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医学微生物总结

    1.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为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对传染性疾病病原性质的认识和疾病防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门科学。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有助于我们总结规律,寻找正确的研究方向和防治方法,进一步发展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的 1个分支学科。广义的医学微生物学包括兽医微生物学。

    它研究对人、畜致病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消毒灭菌、对机体的感染致病和机体的免疫机理以及微生物检查法与特异性防治措施。其目的在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和与微生物有关的其他疾病,保障人类的健康并促进畜牧业的发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61303066展。

    随着科学的进步,在医学微生物学中又逐步形成了医学细菌学、医学病毒学、医学真菌学、医学免疫学等独立学科。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有益或无害,只有少数可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害。

    如在人类有伤寒、痢疾、麻疹、脊髓灰质炎;在畜、禽有猪瘟、鸡新城疫、鸭瘟等。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为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下述 3个时期:经验时期 早在公元前1世纪,拉丁学者马尔库斯·瓦罗曾提到微生物可能是疾病的原因。中国北宋(960~1126)末年,刘真人就推测肺病是由痨虫引起的。

    意大利医师G.弗拉卡斯托罗(1483~1553)认为各种流行病是由不同的、能迅速繁殖的微小物体引起。奥地利医师普伦齐茨(1705~1786)认为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独特的活物体引起的。

    中国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师道南在《天愚集》的鼠死行篇中写道:“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既生动地描述了鼠疫的猖獗,又正确地指出了鼠疫与鼠的关系。

    中国东晋医学家葛洪(284~364)在《肘后备急方》中,已经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杀所咬犬,取脑传之,后不复发。”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并且发现了免疫现象。

    在明朝的《治痘十全》和清朝的《痘疹定论》中,都记述了宋人王旦之子种痘的故事。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改进人痘接种法,并已广泛应用,后来传到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和英国。

    人痘接种的发明是中国人对预防医学的一大贡献,也是近代免疫学的开端。实验时期 荷兰人 A.van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首先看到了微生物。

    法国化学家和细菌学家L.巴斯德为防止酒类变质创用加温处理法。随后,英国外科医师J.利斯特(1827~1912)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器械以防止手术后感染,他为防腐、消毒、无菌操作奠定了基础。

    德国细菌学家R.科赫创用细菌染色法、固体培养基和实验性动物感染等,为发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发现了炭疽杆菌(1877)、结核杆菌(1882)和霍乱弧菌(1883)。以后,各国细菌学家相继发现许多人类和畜、禽的病原性细菌,如白喉杆菌(E.克莱布斯,1883;F.A.J.勒夫勒,1884)、肺炎球菌(C.弗兰克尔,1886)、脑膜炎球菌(A.魏克塞尔鲍姆,1887)、破伤风杆菌(北里柴三郎,1889)、鼠疫杆菌(北里柴三郎、A.-É.-J.耶尔森,1894)等。

    1884年科赫发表了确定病原菌的“科赫法则”即:①在同样特殊的疾病中能发现同一种病原菌;②能从特殊疾病中分离出病原菌;③把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引起相同的疾病;④能从实验动物中重新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这些原则在确定某一新病原体时,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892年,俄国学者Д.И.伊万诺夫斯基(1861~1920)发现患烟草花叶病的烟叶汁经细菌滤器过滤后,仍保留感染性,这是认识病毒的开端。此后相继发现人和动、植物的许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在中国应用人痘苗以后,牛痘苗的发明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798年,英国医师E.琴纳(1749~1823)用牛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奠定了以人工免疫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基础。

    1877年,L.巴斯德发明鸡霍乱疫苗,随后,又制备出炭疽菌苗(1881)和狂犬病疫苗(1886)。他对减毒菌苗的研究为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1890年,德国细菌学家E.A.von.贝林和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发现白喉抗毒素。1891年,贝林用动物免疫血清治愈一名患白喉的女孩,这是被动免疫治疗最初的病例。

    此后,科学家们纷纷从血清中寻找杀菌物质,并导致血清学的发展。19世纪末,人们开始认识抗传染免疫现象的本质,并出现两个不同的学派,一个是以著名动物学家И.И.梅契尼科夫(1845~1916)为首的细胞免疫学派,一个是以德国化学家P.埃尔利希(1854~1915)为首的体液免疫学派(见免疫学)。

    1907年,埃尔利希合成治疗梅毒的砷凡纳明(六○六),1910年与秦佐八郎共同合成新砷凡纳明(九一四),这是化学治疗微生物疾病时期的开端。现代时期 随着近几十年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电子显。

    2.病原生物学讨论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

    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为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对传染性疾病病原性质的认识和疾病防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门科学。

    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有助于我们总结规律,寻找正确的研究方向和防治方法,进一步发展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的 1个分支学科。

    广义的医学微生物学包括兽医微生物学。它研究对人、畜致病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消毒灭菌、对机体的感染致病和机体的免疫机理以及微生物检查法与特异性防治措施。

    其目的在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和与微生物有关的其他疾病,保障人类的健康并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在医学微生物学中又逐步形成了医学细菌学、医学病毒学、医学真菌学、医学免疫学等独立学科。

    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有益或无害,只有少数可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害。如在人类有伤寒、痢疾、麻疹、脊髓灰质炎;在畜、禽有猪瘟、鸡新城疫、鸭瘟等。

    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为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属病原生物学,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课之一。

    它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病病原(寄生虫)的生物学、生态学、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的科学。从寄生虫进入人体或动物,建立寄生关系,发展为寄生虫病的流行,以及从寄生虫病流行的压缩、控制到终止流行和长期巩固,都是寄生虫学必须用理论和从理论到实际加以阐明的领域。

    简单的说:区别在于医学微生物研究对象一般为致病的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微生物。寄生虫是指一般研究的寄生于人体的线虫、蠕虫、原虫、吸虫等生物(未纳入微生物定义范围内)。

    联系:与人有关、与医学有关、与临床和预防医学有关,其传播、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等有联系。

    3.【医学在微生物界取得的成果是成果】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4.医学微生物学怎么复习

    1、以课本为本,以考纲为纲,把课本吃透。

    考题肯定是根据指定的教材出,不是根据某家出版社的教辅材料出。平常的考试题目,几乎百分之百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当然经过多层的综合和深化。

    2、三遍读书法。第一遍应该以整体浏览为主,争取明白全书概要,不要求理解每个具体知识点;第二遍才细致的理清重点难点;第三遍就是重新梳理,记忆背诵知识点。

    这样三遍下来,这本书才算基本上看过了。3、书看得差不多了,知识体系也整理好了,接下来开始做题。

    做题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先求精,再求多;先求慢,再求快;先求质量,再求数量。4、背题。

    所谓背题,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并不是说一定就要把整个题目背下来。而是做了以后,把做过的练习册.试卷等等都保存起来,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

    5.医学世界中微生物有哪些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

    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为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对传染性疾病病原性质的认识和疾病防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门科学。

    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有助于我们总结规律,寻找正确的研究方向和防治方法,进一步发展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的 1个分支学科。

    广义的医学微生物学包括兽医微生物学。它研究对人、畜致病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消毒灭菌、对机体的感染致病和机体的免疫机理以及微生物检查法与特异性防治措施。

    其目的在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和与微生物有关的其他疾病,保障人类的健康并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在医学微生物学中又逐步形成了医学细菌学、医学病毒学、医学真菌学、医学免疫学等独立学科。

    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有益或无害,只有少数可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害。如在人类有伤寒、痢疾、麻疹、脊髓灰质炎;在畜、禽有猪瘟、鸡新城疫、鸭瘟等。

    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为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下述 3个时期: 经验时期 早在公元前1世纪,拉丁学者马尔库斯·瓦罗曾提到微生物可能是疾病的原因。

    中国北宋(960~1126)末年,刘真人就推测肺病是由痨虫引起的。意大利医师G.弗拉卡斯托罗(1483~1553)认为各种流行病是由不同的、能迅速繁殖的微小物体引起。

    奥地利医师普伦齐茨(1705~1786)认为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独特的活物体引起的。中国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师道南在《天愚集》的鼠死行篇中写道:“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既生动地描述了鼠疫的猖獗,又正确地指出了鼠疫与鼠的关系。 中国东晋医学家葛洪(284~364)在《肘后备急方》中,已经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杀所咬犬,取脑传之,后不复发。”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并且发现了免疫现象。在明朝的《治痘十全》和清朝的《痘疹定论》中,都记述了宋人王旦之子种痘的故事。

    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改进人痘接种法,并已广泛应用,后来传到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和英国。人痘接种的发明是中国人对预防医学的一大贡献,也是近代免疫学的开端。

    实验时期 荷兰人 A.van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首先看到了微生物。法国化学家和细菌学家L.巴斯德为防止酒类变质创用加温处理法。

    随后,英国外科医师J.利斯特(1827~1912)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器械以防止手术后感染,他为防腐、消毒、无菌操作奠定了基础。德国细菌学家R.科赫创用细菌染色法、固体培养基和实验性动物感染等,为发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发现了炭疽杆菌(1877)、结核杆菌(1882)和霍乱弧菌(1883)。

    以后,各国细菌学家相继发现许多人类和畜、禽的病原性细菌,如白喉杆菌(E.克莱布斯,1883;F.A.J.勒夫勒,1884)、肺炎球菌(C.弗兰克尔,1886)、脑膜炎球菌(A.魏克塞尔鲍姆,1887)、破伤风杆菌(北里柴三郎,1889)、鼠疫杆菌(北里柴三郎、A.-É.-J.耶尔森,1894)等。1884年科赫发表了确定病原菌的“科赫法则”即:①在同样特殊的疾病中能发现同一种病原菌;②能从特殊疾病中分离出病原菌;③把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引起相同的疾病;④能从实验动物中重新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

    这些原则在确定某一新病原体时,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892年,俄国学者Д.И.伊万诺夫斯基(1861~1920)发现患烟草花叶病的烟叶汁经细菌滤器过滤后,仍保留感染性,这是认识病毒的开端。

    此后相继发现人和动、植物的许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在中国应用人痘苗以后,牛痘苗的发明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798年,英国医师E.琴纳(1749~1823)用牛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奠定了以人工免疫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基础。1877年,L.巴斯德发明鸡霍乱疫苗,随后,又制备出炭疽菌苗(1881)和狂犬病疫苗(1886)。

    他对减毒菌苗的研究为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1890年,德国细菌学家E.A.von.贝林和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发现白喉抗毒素。

    1891年,贝林用动物免疫血清治愈一名患白喉的女孩,这是被动免疫治疗最初的病例。此后,科学家们纷纷从血清中寻找杀菌物质,并导致血清学的发展。

    19世纪末,人们开始认识抗传染免疫现象的本质,并出现两个不同的学派,一个是以著名动物学家И.И.梅契尼科夫(1845~1916)为。

    医学微生物总结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