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怎么初审
1.稿件初审通过,终审好过吗
初审过了,终审一般就很快了。
但是由于初审时期,杂志社可能还会收到少部分稿子。有些写手是砸着截稿日期投的。
所以会放几天。等一等,过稿了自然会通知你的。
千万不要去催编辑,不然他没耐心随便看下就还给你了。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顺其自然,好稿子自然是会被支持的。编辑们的工作是多的,终审也是更要斟酌和仔细的。
严格意义上讲,期刊的选稿应该是“不让一篇优秀的稿件漏选,不让一篇拙劣的稿件入选”,同时应严格执行稿件"三审制度",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但是在编辑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相对较少,一般期刊的主编均为兼职,没有大量时间用于稿件终审,编辑部也不可能将全部稿件的取舍工作交给主编定夺。
通常,主编会委托下放一部分权利,让编辑部在初审和复审中对稿件进行严格把关,留给主编终审的稿件只能是稿件中相对较为优秀的稿件。作为学术期刊,受知识面限制,编辑不可能对所有学科的稿件进行完全准确的评价,只能参照专家意见以及稿件本身的写作等进行评判。
稿件学术水平主要依靠外审专家评判,而稿件的写作水平、规范程度、写作态度等成为编辑部取舍稿件的重要因素。比如,《水科学进展》每年收到作者投稿1300余篇,而最后能够被录用稿件仅130篇左右。
编辑部5位编辑,每天要处理包括稿件的初审、送审、复审、大量校对工作以及各种编务工作,不可能对每一篇稿件都严格意义上的审读。其中,很多平常写作中不太注意的地方可能成为稿件被“毙”的原因。
就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工作总结如下,供投稿者参考。一、态度决定一切 有些作者投稿,仅编辑部初评后认为质量尚可,但需作者做一些修改后可以送审,编辑部提供模板请作者参照修改。
有的作者非常认真,严格按照模板进行编辑、整理,而有的作者态度非常不认真,简单回复“稿件已按照格式修改”。事实上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37376263,根本就没有进行修改,这样的作者会给编辑部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就是做事不严谨,连简单的照模板修改工作都做不好,如果该稿件日后录用后让作者修改,困难会更大,态度可能会更加“傲慢”。
对待这类作者的稿件,编辑部一般会从严处理,而最终成功接受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因为连简单的格式问题都不能解决好的作者,稿件中其他问题不可能少的。所以,好的态度是你成功的一半。
二、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培养好习惯就是在追求优秀。
追求优秀是一种积极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使一个人脱胎换骨,成就一个全新的你。作为一名投稿者,态度认真使你成功一半,而优秀的习惯也使你的成功之路更加平坦。
其中包括稿件文字的通顺、语言连贯、不写错别字等。如果一篇稿件文字不通顺、语言不连贯,读起来相当拗口,意思表达不清的话,一般来说这样的稿件很难通过审查。
一篇稿件写作完成后,作者本人似乎已经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好的办法是找一个不太懂你专业的帮你读两遍,或许从外行中能发现你自己一直都不能发现的问题。三、注意稿件的头尾 从事编辑工作以来,笔者形成一个习惯,一篇稿件拿来,首先看题目有没有新意;其次,简单阅读摘要,看看作者做了什么工作,有什么意义;再次,看看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是重复摘要内容,还是提炼出了什么科学结论;然后,翻阅作者的参考文献部分,看看作者阅读文献的范围;最后才会阅读稿件的正文,看看图表是否清晰,写作态度是否端正,内容是否有创新,等等。
首先,稿件题目的拟写要下功夫,从题目中也大概的可以判断稿件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工作,稿件有没有新意的,这是对稿件的第一印象,一定要下功夫。做到既要概括文章主题,又要符合标题规范。
其次,摘要、结论的写法很重要,一般都有其写作特点,包括正文的撰写等内容以后专题论述,在此略过。最后,讲一点比较重要但作者一般不太重视的问题,就是参考文献。
其实,参考文献在文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稿件质量的高低,与你参阅的文献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一些特别的牛人的独创性的文章除外。文献阅读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影响你写作的思路、稿件的水平,一般建议作者尽可能引用近5年内(尽量近2年)相关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特别注意的是要引用学科内优秀的期刊,尽可能少引低质量学术文献,避免以讹传讹。
文献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千万不要把文献中著名专家的名字写错。名字写错的两个坏处:其一,万一稿件送到该专家的手中,他看到了会很不高兴,后果可能坏很严重;其二,说明你对同行专家很不熟悉,引申下去就是你对他们研究的内容可能也不熟悉。
絮絮叨叨这么多,希望对投稿者有一点作用,也希望投稿者发往编辑部的稿件是高质量的、规范的、令编辑爱不释手的稿件。简言之,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态度决定一切。
好了,祝你过稿。
2.投稿中的初审已审回是什么意思
1. 系统在接收投稿后,会发送收稿回执和交审理费通知;
2. 稿件交责任编辑初审并送2位专家评审,进入评审过程,状态为“评审”;
3. 若1位审稿人已返回审稿意见,状态为“评审部分已审回”;若2位审稿人均已返回审稿意见,状态为“评审已审回”;
4. 责任编辑将审回的稿件加上处理意见,送主编终审(状态:“终审”);
5. 主编终审后将稿件返回责任编辑处;
6. 责任编辑将编辑部最终意见返回作者;
作者可随时登陆网站查询稿件处理状态,但只有在第6步,作者才可以看到审稿意见及最终处理意见。在位于中间状态,如“评审部分已审回”、“评审已审回”、“终审”,请作者耐心等待。
3.投稿中的初审已审回是什么意思
一般投稿系统在接收投稿后,会发送收稿回执和交审理费通知;
稿件交责任编辑初审并送2位专家评审,进入评审过程,状态为“评审”;
若1位审稿人已返回审稿意见,状态为“评审部分已审回”;
若2位审稿人均已返回审稿意见,状态为“评审已审回”;
责任编辑将审回的稿件加上处理意见,送主编终审(状态:“终审”);
主编终审后将稿件返回责任编辑处;责任编辑将编辑部最终意见返回作者。
作者可随时登陆网站查询稿件处理状态,但只有在第6步,作者才可以看到审稿意见及最终处理意见。在位于中间状态,如“评审部分已审回”、“评审已审回”、“终审”,请作者耐心等待。
投稿,是作者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某一未发表作品投寄给报刊杂志社、广播电视台或出版社并希望被采用的行为。从作者与媒体出版部门之间就因投稿形成了合同法律关系,投稿无疑是形成这一关系的前置环节;从合同法角度看,投稿这一民事行为应属于“要约邀请”而非“要约”。 最终的法律关系形成,还需满足有投稿→愿接受→遵守事先公约。
扩展资料:
版权要求
1、所有作品无论是否发表,作者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
2、所有投稿作品投稿期刊及其相关合作机构(包括网站、出版物、移动网络等),享有有使用权。
网络虚拟投稿:在网络上发表与投递帖子、文章等之类信息从而达到共享。
保护制度
我国著作权实行自愿登记制度,投稿作品不论是否登记或出版发表,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受影响。我国实行作品自愿登记制度的在于维护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解决因著作权归属造成的著作权纠纷,并为解决著作权纠纷提供初步证据。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投稿
4.终审好过吗
初审过了,终审一般就很快了。
但是由于初审时期,杂志社可能还会收到少部分稿子。有些写手是砸着截稿日期投的。
所以会放几天。等一等,过稿了自然会通知你的。
千万不要去催编辑,不然他没耐心随便看下就还给你了。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顺其自然,好稿子自然是会被支持的。 编辑们的工作是多的,终审也是更要斟酌和仔细的。
严格意义上讲,期刊的选稿应该是“不让一篇优秀的稿件漏选,不让一篇拙劣的稿件入选”,同时应严格执行稿件"三审制度",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但是在编辑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相对较少,一般期刊的主编均为兼职,没有大量时间用于稿件终审,编辑部也不可能将全部稿件的取舍工作交给主编定夺。
通常,主编会委托下放一部分权利,让编辑部在初审和复审中对稿件进行严格把关,留给主编终审的稿件只能是稿件中相对较为优秀的稿件。作为学术期刊,受知识面限制,编辑不可能对所有学科的稿件进行完全准确的评价,只能参照专家意见以及稿件本身的写作等进行评判。
稿件学术水平主要依靠外审专家评判,而稿件的写作水平、规范程度、写作态度等成为编辑部取舍稿件的重要因素。比如,《水科学进展》每年收到作者投稿1300余篇,而最后能够被录用稿件仅130篇左右。
编辑部5位编辑,每天要处理包括稿件的初审、送审、复审、大量校对工作以及各种编务工作,不可能对每一篇稿件都严格意义上的审读。 其中,很多平常写作中不太注意的地方可能成为稿件被“毙”的原因。
就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工作总结如下,供投稿者参考。一、态度决定一切有些作者投稿,仅编辑部初评后认为质量尚可,但需作者做一些修改后可以送审,编辑部提供模板请作者参照修改。
有的作者非常认真,严格按照模板进行编辑、整理,而有的作者态度非常不认真,简单回复“稿件已按照格式修改”。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进行修改,这样的作者会给编辑部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就是做事不严谨,连简单的照模板修改工作都做不好,如果该稿件日后录用后让作者修改,困难会更大,态度可能会更加“傲慢”。
对待这类作者的稿件,编辑部一般会从严处理,而最终成功接受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因为连简单的格式问题都不能解决好的作者,稿件中其他问题不可能少的。 所以,好的态度是你成功的一半。
二、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培养好习惯就是在追求优秀。
追求优秀是一种积极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使一个人脱胎换骨,成就一个全新的你。作为一名投稿者,态度认真使你成功一半,而优秀的习惯也使你的成功之路更加平坦。
其中包括稿件文字的通顺、语言连贯、不写错别字等。如果一篇稿件文字不通顺、语言不连贯,读起来相当拗口,意思表达不清的话,一般来说这样的稿件很难通过审查。
一篇稿件写作完成后,作者本人似乎已经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好的办法是找一个不太懂你专业的帮你读两遍,或许从外行中能发现你自己一直都不能发现的问题。 三、注意稿件的头尾从事编辑工作以来,笔者形成一个习惯,一篇稿件拿来,首先看题目有没有新意;其次,简单阅读摘要,看看作者做了什么工作,有什么意义;再次,看看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是重复摘要内容,还是提炼出了什么科学结论;然后,翻阅作者的参考文献部分,看看作者阅读文献的范围;最后才会阅读稿件的正文,看看图表是否清晰,写作态度是否端正,内容是否有创新,等等。
首先,稿件题目的拟写要下功夫,从题目中也大概的可以判断稿件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工作,稿件有没有新意的,这是对稿件的第一印象,一定要下功夫。做到既要概括文章主题,又要符合标题规范。
其次,摘要、结论的写法很重要,一般都有其写作特点,包括正文的撰写等内容以后专题论述,在此略过。 最后,讲一点比较重要但作者一般不太重视的问题,就是参考文献。
其实,参考文献在文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稿件质量的高低,与你参阅的文献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一些特别的牛人的独创性的文章除外。文献阅读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影响你写作的思路、稿件的水平,一般建议作者尽可能引用近5年内(尽量近2年)相关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特别注意的是要引用学科内优秀的期刊,尽可能少引低质量学术文献,避免以讹传讹。
文献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千万不要把文献中著名专家的名字写错。名字写错的两个坏处:其一,万一稿件送到该专家的手中,他看到了会很不高兴,后果可能坏很严重;其二,说明你对同行专家很不熟悉,引申下去就是你对他们研究的内容可能也不熟悉。
絮絮叨叨这么多,希望对投稿者有一点作用,也希望投稿者发往编辑部的稿件是高质量的、规范的、令编辑爱不释手的稿件。 简言之,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