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洛阳丧葬文化范文

    介绍洛阳风俗作文400字

    洛阳尔雅风俗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从夏朝开始共有13个王朝在洛阳定都。它是河洛文化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千余年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国重工业城市。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在洛阳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休闲城市。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洛阳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号称国色天香的古都;洛阳,出河图洛书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华夏先民对祖地心理上的认同;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

    洛阳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那么,他的民俗风情正如苏东坡所说:“洛阳古多土,风俗犹尔雅 一、民间语言——洛阳方言 进到洛阳城内,不看其人,先闻其声。降声调的发音,似曾相识的词语,都让会让你耳目一新。

    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方言也被称为“雅言”。南宋陆游说: “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大。”

    现今,洛阳市区内老城区、洛龙区主要以洛阳方言为主。其中,老城区作为老洛阳的象征和标志,洛阳方言更是地道。

    试想一下,漫步在老城区的东西大街,感受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体悟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听着地道的古城方言,就好像穿越世纪,回到历史。洛阳方言有着“洛阳味”。

    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洛阳方言中的土话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它确在洛阳风俗习惯中留下浓重的一笔,是对洛阳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乐一乐: 嚷ver=最近 丝跟着=几个人一起 古壮---蹲下 qin qiao--辣椒 qin qiao--辣椒 居球: 足球 虽然洛阳方言正在被逐渐同化,但来到洛阳城,与街边的老人聊聊天,与没有店牌的古老商铺老板对上几句话, 你马上就能听出洛阳方言的意趣,很快就能从洛阳方言中体会到洛阳人积极、乐观却又淳朴安适的生活哲理。

    二、饮食传统——汤食和洛阳水席 听着地道的洛阳方言,走在古朴的城区街道上,很多游人都希望寻求到属于洛阳的最真实的味道。那么我们就从舌尖上的味道说起。

    了解洛阳,各种汤食则是在最佳选择。 洛阳人美好的一天,是从早晨的一碗酸辣爽口的“不翻汤”开始的;而洛阳人舒适的一天的结束,也是以鲜美的汤食画上句号。

    可汤食都包括哪些呢?“说起洛阳的汤呀,洛阳本地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牛肉汤、驴肉汤、羊肉汤、鸡肉汤、丸子汤、豆腐汤、不翻汤、臭杂干汤„„呵呵呵呵,这么多汤呀?可不是嘛。”你随便拉个洛阳的本土人一问,十个有九个一定是这样回答的。

    洛阳汤食店有正宗的,也有不正宗的。正宗的已有百年历史,不正宗的更是比比皆是。

    洛阳大约有千家汤店,有马、高、李、任等各种正宗或不正宗的牛肉汤、羊肉汤、不翻汤、丸子汤、豆腐汤店每天在洛阳城内张罗着。想要区分正宗与否,只有现在的老洛阳人才能辨别,一口一个味,一句便道出地道否。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一份七八块的汤,配上洛阳烧饼,也就知足了。 来到洛阳,实惠又好吃的便是在老城兴华街,洛阳正宗的不翻汤 “高记清香园”,这是所有游客一定要去的店面。

    说起喝汤,老洛阳人喜欢端着汤悠闲地蹲着喝。如果你喝过洛阳的汤,一定发现,盛汤的碗是那种粗重的大碗。

    这样的碗,配上老洛阳人独有的喝汤习惯,更是别有一番风景和滋味。对于老洛阳人这样的饮汤习惯,现在的洛阳人既有保留也有创新。

    来到“清香园”喝汤,你会发现,小小的店面只摆放了4、5张小桌子,面对较多的客流量这些桌子根本是杯水车薪,可那又怎么样呢?食客们一个个在门外大槐树下放张高凳子,再坐在小板凳上,要么自己吃自己的,要么边交谈边吃,丝毫不会因没有桌子感到不适和苦恼。这好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没有人会去破坏它,就连那些游客也是“入乡随俗”。

    我想,也只有这样的吃法,配上正宗或不正宗的汤才能真切体会洛阳汤食的文化内涵。 洛阳汤食文化历久弥新,即使民间风俗,也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除了汤食,洛阳水席更是一绝。 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洛阳水席洛阳汤,不沾勿忘桂花糖,吃罢四宝不同躺,洛阳浆面有点烫。”

    首句就是洛阳水席。洛阳水席的特点: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选料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海中的游鱼,地里的菜蔬均可入席。

    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洛阳水席起源已久。

    “水席”是洛阳特有的地方风味菜肴,它风味独特,选料十分讲究,烹制认真精细,味道鲜美多样,口感舒适爽利,和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洛阳三绝,是中国迄今所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筳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今日的洛阳水席,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大件、四个压桌菜。

    其上菜程序是:席面上先摆四荤四素八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后上主食,接着四个压桌菜,。

    集体观洛阳博物馆作文

    下了火车,来到洛阳,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成海的人群。我们先到二姑家,把一切东西准备好之后,便出发了。一路上的美景还没有看够,就到了位于王城大道上的洛阳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走在前面的妈妈惊呼一声:“看,一头大象……”我忙蹿到她身前,朝她所望的地方跑去。没错,那真有一头大象,不过,准确的来说,是一个完整的大象骸骨。如果将那副骸骨与现在的大象比较起来的话,我觉的这一万年前的大象的下腭比现在的大象的大一些。整副骸骨把古代大象的体貌特征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了:有长而锋利的象牙,如一对弯弯的镰刀;有强壮的下腭和坚硬的头部;几十根肋骨和粗壮的四肢,让我们足以感受到古菱齿象的强壮和凶猛。

    往前走,便到了展览文物的地方。有一种展品让觉的很好玩:一个有着三只“脚”,却有着碗口大的容器,我想,这应该是一件乘东西的器吧!仔细一看,这个文物的表面还有一个下面是四个尖尖的,但上面却是平平的,一种我说不出来的白色的东西,宛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天空,我看了看这件文物的介绍,原来,这个东西叫陶鬲。

    再往下看,一块“玻璃”引起了我的注意,好端端的,这展览柜里怎么还放着一块“玻璃”,我往前探了探身子,这才发现,这是一块放大镜,在放大镜后面的中间,放着一件小小的微雕,还没有我的食指指甲盖大呢!这件微雕叫绿松兽,是夏代的文物,我想,之所以取绿松石兽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有着青绿色的身体吧!

    还有一件文物值得一提,它叫铜斝(jia),是商代的文物。它的表面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花纹看起来特别复杂,最特别的是,它有两个蘑菇一样的把手,使整个文物都变得可爱了。

    下面就说一下洛阳博物馆的四件镇馆之宝吧!这四件镇馆之宝都在二楼的珍宝馆里。珍宝馆的地面都被铺上了厚厚的地毯,踩上去软软的,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第一件镇馆之宝是一顶爵,有“中华第一爵”的美称。因为它不仅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之一,而且外形美观,所以被当做稀世之宝。

    第二件呢?是一口鼎,叫做兽面纹铜方鼎,这一口鼎有着人的面貌,听讲解人讲道,这口鼎原来是一个怪兽,它特别喜欢吃人,不管它咬到什么东西,都不会松口,直到把东西吞到肚子里,但是,有一次,它在吃人的时候,不小心噎死了,所以它只留下人的样貌,却没有留下人的身体。

    第三件是一匹唐三彩的黑马。这匹马膘肥体壮,尾巴被人修剪的短短的,是一匹军马。这匹马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下半身以及脖颈的下方用的都是黑釉。全国总共只有两匹黑釉马,一匹是现在这匹,另一匹也是在洛阳出土的,全身通黑,但被调到国家博物院了。因为黑釉特别珍贵,一般的釉色只有三种颜色:红、蓝、绿,而黑釉的烧成基本上纯属偶然,必须经过反复烧制,才可以烧成功。

    最后一件是三层金丝楠木塔。这件木塔总共分三层,高约6米,重约4吨,是用昂贵的金丝楠木雕成的。总共雕刻了334尊佛像,每尊佛像的姿态各有千秋,各不相同,是一件特别名贵的文物。因为金丝楠木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木材,木纹里有金丝,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种。古代封建帝王的宝座就是用上好的楠木制作的,还可以修建宫殿、陵寝等。但是它的生长周期十分缓慢几百年才能成材,所以该树种自清代起就十分稀有了。

    这次博物馆之往让我见证了夏、商、西周、东周以及其它朝代的灿烂历史。

    虽然这些文物不会说话,但是,我们根据它们的朝代,特征都能让那些离我们遥远的历史说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伟大的智慧。

    介绍洛阳文化1500字作文,,,

    洛阳文化,是产生于洛阳地区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文化不同于中国其它区域性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

    洛阳,因位居洛水之北而得名。据史籍记载:西周初年此处称“郏 ”,周公营建“王城”与“成周”称“洛邑”,或“新大邑”。

    到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为东周国都。战国时始有“洛阳”之称。

    西汉未年,王莽建立“新朝”,改称“宜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改“洛”为“雒”。

    曹魏、西晋、北魏复改“洛阳”。隋汤帝在洛阳建都,先后称“东京”和“东都”。

    唐朝和武周时期称洛阳宫、东都、神都、东京。五代时曾建都洛阳的后梁称“西都”。

    到后唐称“雒京”。后晋、北宋均称“西京”。

    明朝光宗皇帝朱常洛,为避讳“洛”字,又改“洛”为“雒”。清代迄今,仍称洛阳。

    洛阳文化,就广义而言等同于河洛文化。意指黄河由河曲、渭水而东,中经砥柱之险,过孟津、荥阳,直达郑州,这段大河以南,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包括洛河、伊河流域及登封、嵩山周围等地的古代传统文化。

    狭义说,指现今洛阳市所辖的一市(偃师)、八县(孟津、新安、宜阳、伊川、汝阳、洛宁、嵩县、栾川)、六区(涧西、西工、老城、厘河、洛龙、吉利)共1.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古代传统文化。 中国版图辽阔,不同区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等等。

    作为洛阳文化,有区别于其它区域文化的重要特征。 1、核心性:一是从地理上看,洛阳位于古代中国的腹心,“居天下之中”。

    它北有邙山屏障,南有伊阙耸立,西有秦岭在望,东有嵩岳峻极;伊、洛、涧蜿蜒其间,东边的虎牢成皋,西面的函谷渑崤,是古代东西重要关口;北边的孟津,是黄河上的古渡,东南的辕关,则是直达江淮的战略要地,南边的伊阙关是通往汉江的要道。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质肥沃,物产丰实,风光秀丽,自古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形势甲天下”之称。

    二是从洛阳文化的内容看,以洛阳为中心形成的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我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洛水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洛阳是镶嵌在河洛大地上的一颗璀籼的明珠。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自夏代起,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103个帝王,历时1529多年。

    中国都城的历史便是从这里开始的。洛阳在中国七大古都中,是建都历史最长、居住帝王最多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千余年间,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五大古都群,举世无双,它是河洛文明的象征,是洛阳文化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还是讲到区别于任何区域文化的河洛文化,都离不开研究洛阳文化。洛阳文化在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处于无可置疑的核心地位。

    2、正统性:早在50万年以前,洛阳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过着不定居的原始人类生活,创造了原始的古代文化。7000年前,洛阳地区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开始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5000年前,洛阳地区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用石器生产,创造着更为先进的古代文化,为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1世纪,洛阳地区进入奴隶制社会,产生了国家,夏王朝在此诞生。

    之后,中国第一个学校在此出现,儒、道、神学均产生于此。据不完全统计,洛阳在中国古代史上,有许多震撼全国、影响世界的第一大事,它们构成中国正统的古代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到了北宋以降,在洛阳产生的洛学仍然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700余年间统治阶段的正统文化。

    此后,洛阳文化随着洛阳地位的变化以及洛阳地区经济发展的迟滞而趋于衰落,但是作为洛学的“伊洛渊源”,洛阳文化古风犹存,影响海内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随着洛阳社会经济的振兴,洛阳文化也在扬弃中继续得到发展。

    3、稳定性:又叫文化惰性,亦称文化保守性。指每种文化在发展过程的惯性作用。

    洛阳文化产生以后,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即使部分文化失去了固有的价值,但是在历史上也不容易消失。洛阳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系统的形成过程,是在文化世代连续传递的基础上不断容纳和增添新因素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洛阳文化的积淀。

    洛阳文化的文化积淀极深,文化学认为,文化积淀愈深,文化的稳定性愈强。因为洛阳文化积淀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认同基础上,并通过这种深层次的感知认同又一代一代向下传递,播洒于人的灵魂中,流淌在人的血液里,因此,不是任何力量能够随便消灭它的。

    如,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学礼于周,形成儒学。儒学历经沧桑,流播千古,即是五四时期“砸烂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打倒孔老二”,但最终砸不烂,打不倒,其照例发展。

    由此可见,洛阳文化的稳定性极强。这是民族之魂、民族之光,是中华五千年灿烂古代文化的希望所在,它将永远放射出耀人的光辉。

    4、扩散性:洛阳文化以其无与类比的中心性、历史长期演进的正统性和中。

    洛阳的习俗作文800字左右

    我爱我的家乡——洛阳

    我的家乡在河南洛阳,它位于河南北部、黄河南岸,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九朝古都。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提到洛阳,人们的脑海中会涌出许多诗句,如“天下名园重洛阳”。这说的我们市的市花—牡丹。洛阳的牡丹花花蕾硕大,色泽艳丽,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洛阳每年都举办牡丹花会,向五湖四海的朋友展示色彩艳丽甲天下的牡丹花,那时可真是“世上人头攒”,不敢分心游“。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这里有著名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等名胜古迹,但我最喜欢的就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来又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朝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余年之久。大小佛像共有十万余尊。最大的佛像足有17.24米,而最小的仅有二厘米。但是不管大还是小,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在龙门石窟的众多佛洞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万佛洞。那里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每个小佛虽然都只有四厘米,但雕刻得照样很精致。大家可不要只被这些小佛迷住,而忽略了龙门最为壮观的地方—奉先寺。只要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大卢舍那石雕像是龙门石窟最为壮丽的一尊石雕像,它通高17.14米,耳朵长1.9米,安详地坐在八角束腰涩式莲座上,那明丽秀雅,雍容高贵的气势,把大唐艺术推向了极致。我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会为他的神奇感到骄傲和迷惑。

    这些年来,随着祖国的飞速发展,洛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年前的洛河是全市人民的一大苦痛:河水污浊,臭气熏天,从看不到鱼虾的踪影。河堤两岸被荒草笼罩着,垃圾堆得像”小山丘”似的。人们别说去那里游玩、散步,就是路过那里都要纷纷掩鼻而行。可是现在经过治理,昔日河水污浊的洛河如今变得清澈见底,不见踪影的鱼虾又重新快乐的游来游去。夏日,这里更成了人们垂钓的好去处。而河堤更是被人们装扮得像仙境一般:古朴典雅的亭子,错落有致的竹林,使人犹如走进苏州园林一般;而里面的小花、小树更给人大自然的感觉。各种鲜花争相斗艳,美丽的图景交相辉映。空阔的小广场上很多老人伴着音乐在认真地舞太极,做广播操;孩子们在种满小草的土坡上嬉闹;还有一些中年人领着孩子,牵着小狗,边跑边嬉戏……

    洛阳真不愧是中华文明的圣地,我爱我的家乡——洛阳!

    历史上,洛阳有哪些皇宫?

    虽然从原始社会时期一直到夏商时代,古人类一直在洛阳一代的频繁的进行活动,但是真正上升为华夏核心,还是要到公元前770年,由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犬戎的东侵,周平王将周朝的国都自秦川八百里的关中平原东迁到河洛平原,在洛阳营建东周的王城。

    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市西工区发现了东周洛阳城的遗址,后来建设为王城公园。东周洛阳城是一座夯土城墙包围起的土城,大略呈长方形,城墙周长2890米,宽8到10米。

    北墙和东墙之外,都发现了濠沟,可能是当时的护城河,王城西边是涧河,南边是洛水,可称是天然的护城河。根据历史记载,东周洛阳城应该有十二座城门,正南门叫圉门 , 正北门叫乾祭门,东南门叫鼎门,可是考古发现尚未发现城门遗址,姑且存疑。

    周王的王宫位于城市的西南区,目前发现了南北两组建筑群遗址,建筑群遗址外发现了当时的道路,遗址内发现了当时的瓦当、筒瓦和板瓦。王宫以东发现了80余座地下窖仓,应该是当时的国家粮库。

    王宫西北发现了三个陶窑遗址群,有窑炉遗址60多个,附近还发现了骨器、玉器和冶铜作坊,应该是当时的国家手工业区。东周洛阳城内还发现了墓葬万余个,已发掘其中的三千余。

    较为著名的有“天子驾六”陪葬车马坑,反映了周天子的车架仪仗规模;洛阳二十七中北陪葬坑,出土了列鼎列簋各10件以其其他青铜器共100余件;西郊1号甲字形大墓,出土了墨书天子石圭等等。以上的发现,说明了洛阳在东周时期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见证了东周兴衰300余年的风烟。

    春秋中叶,周景王卒,发生王子朝争位之乱,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即位,迁居成周。成周即在东周王城东部新营建起来的一座城市,位于今洛阳市白马寺镇以东、洛河以北。

    始建于西周时期,呈方形,春秋时期有过一次比较大的扩建,向北新扩了部分面积。后秦国将吕不韦分封于此,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向南新扩了部分面积。

    东汉光武帝刘秀扫平天下之后(公元25年),在此建都,沿用了前朝两次扩建后的城市。汉献帝时期(公元190年),董卓火烧洛阳,迁人民于长安,洛阳城市故宫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后来的曹魏、西晋和北魏依旧定都于此,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重建洛阳,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31年)后,在永嘉之乱中被破坏。

    北魏孝文帝改革,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将首都于平城迁到洛阳,直到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迁都邺城,4年后汉魏洛阳城毁于战火。东汉洛阳城开辟有12座城门,分别是上东门、中东门、旄门、开阳门、平城门、宜阳门、津阳门、广阳门、雍门、上西门、夏门和谷门。

    曹魏和西晋沿用,只是分别改了名字,到北魏除了更名之外,在西面新开了承名门。城内共有南北向、东西向各5条大街,宽40米左右,有南北两个宫殿区,殿宇巍峨,宫禁深远,两宫之间有复道相连。

    虽然两宫的历史地位在东汉到北魏升降不一,但是多数时间还是以南宫为重。自东汉以来,洛阳商业发达屡屡见诸于古籍,主要有城中金市、城南南市和城东马市,城南还建有太学、三雍、宗庙社稷等政治、文化类建筑。

    由于宫殿衙署已经占据了洛阳城的大部分面积,估计居民和低级官吏都只能住在城东、西、南近郊,城北是北邙山区人口不会太密集。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派遣尚书令杨素和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洛阳城并定都于此,选址在今洛阳老城区,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近于方形,面积约47平方公里。唐代定都长安,但将洛阳定为东都,并且加高了城垣、新建了上阳宫。

    隋唐洛阳外城九门,宫城、皇城各向外开一门。与之前的洛阳城不同,隋唐洛阳城跨洛水南北两岸,城内沿河建有四道桥梁,此外还引人伊、德、谷水等,用明渠相勾连,将宫殿区和市坊连通起来,形成了城内的水路网。

    隋唐洛阳的皇城、宫城设置于西北,宫城位于核心,其南为皇城,东西各建有隔城和夹城,北面为玄武城、曜仪城和圆壁城,东夹城之外还建有东城,东城之北为含嘉仓城,以上自成体系,和城市其他地方还有区隔。城东北和南城是居民和商业区,划分为坊市。

    隋唐洛阳内设有三市,隋代在南城设有丰都市和大同市,城北设通远市;唐则设西市、南市和北市,都在城内洛水沿岸。城内主干道是定鼎门内大街,宽百余米。

    安史之乱后,唐代走向衰弱,洛阳经过几次战火之后也趋于荒废,昔日坊市大都变为农田,但是基本架构延续到宋朝。宋代洛阳维持了皇城和宫城,但是规模日渐缩小,宋徽宗时改为行宫曾扩建一次,外城城墙日渐倾颓,很多城市防御措施也已经失修了,但仍不失为宋代的一流城市。

    就居住条件来说,宋代打破了唐代的坊市制度,加上战乱导致土地无主,一些后迁来的官僚巨富开始囤积土地,把唐末五代的著名官邸改为私家园林。金灭北宋之后,洛阳再临战火,城郭宫室再遭兵劫,就逐渐从一个全国性城市,蜕变为一个区域性城市了。

    金灭北宋后,正大初年(公元1224年),改洛阳为中京金昌府,在瀍水之滨新筑一座小城,西北角正与原隋唐洛阳皇城外的东城西。

    跪求洛阳风俗

    由于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居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可谓绵延久远、博大精深,民俗文化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民俗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物质生产、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庙会,还是手工技艺、游戏杂耍、民间传说、方言俚语,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大种类:以河洛大鼓、排鼓、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皮影戏、杂耍等为代表的戏曲演艺类,以关林庙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元宵灯会和其它传统节日等为代表的节日庙会类,以洛阳水席、民间小吃(如浆面条、烫面角、不翻汤、各种肉汤、烩菜等)为代表的饮食类,以刺绣、雕刻、陶瓷、泥人、年画、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类。

    这些内容无不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动人的魅力。还有就 是 一 观赏牡丹 二 豫西窑洞 三 古乐演奏 四 河洛大鼓 五 洛阳曲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