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记录怎么写范文
采访记录怎么写
采访记录简单来说就是记录采访的过程。从文体上来看,它属于活动记录的一种,比如调查记录、听课记录、学习记录等,在格式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其内容的基本构成有: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地点、对象、调查项目、实况记录、结果分析等。具体到新闻采访,要在文中标明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人、记录人、被采访人、职业以及采访过程,最后可以附上一段简短对采访内容的分析。对于初学者来将,采访过程的写作最好使用问答的形式,这样可以使采访记录显得脉络清晰。下面看例子:
采访记录
采访时间:2009年12月1日
采访地点:xxxx学校
采访对象:XXX 记 录:XXX
采访者:XXX (女) 职 业:三年级小学生
采访过程:
问:请问你们课余时间XXXXXXXXX?
答:事实上XXXXXXXXXXXXXXXXX。
总结:通过这次采访活动,我们发现XXXXX。
注:记录人和职业可以不写
采访记录怎么写
采访记录简单来说就是记录采访的过程。
从文体上来看,它属于活动记录的一种,比如调查记录、听课记录、学习记录等,在格式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其内容的基本构成有: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地点、对象、调查项目、实况记录、结果分析等。具体到新闻采访,要在文中标明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人、记录人、被采访人、职业以及采访过程,最后可以附上一段简短对采访内容的分析。
对于初学者来将,采访过程的写作最好使用问答的形式,这样可以使采访记录显得脉络清晰。下面看例子: 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9年12月1日 采访地点:xxxx学校采访对象:XXX 记 录:XXX采访者:XXX (女) 职 业:三年级小学生采访过程:问:请问你们课余时间XXXXXXXXX?答:事实上XXXXXXXXXXXXXXXXX。
总结:通过这次采访活动,我们发现XXXXX。注:记录人和职业可以不写。
访谈记录的格式
访谈录,顾名思义就是对访问谈话的记录。它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文体,在当今的各种新闻媒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香港凤凰卫视的王牌栏目之一——“杨澜工作室”,本质上就是访谈录的一种,其文字结集出版,名之曰《我问故我在》。而国内所有高品位的报纸,也都有这种文体。下边就以我校高一(2)班吴芸芸同学发表在《碧桂学子报》总第七期第八版的《林文韬同学访谈录》为例,谈一谈访谈录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访谈录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访问对象、访谈内容、时间背景等的介绍;第二部分是访者与谈者的对话。前者相当于小序,后者则是全文的主体。如《林文韬同学访谈录》一文,开端先介绍了访问对象林文韬,然后点出采访的时间(中考前夕)和访谈内容(对高中生活的感受等),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作者向林提出四个问题,林分别作答,构成了本文的主体。最后一次问答则是访谈结束时的礼节性语言。至此,一篇完整的访谈录就成型了。
以上介绍了访谈录的基本结构格式。写好访谈录的关键是什么呢?
如果说写诗“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写访谈录,成败的关键也在“写”外——那就是“访问”。而成功的访问,首先要有一个中心话题,它是和读者关心的焦点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目的等分不开的。仍以《林》文为例,其中心话题是“对高中生活的感受”。之所以以此为中心话题,是因为很多同学及家长对高中生活非常关心又缺乏了解,而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因此四次问答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这样就抓住了关键,重点突出,访谈不枝不蔓,记录成文自然就紧凑严整。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按一定的次序展开,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由主到次、由此及彼等)等,这样才利于访问的顺利进行,形成文字也才能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切忌东拉西扯,乱问一气。《林》文就主要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展开提问的。
再次,提的问题要内容具体,让访问对象有话可说,切忌空泛。更不要提假大空的问题,否则被访者要么不愿配合,要么胡乱应付,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形诸文字,读者也会望而生厌。
另外,还可以在每次提问新的话题前,适当的接过对方的话,延说几句,然后再转换到新的问题上,这样可以缓和采访现场的气氛,使文章过度自然,前后连贯。如《林》文的第四问,作者就先接着林谈的游戏机大赛的话题延说一句:“对,我也现场观看了比赛,对了,你还是参赛选手之一呢!”一句话拉近了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距离,然后话题一转,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总之,访谈录的写作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要做好写前的访问。愿同学们,尤其是小记者同学们能利用好这个工具,将身边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及时向家长,向社会作出报道。
访谈记录表怎么写
一、课程基本情况介绍1、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 本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专业)专科一体化教学阶段的统设课程,是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科的必修课,计划72学时,共4学分。
所选教材为周孝正、王朝中主编的《社会调查研究》,这也是本门课程教学与考试的主要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希望通过系统、全面地介绍社会调查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建立起关于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理论和内容。
本课程得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导论、社会调查研究内容体系、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抽样、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调查报告十三部分内容,以阐述社会调查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学科特点、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培养学生建立研究假设、进行问卷设计、完成抽样调查、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等实际操作运用的能力。2、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是一门内容丰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上要求既要给学生以理论指导,以“广、博、精”的原则,使学生集中了解社会调查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脉络,教学方法则本着“简单易懂、可操作”的原则,在帮助学生熟悉各种调查方法和分析技巧的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研究案例,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为他们提供操作范例和实践指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消化教学难点,将采用多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根据课程不同内容,运用不同媒体诠释教学内容,辅助学生学习。二、主要教学媒体1.文字主教材:主教材是由周孝正、王朝中主编的《社会调查研究》一书,该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社会调查研究》系统地体现了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教学内容,是组织教学与考试的主要依据。2.音像教材:音像教材为周孝正主讲的录像课,共27学时,其中两讲为期末复习课。
3、计算机网页:安徽电大网及电大在线挂有教学信息、重难点辅导、作业安排、模拟试题等。4、其他教学手段:通过面授辅导、函授辅导、电子信箱、电话和电视直播教学等多种形式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三、教学过程和环节1、教师设计、制订好课程教学方案。2、学生制订好课程自主学习方案。
学生应根据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手段、学校教学辅导安排以及个人实际情况等因素,制订好个人学习方案。3、学生自学。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学习文字教材和IP课件,对重要问题和疑难问题应做好笔记,以便面授辅导时或通过其它手段向教师或同学寻求解答。学生应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省电大的网上教学资源和现代化手段进行自主学习。
4、面授辅导。重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对教材重、难点进行串讲,反对面面俱到的讲授。
5、答疑、讨论。学生可通过电话、E-mail、课程在线讨论、直播课堂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就学习方法、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向有关教师寻求解答,或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6、完成形成性考核。学生需完成4次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的书面作业以及网上讨论、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占10%、专题讨论和上网学习占10%),未完成形成性考核或形成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7、完成课程终结性考核。
本课程终结性考核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采用闭卷考核方式,成绩占总成绩80%。四、教学活动安排1、面授辅导课安排7次。
重点精讲重难点、答疑解惑、作业讲评、与学生讨论交流、专题讲座、指导学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等。2、网上实时答疑4次。
3、网上期中考试。五、本课程教学活动安排表(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周次 导学内容、方式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建议 备 注3 (9.8) 第一讲:1、导学课——重点介绍课程资源、课程知识结构、课程学习方法、网上资源的查询和使用等。
重点演示登陆中央电大、安徽省电大网站查询学习资源和参加网上讨论;2、讲授导论、第一章1、根据老师讲解和演示进行实际的网上操作,尽快掌握网上学习技能;2、上网查询有关本课程的全部学习资源;3、预习第二、三章。学生全部参加7 (10.6) 第二讲:讲授第二、三章 预习第四、五章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8 (10.13) 网上实时答疑(1) 学习方法及重难点答疑 要求学生全部参加,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9 (10.20) 第三讲:串讲第四、五章 预习第六、七章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11 (11.3) 第四讲:串讲第六、七章 预习第八、九章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12 (11.10) 网上实时答疑(2) 学习方法及重难点答疑 要求学生全部参加,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13 (11.17) 第五讲:讲授第八、九章 预习第十、十一章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15 (12.1) 第六讲:讲授第十、十一章 预习第十二章 学生可选择自由参加16 (12.8) 网上实时答疑(3) 学习方法及重难点答疑 要求学生全部参加,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17 (12.15) 第七讲:1、讲授第十二章2、期末复习工作,讲解考试重难点 A 组织学生上电大在线或电大网页,整合利用各种网上资源,配合期末复习工作 B 课堂答疑 学生全部参加,纳入形成性考核。
采访记录怎么写 关于读书的
点:家里
人物:爸爸
采访记录人:李蕴晗
采访过程:
问:请问您爱读书吗?为什么爱读书?
爸爸:我爱读书。书中有知识,书中有智慧,读书可以知事明理,使自己成长、进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问:那么请谈一谈您对“开卷有益”这一词的说法。 爸爸:只要是书,去读了去学了,抱着一个正确的态度去读去学,对人都是有益处的。好的书,用积极的态度的去学习,吸收精华,不好的书用批判的眼光去读去看它,从反面也能吸取教训,获得知识,这就是我对开卷有益的理解,这说明了只要是知识的东西你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它,去学习它,去理解它,对人都是有用的。
问:那么请问您一般喜欢读些什么书?
爸爸:从分类来讲,我喜欢读历史、地理、人物传记和科学一类的书。
问:读完书后从书中得到了启发吗?这些启发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帮助么?
爸爸:我读译本书,都受到一定的启发。有写启发,直接用与我的生活供桌和学习,对我帮助很大,对我的能力提高很快,可以说读书是我更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问:请问您有些什么关于读书的故事吗?
爸爸:有。我小时,图书不多,身边的书籍也不多。有依次,我从别人那里借来了叶永列的科普小说《未来世界》,在煤油灯下一口气就读完了,还不觉得过瘾,一直读到了天亮,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类发展进步的设想,现在基本上都实现了,可以说是我读的第一个科普启蒙书,对我以后的学习帮助很大。
问:请问您一般是怎么读书的?能介绍一下读书的方法吗?
爸爸:我接触一本书,首先看它的序,或者先看简介,看完简介以后再看看它的纲目,在阅读前大致了解一个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梗概间架,然后根据时间安排,再去认真的仔细阅读。
问:很多人读书都常常会把一本书读两遍,请问您一般会么?
爸爸:会的。有争议的书,或者是写得非常好的书,很感很有教育意义的书,我在第一遍阅读的基础上,都会更认真地读第二遍,精彩的章节,甚至会读第三遍,第四遍,有时还会做一些简要的读书记录。所以,重要的观点,精彩的故事情节,在我脑海里都能记很久。
问: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请问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爸爸:有,上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认识的水平是有限的,有些名著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读一遍就能领会的这种程度,因此,我们必须要一遍,两遍,三遍,多遍的去阅读,去理解,甚至有些问题,读更多遍仍然无法理解,这是阅读的现实。但是有一点,每多读一遍,多一次思考,就会多理解一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并不是说读书读一百遍你就会理解,而是说,读书需要重复读,读多了,慢慢地你就领会了
走访纪录怎么写
标题,作者及单位,(开头点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带着这些思考,谁(可以是一人或多人)选择谁(可以是一人或多人)作为了解情况、求解答案的对象,并提前与他们约好上门走访的时间。时间:**月**日上午(下午)几点几分,地点:**乡镇(街道)**村**家,内容要求:在正式切入主题前可以与访谈对象拉家常,了解其家庭成员情况、身体状况、生活上有何困难等,对于访问对象的困难,访问者可以安慰他们,适当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者解决问题的承诺等。
涉及到访谈对话时,要力争保持原汁原味。因为我们写的是民情日记,而不是报告式、经验式文章。
访谈结尾部分要谈感想,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1、走访,前往访问或拜访:张老师经常~学生的家长;他们四处~,了解民情。
2、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吴廿九》:“三农聚首如初,独 吴 生不在,走访之,乃倒埋稻中。”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 太冲先生 读书 双瀑寺 , 双瀑 在 万山中,人迹殆绝。
大临 忽走访, 太冲 问何以知之,笑不答。檀林 《一个女囚的自述》十:“我们四处走访,研究民情。
3、在志愿者活动中,走访还指志愿者去实地调查,拜访相关人士,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的进一步活动做准备。
访谈录的格式与写法
一、访谈录格式:要写明时间、地点、访谈对象、谈了哪几个问题等等要一一写清楚,署名也要正确。
二、访谈录写法: 1、选对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所以,这个采访对象的选取也是很有讲究的,他应该是某个行业或者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且是非常有思想内涵的人物,采访这样的人,才能写出不俗的作品。
2、制定访谈提纲。 访谈当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访谈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功课,深入了解这个人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访谈提纲,这样,才能挖掘出更好的材料,供我们写文章使用。
3、保持思维敏捷。 写文章切忌千篇一律,所以,就一定要有新颖的视觉,而这种新颖的视觉,就是要有一个思维敏捷的大脑,让自己的思路尽量与众不同,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作品被读者所认可。
4、深入挖掘亮点。 访谈录,一定是对于某个在特定时期作出特定工作的人,对它进行适当的采访,并写出具体的文章,但是,深入挖掘一下,应该还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理由或者办法。
5、注重文字精炼。 写任何材料也好,散文、师哥也好,都需要注意文字的使用,不仅要力求准确表达出特有的地点,不要长篇累牍,缺少重点和创新点,让自己撰写的文字无人问津,非常不值得。
6、切忌夸大事实。 访谈录,当然可以写一些好的方面,对于采访中的内容,我们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取材,实事求是的加以整理,并撰写出好的访谈录,不要弄虚作假,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最终可能引起其他损失。
扩展资料: 访谈时的注意事项: 访谈邀请时为了接近被访谈者,使访谈顺利进行,应该注意: 1、穿着干净整洁,称呼恰如其分; 2、自我介绍简洁明了,不卑不亢; 3、发出邀请时应热情,语气应该肯定和正面; 4、以适当方式消除被访者的紧张、戒备心理,有时应主动出示身份证等文件。 应对拒绝访谈时 1、应有耐心; 2、不要轻易放弃; 3、搞清拒绝的原因,做相应的对策。
在实施访谈时 1、使受访人有轻松愉快的心情(访员当然也应如此); 2、创设恰当的谈话情境; 3、不使受访人感到有社会压力; 4、应具备正确的预备知识; 5、应具备细致的洞察力、耐心和责任感; 6、不对受访人进行暗示和诱导; 7、对相同的事情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8、能如实准确地记录访谈资料,不曲解受访人的回答。
求一篇书面访谈记录的范文,格式要正确,内容不限
书面访谈:旁观者是诗人的最佳位置/张耳 周瓒 旁 观 者 是 诗 人 的 最 佳 位 置 ——张耳回答周瓒的书面提问 问:您自何时开始写作?您选择诗歌作为表达方式的最初动力来自哪些方面? 答:开始写歌谣,学会韵律,平仄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
那时候,学校功课稀松,下课就忙着出墙报,写广播稿,其中有不少歌谣和打油诗,那时一个下午能写5-6首短诗,好玩得很。认认真真创作诗却是在很多年之后,1990年前后,在移居美国之后。
90年在纽约写诗的外部动力应当归功于纽约的中文诗刊《一行》和纽约中文报纸《侨报》,两位主编看了我的几篇很幼稚的习作,大加鼓励,从此上了贼船。内部动力很难讲,我想我很小就对语言的韵律、节奏和能量,直接的以及暗示性的能量着迷。
语言做为思想的结晶,为通往自我意识,他我意识架了一座时间性的抽象的桥。诗把这座桥固定住,成了我们思想的记录。
最初一定觉得自己聪明非凡,很有些思想的轨迹值得保存吧。与其他语言艺术相比,诗做这件事好象更好使。
问:移居美国对您的诗歌写作有何影响?您在美国一贯坚持母语写作,这一选择的出发点何在?从您对英语的掌握看,用英语写作应该不算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您有过用英语写作的经验吗?对您而言,这种经验的意义何在? 答:美国,也许该说纽约,是我能够写作的温床。脱离了日常应用需要,汉语纯化为直接与身心发生关系的个性媒介,成了定义自身存在唯一把握。
在铺天盖地的他种语言环境中,写汉诗象在草地上铺一块红毯,划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可能暂时,可能臆想,在暂时臆想中为王。这是消极保护的一层。
积极的影响是去国之后的自由度,身心的和语言上的。没有社会和家庭的固定视角,人会觉得忽然再生的可能性。
诗说到底是身心自由的产物,是脱离定势思维的结果。移居造就了这个条件。
同时,他种语言的冲击、混交、侵入不由得让人对母语重新审视。审视就意味着距离,距离给人创作的自由。
移居者在主流社会的旁观位置也促进诗的创作,这一点,我在《纽约诗人》系列一开头就提起过。美国本土诗人也都安心地坐台下看戏,思索,写作。
旁观者是诗人的最佳位置,起码写诗时的心态该如此。与这里诗人熟悉过程中慢慢体会到这点,慢慢脱离国内诗人80年代的浮躁。
我的英文写作大都为挣钱养家,论文、报告、总结、提要之类。也写书评,艺术评论,不多的几篇。
与诗创作有关的当属英诗中译,比如ASHBERY,译诗迫使译者站在两不着边的位置,由此对比审视自己的语言工具。我不是很好的译者,没有耐心,也不勤劳,但翻译让我学到很有用的东西。
用第二语言创作很难,写诗尤其难。对语言的把握在母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你的诗与语言的关系很浮浅。
我和一些美国诗人合译过我的诗,我先做字面初译,再反复与诗人译者修改商讨,进一步体会到母语对我们思维途径的影响,和那种贴肉的亲密。当然实验可以实验,也许先写写英文小说? 问:您久居美国,能否为我们介绍您所了解的当今美国诗坛的构成及诗歌写作现状? 答:这是个大问题,南京大学张子清教授编写过一部《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概括美国现当代诗坛状况,从资料罗列方面看,或许值得一读。
另外有几部新近的诗选也选的不错,比如 Primary Trouble (Leonard Schwartz et al ed., Talisman House); American Poetry Since 1950(Eliot Weinberger ed., Marsilio Publishers);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 (Jay Parini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he Moving Borders (Mary Margaret Sloan ed., Talisman House)。早一些的有 The New American Poetry(DonaldAllen ed.,University of Colifornia Press),The L=A=N=G=U=A=G=E Book (Bruce Andrews and Charles Berstein ed.,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泛泛地谈美国诗坛和泛泛谈中国诗坛一样意思不大。就上面列举的诗选选取的范围稍加几句,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张教授的诗史包括面最广,学院派和试验派都在其中。所谓学院派,一般指延用传统写作方式,直抒情怀,表达自我体验和思想,诗好懂易读,很少对诗媒体或内在形式的意识。
许多大学写作班出品这样的诗人。The Columbia History 里包括不少这样的诗。
美国历代的桂冠诗人也大都归属此类。他们的作品一般由大学出版社出版,商业出版社也选几位有影响的出版。
试验派作品难懂难读,致力于对诗体诗学诗艺的探索,其中分派分团体打派仗,出版大都困难重重,由小出版社出印,不少由诗人自费。Schwartz, Weinberger, Allen的诗选属于此派,Andrews /Berstein 的语言派自成一体,出专门的语言诗选。
两大阵营总体分界清晰,但个别诗人特受青眯,被学院试验同时收入,比如阿什伯瑞。历史纵观,学院派也非一成不变,跟在试验派后面小心地吸收。
一些试验派诗人也在大学里教授创作,从而形成以试验诗人为核心的几所出试验派的学院。无论学院试验,诗是所谓高尚文化,与影视娱乐畅销小说的通俗文化相比,是极小圈子里的事件。
诗人之外读诗的人不多,其中从事其他媒体的艺术创作者占很大比例。诗刊,诗集,诗选,诗论,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