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碑评语
1.怎样临习《礼器碑》
二、《礼器碑》的点画特点及其写法
《礼器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凝整沉着,要求每一点画要做到笔笔送到底,强调运腕力写,这样,才能做到笔势开张,万毫齐力。
下面,以此碑字例分析点画的写法:
1.平画
如图一“元”、“天”、“王”、“造”上部的两横画,均为平画。写平画时,落笔是藏锋逆入,然后把笔锋转向右行,笔心在笔画中行笔,收笔时提锋回收。注意在《礼器碑》中,平画一般都写得很瘦劲挺直,纯用笔尖竖锋行笔,且落笔和收笔都很干净。提笔右行时宜缓缓而行,要提中有按,把笔压住,使线条浑圆有力。
2.竖画
竖画写法与平画相同,只是方向由水平改为垂直。如图二“中”、“陵”、“京”、“华”中的竖画,起笔藏锋逆入,落笔处不可有顿头,行笔中间笔势不可断,收笔时笔锋自然上提回收。注意要用竖锋行笔,犹如锥画沙,十分劲挺。
3.折法
折画的写法是先作平画,到转折处提笔换锋再下按行笔。在《礼器碑》中,折法有如下几种:
(1) 如图三中的“恩”字,折画是用实势,横画到折画处微微提笔换向后再写竖画。注意折的转角运笔一定要提起来,调锋后下行,不能直接转笔扭锋而下。
(2) 如图三中“见”字,上半部的折画是在横画后,利用手腕内钩将笔势换向,与平画的上凸相协调,且折后下行的竖画与下部撇、捺相呼应,使整个字在乎正中富有变化。
(3) 如图三中的“石”字下部“口”的折画,折法是提笔另写竖画,然仍有笔锋的牵丝相连。
(4) 如图三中“言”字下部“口”的折画,在书写时已分成两画,但却形断而势连,极富韵味。
4.波画
《礼器碑》中,字的波画用笔起落十分明显。如图四中“二”、“百”、“乐”、“世”字。这些字中的波画,逆锋入笔,向左下方斜落,再提笔向右运行,即“逆人平出”,过中段后,笔锋逐渐按下,到波尾处迅速向右上方提锋收笔,形成横波“蚕头燕尾”,笔势雄强而沉着。
5. 撇法
《礼器碑》中撇画的变化比波画要多,人形有态上有长有短,从用笔上有的出锋,有的不出锋,但基本用笔方法并不复杂,落笔仍是藏锋逆入,但略取侧势,行笔取中锋逆势。不出锋者,收笔时微微停顿后向上提笔回收;出锋的,在撇顿笔后向外转笔挑出。
图一中“大”字的撇,在竖画到弯处时笔锋转向逆行,收笔处是回锋实收。收笔时毛笔在空中向外作顺时针方向运动,使撇端不露锋芒,与撇画起笔处相呼应。“文”字的撇法是过程中笔锋逐渐转成逆势,到收笔处停顿向上方提笔。“人”字的撇,收笔时中锋顺势出锋,向左下挑出。“方”字的撇笔势趋平,收笔处与“大”字撇尾有相同之处。
6. 捺法
捺的写法在《礼器碑》中一般都用笔较重,是字的主要笔画。如图二“不”、“以”、“心”、“道”字的捺,均浑厚雄沉。下笔时让笔锋吸饮墨汁,力贯笔尖,由轻至重。当笔锋到位时,提出来笔上挑,顺势捺出。《礼器碑》中,往往由于这一捺画的突出安排,使整个字平中寓奇,奇而稳健。
7.弯钩
弯钩的用笔方法与撇画的写法基本相同,应是一笔写成,如图三“污”、“孔”、“敬”、“抒”字。竖画下行接近转角处渐渐下按,然后转笔挑出,保持中锋。如遇不出锋者,要提笔回收,使钩的主体保持圆浑的状态。
8. 转笔
转笔的写法与折笔写法相似。如图一“孔”、“元”、“宅”、“纪”其转角的写法都是在竖画写到转角处笔锋换向,顺势连写,须保持笔画饱满自然。
9. 临习《礼器碑》时,要注意点的变化,虽然点在整个字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切不可轻率。下笔时均须茂锋逆入,提笔逆锋上行,出锋方向根据各种点画的姿态而有所变化。
2.怎样临习《礼器碑》
中国东汉重要碑刻。
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立。
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
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
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
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别称:韩敕碑,修孔子庙器碑朝代:东汉立碑地:山东曲阜孔庙。
3.汉曹全碑的历史评价
隶书始于秦而兴于汉,尤其到了东汉,碑刻最为发达,留下了不少书法艺术的精品,其中的《曹全碑》可以说是隶书发展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较高。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
万经平其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
徐树钧在其《宝鸭斋题跋》中称其碑阴书法“神味渊隽,尤耐玩赏”。从前人诸多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全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是典雅逸静。
与其同时代粗拙的汉碑相比,《曹全碑》若一位翩翩君子,具有极高的修养,其个性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4.《礼器碑》有什么艺术特色
《礼器碑》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
其书风兼有细劲雄健、端严峻逸、方整秀丽的特点。碑阳(即正面)的后半部及碑阴(即脊面)是其最精彩的部分,艺术价值极高。
此碑字口完整,碑侧文字锋芒如新,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更为书家所欣赏。 研习汉隶的人,多以《礼器碑》为楷模。
《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人们将它的用笔比作古代的宝剑“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结体寓鼓侧于平正之中,含疏秀于严密之中,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
《礼器碑》的线条质感,与东汉时期的其他隶书碑刻如《张迁碑》《曹全碑》等不同。 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灵动,不显呆板。
尽管线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上表现得非常成功。因此,临习《礼器碑》可选择弹性较强的兼毫笔,着重练习笔力。
笔画要痩劲而不纤弱,波磔则要比其他笔画稍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 “雁尾”捺画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较大,看上去气势沉雄。
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阳、碑阴之分。碑阳结字端庄,章法排列也较为规律,堪为《礼器碑》风格的代表,所以临习《礼器碑》时应从碑 阳开始。
但从艺术角度讲,碑阴也有独特的价值。其用笔奔放飘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统一,横列的法则也被打破,抒情性极强,因而碑阴也是临习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礼器碑》的碑阳部分,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
而碑阴部分往往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一定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 临习《礼器碑》,在用墨的处理上可讲究一点儿变化。
一般在书写方笔时,墨色宜润泽,不宜枯燥。要注意线条的相互关系。
粗线条所占的地位较为重要,是整个字的主笔,力量也较为集中,用墨较重而细线条处于辅助地位,用墨也轻。若是在临习时要写一根方笔入纸的线条,而此时恰巧笔端乏墨,不妨改用圆笔入纸来临摹这根线条。
虽然作为这一根线条的临摹,由于用笔变化而遗失了原貌,但从碑刻到墨书,却因这一点形的失去而使整个字在力量上得到了补充,也不算违背书法中“遗形取神”的原理。临习《礼器碑》,应首先着眼于由粗细线条组成的有机整体,保持字的力度不散。
《礼器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凝整沉着,要求每一点画都要做到笔笔送到底,强调运腕力写,这样才能做到笔势开张,万毫齐力。 我们看右图“天下”两字的用笔,笔毫在纸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弹性,线条有明显的起伏、粗细变化,字显得既刚健又爽利。
《礼器碑》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笔画虽然以方为主,却又不全为方笔,有时略带圆意。它能将笔画的粗细、方圆,笔势的动静、向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超遒劲,庄重典雅。
碑中几乎每一字都有一笔很夸张重按的笔画,古人俗称为“波磔”。波磔的写法,都是逆入平出,呈“蚕头雁尾”状。
每一字中,波磔只出现一次,不得重复,所谓“蚕不二设”“雁不双飞”就是这个意思。 《礼器碑》中有一些字字法十分新颖,逐个仔细琢磨会学到很多结体的技巧。
如“氏”“中”“阳”“易”“粮”,都别出心裁,十分美观。尤其是至碑阴部分,笔势变化更是飞扬激荡,临习者更应细心分辨比较。
另外,像“君”“曰”“百”“孔”“圣”等字,在同一碑中重复出现时,每字的结体却无一重复,字的点画形态各有变化,不能不让人叹服书写者的功力。 难怪清代书法家王澍在评价此碑时说:“书到熟来,自然生变。
此碑无字不变。” 总之,《礼器碑》在结构处理上,无论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还是包围结构,都能取势颐盼,体态优美,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嫌。
同时,线条的粗细及所分割出来的空间形成了黑与白、轻与重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
5.清朝翁方纲在《》评价此碑时认为“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乙瑛碑》
《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被清人推崇为汉碑“三杰”,均与祭孔有关,现都在孔庙碑林。《乙瑛碑》隶书,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六月。 碑文载桓帝时鲁国前宰相乙瑛请于孔庙中置百石卒史一人以负责守庙及行春秋祭典一事的前后经过,表彰了乙瑛及有关人员的功绩,文中记录了三个汉政府的文件。无额,十八行,行四十字。
此碑结体雄秀、古朴、工整,风格飘逸秀丽。全碑字字方正,骨肉匀适,方圆兼备,粗细统一,笔划规矩而极有法度,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
明代赵崡《石墨镌华》:“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
清代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潭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
清代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建初以后,变为波磔,篆、隶迥分。于是《衡方》、《乙瑛》等碑,体扁已极,波磔分背,隶体成矣。”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每页,纵28.2公分,横14.6公分。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6.礼器碑的作者是谁
实不相瞒 到现在都没有考证出来的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表”、“韩明府孔子庙碑”等。
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
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只有内容 没有谁写的 也没有谁刻得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不是?。
7.《礼器碑》的全称是什么
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
刻于汉永寿二年(156年),为隶书。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碑的四面均有刻字,且都是隶书。
碑阳(即正面)有16行,每行36个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的题名。碑阴(即背面)和两侧也都有题名。
《礼器碑》被前人誉为“书中无上神品”。此碑书法线条痩劲,极具阳刚精劲之气,它以瘦硬而有神采的艺术风貌而冠绝古今。
历代对此碑评价极高,认为它无美不备,推为汉隶极则。清代鉴赏家郭宗昌称赞它道:“若得神助,弗由人造。”
更叹道:“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接也。”足见此碑艺术魅力之大。
在书法艺术中,能够运用细线条表现出穿金刻玉的力量,《礼器碑》是极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