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明礼仪自我评价
1.文明礼仪自我评价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
2.30条家庭文明礼仪用语
家庭文明礼仪;家庭是人类社会的最小单位,是生儿育女的摇篮,是培育家庭美德的场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位。
审计人员要精心地爱护她、培育她。(一)夫妻和睦。
婚姻是缘分,夫妻是最长久的伴侣,成之不易,结合伟大,双方要珍视她、维护她,不能三心二意存他念,不能表里不一分心眼。要互相尊重,互敬互爱,男女平等。
不是谁说了算,而是共同支撑家庭。有分歧不吵不闹,摆在桌面上,谁对照谁的办;有差错,互相宽容,共同承担责任。
要互谅互让,不分你我,工作上相互支持,家务上共同承担。夫妻之间是最贴心的心里医生,互相体贴、互相照顾,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名医良药。
经济不分家,荣誉共享受,困难同克服,夫妻恩爱长相守,白头偕老度人生。(二)关爱老人。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有双重父母,人人都要作双重父母。要尊重和关爱双方父母。
要牢记:无论我们怎样努力也报答不尽双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双方父母要同等对待,不偏不倚,一视同仁。
对待老人不嫌弃,不弱待,要把他(她)们放在尊贵的地位去对待。家有老人是儿孙们的福气和骄傲。
上班下班都要与老人打招呼,说声"我走了"、"您休息好"、"我回来了"、"您今天过得愉快吗",等等。年轻人要理解老年人的心里,想吃什么给他们做点什么,衣服宽松大方,勤洗勤换。
要特别注意给老人以精神慰藉。按照他们的情趣支持他们参预各种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一旦有病闹灾,要亲近扶持,不惜花钱求医问药,要像他们哺育我们小时候那样擦屎端尿地侍候他们。老人不在跟前的要理解老人想念儿女的心里,常回家看看,经常打电话报平安,以示对老人的安慰。
(三)热爱子女,教育后代。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教育子女更是父母双方的重担。
不能推给一方去管,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家庭整体品质、气氛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
从婴儿咿呀学语开始,他(她)就在接受家庭的熏陶。因此,温馨的家庭环境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将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影响。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一定要文明礼貌,不吵不闹不说脏话,给孩子铺垫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子女方法要得当,不打不骂不训斥,善于启发引导,多表扬少训斥,教育他们克服缺点、发扬成绩。
(四)对待双方亲属、朋友一视同仁。夫妻各自的亲属、朋友要同等对待,不能各自强调自己一方而忽略或疏远另一方。
只要心思摆正,夫妻之间就不会互相猜疑。要帮助都一样,要接待都一样。
都视为自己的亲属、朋友,对待也就自然一样了,夫妻间也就不会产生矛盾。(五)邻里团结,和睦相处。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相处,和睦为贵,互相关照友谊为重。
拮据拆借、纠纷调处、患病医治、遇险求助等都要伸出友谊之手。楼上楼下,动作要轻便;屋内屋外,不吵不闹;公共楼道,不挤不占不涂抹;保持公共卫生,不妨碍他人。
邻里之间应称尊称大爷、大娘、叔婶、哥嫂、兄弟等。见面要相互问候打招呼,"您好"、"早晨好"、"晚安"等问候语应当常用。
(六)勤俭持家。勤俭办事业是党的优良传统,治家也不例外。
生活好了不忘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经济宽裕了不忘节俭,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不能大手大脚随便花钱、损失浪费。
钱花在当处,事办在好处。居家度日,既不寒酸,有损形象;也不奢糜浪费,寅吃卯粮。
生活有度,持家有方,收支掌控,衣食住用行井井有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别人看了都会称赞羡慕 家庭文明礼仪;一、带头讲文明,讲礼貌,使用礼貌用语,养成家庭成员间互致问候习惯。二、夫妻之间和睦相处、互相谦让、行为得体。
尊老爱幼,保持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营造文雅、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三、要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各方面为子女做榜样。
四、处理好邻里关系,和睦相处,乐于助人,一旦发生矛盾要谦让,并以此教育孩子。不在子女面前说别人的坏话。
五、勤俭持家,不摆阔气,节约粮食和水电。六、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比较安静的环境,不在孩子面前从事有碍孩子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如:招人来家玩牌、打麻将。
晚上应要求孩子先做完作业再看电视节目,有目的地、适当地向孩子提供一些书刊杂志等。要经常听取孩子的学习情况自我汇报,检查孩子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无特殊情况,不让孩子请事假或迟到早退。
七、尊重孩子的人格。教育孩子注意时间、场合,不在学习、进餐、睡眠时训斥,不当众指责。
不使用偏激的、侮辱性的语言和粗暴的手段。八、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教会孩子做人。
乐于跟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苦乐。善于发现和表扬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认识和克服弱点。
家庭文明礼仪;1、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骑车不违章,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2、看见老人、小孩、盲人过马路,应主动前往帮助;遇见问路,应热情回答并指引;3、乘公共汽车,应主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不与人争抢座位;4、公共场合(门口,电梯口等),遵守秩序,对长辈及领导应礼让;5、维护公共。
3.文明学生,自我评价作文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
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秋风飒爽的季
节里,我有幸参加这次文明小学生竞选,感到十分自豪,因为我又走上了讲台,珍惜了这次机会。
我是咸水沽四小四年六班同学姜培宁,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爱好广泛、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从小,爸爸妈妈就跟我说:要懂得文明礼貌,踏踏实实做事,真诚热情待人,不张扬,不骄傲,要学会谦虚,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要团结同学。”爸爸妈妈的话我已经深深的刻在了心里。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不要怕推销自己,所以,当我站在这里的时候,倍感自信,当然,我不敢说我是最合适的、最优秀的,但是我能为我们的班级文明,学校文明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一点贡献。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文明礼貌人。
1. 在学校:
当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会伸出援助之手;与同学之间交往时,我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做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共建起团结友爱的集体。
2. 在家里:
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做热爱劳动的“小帮手”。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共建和谐、温馨家庭。
3. 在社会:
我们应该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公共场所里)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共建起绿色美好家园。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要说文明话,性文明礼貌事,做文明礼貌人,树立文明礼貌形象;
让我们的班级成为文明班级,让我们的城市成为文明城市,让我们的国家的未来更加煌!
4.文明礼仪自我评价
第一章 上下班规则第一条 严格遵守公司的请、休假制度。
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自觉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上午工作时间:8:30~11:45用餐午休时间:11:45~13:00下午工作时间:13:00~17:00第二条 上午上班一般应提前5~10分钟进入办公室,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保持整洁有序,以饱满的热情与良好的工作状态投入工作。
第三条 下班离开办公室前,要自觉清理好文件、资料,自觉关闭好电源与门窗。第二章 办公室行为规范第四条 办公室推行定置管理,个人办公物品或公共物品都摆放整齐干净,公用物品用毕放回原处。
爱护公物,节约资源,工作要井然有序。第五条 离席外出要将自己的座椅归位,并让同事知晓自己的去向。
第六条 无公事需要,不在他人写字间内久待、闲聊。会议上未议定或议定尚未公开的事项不得外传。
第七条 不在办公室内大声喧哗。禁止在办公室内说粗话、脏话。
对话时或打电话时都要轻声,不要影响他人的工作。第八条 办公室内禁止吸烟(吸烟者到指定位置),禁止打扑克或玩电脑游戏(包括午休时间)。
第三章 着装礼仪第九条 仪容的要点:清洁(不给对方不洁感觉)、庄重(便于工作)、不奢华(不应华丽、不应轻薄)。第十条 着装要求:工作时间按集团公司要求统一着装,原则上禁止穿休闲服(陪客人需要除外)。
接待重要客人或外宾以及参加会议,一般都要着正装。第十一条 仪容要求:头发要整洁,男士脸部要刮干净,女士化妆要自然。
应恰到好处地微笑,让人感到谦虚、落落大方。第四章 电话礼仪第十二条 在接听或打电话时电话接通,应先道“您好”,并自报单位或部门名称、姓名,声音清晰,但不宜过高(防止影响他人)。
第十三条 电话铃响三次以内应接听。接到打错的电话应客气告之。
电话需要转接,先告诉对方“请稍候”。第十四条 参加会议期间,把手机放在振动位置或者关闭,禁止在会场内打手机影响他人。
第十五条 不在办公室的工作时间,要保持手机畅通。特殊岗位或特殊时期,根据需要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
第五章 待客礼仪第十六条 握手礼仪:参加聚会时应先与主人握手,再与其他人员握手;男士不能主动与女士握手,需待女士伸手时才能相握;不要随便主动与长者、尊者、领导握手,应等他们伸手时才能握手,原则上以双手握手为尊。第十七条 交换名片礼仪:递呈名片迎择机准备好,名片正面向上、正向,以双手呈上,说声“这是我的名片”或“您好,我叫***”;接受名片应双手接过后,认真仔细看一遍,说“谢谢”,不要随便乱放。
第十八条 席间礼仪:入席座位应听从主人安排;尊长未到齐之前不宜先食。席间不可高声谈笑,喝汤时不宜有声音;主人讲话(祝酒)时应停止讲话和其他活动,专心听讲以示尊重;参加西餐宴会时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就餐时不能发生声响。
第六章 位次排列礼仪第十九条 上下楼梯:上楼下楼宜单行行进,以前方为上。但男女同行时,上下楼宜令女士居后。
遇到领导、同事主动招呼或点头示意,遇到来访客户礼貌让道。不在楼道内大声喧哗。
第二十条 进入电梯:一般宜请客人后进,先出。进入电梯应尽量往里站,以方便后来者进入。
站在门口者应主动提供开、关门服务。第二十一条 出入房门:若无特殊原因,位高者先出入房门。
第二十二条 乘坐轿车:公务用车时,上座为后排右座;社交应酬中,上座为副驾驶座;接待重要客人时,上座为司机后面之座。第二十三条 盥洗室行为要求:节约用水、纸,自觉保持盥洗室设备清洁可用,将废弃物品丢在指定的容器内。
第七章 工作与学习基本要求第二十四条 每个员工都要有敬业精神,忠诚尽职;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恪守办事程序和业务规定;同事之间、部门之间应互相合作,不可互相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第二十五条 总部机关人员都要努力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勤政廉洁,作风优良。
第二十六条 总部机关人员都要认真履行对所属企业“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的主要职能。第二十七条 总部机关人员都要自觉成为“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的组织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