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养鱼合作项目投入情况说明

1.水库生态渔业生态循环流水养鱼的特点有哪些
生态循环流水养鱼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江苏省兴起并不断发展,逐步形成较为规范的生产方式。
其中尤以常洲地区应用最为广泛,技术也较为成熟、完善,故常将此类渔业生产方式称之为“常州模式”。实践证明,生态循环流水养鱼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系统完全依靠水体自净作用净化水质,不需要专用的净水设施、设备及水面,既有利于降低系统的设施成本和运行能耗,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有效养殖水面面积及单产水平。
以全系统所占用的水面面积计算,每667平方米水面可年产商品鱼1146~2036千克,产珍珠0。24千克和藕500余千克,在水资源和能耗极低的前提下单位水面的生产能力远超过一般池塘养鱼,达到很高的水平 。
第二,整个生产过程在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基本不与外界进行水体交换。 生产过程及产品卫生质量不受外界环境污染的影响;同时,生产过程也无污物排出,有利于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促使渔业向健康渔业、持续渔业的方向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不同生物群落对资源、能量利用的互补性,通过对输入系统能量(机械能、伺料能)的多级利用,显著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以及整个系统的经济效益。 经若干生产单位养殖效果的平均值计算,系统馆料投人仅占生产总投人的25%~35%,远低于其他集约化养殖方式中相应投人的比例,表明系统的饵料利用达到较高程度;系统每个劳动力年产出鱼产品4。
19吨,年创产值1。59万元,年创净利润0。
47万元,与同期常规池塘养鱼 相比,生产等量产品投资可降低50%~75%,劳力使用量可减少50%~80%,系统的经济效益最为显著。 第四,要保持系统的良好运行,维持其生态平衡,系统中养殖(种植)的品种、数量、规格、时间等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和要求,这对生产技术及产品销售时机选择等构成一定难度。
因此,系统的生产应在较为完善的计划及较高的技术水平条件下进行,生产中某一环节若出现大的失误即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运转失衡。
2.水库生态渔业流水养鱼如何投运
流水养鱼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投运、排污、鱼病防治、设施检查及维护等工作。
投饵流水养殖鱼类均为吃食性鱼类,其饵料完全来源于人工投喂。有关投饵率、投俱量、投饵频数及时间等的确定,可按封闭循环流水养鱼的方法进行。
流水池中投饵均采用撒饵法,馆料一般在进水口附近水质清新处和流速较小的区域撒下。除坚持定点、定时的原则外,尚可辅以一定的声响训练鱼集中抢食。
每次投饵量以计划为基准,在鱼群抢食高峰已过但尚未散去时即应停止投饵。未习惯摄取配合馆料的草食性鱼类入流水池后应先驯食,即每次投饵时先投少量青饵料诱其集中然后再投喂配合饵料。
投喂青料时可用竹杆在池中围成饵料台,以免草梗、草叶随流水漂散并造成排水道堵塞。青料和配合饵料的投人应持续较长时间(每次20~0分钟),以保证池中鱼类摄食有充足的时间和相对均匀。
3.流水养鱼有哪些特点呢
实践证明,利用我国地热泉水、溪流或江河的自流水进行流水养鱼,无需动力,便能高密度放养,生产品质优秀的无污染鲜鱼。
鱼体在川流不息的水环境中生长,溶氧充足,水质清新,也很少有鱼病发生。只要能保证养鱼水流量,充足的饲料供应,大规格优质鱼种和加强日常管理,就能收到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流水养鱼需要特定的地理环境,所以其发展也有局限性。它与微流水养鱼又有一些区别,主要是水流大小不同、拦鱼设施不同、投饲方式不同。
(1)流水养鱼一般只有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面积,很少有超过100米2的鱼池,水体小,投入少,养鱼户易于接受和施工。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目前多趋向于小型鱼池。
小型池饵料利用率高,容易调节水流量,便于管理,并可提高生产周转率。 (2)面积小,鱼的容纳量却相当大,可以做到1米2放鱼几百尾到近千尾,其最终产量可以超过池塘养鱼的几十倍到100倍。
(3)流水养鱼利用鱼类抢食习惯,充分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能缩短养殖周期,节省饲料。 一般饵料系数为1。
5,养殖周期1~1。5年。
(4)流水养鱼借水还水,不影响原来发电、灌溉设备,却增加了水的重复利用。 (5)流水养鱼也是一种高度集约化的养鱼方法,所以便于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如自动投饵,适时分池,采用全价营养颗粒饲料进行强化培育,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4.如何开展池塘与人工湿地结合流水养鱼
池塘与人工湿地结合流水养鱼,是池塘生态与湿地生态通过 流水方式相结合的一种复合生态型养鱼,即通过机械提水,造成 流水而实现两者结合。
它使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的机制更强,有 利于环境保护,是一种健康养殖方式,值得推广和深人探索。为了使池塘与人工湿地更好地结合,人工湿地一般建在池塘 边上,或者因地面限制也可通过沟渠连通建在其他方便之处。
正 因为要形成流水和发挥湿地的作用,一般湿地与池塘间应有50-80厘米的落差,即人工湿地应高于池塘。人工湿地的厚度为80 厘米左右,面积至少为池塘面积的10%-15%,当然大一些效 果会更好。
湿地铺上一层厚50-80厘米、大小如指甲的碎石或 卵石。 在人工湿地上种植蒲草、营蒲等水生植物和美人蕉等阔叶草 本植物。
当水泵抽取池水,通过管道系统导人湿地,再接上多根 纵向排列并具一排纵列小孔的支管,通水后即可喷水。水中微小 物质和化学成分通过碎石层过滤、植物根系及细菌吸收转化之 后,回流到集水沟内,最后进人池塘。
为了提高湿地生产力,还可种植耐水性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类 (空心菜、水芹、慈姑等)。这种既养鱼又种作物,还可美化环境 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技术的特别作用。
5.什么是流水养鱼
流水养鱼是利用自然落差流水,潮汐落差流水,或人工抽提 流水高密度养鱼的方法。
人工抽提形成流水,再加上水质净化, 充氧、控温等较大能耗,成本偏高,所以一方面需提高流水养殖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完善先进的养殖技术,并伺养 名贵品种,注重经济效益,才能健康发展。 流水养鱼的特点:(1)鱼产量高流水养鱼的产量相当高。
(2)技术含量高流水养鱼可利用机械、电器、化学和电子 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以提供和保持充足的溶氧,良好的水质和 高质专用配合饵料;在水源、水量缺乏和气候寒冷地区,还可控 温充氧,水质净化循环用水,周年生产。 (3)形式多样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 工业化程度不同,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流水养鱼,如家庭式流水养 鱼,工厂化流水养鱼,温流水养鱼,冷流水养鱼,潮汐流水养 鱼等。
(4)潜力大我国幅员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海 疆形成多种地貌,湖、库、塘、渠、溪分布广泛,流水条件到处 都有。 此外,还有冷热泉流、工厂余热水流等具有多种多样流水 条件,只要稍加改造即可开展流水养鱼,潜力巨大。
(5)效益显著因为是流水条件,环境优越,高密度放养, 高产量产出,并且大多伺养优质鱼,价格高,如果充分利用好自 然水资源,注意降低成本,一般都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 效益。
6.水库生态渔业流水养鱼如何确定生产规模
生产规模指生产单位的流水鱼池面积或流水养鱼年产量。
由于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养殖鱼类对溶氧等环境 条件的要求有一定差异,而流水池中溶氧等水质指标变化又主要受来水的流量及含氧量等因素制约,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而严格地确定生产规模是较为困难的。实际生产中生产规模的确定一般以可以引用的稳定流量为基础,结合养殖种类对溶氧的需求而加以考虑。
作为反映生产规模的两个指标,鱼池面积和年产量通过单位面积年产量相互联系。流水养鱼单产水平各地有较大差异。
日本流水养鲤单产为每平方米90~130千克,养虹鳟单产为每平方米40~70千克。国内流水养鲤单产为每平方米30~120千克,但常见为40~70千克。
如上所述,流水养鱼的生产规模是以其可以引用的水源为基础而确定的,因此,建池地点的选择,下述因素必须予以重视。 首先,拟引用的水源应有较大的蓄水量和持续的稳定流量,不因天旱、灌溉等原因而显著变化;其次,水质应符合渔业用水标准,上游无工矿排污,大量化肥、农药施用等重污染源;第三,鱼池与水源间距离较近,地势有足够的落差,保证正常条件下用简单的引、排渠道能完成水体的自流排、灌;最后,鱼池附近交通应较为方便,以利于饵料、鱼种及商品鱼的购进和输出。
7.水库生态渔业生态循环流水养鱼生产放养与产出如何管理
流水池养殖是系统生产的主体部分。
由于流水池体积小,水交换快,适于鱼类高密度强化培育,目前主要养殖对象有草鱼、鲤鱼等。为了保证所投饵料能被鱼类肴效利用,流水池投饵养殖一般在水温达15℃以上时开始,故每年鱼种人池时间以水温接近151时为宜。
放养规格除满足出池规格要求外,其人池最小个体受颗粒饵料粒度和出水口拦鱼栅孔隙大小的限制,一般尾重至少应在20克以上。 放养密度主要由池水交换量决定,生产中草鱼一般为每平方米5~ 10千克。
单位面积鱼产量主要受池水交换程度影响,有资料表明,鱼产量y(千克/米m²)与池水交换量x(m³/m²•小时)满足关系式15。51e0。
423x(0。3。
8.水库生态渔业养殖流水养鱼的特点有哪些
普通流水养鱼具有下述特点: 第一,由于在小面积内通过大量流水,使养殖水体始终保持较高的含氧量和良好的水质,放养密度大,鱼类生长快,单位产量高; 第二,利用地势所形成的水位差使鱼池用水自流灌排(一定条件下还能做到借水还水),不使用或很少使用机械动力,显著减少了生产设施投入和能耗,充分发挥了水能优势,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程度; 第三,生产设施结构简单,建造容易,使用、维护方面且设施使用年限较长; 第四,生产设施建造于陆地上且面积小,放养、起捕、投饵及防治鱼病等操作方便,生产所需的配套设备、工具少,劳动强度较低; 第五,生产规模(鱼池面积、总产量)单产等受地形、水量及水质的限制,生产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较短时间的断水或来水水质较大程度变差(如上游泄洪、施药、排污等)均对养殖鱼类生存、生长构成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暴发性死鱼的后果。
9.水库生态渔业养殖什么是流水养鱼
流水养鱼是指借助地势、水位的自然落差,利用流水从事鱼类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
流水养鱼是我国的传统养殖技术,山区农家利用溪流进行微流水养鱼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初级形式的流水养鱼简便易行,生命力颇强,自古至今经久不衰。近年来,家庭微流水养鱼得到更大的发展,特别是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省(自治区)应用较为普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西全区家庭流水养鱼户已达12万户,户平产鱼40千克;安徽省休宁县全县有2900 余户开展家庭流水养鱼,面积约33000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流水养鱼的范围、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生产场站。
流水养鱼总产、单产及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