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长卷评语

1.如何客观评价自己的书法水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用笔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而书法艺术正是通过这种物化的手段达到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作用,正如康有为所说: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康有为认一篇书法作品的好坏,关键就在于对于用笔技巧的掌握,而这也是能够写好一幅作品的基础。晋代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充分体现了她对用笔的重视,一开篇就是对用笔的论述: “善于笔力者多骨 不善笔力者多肉。”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用笔表现笔画线条力感的人,他的字会显得骨力坚挺;而不善于用笔的人,写出的字很容易使线条流于疲软、乏力。 王羲之更是认为:“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若壮士之折一肱骨。”
意思是:一个字中有一个点写得不好就像是一个美人坏了一只眼睛,一横没有写好就像是一位壮士断了一条胳膊。二、结构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笔法和字法是主要的,是书法美的基础,但单独的笔画美不能直接构成书法的美。
如果字的排列如一堆乱柴火,似一盘散沙,必然会使人眼花缭乱。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是以整个字出现的,因此以笔画为组成材料的汉字结体美是极为重要的。
“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关。”。
这句话出现在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中意思是说写字的时候,如何掌握字的结构是最难的,每一笔的位置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每一个字的笔画应该如何结构是最重要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再优美的笔画,只有附着在合理的“骨架”上才能“锦上添花”。
假如结构先已“失常”,就是用了王羲之、颜真卿的笔法,这字也无法组合成漂亮的造型。 “一从证得黄金律,便觉全牛骨宽。”
一旦掌握了结构的规律,写字的时候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黄金律是启功先生总结出的一套不同于传统的把米字格的中心点作为字的重心的结字方法,它是把一个正方形方格纵横各画十三个正方小方格,字的重心在“其上其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的这四个交叉点上。
三、章法章法是书法作品重要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 章法与笔法、结体一起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三要素。
这正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别于日常写字的一个重要标志。章法就是安排整幅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既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使一幅字显现出整体美的法则。
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美,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意思是,篆书崇尚婉转圆通,隶书须要精巧严密,今草贵在流畅奔放,章草务求简约便捷。 不同书体都有不同的形质与情性。
苏轼说“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谨”。指的是写楷书时,不仅点画要精到,更重要的是把点画写得和谐、优美、有趣味、有神态,真书写得灵动。
四、“形”与“神”书法中“形”与“神”的统一,是书法艺术的精髓之一,形是神的所生之地,因此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历代先贤都十分注重形的刻画,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就提到:“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意思就是每写一个字,都要通过这个字的造型来反映出这个字所应反映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而且不仅仅是形似,更应该神似。 卫夫人把书道的本质,定性为客观事物物理之美,是典型的道法自然者的体现。
五、韵提到书法的美,就不能不说草书的动势之美。 索靖的《草书势》对用结体的变化来表现动态美作出了如下描述:“骐骥怒而逼其辔,海水窊窿扬其波”以及“玄熊对踞于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草书结体就如奔跑中的运动员一样,竭力打破平正稳定的体势,或上体前倾,或上部后仰,这种前倾或后仰打破了平正稳定而产生了动态美。
2.人们对欧阳询书法的评价
人物评价
唐张怀瓘《书断》:“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唐高祖李渊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欧阳询 (唐朝著名书法家)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主要成就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3.赵孟頫的书法得到了后人什么样的评价
董其昌评价赵孟頫的书法因熟而俗。
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影响颇深的 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
赵孟頫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他善于吸取众家之长,而不仅仅 是宋元时期所盛行的行书与草书。 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 于他的书论。
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 曰字形。
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 也。”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在临写古人法帖 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况兰 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直接接受赵孟頫指点的有陈琳、唐 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这些都是元朝著名的书法家或者画家。
但 是因为赵孟頫身为宋王朝的贵胄却在灭亡自己国家的元朝任职,这导致了后来许多 书家颇为轻视他,进而对他的作品大加贬斥。 还值得一提的是,赵孟頫的夫人管道 升是古代女书法家中地位仅次于王羲之老师卫夫人的女性书法家。
尤其是她所画的 墨竹梅兰极受世人称赞。
4.王宠的书法评析
探究王宠书法的“疏淡”,实来自于其独特的人生际遇、品行修养和审美追求。
王宠自正德庚午(1510)至嘉靖辛卯(1531),凡八次应试,均未中。在王宠周边不达的友人中,有的选择了放浪形骸,如祝允明、唐寅与陈淳;有的选择了忍耐,如汤珍;有的选择了隐居,如陆治。
王宠选择了隐居,潜心诗书,逍遥林下,二十年读书石湖之上,讲业楞伽山中。正如其《行书札》中云:“家中虽贫落,越溪风景日增日胜,望之如图画,独此一事慰怀耳。”
(上海博物馆藏《王宠行书札》)书为心声,自然地,王宠的这种“不激不厉”的心境折射到了在他的笔下——疏淡空灵而又逸笔草草。这种讲究技巧而又自然流露的书法功力与萧散洒脱的雅玩心态,正是他科考屡次应试不第,进而沉湎于书画、寄情于山水的结果。
同时,王宠高洁的品行陶铸了其书法疏淡的品格。王世贞在为王宠写的《像赞》中称其“善为雅言,不及猥鄙”,“且不以所学尚人,故人乐亲附之”。
王宠逝后,顾璘在怀念这位故友时说:“清夷廉旷,与物无竞,人拟之黄叔度。尊官宿儒忘年友善,罔不乐其温醇。”
(顾璘《太学生王宠》)。文徵明与王宠虽为师生关系,且长王宠25岁,但文氏正是看重了王宠高洁的品行,折辈与交,成为频繁郊游、诗文酬唱的挚友。
文徵明在为王宠撰写的《墓志》中称颂他“君高朗明洁,砥节而履方,一切时世声利之事,有所不屑。其志之所存,必有出于言语文字之上者。”
真可谓知言。王宠的生存环境和品行修养,合力促成了其审美心理与书法旨趣的养成。
明代朱曰藩曾说:“雅宜书蕴藉秀媚,大概类其为人。”(《跋顾孝正所藏雅宜诗卷》),指出了其人品与书品的关系。
王宠高蹈出尘的心态养就了他疏淡秀雅的艺术审美心理,正如他的诗歌,随处可见的是对隐逸的企愿和对富贵生活的不屑——他以层台缓步的用笔传达给我们宁静、优雅、孤高以及与俗世的距离感。而王宠书法的“流宕”,明显是受了当时时代书风特别是祝允明的影响。
王宠与祝允明性情相投,交情深厚,虽然艺术主张不尽相同,但互相借鉴在所难免。祝允明在行草书上充分释放个性,用笔和结构大开大合,充分展示了他潇洒、奔放、热烈的个性,一派流宕浩然之气。
与祝允明一样,王宠在书法上有着独立的精神,虽然他有临摹祝书的经历,但并非亦步亦趋,而是著意于个人面目的锻造。在他去世之前,还常常以指画肚,因为“祝京兆(允明)许我书狎主齐盟,即死,何以见此老地下”。
(王世贞《跋王雅宜书杂咏卷》)王宠行草之所以与祝允明比较接近,是因为他不仅临摹祝允明,而且与祝氏一样,也取法李怀琳。王世懋曾洞察李怀琳与祝、王二人书法之关系:“吴人绝重李怀琳书,希哲(祝允明)书十九首古诗及王履吉(宠)晚年草法,皆从此出。
祝书尤得其丰神;王草‘欲’字、‘强’字、‘ 穷’字等规仿,不易一笔,他古帖所无也。世人不睹怀琳书,安知二先生书法之自哉?文氏《停云馆帖》虽刻此书,而笔意失真,后得此册,真宋搨本之精者,二先生心印始见矣。
(王世懋《题李怀琳书嵇叔夜绝交书》)因为王宠学习祝允明的书法,且二人皆学李怀琳,因此,王宠早期书风与祝允明作品风格最为接近。顾复在评价王宠晚年行草《白雀寺诗》时说:“如怀素,颖圆锋正。
开卷时以其为枝山卷,末款识则雅宜也。得享长年,岂让枝山独擅名当世哉!”尽管后来王宠随着书法审美趣味的变化,追求疏淡秀雅的书风,并想极力摆脱祝允明、李怀琳的影响,但一直到后期,其书法的“流宕”之气亦未能尽除。
试将其《七绝二首》和祝允明的书法做一比较即可发现,该作用笔大幅度提按,字间牵丝引带、体势变化多端,隐约保留有祝氏书法“流宕”的典型特征。王世贞称赞王宠晚年书法“虽结体小疏而天骨烂然,姿态横出,有威风千仞之势”。
(《弇州山人稿》)可谓推崇有加。而王宠晚年书法作为流宕与疏淡的矛盾统一体,又何尝不是其愤激与冲淡这一矛盾心境的外化呢?——现实人生与人格理想的分离与矛盾,使其内心虽有愤激,但又高蹈出尘,但在病痛和失败的挫折下,他慢慢变得冲淡,成为一个温和如玉、不激不厉的君子。
然而,王宠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和他怀才不遇所流露出来的感慨与无奈,最终还是掩映在他矜持的文字中。他在《山中答汤子重书》中写到:“山林之好,倍於侪辈,徜徉湖上,而忘返……颇耽文辞,登临稍倦,则左图右书,与古人晤语,纵不能解,片言会心,莞然独笑,饥而食,饱而嬉,人生适意耳。
须富贵何时,诚日夕私贺,恐后之不如今也,尚安望哉!”在愤激与冲淡中,王宠寄情山水,含醺赋诗,静心作字,度过了他平淡而短暂的一生……。
5.怎么评价书法的形体的造型美
欣赏书法一般不应仅仅孤立地看笔画线条,而应按照作品内容,以字为 单位,一字一字地欣赏下去。
实际上书法作为有生命力的线条造型艺术,它 的艺术性,不光是在于笔画的线条美,更是集中地表现在结构的造型美上。单个的笔画线条本身就很美,再按照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和谐、多样统一等形式依法规组合起来,就更加美了。
.简单的笔画线条,在书 法家的笔下,真是妙笔生花,姿态万千,变化无穷,含有艺术造型的意 趣和哲理: .汉代蔡邕在笔论中论述:“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 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 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万得谓之书矣。”
明代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论述:“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 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H月垂象,若水火成形。 倘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