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总结
1.五四运动的感想.
李敖谈五四 五四运动至今七十年了,台湾岛外的朋友,希望我谈谈五四。
做为以思想家、历史家自居的我,也自信能够把这题目彻底的谈一谈,藉以纠正几十年来大家对五四的错误认识。 我父亲李鼎彝是五四运动后一年进北京大学的,他正赶上五四带来的排山倒海,在巨浪之中,他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已经无法冷静观察这一运动,再予以评价。
奇妙的是,晚他三十六年的我,却在大江东去,浪淘尽五四人物的边缘,得以冷静的观察了它。胡适、罗家伦,都是我认识的,五四时代,他们固一世之雄也,但在世乱飘荡之际,他们都局促海隅,无复当年了。
这些雕谢了的身影,更是我观察五四的具体人证,使我在下笔时候,别有领悟。 胡适生前,我写过一篇「播种者胡适」,其中指出一九一九年「有件事情对胡适来说可能是不幸的,那就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新文化运动本来该是针对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而做的非政治的革命,当时那些健将们都相信唯有思想革命成功,政治革命才有了真正的保障,才不会一垮再垮。
半路杀出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当然有「广为流传」的贡献,但它也未尝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罪人」,因为它使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都纷纷忍不住了,纷纷忘了他们真正的深远的使命了,他们不怕「任重」,但却有点嫌「道远」了。最后,他们终于暴露了狂热的本质,选择了感情的求近功的反应方式,大家都不肯再静下心来研究问题了,大家都跑到十字街头,投身到党派的阵营里,高倡他们的主义去了。
」 我这篇文章发表后,胡适写信给我,可是还没写完,他就死了。死后他的文件都被监管,不过据看过这封残信的台大校长钱思亮见告内容,并没否认我上面的论断。
事实上,胡适是肯定我的看法的。早在他死前四年和我的一次谈话中,他就批评五四以后各路人马抢青年去搞政治的举动,他怪国民党、怪共产党、甚至还提到「梁任公(启超)他们也抢青年」,言下不胜惋惜。
另一方面,我在「播种者胡适」中提到「只有胡适仍然守住不谈政治的诺言」,引起陈独秀在台湾故旧的不满,写文章质问我根据什么证据,『确知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的「相约」? 难道是胡适亲口告诉你吗?』事实上,胡适所写他回国时「打定不谈政治的决心,要想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以外,有一封失传了的信,便是证据。在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就收有这封信。
信是写给陈独秀的,中有「若要『新青年』改变内容,非恢复我们『不谈政治』的戒约,不能做到。」他建议由北京同人发表一新宣言,「注重学术思想艺文的改造,声明不谈政治。
」可见大家讲好专心为中国做文化和思想的奠基工作,的确是经过相约。不幸的是,这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最后终于在五四的排山倒海下,被政治席卷以去。
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只有在广义的说法里,它才包括一九一七和一九一八年的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才是五四运动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是孙中山所命名的词儿,他在南方,深思远虑的把眼光投射到北京,他肯定了「一二觉悟者」所引起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他写信给海外同志,告诉他们「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他极力赞美从北方起来的那个变化。
可惜的是,所有的革命者都在思想变化过程中,就先政治挂帅了一切。于是,五四变成了一条岔路,「吾党」应五四而兴,五四却完了。
为什么五四是新文化运动的一条岔路呢?因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虽然是「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但是达成这些主流的基础,不是别的,乃是个人的解放。而个人的解放的前提,乃是思想的解放。
五四运动以后十六年,胡适写「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回忆说:「民国六七年北京大学所提倡的新运动,无论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门,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蔡元培先生在民国元年就提出『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的原则了。
他后来办北京大学,主张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百家平等。在北京大学里,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和陈独秀、钱玄同等同时教书讲学。
别人颇以为奇怪,蔡先生只说:「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这样的百家平等,最可以引起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 但是,思想解放的达成,却又有赖于显示个性主义(Individuality)的「健全的个人主义」。胡适回忆:「我们当日介绍易卜生(Ibsen)的著作,也正是因为易卜生的思想最可以代表那种健全的个人主义。
这种思想有两个中心见解:第一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就是易卜生说的:「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第二是要造成自由独立的人格,像易卜生的「国民公敌」戏剧里的斯铎曼医生那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因为信仰「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们深信:「一个新社会、新国家,总是一些爱自由爱真理的人造成的,绝不是一班奴才造成的。
2.五四运动的过程及感想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创造出的值得让后来几代人学习和自豪的“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也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重要影响作用。 最初在北京由学生罢课引起,后来到下半年重心转移到了上海,引起了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工人阶级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八十年代以来,很多青年人怀着兴国的责任感,穷诘这样一个问题,即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么在近代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 当一个民族以文物礼仪隆盛的“天朝上国”自居,深闭固拒,夜郎自大,就会使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本民族继续迈进的步伐。
流动的历史,不等待任何一个民族,你耽于“十全武功”、“万国向化” 的旧日迷梦,人家却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当这个人类发展最新阶段赢得历史的恩宠时,一切蹒跚其后的民族,便面临被征服的命运。 但历史有时强加给一个民族的命题是不容选择的,要摆脱敌人的奴役,首先要国强。
但是,国人认识这一点时,却走过了曲折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正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中华民族总在惨遭劫难之后,才省悟奋起。
好在有成千上万的爱国者,为寻求救国真理前仆后继,执着地求索,他们或许过于轻率但却不乏清醒。 他们或许还带着未开化的愚昧但却不缺少睿智,他们或许过于轻信但绝不怕牺牲,他们在困惑中奋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从而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种下了契机。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 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过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 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长大后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我们应当为国家尽一份我们能做的贡献。 。
3.五四青年运动的感想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中国大陆一直存在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尤其在党活动中被视为重要纪念,各级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学校、机关都对其形式非常重视,每年都有大型的纪念活动。
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上也对于五四运动进行了种种反思。例如南怀瑾先生就批评五四运动“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4.五四运动的感想,800字以内
五四是中国的一个超级民族节日。
她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其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像这样意义的节日在我国历史上可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唯一的。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那一年,我十七岁(按照中国旧历虚岁的算法),是一个已经略知一些世事的青年了;在知识上,也开始有了一些积累。
我在七岁左右的时候进私塾读书。那时还是晚清,家乡附近没有现在所说的学校,大城市有了,但我们乡下还没有,所以只能入这种旧式学堂。
这是一家客家人创办的私塾,老师也是从邻县请来的一位讲客家话的生员。因为据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祖宗是讲客家话的,我父亲大概是为了让我不忘祖先的缘故,就让我读讲客家话的书。
我先学了《三字经》、《论语》,后来好像又学了《幼学琼林》之类专讲骈偶对句的开蒙书,我都是一本一本地跟着学下去的。但老师教书的时候,只教诵读,不讲意思,不注意儿童心理,所以我那时对读书并不感兴趣,学习态度是被动的。
有时老师还打人,连像我这样很老实的学生也被恫吓过,结果弄得我对读书的事,心里很怕。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12年,我们那个镇子破天荒地开办了第一所完全小学,当时叫"两级小学",实行初小与高小双部学制。
它看上去挺新,实际上还是半新半旧的。学校里并没有新式的教学设备,师资也还是原来的生员班底,不过是受过短期的师范培训,比如读了几个月、半年的师范专科,就又取得了新的教书资格。
在功课上,开设了国文、算术、格致、体操、图画等。在作文训练上,起初做一些简单的题目,如《读书论》;稍后做史论文章,较为复杂一点了,像谈汉高祖治世的《刘(邦)项(羽)优劣论》等;策论没做过。
到了高小时,老师又增加了经史典籍方面的功课,如读《左传》、《纲鉴发凡》等,让学生懂得了一些知古鉴今的道理。除此而外,虽然不是开课,但在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当中,还兴起一股风气,就是作旧诗,我也被卷了进去,并且很感兴趣。
我后来一辈子写诗兼搞诗学算是在这时启蒙了。当时读的书有《唐诗三百首》和《随园诗话》等。
这些书,在今天看,也是好书。这对我个人来说,可能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小学教育。
那时我也读了一些文言小说,像有一部叫《余之妻》,当时很有名,作者叫徐枕亚,是礼拜六派的作家。至于白话小说,那时还见不到。
总之,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陈旧的、半新半旧的教育制度下度过的。五四运动,像一声惊雷,把我们从沉梦中唤醒。
她使我们这些本来不大懂得国家民族大事的少年和青年学生,组织起来,上街游行、讲演,去各商店查禁日货,到神庙前的戏台上表演宣传爱国精神的活报剧……这些活动的想法和内容都是很单纯的,但这一来,。过去,我在学校里做《爱国论》,都是空的;到了这时,有了自己的实践,就把原来抽象的东西,变成了实在的信念。
这种初步的社会实践,还成为我后来进一步为国家社会做工作的萌芽、基础。五四运动对我更大的启导作用是在学艺方面。
像大家都知道的,在五四的前两年,即1917年,新文学运动已经在知识界开始了,但五四运动的巨大力量却把它在全社会范围内带动起来,并把它的革命影响扩大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气氛下,它这只文学之舟,成了一艘驶向纵深的历史海洋的"母舰",承载了许多新学术的运送使命。
它们后来又同它脱离开来,成了其他的现代新学科。在这些现代学科群中,就包括了我后来所终生从事的民俗学(包括民间文艺学)。
我接触新文学运动是在1921年前后,即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两年。当时国内各地的报刊大都改成了白话文,所刊载的作品也大都是白话创作。
使用文言的、或半文半白文体的报刊,虽然尚未绝迹,但到底不是主流了。这些刊物影响了我,使我抛弃了读古文、作旧诗的习惯,开始改而从事新文艺的创作。
我开始学作白话的新诗、小品文和散文,不久,还与别的两位同学联合,出了一本新诗集,叫《三朵花》(自印,1923年左右)。在早期的新民间文学运动史上,我参与《歌谣》周刊的学术活动曾引起了社会的注意。
经常有些年轻学者问我,胡适在他的《白话文学史》自序中写过一段话:"自从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发起搜集歌谣以来,出版的歌谣至少在一万首以上。在这一方面,常惠、白启明、钟敬文、顾颉刚、董作宾……诸先生的努力最不可磨灭",对此话我怎么看?胡适在五四时是否认识我?其实这段话我也是事后才知道的。
有一天,一个同乡在学两个方面的学会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学问上的进一步发展,一直到现在,已经八十年了。这个就不去细讲了。
但回头来看,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两个现代学科发展根源还是在五四时期。假如当时没有五四运动的这些文化上的影响,我在学艺上,就不一定走上这条路,而且不一定能坚持下来。
现在饮水思源,应该感谢五四对我的启迪作用。她是我所终生不能忘怀的学艺上的乳母,兹以联语铭之:一阵雷霆,惊起国民御侮救亡意识,八旬岁月,难忘师傅启蒙发聩恩情。
5.五四运动组织生活总结
今年是纪念“五四”爱国主义运动90周年,为弘扬“五四”精神,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丰富我校团员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期间,我校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在“五四”期间广泛开展生动的主题教育活动, 增强团员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主题活动:
(一)举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
通过校团委、考核,支部讨论,班上民主评定,在“五四”期间有109名青年光荣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旗委一号会议室进行了宣誓仪式。
(二)开展表彰活动
在4月30日,表彰了一批08年度优秀团支部和优秀团员、优秀团干,学校领导和团旗委副书记敖伟亲自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其中,授予高一(2)等14个 团支部为“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授予孟楠等3位学生为“优秀团委委员”荣誉称号;授予王冰洁等38位同学“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授予陈妍青等38位同学“优秀团员”荣誉称号,与会领导亲自为他们办法了荣誉证书。
(三) “火红的青春”配乐诗朗诵比赛
在4月30日下午表彰大会结束之后,进行了高一、高二年级“火红的青春”配乐诗朗诵比赛。经过预赛选出的14名选手在决赛中,伴着不同的音乐用文字向全体同学诠释着五四精神,抒发着自己的情感,经过评委的认真评选,高一(13)班的王琳同学获得了第一名。
(四)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建团87周年青春歌汇
我校百人合唱团参加全旗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建团87周年青春歌汇。
我们将继续沿“五四”精神,深入持久的把团的活动开展下去。发挥团员青年生力军的作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祖国60岁生日
6.求点五四运动的体会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每次想起总是心潮汹涌,从思想到文化,都是一种大变革。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宣传与传播, 五四运动不久,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变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时间已经过去九十年了,弹指间灰飞烟灭,过去的值得纪念,但是更重要的该是留存下来的一种精神,一种五四所带来的英勇与坚强、果敢与奋进、热忱与理想、不屈与抗争的精神。这精神不该随风而逝,不该只凝固在那一个时代,不该只是用来纪念。
精神从不凝固,正如历史永不再现。记得有人说过,“一种精神得以永恒,不仅在于它的精髓与内涵超越了时空,更在于它在时代的变更中能不断的被赋予新的色彩,这才是其生命力强大所在。”
五四这种精神不该只留在历史画卷里,仅供我们景仰。时间已经过去九十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用自己的青春诠释这这一种精神。
一代青年挥着大旗走在街头,一代青年握着钢枪走上战场,一代青年扛起农具走向田间,一代青年背起书包走进课堂…。
7.五四百年感悟
五四运动已经过了一百年,一百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而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五四运动也是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端,正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青年学习进步的大学校,是青年锻炼成长的大熔炉。
广大团员青年首先要严守纪律、认真学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是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头脑清醒;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集体、学校、社会利益为重,积极承担任务,主动接受锻炼,发挥自己的才能,主动化解在集体中出现的矛盾;坚定的信念,伟大的目标,来自于自身的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成熟,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指导行动,牢固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的担负历史赋予的重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五四精神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具体到我们学校,我们自身就是努力实践“求知、求真、求实”的校训,以“与人为善,善待人生”为处事做人的原则。求知、求真、求实,要求我们牢记求真务实以学为本的天职。
而且要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克服自满情绪,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发挥创造潜能,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用自己的文明行动,优异成绩来报答父母、回报学校。
与人为善,善待人生要求我们始终怀着一颗善之心、平之心、坦之心、诚之心、真之心去面对每个人每件事,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与人为善,善待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造、不断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只要我们默默耕耘,默默用功,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要求自己、对待待别人,我们就会积小善为大善,积小胜为大胜,积平凡为伟大。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把五四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实践“求知、求真、求实”“与人为善,善待人生”,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8.五四爱国运动
可以这样写吧!! 首先,阐述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以及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历史事件等等,其次,谈谈自己对它的观点和看法。
最后,深刻的强调对现在的启示!!! 例如:五四运动是历史大趋势的产物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 解放运动。 为什么二十世纪到来后不久,在中国大地上会发生这样一场 以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为主要内容的规模空前的群众性运动?它 不是突然发生的,更不是任何人所能制造出来的。
可以说:这以 前的全部历史,已为这场运动的到来作了充分的准备。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一 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 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人民在痛苦地哭泣着、反抗着。
十九世纪和 二十世纪之交,这种沉沦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带给中国人心灵上的创痛,是以往历次 对外战争失败难以比拟的。
曾经亲身经历这场事变的吴玉章沉痛 地回忆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 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 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 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 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战后,西方列强以为中国这条“破船” 快要沉了,纷纷扑过来,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当历史进入二十 世纪时,八国联军武装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北京。
这一连串令人惊 心动魄的事件,竟发生在短短的五六年内。 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的心头。
人 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了。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开始被提到突出的位置上来。
最早提出“ 救亡”的,是严复1895年的一篇文章。孙中山比他看得更远 ,前一年在檀香山兴中会宣言里就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激动 人心的目标。
怎样才能将中国从绝境中拯救出来?人们普遍意识 到:不能再照老样子生活下去了,必须在各方面来一个大的变革 。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的第一次 历史性巨变。
人们为什么不惜作出任何牺牲,一定要奋起革命? 中心的一点,就是要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他们当时认为:中国 之所以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就是因为有一个专制、腐败、卖国的 清朝政府在统治着,只要把这个政府推倒了,中国就可以获得新 生,一步步建设成一个现代国家。
他们把革命看做是为建设扫清 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1333236366338,为中国的 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这次革命 也带来一次思想解放。皇帝,历来被看成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 侵犯的,如今也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 抛弃掉呢? 但是,历史前进的路程是曲折的。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日本企图灭亡 中国的“二十一条”出笼,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一幕幕丑剧 紧锣密鼓地上演。
中国的状况仍在一天天坏下去。周围仿佛一片 黑暗,看不到它的尽头。
有志气的爱国者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 的脚步,在遍布荆棘的崎岖道路上毫不气馁,开始了新的探索。 他们痛定思痛,从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入手,认为共和 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陈独秀写道:“我们中国多数国民 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 ”“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 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 。
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 的。” 要救亡图存,要变革,要在思想上来一个解放,这已成为二 十世纪初的中国谁也阻挡不住的时代潮流。
五四前夜的初期新文 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它的到来 是不可避免的。
民主和科学是专制和迷信的对立物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手陈独秀,在他创办的风靡一时的 《新青年》杂志上喊出的最响亮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他写道: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 也。”
他又写道:“我们相信尊重自然科学实验哲学,破除迷信 妄想,是我们现在社会进化的必要条件。”他有一段名言:“追 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 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民主”和“科学”(也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提出,是 切中时弊的。
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迷信,这正 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遗留的恶果。它在中国社会里有着盘根错 节的巨大势力和影响。
向这两个大敌全面宣战,需要极大的勇气 。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 ,其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