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政绩考核评语

    1.如何评价,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问

    一、新常态塑造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内涵 新常态下,我国的政治根本理念坚持执政为民,从注重民生问题、开发和增进民智等方面以民为本;党的建设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和突出党的制度改革,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优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政治发展方面继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继承和发展政治经济体制和优秀传统;治国理政方面提高治理能力,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新布局;政治民主方面进一步塑造协商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政治清廉方面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深入反腐败斗争的崭新格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中高速增长、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提升创新驱动力。社会发展方面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质量。

    新常态的形成要求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必须践行绿色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权力体系,强化实施简政放权,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强发展党内外民主和监督,优化权力配置结构,明晰权力边界,强化权力运行过程公开透明,以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以遏制腐败,让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阳光下运行以建设政治生态文明,实现政治绿色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深入构建绿色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在社会发展方面,在提质增效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民生和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把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二、适应新常态,构建和完善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体系 新常态作为我国的战略部署,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其本质要求是在合理发展速度下提质增效。

    而对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着我国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路径选择,决定着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必须淡化GDP考核,注重政治、经济、社会运行质量考核,加大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考核。

    具体地说对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必须对民主决策和党的建设类指标、综合经济发展类指标、社会综合发展类指标、自然与环境类指标等全面考核成为新常态;对发展速度和质量综合指标、结构优化和经济运行质量指标、创新与驱动发展指标、深化改革应对多挑战的指标等进行综合考核成为新常态。既要考核政务公开、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进步,以及考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干部人事制度执行等情况,又要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既要考评城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消费能力、生活质量,又要考评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消费能力提升率、生活质量改善率;既要考评当前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又要评价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增长率、农业产业化综合效益和农业增加值及增长率,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考核地方经济增长的总量是否合理,更要考察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得到的实惠高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公平正义实现的程度;既要有对GDP增长、引进外资、财政收入等显绩、现势性结果的考核,又要注重对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社会风气、自然资源、生活环境、人力资源等隐绩、远景影响效率的考核。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从而才能把好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优化考核指标关系比重,突出以民为本新常态 执政为民、关注民生、人的全面发展等已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新常态。

    同时,新常态下的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方方面面,如果将各类指标相提并重,统一考核必将致使领导干部为应对政绩考核而对各项工作均衡着力,工作没有重点,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现象,导致工作效率和效益低下。而且直接导致考核任务繁重,费时、费力,工作难以开展,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因此,在新常态下,对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不能简单地以领导干部是否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确定考核层次,而应从人民群众感受和态度切入,以人民群众受益不受益、满意不满意等作为评价客观标准。因此,在完善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基础上,必须突出以民为本,适当加强关乎民生和执政为民等指标的权重比例,强化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民生问题和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执政为民的指标考核,实行加分和扣分标准。

    具体来说,在关乎民生指标方面,从全局、重点、关键等环节强化经济发展与居民增收、收入分配、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大病救助、生活救助、子女就学、就业安置、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住房保障、生产和生活环境、社会和谐等建设指标考核;在关乎执政为民方面,重点对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效能提升、工作作风改善、廉政建设成效、反腐力度、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干部人事制度执行等指标的考核力度。同时,加重能够突出反应发展质量和发展潜力指标的比重,着重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产业转型、社会管理创。

    2.多年来我国一直用单纯的GDP指标作为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这一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GDP论带来的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干部政绩考核的评价标准。(3分)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唯GDP论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对其做出改变。(3分)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唯GDP论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3分)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改变这一评价标准,坚持科学发展观,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又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分)(每个要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得9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3.对领导个人评价怎么写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lucky935

    对领导升迁时的评价1、领导班子成绩方面 (1)、领导班子整体政治素质高,在职工中树立了较好的形象。 (2)、领导班子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班子成员分工明确,相互沟通协调较好,在重大问题决策问题上,是通过党委、董事会、股东大会讨论决定,严格执行了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制度。充分体现集体力量,班子的团结统一。 (3)、领导班子思路清晰,战略发展明确,特别是金融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我们今天的不断发展壮大,跟领导班子的努力分不开。 (4)、领导班子敬业心、责任心强,经常无休息日,尽心尽职为信合事业发展作贡献,不计个人得失。 (5)、领导班子改革创新意识强,能正确面对金融业的环境形势、大胆探索信用社改革创新思路。大力发展支农贷款,努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制定合理的年度计划目标,促进了信用社发展。 (6)、领导班子在廉洁自律方面,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觉贯彻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有效的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口碑良好。总体评价。领导班子成员政治素质普遍较高,工作能力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班子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好,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能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4.如何正确考察评价干部的政绩

    一、变革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必然性当前,党中央根据新形势,着眼新矛盾,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然树立新的正确政绩观。而怎样来衡量、判别政绩,这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关键。

    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具有强大的导向、拉动和矫正作用,可以强有力地规范各级干部的行为。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牢固群众观的新要求,对传统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从组织上、机制上奠定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1、全面发展思想,必然要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突出全面性。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然要求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突出全面性,重点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人民满意四个核心内容纳入到政绩考核体系中来。当前,虽然按照“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干部进行政绩考核,但主要还是按照经济增长或者GDP来考核,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地区全面发展情况和一个干部工作业绩情况。

    因此,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变革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必须突出全面性,既要讲经济发展指标,又要讲社会发展指标;既要包涵城市化发展进程,又要包涵农村社区化发展进程;既要考察业绩情况,又要考察德行表现;既要了解能力素质,又要了解群众的满意度。2、以人为本思想,必然要求干部政绩考核突出民本性。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核心要求,干部政绩考核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准则,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把考核公正性与公开透明性统一起来,把民主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到干部政绩考核中,就是考核主体要努力搭建起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评价平台,把“群众认可”作为考察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尺度。在考核内容、程序上要充分扩大民主、反映民意,把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贯穿干部政绩考核的全过程。

    在考核结果运用上要进行社会公示,让群众评判考核结果准不准,监督考核人员是否公正,较好地避免考核的失真、失实。3、求真务实思想,必然要求干部政绩考核突出务实性。

    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一思想,也必须体现到干部政绩考核中去,以实事求是态度客观分析各种因素,以求真务实作风把干部政绩考核准确。这就是考核政绩一定要坚持尊重群众和实践的考核原则,正确区分真正实绩与虚假政绩,数字政绩与民心政绩,以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为基础来考核领导干部绩效,把一些反映全面发展情况的诸如就业率、最低生活保障率、反映收入分配差别的基尼系数、环境资源等指标,作为新时期干部“工作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4、可持续发展思想,必然要求干部政绩考核突出持续性。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也对当前干部政绩考核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要认真落实好可持续发展思想,必然要求在干部政绩考核中体现可持续发展内容,进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考核方法,就要求把干部的“隐性政绩”纳入考核体系,使潜性政绩实现显性化。

    同时,更要探索建立干部政绩档案和干部政绩追溯考核制度,力求考核的持续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二、当前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现行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在长期实践中,为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以及加快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也为党和国家及时选拔了一大批群众公认、政绩突出、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现行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和问题。1、偏重GDP增长,考评全面发展不足。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把经济增长这一实现发展的基本手段直接当作为政目的和政绩,动辄拿GDP说事,并以其说明发展,以其反映政绩,凭其提拔干部,似乎GDP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于是,考核偏重经济发展,政绩只看GDP增长,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工作思路都把GDP总量和速度增长作为跨越的压倒性目标,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热衷搞GDP增加的经济开发、招商引资项目,轻视了经济运行成本、经济结构优化的指标,忽视了以人为本,社会的全面发展。

    5.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如何考核

    一、设立多元考核主体,确保考核的公正、公开、透明 针对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单一政绩考核主体产生的封闭式的“官考官”的考核机制,应该设立多元考核主体,破除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执行者虚位困局,实行上级组织、民众和中介机构这三个考核主体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

    上级组织在考核政绩的过程中,要使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要将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相结合。静态考核主要是指年终考核,这种考核无法反映党政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的努力程度。

    动态考核是指跟踪式和阶段式的考核,这种考核方法虽然实行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可以弥补年终考核的不足。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的统一,可以更加全面、合理、公平地反映出党政领导干部所创造的政绩。

    上级组织不是评价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唯一权威,应该在自身考核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民众参政、议政的意愿和权利,为民众提供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机会和条件。人民群众与上级组织、广大干部对被考核对象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他们与被考核的领导干部之间往往很少存在私利纠葛、派系纽带、情感倾向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收入有没有增加、就业选择是否宽泛、社会治安是否良好、住房上学看病是否有所保障等问题。

    如果这些方面能够令群众满意,那么他们对创造这些隐性政绩的党政领导干部的评价就会高。相反,那些官僚主义严重,不注重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工作缺乏科学依据,作风飘忽浮夸,不能勇于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干部,自然就不会被认可。

    将民众纳入政绩考核的主体,可以有效地遏制官僚主义、弄虚作假。 将中介机构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体之一,是指中介机构秉承公正、公平、严谨、专业的宗旨,使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认真、规范的审查和检测。

    比如专业的审计人员通过标准化的审计方法对下级官员做的汇报、报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核等。中介机构与政绩的创造者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与上级组织和民众两个考核主体比较而言,身份更加简单,方法更加科学,态度更加端正,考核结果也更具有可信性。

    二、健全考核内容,完善全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考核评价标准是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对整个政绩考核工作至关重要。

    应当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按照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权责统一的原则设置考核内容和标准,使之综合反映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情况,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建设包括: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人均经济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

    经济发展速度应该和发展质量、人均经济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关系。社会发展包括:人口素质和计划生育状况、社会稳定和治安状况、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

    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公民道德水平、思想政治觉悟两个方面。政绩考核时,应该将公民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

    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既要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更要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统一化、规范化。将二者有机结合,在统一规范的政绩考核体系中,赋予不同地区政绩评价指标不同的权重结构和工作侧重点,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条件下的政绩,确保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建立政绩成本的科学分析机制 对政绩成本进行分析,是指不仅要看取得的政绩,而且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和为谁创造政绩,并对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和对比,切实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不计成本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第一是政绩的经济成本。

    政绩的经济成本应该和取得的政绩成反比例关系,这样才能促使党政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减少经济成本的付出,避免铺张浪费,遏制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不计当地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片面追求工程的浩大,严重损害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行为。 第二是社会成本。

    看待所取得的政绩,不但要看它所付出的经济成本,还要看它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果经济或者社会效益小,即使花费的不多,成本也是巨大的。

    这里我们应该遵循效益优先原则,通过效益看成本。那些不能发挥较大效益的工程和项目应该被否决掉。

    第三是资源和环境成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只有将资源和环境纳入政绩成本分析中,才能促使党政领导干部对资源和环境负责,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民生成本。有些党政领导干部完全忽视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治安状况、下岗人员的再就业状况、老年人社会保障状况等,因为这些民生问题完全可以隐藏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都被优先用于可以明显体现政绩的工程。

    将民生成本引入政绩成本的分析之中,可以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四、建立健全政绩考核的制度保障体系和监督。

    6.中国官员政绩如何评定

    在整个中国,“考核官员政绩、评价政府绩效”,这两个政治生活中的关键环节正在悄然变化。

    据报道,目前广东有两份考核指标体系正在起草中。一份是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另一份则是党政领导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考察领导自身。

    新政的核心,就是这个经济总量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的省份要改变过去的考核方式。今年5月,山东省德州、烟台两市的市长,分别带领市直部门“一把手”赶到济南,参加一年一度的“地市大考”。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考核首次增加了采用电话随机访问的形式,调查e69da5e887aa7a6431333330336433当地常住居民对该市党委、政府的评价。在中组部下发的政绩考核相关办法中,不再唯GDP,而且引入了民意调查机制;而政府绩效评估,则有1/3省份先行探索。

    专家表示,考核官员政绩、评估政府绩效,这两个评价体系应科学设置、有效衔接,加快纳入法制轨道。政绩不唯GDP人们习惯把政绩考核比作“指挥棒”,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对于官员而言政绩考核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当前推行方针、政策的一个杀手锏就是用好这个“指挥棒”。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之下,近几年政绩考核的重要改革举措首推中共中央组织部2006年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这个“评官”的办法改变了以往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考核方式。按照中央组织部的考核办法,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实绩分析包括:上级统计部门综合提供的本地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人均财政收入及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等方面统计数据和评价意见。

    此后,在国家一些相关政策出台后,政绩考核的内容又在不断细化和丰富。同时,这个办法还给各地的探索留下了空间,规定各地可以结合实际,设置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绩分析内容,于是,一些地方出台各种政策文件,“纳入政绩考核”常常会成为其中的重要条款。

    作为一位长期研究政绩考核问题的学者,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认为,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设计,要求把履行职能职责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作为两个基本内容依据,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比如,以职能职责考核为主,兼顾重点项目考评;以绩效结果导向为主,兼顾考核管理过程;以衡量组织长远目标实现程度为主,兼顾考察解决突出问题的表现;以稳定性考核指标为主,兼顾动态性考核指标。

    吴江认为,目前在政绩考核中,还存在一些需要通过完善制度来解决的问题,比如考核主体太多,造成权威性减弱。各层级各部门都在往下考,到基层党委政府就要应付多达几十个考核部门的上百个政绩指标,谁的指标都很重要,不达标都有否决权。

    因此,要有考核主体和考核指标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审批减半凭绩效取舍“国务院部门削减一半以上的行政审批项目。”

    作为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如此之多的审批项目究竟是如何取舍的,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绩效管理研究分会会长高小平透露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正是政府绩效评估发挥了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开始运用绩效评估的方法。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成立伊始,就引入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机制,由部门、专家、群众共同参与,对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哪些审批项目要革除,哪些审批项目要改变管理方式,哪些审批项目可以保留。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在决定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时,首先要看社会和人民是否需要,并以此作为确定政府职责和功能的依据。政府的成绩不再像过去一样,用花了多少钱,出了多少文件来衡量,而是用实际的结果和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成本来评价。”

    作为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主讲人之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政府绩效评估的作用十分看重。从总体而言,政府绩效评估“地方先行”的特点更鲜明。

    中国行政学会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秘书长张定安透露,目前有1/3的省份不同程度探索开展了政府绩效评估工作,而且模式各有特色。福建省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政府绩效评估。

    2000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乡镇以上机关全面推行机关效能建设,探索政府绩效评估。2004年初,制定了有关意见并进行了试点。

    2005年,在省政府组成部门和各设区市政府全面推行。福建对设区市政府的绩效评估,主要设定了可持续发展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勤政廉政等7个方面的一级指标,以及经济增长率、恩格尔系数、社会保障覆盖率、环境质量指数、依法行政质量等28个二级指标。

    后来又增加了资源消耗指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对省政府组成部门的绩效评估,则设定了业务工作实绩和行政能力建设两大项目。

    江苏省南通市在绩效评估中提出“瞄准最佳,争先创优”的目标,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第三方评估政府“评官”、“评政”的两种方式在各自轨道上不断推进,他们之间并不是没有交集,而。

    7.如何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①突出中心主线,使考核导向更加鲜明。

    “一个中心、三个发展主线”,是加强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即必须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一中心,牢牢把握引领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三条主线,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助推器作用,科学设置干部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品行指标塑造干部成为“形象人”,以经济指标引导干部成为“发展人”,以能力指标促使干部成为“干事人”,最大限度激发干部内生动力、形成有效促进科学发展合力,引导领导干部在发展中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

    ②创新内容设置,使考核内容更加全面。能否客观准确地评价每一名干部,是衡量干部考核成败的核心要素。

    围绕“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进行全方位考核,既要突出对工作实绩的考评,又要重视对干部“德”的考评,使“考绩”与“评德”有机结合;对干部的硬实绩、软实绩全部进行量化考核,更加注重民生事业、生态建设等科学发展指标的考核,让干部实绩看得见,摸得着。进行多层次考核,将考核触角延伸到各个层次,针对“一把手”、副职干部、中层干部、普通办事员等不同层次的对象,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人,以差异化考核体现出考核的公平合理,以分层分类的量化考核排名让同类干部在同一赛场上“赛跑”。

    ③强化考核操作,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学。考核是推动工作的最有力杠杆,应通过动态性、过程性和贴身紧逼式的考核激励,激发干部奋发向上、竞相争先的干事创业激情。

    坚持日常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性评价和定量评分、组织考核和观摩评比相结合,逐步建立上级点评、同级互评、下级测评、群众参评、服务对象反评、媒体网络海评的网络体系,立体式评价干部。如在“德”的考核上,综合运用公开“述德”、正反“评德”、多维“察德”、联动“审德”、阳光“验德”等方法,考实考准干部之德;在发展实绩考核上,可以通过“晒”实绩、“评”实绩、“比”实绩、“考”实绩、“报”实绩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考实考准干部实绩。

    与此同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及时选拔使用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真正通过考核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将干部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