原则,爱,对于幼儿有特殊的意义,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感情和行为的发展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有直接关系,成人如果和颜悦色,亲切体贴,把真诚的热爱、尊重与严格的要求融合起来,使幼儿得到关怀而感到满足和愉快,这就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如果对幼儿缺乏应有的爱,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斥责,甚至施行惩罚,使幼儿望而生畏,心情处于紧张状态,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逐渐形成自卑、畏惧、胆怯和盲目服从等不良性格。
五、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独立性强的幼儿常常表现为:做事有明确的目的,不屈服别人的强迫,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因此,从小培养独立性,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生活、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获得成功打下基础。 所以,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们可给予适当引导和帮助,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不要生硬的加以制止,使孩子“闹独立”的积极性受到阻碍,而产生依赖心理,更不要越俎代庖。另外,要让孩子适当参加成人的活动,幼儿参加成人的活动,对他们独立性的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参加成人的活动时,他会感到自己长大了,他会模仿大人去接人待物,处理问题。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成人的世界,增长社会生活经验,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