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评语
1.新课程中"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中小学数学的有关部分相比,《标准》对于数与代数这一学习领域,无论从目标还是内容、结构以致教学活动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理解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部分的教育价值,设计思路,内容和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特点等,对于有效地实施和贯彻《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传统中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长期以来,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但与时代的要求相比,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来看,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过分追求科学性和系统性,内容庞杂甚至显得繁琐臃肿;过分的追求"形式化",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课程中充斥着繁琐的计算和推导,但是学生不理解问题的本质,看不到数学的用处,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更不会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致许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标准》的研制过程中,对"数与代数"部分的改革作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特别表现在: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重视在具体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提高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倡使用计算器,降低对运算复杂性和速度的要求,注重估算等。
1."数与代数"的教育价值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标准》第11页)
这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方程、不等式与函数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
(2)在"数与代数"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数的概念的建立、扩充以及数的运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导,方程的建立和求解,函数关系的探究等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
(3)在"数与代数"中,不仅在知识中存在着对立和统一,例如正数与负数、加法与减法、乘方与开方、常量和变量、精确与近似等,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也充满了对立与统一,例如已知与未知、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实践与理论等。同时,在变量和函数的研究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而且在"数与代数"的其他部分的研究中,从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来考察,也能使认识更加深刻。因此,这部分的学习,必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
《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与代数,将呈现给学生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并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关注学生探究和运用数学能力的发展,将改变"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烦琐乏味的状况。
《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与代数,将能够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估算意识以及把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并使之逐渐形成理性的力量。字符表示的思想,深刻地揭示和指明存在于一类问题中的共性和普遍性,把认识和推理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代数式、表格、图象等多种表示手段,不仅为数学表示和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且为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方程、不等式中反映的数学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将帮助人们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和描述现实世界,并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凡此种种,都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与评价数与代数答案,跪求
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小数计算的基础。
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并且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复习时侧重的知识点: 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②约分、通分。
小数点位置移动是一个难点,复习时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7)常见的量复习要点:(1) 常用的长度、面积、体积单位(2) 常用的质量单位(3) 时间单位(4) 名数改写复习的难点:建立各个单位的空间观念,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要求:(1)记住计量单位比较简单,但要建立计量单位的概念却是一个难点,复习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独立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尽可能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物或教具,比一比、说一说、计量单位的大小。教师还可以把教材中的表格设计成报告单,让学生以独立或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探讨,填写报告单,进行交流,加深理解这些计量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强化学生们已建立起来的这些单位的空间观念,达到能准确应用这些单位的目的。
(2)掌握计量单位名数的改写方法,进行正确的化聚。 2.数的运算计算知识包括四则运算意义、法则、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四则混合运算,估算。
这三小节是把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放在一起进行整理和复习。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是在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扩展来的。
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运算的意义,应整理成表格,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建议:①复习时表格应让学生完成,教师可给学生提供表格、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这张表格,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对于他们认识、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可培养他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 ②四则运算的法则的复习方法同四则运算的意义的复习方法是相同的,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回忆法则,体会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乘除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不需要用语言准确概括出来。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参加运算的数不宜过大,按照《课标》要求降低计算的难度,但要加强计算的准确度,计算方法的灵活度的训练。
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重点:一是运算顺序、计算方法;二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复习时严格要求学生作到下面四点:一看有无抄错数;二看顺序是否正确;三看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四看算法是否最优化。 ③关于加减法、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等量关系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它是解方程的基础。
④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复习时要把定律应用到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中。除了应用定律进行比较典型的简算外,还应进行一些简算的基本技巧性的训练。
⑤估算教学建议: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正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但他们仍需要借助形象去感受。所以复习时注意把这些数的概念放到现实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让他们去解决问题、参与活动,唤起学生对这些数的概念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意义,建立起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复习时要避免单纯就知识讲知识,更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探索、理解、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如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时间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本单元复习的侧重点也应该放在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上,因为计算贯穿于试卷的始终,计算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质量。
计算能力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计算知识的能力,是知识技能、思维水平、习惯态度的综合表现。我们应注意从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 整理计算知识。(2). 进一步明确口算、笔算、估算的基本要求,并加强练习。
(3). 灵活选用计算方式,恰当应用计算知识,尽量使计算简便。
(4)、强化学生良好做题习惯的养成 3、代数初步知识 复习要点:(1)、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表示基本数量关系。(2)、简易方程:①方程概念;②解方程 (3)、①比的意义与性质;②求比值化简比;③比例尺。
要求:,通过具体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解答,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在这部分知识复习时,注意下列知识的区别: ① a的平方与2a;②X-2=3、3-X=2;③比与除法、分数;④求比值与化简比;⑤正比例与反比例。
② 由于这部分知识易混的概念较多,建议采用对比方法进行复习较好。不要进行纯理性概念上的对比,要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来体验、感悟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求比值:4:2/5=10-----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③ 化简比:4:2/5=10:1---是一个比,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二)、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是把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几何图形集中整理复习。复习的知识点:(1)图形的认识;(2)平面图形;(3)立体图形;(4)图形与测量(5)图形与变换(6)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认识》复习要点及要求: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立体图形,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罗列已经学过的图形;。
3.六年一期专项突破与评价数与代数(二)答案
给你答案其实是在害你,给你知识点,如果还不会再来问我 线性代数的学习切入点:线性方程组。
换言之,可以把线性代数看作是在研究线性方程组这一对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科。 线性方程组的特点:方程是未知数的一次齐次式,方程组的数目s和未知数的个数n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关于线性方程组的解,有三个问题值得讨论: (1)、方程组是否有解,即解的存在性问题; (2)、方程组如何求解,有多少个解; (3)、方程组有不止一个解时,这些不同的解之间有无内在联系,即解的结构问题。 高斯消元法,最基础和最直接的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其中涉及到三种对方程的同解变换: (1)、把某个方程的k倍加到另外一个方程上去; (2)、交换某两个方程的位置; (3)、用某个常数k乘以某个方程。
我们把这三种变换统称为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 任意的线性方程组都可以通过初等变换化为阶梯形方程组。
由具体例子可看出,化为阶梯形方程组后,就可以依次解出每个未知数的值,从而求得方程组的解。 对方程组的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未知数的系数及其相对位置,所以可以把方程组的所有系数及常数项按原来的位置提取出来,形成一张表,通过研究这张表,就可以判断解的情况。
我们把这样一张由若干个数按某种方式构成的表称为矩阵。 可以用矩阵的形式来表示一个线性方程组,这至少在书写和表达上都更加简洁。
系数矩阵和增广矩阵。 高斯消元法中对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就对应的是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阶梯形方程组,对应的是阶梯形矩阵。换言之,任意的线性方程组,都可以通过对其增广矩阵做初等行变换化为阶梯形矩阵,求得解。
阶梯形矩阵的特点:左下方的元素全为零,每一行的第一个不为零的元素称为该行的主元。 对不同的线性方程组的具体求解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有唯一解、无解、有无穷多解),再经过严格证明,可得到关于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别定理:首先是通过初等变换将方程组化为阶梯形,若得到的阶梯形方程组中出现0=d这一项,则方程组无解,若未出现0=d一项,则方程组有解;在方程组有解的情况下,若阶梯形的非零行数目r等于未知量数目n,方程组有唯一解,若r在利用初等变换得到阶梯型后,还可进一步得到最简形,使用最简形,最简形的特点是主元上方的元素也全为零,这对于求解未知量的值更加方便,但代价是之前需要经过更多的初等变换。
在求解过程中,选择阶梯形还是最简形,取决于个人习惯。 常数项全为零的线性方程称为齐次方程组,齐次方程组必有零解。
齐次方程组的方程组个数若小于未知量个数,则方程组一定有非零解。 利用高斯消元法和解的判别定理,以及能够回答前述的基本问题(1)解的存在性问题和(2)如何求解的问题,这是以线性方程组为出发点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理论。
对于n个方程n个未知数的特殊情形,我们发现可以利用系数的某种组合来表示其解,这种按特定规则表示的系数组合称为一个线性方程组(或矩阵)的行列式。行列式的特点:有n!项,每项的符号由角标排列的逆序数决定,是一个数。
通过对行列式进行研究,得到了行列式具有的一些性质(如交换某两行其值反号、有两行对应成比例其值为零、可按行展开等等),这些性质都有助于我们更方便的计算行列式。 用系数行列式可以判断n个方程的n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这就是克莱姆法则。
总而言之,可把行列式看作是为了研究方程数目与未知量数目相等的特殊情形时引出的一部分内容。
4.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包括哪些方面
一、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导向是评价的本体功能,是一种潜在的制约作用.2、提供信息反馈.提供教与学的状况的准确信息,反映教与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或在某种程度上达成.3、促进教与学的改进.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证明什么,而在于改进,改进教与学的过程.二、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内容根据《标准》制定的总体目标,数学学习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解决问题的评价●数学思考的评价●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包括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数学事实、过程、技能与方法的评价.二数学思考的评价包括对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数感与空间、统计观念和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三解决问题的评价包括对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的评价.四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评价.第一学段强调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第二学段强调了解思维的合理性与灵活性.。
5.如何对中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做了明确的界定,那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在评价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队,然后得出学生学习的结论,未免过于简单。因为教育的功能不在于区分、甄别学生的优劣,而是在于让在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学习能力程度不同的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知识的生长。
一、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大家都知道,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完成实验几何到逻辑推理严格证明几何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几何结论都是通过学生通过动手验证得到的。我在上“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和“在同圆中弦、弦心距、弧、圆心角的关系”时,需要学生通过图形的运动,如翻折、旋转,来验证两个图形是否重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能够利用手头的工具自制三角形纸片和圆形纸片,然后根据要求在图片上作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分小组协作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对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教师要积极地给予肯定,对能与他人进行良好合作的行为要给予表扬。同时,对于本来基础并不是很好的同学所取得的成就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充分肯定。
如我班有一位同学A,在几次数学课的实验操作中都受到了我的表扬,于是他变得越来越喜欢数学、越来越喜欢动手,虽然数学考试成绩没有大的进步,却在劳技课上充分展现了他的动手天赋,并在学校的“巧巧手“比赛上得到了火箭比赛一等奖。后来他在提到自己取得的成就时说,其实他以前是一个很内向的人,由于成绩不是很理想,所以经常感到自卑,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自从数学上的几次制作图形来验证几何结论时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增强了他对自己动手能力的信心。 二、及时肯定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闪光点 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知识的连续性要求较高。
如果一位同学能背出一首唐诗,其他唐诗他不一定知晓;但如果一位学生会解一个方程,他就有可能会解这一类的方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位同学学习数学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成绩不是很理想,甚至经常考试分数接近零分,但是我们教师在接受他反馈回来的信息时发现他某一道题会做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说明他对这一类型的题目可能全都会解了。
因为数学的特点就是这样的,它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初一年级教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我带的班级中的B同学是一位数学基础极差的学生,在小学时早已被数学的应用题、圆的知识弄得焦头烂额,而且在过去的考试中分数都是个位数。
在一堂数学课上,在学生练习的环节,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B同学居然会解一道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这不由得让我心中一喜。我又给了他几道简单的方程,他又做了出来,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中大力表扬了B同学,在表扬的过程中,B的脸明显红了。
如果以考试成绩做为表扬的依据的话,B也许轮不到表扬的份,但从这次表扬后,他解方程的兴趣明显增加了,虽然几何和应用题进步很慢,但是对于解方程和计算题,他有了心理的优势,即使到了初二年级以后的分式方程解得也很准确。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要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表扬其闪光点,特别应关注后进生,哪怕是他的一个灵光闪现,有可能就让你挖到了金矿。
三、采用灵活可变的评价方式 我带的第一届的两个班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较为靠后的,对学习基本上没有兴趣可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首要任务。
而要让他们有兴趣,就必须让他们体验和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根据他们的基础,要在短时间取得学习成绩的突飞猛进,无异痴人说梦,所以我根据这两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想办法让他们能感受到真实的成就感。
学生是很聪明的,他能准确地判断出老师的表扬是真实的还是空穴来风。在交作业方面,两个班的作业一向是残缺不全的,我采用对班级每一位同学的作业进行反馈的方式,对作业上交情况有好转的同学在数学课的课前两分钟予以表扬。
这样让他们感觉到在这一方面找到了自尊,所以他们交作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到后来几乎不存在不交作业的。在作业批改的评价上,对于做得很好的同学我会在作业结束的地方给予“优秀”、“A+”或“100分”等评价;对于做得不是很好的同学,暂时不给予其等级评价,而是让其在订正错题以后,同样给予其“优秀”、“A+”或“100分”等字样。
这样,他们在体验了成功的愉悦后上交作业的积极性有了更大程度的提高。另外在平时的单元测试中,对于成绩的界定方式上我也动了不少脑筋,对于没有达到合格或者优秀的同学,再给予其机会,让其充分思考,只要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搞懂未知的题目,一样可以达到合格或达到优秀。
这一举措实施下来,深受学生欢迎,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积极参与学习数学的过程,就一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总之,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评。
6.数学课程评价体现哪些方面
数学课程评价体现哪些方面教学评价: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主要立足于课堂,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评价。一、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功能:1.导向功能-评价的本体功能。
书面考试发展的弊端:导向功能的无限膨胀,使教学失去了自身的依归,成为评价的附庸。2.反馈功能―评价的根本目的。
促进教与学的改进。3 .决策改进功能 -评价的最终目的。
改进课程与教学的决策,改进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发展。二、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范畴:包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小学数学考试评价以及以自我反思为主的教师发展性评价。
1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将文本课程与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转化为学生发展的现实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究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转变?新课程从评价目的、评价重心、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材处理、教师角色、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教学手段等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重新思考和定位。
尝试通过要素评价法、量表评价法、综合比较法、网络评课法、庭辩式评课法、“行为跟进式”的评课法等 多种评价方式,获得真实的评价信息,对现实的课堂教学进行剖析和研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追求真实的,扎实的,大气的,灵气的数学课,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2 .学生数学学习评价 是教学评价工作的核心部分和首要任务。
包括:一是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一些基本数学事实性知识,如定义、定理、公式,特定的证明,历史性的资料等。
二是数学基本能力和方法。即基于上述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等。
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达、交流、与人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评价。数学方法,是指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是数学学习态度与情感。评价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教学,对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感兴趣,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是否充满好奇心,遇到难题时是否能够积极努力去克服和解决等。
数学学习评价方式有:课堂观察表评价、课堂即兴评价、数学日记、成长记录袋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质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3 .数学考试评价 命题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改革传统的纸笔测验,形式除了闭卷考,还有口头型考试评价、开放型考试评价、操作型考试评价、合作型考试评价等。
4 .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在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反思、在他人评价中反思、在学生评价中反思等基本途径,对教学事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系统的思辩,尝试课后备课、教学后记、教学诊断、反思日记、教学案例、观摩分析等多种自我反思的形式,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失败原因,记录疑难困惑,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三、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主要包括:1、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评价。2、评价内容的多维度。
两个纬度:一是学生的数学素养四个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二是教学内容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念、实践与综合运用。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可采用书面考察和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自我反省、数学日记等评价方法相结合。
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4.重视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呈现,定性与定量两类方式。
第二章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提纲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和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区别。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学习与思考1、“一节数学好课有四大‘支点’。”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2、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发生了什么转变?请你就其中的一个方面举例加以说明。3、什么是要素评价法?它包括哪几个“要素”?一、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变。
课堂评价有九大转变:1.从评价目的上看,由重在甄别转变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从评价重心看,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3.从教学目标上看,由单一目标转变为多元目标。
4.从课堂结构上看,由线性发展转变为非线性发展。5.从教材处理上看,由用足教材转变为用活教材。
6.从教师角。
7.如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多样化的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起了很大的变化,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下面谈谈我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的想法与做法。
一、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观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此时我们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评价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他们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对教学实施的评价应当采取过程评价的模式,而不只是针对目标的评价。
二、对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这样说的: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把概念、法则、定理等归为基础知识,而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技能。
其实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学生在探究数学实际的过程,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研究新知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解基础上的应用并作出及时恰当地评价。
三、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的评价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情感和态度包括: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要注意考察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在合作中是否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改变评价方式---使评价多样化 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
如今新课程要实现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就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学生感觉是最真实的等等。从时间上看,应有学习前的准备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
从空间上看,在学校应该包括课堂上的评价、活动课的评价;在校外,应有家庭评价的评价。评价时应结合评价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选择,下面介绍几种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的评价方法:1、借助巧妙型评价批改作业。
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70或85等分数。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比较学生的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但此法枯燥乏味,且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潜力。这样一来,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在作业批改中巧妙地运用等级评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用A、B、C等给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这样就比较清楚的给学生称心的评价,既让学生心理平衡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弥补一般评分的不足。
为学生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2、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例如,在复习阶段让学生仔细审查老师给自己批好的作业,有错误的地方请学生想好错误的原因,或把原因写在错题的旁边,然后让学生互相说一说错误的原因。最后教师对本次作业作一个总结性的评价。
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自觉地订正错误;同时锻炼了学生相互学习的能力;而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更有一种导向、教育的作用。虽然这样做可能比较浪费时间,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却比由教师总评好多了,而且经常进行这样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的提高。
3、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理,即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过程等。
自我实验以来成绩较好的班级容易操作,成绩差的班级就比较困难,但能这样坚持。
8.【我要写一份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面的论文,深化小学数学课程
一、教材内容介绍: 这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认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常见的量要认识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重点:认数与四则计算;难点:24时记时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重点:周长意义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难点:观察物体 “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教学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重点:把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呈现;难点: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4次操作型活动与1次场景型活动.重点让学生知道独立探索的同时要加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好;难点: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 二、教材特点分析: ⒈教学内容的选择 “数与代数”领域以万以内的认数和四则计算(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的加和减)为主线,结合安排了认识常量单位(克与千克、24时记时法)以及直观认识分数(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得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二年级观察物体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安排了从这三个角度观察一些简单的物体和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三视图);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础上,教学这两种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 “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大些、有时小些,学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了五次实践活动,其中《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多少》、《摸牌与下棋》都是操作型的活动,而《农村新貌》是场景型的活动. ⒉教学内容安排 这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里,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尽量把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力求让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得以落实,让教学内容更加有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把几个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有利于各领域的教学互相支持,形成有机体,这是个亮点,也是我们教学中所追求的.例如,数与代数领域中的许多数学活动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条形图与线段恰当地应用到数与代数领域,能直观地显示数量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规律;统计与概率中对“可能性”的理解与把握,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其他领域的内容时,思考更全面. ⒊教材的编写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容的事情作为教学材料,并以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陌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愿望与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例题的编写着力于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线索与呈现方式,给创造性地“教”与“学”留出了必要的空间.例题一般不直接呈现和现成的解题方法,而是突出情景中的数学内容、指向解决问题的操作与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独立探索后的相互交流.练习的编写注意到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需要适当的练习量,同时避免机械地模仿、记忆与重复训练.经常设计一些题组,让学生对同组的几道题进行比较,分析异同,自主构建认知结构;教材中还出现不少的开放性题目,提高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本册教材开始,教材增设了“你知道吗”栏目,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料,以及和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感受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册中,出现了适量的提高题,体现教材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教学建议: ⒈紧扣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由于其算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基本相同,[1] [2] [3] 下一页 09—10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容易实现有效的迁移.教学时,教师不必呈现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如在教学除法验算时,也不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想到: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这样把除法验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有利于他们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⒉关注学生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认。
9.谁知道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复习课教案及反思啊,求高人
关于复习课,一直是我比较困惑的问题,如何上复习课,如何处理教材中的复习题,经常是我思考的问题。《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包含许多知识,先让我学生前一天自己去用网络图或表格的形式或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整理,第二天上课时,分组让学生自己交流汇报,教师只充当在黑板上做“记录员”的角色,同时结合相应的练习加以理解巩固,这样改变以前老师炒“冷饭”,学生听得枯燥的形式,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觉得此效果比以前成功。对于《整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整数以及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在本节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通过眼看、口说、动手操作、脑想等多种形式感知生活中的整数的认识,提高对整数的运用能力。
《整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不能熟练掌握它们的意义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本节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通过演示,运算,联想等多种形式熟练分数、小数、百分数和比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1.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有特色。
在整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 进行整理。整理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用大括号,有的用表格,有的用集合图的形式,还有的用树状图,借此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得有法。
本节课中,我首先教给学生整理的方法。在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时,让学生比较归纳,这些方案虽然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是根据什么来整理的?得到他们都是抓住了整理的关键,也就是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见的联系进行整理。并鼓励学生今后用这种方法去整理其他的知识。其次,注重教给学生学生复习的方法,复习过程中教师教师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复习。这样,学生不仅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逐步提高到“会学”的层次。
3.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整理和复习,不是重复的、机械的做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设计一些综合运用的习题,使学生在“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人人在“运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