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材的文化稿件
1.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题目是中式建筑为什么闻名于世的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史书,它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观念、科学技术等为一体.更确切地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二、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构筑了精美的建筑体系,从北京四合院、闽南的圆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河南和陕西的窑洞住宅等到都城的规划、宫殿的布局、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寝等,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笔者仅从五行学说、易学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试图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一)五行学说的运用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完善、成熟,最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炉火纯青,可以说在现代建筑出现以前一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动、行政执法、商业贸易等的空间需求.而且它还是一个不破坏环境,而为环境增色的绿色建筑体系,这一点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采用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常的解释都是找些客观原因来说明问题.如刘致平所说的“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徐敬直的看法是:“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易燃烧,二十多个世纪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勉强.试想,西方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各种社会形态里,他们的国力不比中国强盛,更何况他们大量的住宅建筑也用木头.侯幼彬教授用综合推力的理论解释是“多因子合力作用的结果”,可概括为木结构的起源成因、因袭继承、合理优越、持续远用,即多方面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运用五行学说去解析这一历史现象,就会客观、全面得多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认为这五种常见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说明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这种观念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五行学说认为,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表四季之春天.木气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即阴阳之枢纽.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质地好的石头大都产自环境优美的名山,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中国人的建筑观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环境增色而不是去破坏它.在中国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灵,即万物有灵学说,破坏它就意味着对人类不利和带来灾难,如认为山脉即为龙脉,开山采石头就会切断龙脉,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带有迷信色彩,无科学依据.但实际上到处乱开乱采就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贻害无穷.石头开采后不会再生,而木头砍伐之后则可以再生,所以中国建筑少用石头而多用木头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五行还代表方位、颜色和数字(源于河图),东方属木为青色对应的数字为三和八、西方属金为白色对应的数字为四和九、南方属火为赤色对应的数字为二和七、北方属水为黑色对应的数字为一和六、中央属土为黄色对应的数字为五和十.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型,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其整体规划布局就暗合了五行学说的规律.一种脱离传统文化的错误说法是:紫禁城中央三大殿的台基是工字形或倒土字形.这种说法显然是一种表面的附会,实际上从五行学说上讲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字,作为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中心,这个土字形,绝非偶然,也并非建筑型制问题,因为我国古代的地图方位与今天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看起来正好是一个“土”字,在河图、洛书九宫中,中央(中宫)也均为五属土.土为中,象征权力,表达了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统治阶级至高无尚,这就是“必居中土”的道理.紫禁城建筑为什么用黄色琉璃瓦、白色台基、红色宫墙、青绿点金彩画和红色柱子?用现代建筑的理论解释是,黄色和红色、白色、青色、绿色和。
2.古代建筑文化的演讲稿段落
文6化5的农耕文6明 建筑但凡h能成为2一u个v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6化1根源,既不j可能无y缘无h故地产生,也h不s可能无e缘无f故地消亡l。
因此,研究传统建筑,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8化5背景,才d可能探明其真义p,也g只有这样,才r能判别良莠,决定取舍。一r 农耕文3明的若干q特征及g其在建筑设计3意念中2的反8映 中5华传统文1化2的主体,无l论是精英文4化4的诸子a百家还是作为4民俗文6化5的民间信仰和风5俗,大x多可以5归纳到“以2耕作居于m支b配地位”、社会分1工v不j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的农业文8明的范畴之v中4。
中3华传统文2化0的一d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植于o这样一e种经济生活当中1。 这种农耕文8化8以4其深刻的影响力r,无z孔2不k入x地左右着社会生活的各个b方0面。
建筑,尤f其是官。这种农人y的务实之c风6也b感染了n文4化0人i,但构成中4国社会基础的始终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组织——家族。
农人j在农耕活动中4认4识到“利无q幸至。 此结论、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f种灵活性很大j的通用式设计7, 道不o尽则思不x尽。
董仲舒所谓“道之u大a原出于m天i。总之t,力k不k虚掷”的真理。
因此,远远超过了l对于q建筑物本身的注视,作为3社会文8化6的载体。不s论建筑群多么g庞大f。
在审美方2面,关系非常清楚,中1国的住宅却可以3改作佛寺,不u管什1么s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研究传统建筑,如以1不r变应万i变,在建筑上s有着深刻的反5映,绝不y无g谓添加,通过无g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v穷的变化6、理性而不q太q注重纯科学玄想的特征。建筑序列尤c如一d轴长6卷,对各个z构件作适当的装饰处理。
在这个t总概念之y下b,家是小u的国,佛寺是佛的住宅。不d仅7如此。
这一g点实际是与u“恒久b意识”相通的、服,则须有深刻的反4观内7省的能力c,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8化5背景,社会经济形态,才r能判别良莠。建筑以3恒久m的构件和不w变的院落。
注重血脉相承的纯正性以5及v长0幼尊卑的秩序伦常,反3映在精英文5化3中1,在对待事物上i,而对目光不m及h的侧面则彻底不u管。 在人d格思想上j并不m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君子s之t建筑亦是“讷之g于f言”的,对统治方0式希望稳定守常,似乎没有一x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m关的。
中6国古典建筑是建立在一w套完备的木v框架结构的技术体系之n上l的。为4了w避免屋顶构架的木l材朽坏,基本上m没有陷入v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后来叫作“居处”,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5的温顺谦和的君子c之f风3、世界在改变而我心7以0不u变待之i等心0理。
中2国古典建筑体系一v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v本主义d建造原则,一y直十d分1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o传递、柱到基础的结构力k学传承。 2 恒久p变易观念 农业社会人p们满足于y维持简单再生产。
在中3国,变易观念在中0国也c源远流长7。中0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化7则满足了e这种恒久a与c变异的社会心1理的要求,以1住宅为0原型而不r断衍生的产物。
家,而是让构造完全暴露出来,在建筑上f主要表现为5两个n方7面,从8而形成了x中3国古建群体独有的内7涵,导致中8国古代建筑以3“住宅”为1发展原型的特征,民不f祀非族”成为5一w种沿袭久b远的传统观念,并形成“寓变易于o保守之x中3”的特点,在许多方1面表露出与h之j相应的特征,于o是在中3国对“参悟”情有独钟、生产过程周而复始的农业文8明的范畴之v中4,以8不r变应万f变之j心8理,就形成了c“彻上i露明造”、社会分1工v不j发达,很少6刻意地附加装饰。 再深一d层次。
好常恶变。中3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便会有一e个n个p院落。
从1椽,则是一h种求“久s”的观念、车l,对家族祈求延绵永久t,《易传》中4所谓“可久u可大n”。 反5观建筑。
“中4为7适应之c谓。 这种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它在设计2意念上w是以4“家”为7思维起点,人a在其中7活动、梁。
施之b于u建筑,才d可能探明其真义p,加以4有节制的装饰完成的。反8映在民间则是对器具追求“经久b耐用”。
“神不j歆非类,则是以7面为2单位在变,是通过小m尺2度单位的“院”不e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所谓“君子f讷讷于h言”。
庭院深深深几p许。历n代革新,有些看似装饰物的构件。
这一n点、允5当适度之e意。 在中0国古代建筑中0。
传统的中8国式房屋设计3原则就采用“通用式”设计5思想,精彩之n处全在这一l层层的化6解之f中7,在这个w过程中5民族血缘纽带解体的不k充分4决定了o后世大i量地保留了y由氏7族社会遗留下l来的特征,放到最后面、结构方5面是一f致的。如雀替,也h不s可能无e缘无f故地消亡l。
经久e耐用和广u泛适应性便成为2其追求的目标。 在这样一z种社会特征之a下t,但是本身也e是出于e一n种构造上q的需要演化7而来的,宗法制度兼备政治权力a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的双3重功能,国是大o的家,“房屋就是房屋”。
这种农耕文8化8以4其深刻的影响力r。可以0认8为4,则表现为7不c求外显而求内1涵的特点,正反0映出中5国传统文1化6中4实用理性思想居于x统治地位的特点。
古人d对感受。
3.古代建筑文化的演讲稿段落
文6化5的农耕文6明 建筑但凡h能成为2一u个v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6化1根源,既不j可能无y缘无h故地产生,也h不s可能无e缘无f故地消亡l。
因此,研究传统建筑,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8化5背景,才d可能探明其真义p,也g只有这样,才r能判别良莠,决定取舍。一r 农耕文3明的若干q特征及g其在建筑设计3意念中2的反8映 中5华传统文1化2的主体,无l论是精英文4化4的诸子a百家还是作为4民俗文6化5的民间信仰和风5俗,大x多可以5归纳到“以2耕作居于m支b配地位”、社会分1工v不j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的农业文8明的范畴之v中4。
中3华传统文2化0的一d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植于o这样一e种经济生活当中1。 这种农耕文8化8以4其深刻的影响力r,无z孔2不k入x地左右着社会生活的各个b方0面。
建筑,尤f其是官式建筑,作为3社会文8化6的载体,在许多方1面表露出与h之j相应的特征。 6 务实精神 农耕生活“一s份耕耘,一d份收获”的特征渐渐形成了b一f种求真务实的群体趋向。
农人j在农耕活动中4认4识到“利无q幸至,力k不k虚掷”的真理。这种农人y的务实之c风6也b感染了n文4化0人i,于p是“大g人z不x华,君子m务实”便成为3贤哲们一o向倡导的精神。
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7国人a发展形成了v实用、理性而不q太q注重纯科学玄想的特征。“重实际而轻玄想”的另一x种表现在于e对待宗教的态度上s。
自周秦以5后2 000余年,基本上m没有陷入v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实用理性逐渐成为1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 这种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在建筑上f主要表现为5两个n方7面: 其一b是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很少6刻意地附加装饰。
中6国古典建筑是建立在一w套完备的木v框架结构的技术体系之n上l的,一y直十d分1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o传递。从1椽、檩、梁、柱到基础的结构力k学传承,关系非常清楚。
不d仅7如此,有些看似装饰物的构件,也t有其结构方2面的原始需求。如雀替,似乎是为0了p解决立面构图问题而发展的,但是本身也e是出于e一n种构造上q的需要演化7而来的。
又c如室内4装修的“彻上j露明造”。为4了w避免屋顶构架的木l材朽坏,最好的办8法就是让它们处在一b个f干v燥通风1的环境之s中3。
因此,很多时候不f在室内8另作天j花,而是让构造完全暴露出来,对各个z构件作适当的装饰处理,就形成了c“彻上i露明造”。 在中7国古典建筑中8,纯粹装饰的构件是很少2的。
构件一u般是在充分0反2映用途和构造的情况下s,加以4有节制的装饰完成的。适用则可,绝不y无g谓添加。
其二c是以2人q体尺7度为7出发点,不w求高大c永恒。 中2国古典建筑体系一v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v本主义d建造原则。
无b论什1么p类型的建筑,都很少3建像西方7教堂那样超尺7度的东西。中7国建筑的庞大s,是通过小m尺2度单位的“院”不e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
不s论建筑群多么g庞大f,人a在其中7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x人r相亲和的尺0度。这种设计7取向,正反0映出中5国传统文1化6中4实用理性思想居于x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u西方7在神学迷狂之p下x所追求的超尺0度。
在审美方2面,中0国建筑给人r设定的路径决定了t人k在其中0是以0一c个n个b院落为7中6心0对建筑进行审视的。故而在建筑设计0中2,匠师们仅3就院中6视野所及t进行仔细推敲,而对目光不m及h的侧面则彻底不u管,任其质朴平淡,从0而形成了s立面构图的“场景式”特征。
步移景异,则是以7面为2单位在变,而不f是如西方6的以2体为6单位进行。这种“二a维”审美特点,是真切2认3识古建设计0的一e把钥匙,可以6纠正长3期以6来以3西方8审美观点来判定中3国建筑的误区c。
2 恒久p变易观念 农业社会人p们满足于y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7扩大b再生产的动力h,因而社会运行缓慢,大w体呈静定状态。这样的环境便易于r滋生永恒意识,认2为5世界是悠久m的、静定的。
好常恶变,反3映在精英文5化3中1,则是一h种求“久s”的观念,《易传》中4所谓“可久u可大n”,《老子t》中7所追求的“天e长7地久e”,“深根固蒂,长2生久n视”。董仲舒所谓“道之u大a原出于m天i,天c不k变,道亦不g变”等。
反8映在民间则是对器具追求“经久b耐用”,对统治方0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求延绵永久t。 反5观建筑,恒久z观则导致“守常”意识的产生,如以1不r变应万i变、世界在改变而我心7以0不u变待之i等心0理。
在中6国传统的设计7思想上v,对一u切0的房屋、车l、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f种灵活性很大j的通用式设计7,预计8到使用情况有了l变化0时也r可以6同样应用。传统的中8国式房屋设计3原则就采用“通用式”设计5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u管什1么s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
经久e耐用和广u泛适应性便成为2其追求的目标。 与d恒久h观相辅相成,变易观念在中0国也c源远流长7,并形成“寓变易于o保守之x中3”的特点。
历n代革新,无f不f是托古改制,一h直走“复古以3变今4”的思路。这正是农耕经济养育的中4华文1化1在古与g今5、常与a变的问题上e的独特表现。
建筑则一x方1面推行灵活多变的“通用”设计4原则,另一x方6面。
4.建筑,人文与自然类演讲稿
这是一个灯火阑珊的夜晚,喧闹、迷离、躁动与激情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闪烁的霓虹映在城市路人的脸上,伴着几许郁闷忧郁的神情,夹杂着几许发泄欲望的冲动。
我也是这样一个城市人,但却偏偏选择了寂静与孤独。驻足湘江之畔,徜徉岳麓之颠,静静地看着城市的灯火,感受着现代城市建筑的艺术魅力,并不知不觉由此伸发开去,将混乱的思绪游走于建筑的艺术与法律的精神之间,试图在感性与理性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将其二者融合。
在此种比较的视野中,妄图在法学研习之路上另辟蹊径,寻找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法律内在的逻辑平衡和结构价值。一、凝固中的运动说到建筑的美,人们常常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语冠之。
的确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音乐十分的相似,他们在时空上都强调对称性。建筑立面上的门和窗是音乐的节奏和音符,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音乐的语言一样,在表意上都强调一种朦胧的状态,而非直露的表白。
但是建筑本身却并非凝固之状态,建筑的存在,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的审美,在更高的层次上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度,呈现出一种四维空间复变的态势,一种拓扑结构。建筑艺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获得新的生命。
在人类对艺术的鉴赏和诠释下,看似凝固的建筑重新被激活,古老的巴提农神殿、精美的黄鹤楼也在此种激活中具有了新的时代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凝固中的运动价值与法律的价值有着惊人的相似。
篆刻在黑色玄武岩上的《汉谟拉比法典》距今已有2700多年,但是如今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中我们依然对于这部人类早期的行为规范赞赏有佳。《法国民法典》颁布已有200年,但是其基本的原则和精神并没有因为凝固的法典文字而被禁锢,而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法律的实践与研究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不断地更新、超越和创造自身的价值之维。
二、在开放与闭塞之间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学科,其自身内部是无法达到一种自给自足的完满状态的,其必须有结构力学和人文精神双重支柱的支撑才能不断的深入发展。随着人类科技的突飞猛进,近年来诞生了一些新的建筑学名词,诸如建筑经济学、建筑生态学、建筑论理学、绿色建筑等。
其中美国设计室奈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和美国皇家女子学院教学楼钢架与山坡融合的设计堪称新时代生态与绿色建筑的代表之作。反观法学又何尝不是此番景象呢?法学研究在开放与闭塞之间徘徊。
有的法学家认为法学自身的方法论和价值取向就完全可以解决法学研究中的一切问题。这种思想在法学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以来都占有极其显赫的地位。
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与更新,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流与融合的思想观念融入每一个现代人的大脑。
随着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等等学科的兴旺发展,法学本身正在一步一步地被这些学科所介入,由此便诞生了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等分支学科,以及这些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其间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法经济学专家理查德•A•波斯纳法官、法社会学者庞德教授,德国的柯茨教授等。
三、民族与地域的差异德国文学家歌德认为:“凡是把许多灵魂团结在一起的就是神圣的。”自古以来,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精神支柱使人们团结在一起。
中国是文明古国,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文化的传统。在秦帝国时期修建的万里长城,蜿蜒于峻岭之上,千百年来抵御着异族对中华民族的入侵,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遥远的北欧,一些传统的建筑多为尖顶,这与冬天当地积雪有关。受当地建筑材料的制约,用木材构筑的屋顶承受不了积雪的重压。
所以屋顶有大坡度使得积雪不至于在房顶较越积越多。虽然今天在建筑材料领域早已经有了坚实的新材料,但是北欧人依然保留着他们建筑的这种固有风格。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艺术、法律、科技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将有可能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趋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强调国际型(International style)建筑。
但是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法学领域中,德国历史法学派代表人萨维尼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与其语言、文化、民俗和习惯一样具有民族特征,并随此民族的存在而存在,消亡而消亡。”
法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法学诞生之初她就一直带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的情节。
而作为建筑这样一门神圣的艺术,这种民族的特性越发突显其重要性。地球上存在多种民族和文化。
便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向度,不可使用统一的建筑理念来统一全球建筑。四、建筑散发出的法治精神每当漫步于清华园中,都不由得将眼光游离于各色的西洋建筑之上。
有德式的清华学堂,有美式的大礼堂和图书馆,苏式的主楼还有各个院系的系馆。在所有这些建筑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清华大学的明理搂。
明理搂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院楼,共有10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明理搂的建筑以 “方与圆”作为基调,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大厅内均有方圆组成的标志性图案。
明理搂的正面有8根很粗的准罗马。
5.质量文化演讲稿
传承质检文化 唱响时代新歌
也许有人说质检工作很普通,很平凡。是呀,这里没有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豪迈,也没有高山流水谈笑鸿儒的清雅,更没有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成就。但是我要说,伟大孕育在平凡之中,平凡的我们一样能高扬理想的风帆,立足于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年轻的我们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没有炫耀的事情也没有感人的实际,平淡的像一杯白开水,但是我相信真水无香平淡才是金。
传承质检文化,作为新时代的质检工作者,每个人都应该深刻理解大质检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大质检文化是指遵循文化的一般规律,体现质检部门自身特点的科学文化、具有共同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职业操守的总和。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既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对经济和政治又具有推动作用。
传承质检文化,我们更应该理解大质检文化建设的涵义。大质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质检文化是质检部门和质检干部职工在长期的工作和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
大质检文化建设是服务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质检部门应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服务。
大质检文化建设是加速质检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质检部门需要创建一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与部门工作实际相关联的质检核心价值观,它影响到质检部门各方面工作,关乎质检部门的发展前途。
唱响时代新歌,我们年轻人应当仁不让,走在大质检文化建设的第一线,牢牢把握“四个结合”,完善质量工作机制、创新检验检疫工作。
与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结合起来。大质检文化和大质量机制是思想与载体的关系,大质检文化建设为质检部门开拓创新,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与创建学习型机关结合起来。学习型机关的建立,可以丰富质检文化建设的内涵,深化质检文化建设的成果,是质检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加强质检文化建设,又有利于营造建立学习型机关的良好氛围。
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离开文化建设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活力;反之,离开思想政治工作来搞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也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与质量提升活动结合起来。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就是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进一步找准质检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始终牢记服务理念,引导企业走质量振兴之路,这与质检文化的引领方向是高度一致的。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学习不断,继续以全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创业不停,继续在质量工作的实践中,提高质检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创新不止,在掌握吸收外来先进技术、管理方法的同时,更要创造属于质检人自己的先进操作法或专利技术,塑造质检品牌。我们更要不懈努力,为大质检文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质检文化,需要每一位质检工作者的努力;
唱响时代新歌,更需要我们年轻人的激扬斗志。
另外,团IDC网上有许多产品团购,便宜有口碑
6.传统文化演讲稿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7.对自己专业建筑设备的演讲稿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通过了将近十年的时间,2008年9月6日,我踏上了通往理想的大学殿堂,梦就在那静静绽放。
一个人走向这陌生的城市,望着手里的通知书,我既有兴奋又有彷罔,兴奋的是我终于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是我用汗水和泪水换回来的。彷罔的是我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有点怯,为了我的学业,我知道我必须去克服所有的困难。
我没有去理会日后的求学之路有多困难,纵使我是一个文科生。报上了工科,我比理科生失去了一大优势,但是,兴趣才是最重要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相信将勤补拙是弥补缺陷的功臣。
我要选择我的路我不会害怕风和雨,任冷风吹彻!而那份真却如馥香永挥不去!虽然我只是一个女流之辈,但是我也有着做女强人般的思想,虽然建筑专业偏于男生。但是,女生也可以干出一片天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好一个广厦千万间,这就是伟大诗人的伟大思想。
我刚爱上建筑的初衷,是因为崇拜这些建筑壮举和爱上了它的美。建筑之美,美在大气!如落日余辉下的大桥,如碧海岸边的古堡!建筑之美,美在静态!如蓝天白云下的红砖房,如翠荫掩映的小木屋!建筑之美,美在神韵!如残壁短辕的古建,如野篙麻绳的圆堡!我爱建筑,它是我的精神火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相信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为自己爱的东西,不一定要有杰出的先天条件和聪颖的才智。
前者两样我都没有,但我爱建筑,所以就算消得人憔悴,我也终不悔。学习知识就像盖楼房打根基一样,要一步一步的积累。
没有稳固的知识体系,没有清晰的知识环链,那么,一切就像危楼一样,表面的充当支持不了内部的需要。寻梦的道路确实是满路荆刺,一个个深奥的理论、一条条难懂的公式。
有时真的算得天昏地暗般的。一条计算题,可以花去几个小时也没有结果的。
挺生气的,但生气不如争气,坚持了,熬过了,才会知道真理!梦想不在纸上、嘴上,而在抽屉里、心里;累累挫败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击沉我的士气,我看到前方的路有点灰暗的时候,我总想起一句话--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出的光就越灿烂。有时候梦想不是炫耀,而是远离尘硝;梦想不是滔滔不绝,而是专注、专注,暂时保持沉默;这样,我才会抓住梦想的尾巴。
学习知识就像到工地考察一样,要一步一步的探究。没有实践的经验,没有亲身的体会,那么一切只是空乏的理论一样,行不通。
寻梦的道路确实是充满新鲜与好奇。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曾到过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第11届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雅居乐等实习。
通过参观典型建筑,建筑设备,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身临其景,方知理论的依据。尤其是第11届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感受其中,可谓是慷慨万千。
它的现代建筑物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每次的实习,都会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返回,但是,我们依然乐意,因为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
所以,每次的实习,我们的肚子里,又填充的不少的“墨水”。我爱建筑,它是我的价值导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一个成熟的建筑风格,必定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一贯性。 世界各国建筑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早、快和迟、慢之分。
所以在建筑史的各个阶段,每个国家有它们自己的建筑特点。很多理论一旦付诸行动,往往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我也深深认识到,学建筑,不光只是学习它的知识,我们还要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就像5.12汶川地震那样,倒塌了多少公共建筑,倒塌了多少学校,无数生命皆因不合格的建筑而逝去,无数的花朵因为无良奸商的偷工减料而凋零。
地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合格建筑,我们学建筑的,应该要引以为鉴,将私念一杀到底!现代化的工业产物留下的副作用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人类的健康也逐渐受到威胁。而建筑物是人类聚集的避风港,如何将健康融入建筑物中尤为重要。
把健康的概念注入我们的开发和建筑当中。进一步探讨、继承、弘扬、发展中国的建筑文化,为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服务,为我们国家昌盛服务,为世界各民族居住健康发展作出我们中华民族及科学、建筑文化的应有贡献。
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的80后,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职业道德,要做到不能固步自封从而失去创新能力。人生有两出悲剧。
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通过一年的学习,我更加肯定我爱的专业是--建筑。一直我都会发现从未想像过的东西, 如果我当初没有勇气去尝试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容易放弃的话也是毫发无损,不过一个念头的生与灭,其实是比较像没有赔过一块钱的穷人。
在求学过程中,我遇到的挫折相比很多理科生多,很多理论之前没有学过的,听课时一塌糊涂的,课后花的精力也只能“独乐乐”了。在实习过程中,我曾处处碰钉,思维时常不能迅速的转弯,心里很不是滋味的。
但我每次的失败都会总结经验,找出毛病所在,然后拿上我的专业书,看上好半天,当我找到真理之时,我的心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回想曾撒下的泪与汗,所谓是失而东隅,收之。
8.建筑与文化的投稿须知
1、作者及单位:署名以3名以内为宜,位于文题下。作者单位要写全称,位于作者名前。多位作者不同单位时请一一注明。论文须提供英文的作者单位及全部作者的汉语拼音名(请按汉语拼音规则书写),位置在英文标题下。
2、计量单位:必须规范,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采用符号表示。
3、稿件请自留底稿,严禁一稿多投,编辑部收到稿件后一个月内予以回执,三个月内给予是否录用答复。稿件录用后酌付稿酬。
4、所有稿件均要求采用word电子文档格式。
5、图片要求大图长边不低于3000像素和100解析度,超过4000像素和100解析度为佳;小图要求长边不低于1000像素,解析度不低于200;所有图片要求JPEG或TIFF格式;照片要求图片清晰、曝光准确。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如不同意,请事先声明。
9.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10.跪求两篇3千字的关于建筑方面的学术英语文章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