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落实实施科研诚信情况说明

    1.科研活动中如何践行科研诚信

    在科研体制改革钱基本没有什么办法,因为造假者我就是造假怎么样?负责监管单位我就是不出力怎么样?两者已经形成了死循环,只能是等着劣币驱除良币。

    科研诚信问题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这直接暴露出我国科研管理中的体制性缺陷。只有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大力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才可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研环境,而科研环境对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人才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开展科研诚信建设。我认为,只有将其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大力推进,才可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首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科研诚信建设应从“加强教育、完善规范、严肃惩戒”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滋生,虽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也可能与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对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够了解有关。因此,建议在大学生或研究生中,开设关于科研活动中基本道德规范的课程,对青年人进行系统的教育。此外,为有效预防和惩戒科研不端行为,应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科研道德规范标准,并切实作为判断与惩戒的依据。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国际学术组织的做法,例如,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跨国学术组织——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对剽窃行为的识别、轻重级别的认定和处理办法都有相应的具体规定。总之,对科研诚信建设,只有加强预防教育、明确判断标准、规范处理程序,切实落实监督和惩戒的责任人,并形成严肃的惩处制度,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

    其次,从深层次来讲,如果科研不端行为在较大范围发生并且屡禁不止,往往反映出管理中存在制度性缺陷。鉴于科研管理体制对科研环境所起的决定性导向和制约作用,在当前状况下,应及时考虑从宏观层面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使其更加符合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大力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为此,提出以下3点建议。

    第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设立国家科技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加快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转变。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但与之相比,科研管理体制和模式转变步伐显得滞后,计划经济思维下形成的某些科研管理体制,已成为制约科研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资源配置方面,目前仍然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效率低下和重复浪费等现象,一些科研骨干为了得到更多经费而花大量精力四处申请项目,无法真正安心科研工作。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科技宏观管理协调机制,统筹科技资源的配置。特别地,在合理加大课题支持强度的同时,统一规范个人和团队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的数目。

    再例如,在评审机制方面,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在组织(涉及项目、人才、奖励等)学术性很强的重大评审时,虽然可能会从程序上努力做到“公开民主”与“专家决策”,然而,其结果可能不一定是“科学公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当今学科方向众多并且分化很细的大背景下,行政管理部门通常只能按照几大科学技术领域来组织评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评审委员会存在局限性。许多被邀请的评审专家,在熟悉自己所具体从事的专业之外,对其他领域具体成果的判断往往只能依靠某些表面现象和数量指标。这无形中助长了某些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表面数量指标而非科研成果质量的现象。进一步,评委会通常采用无记名投票的集体决策机制,也无法使评审专家个人承担决策失误的具体责任。

    由于存在这些因素,在申请重大项目或奖励时,在利益驱使下,就难免出现有些人“拼凑”、“包装”乃至“作假”的现象。因此,即使在“理想”情况下,即评委们自身有较高的学术标准和学术道德且不存在“被公关”现象,也很可能出现不科学的评审结 果,更何况现实环境并不是“理想”的。

    事实证明,流于形式的、不科学的管理和评审机制不仅不会促进真正的学术进步,而且具有负 面导向与“示范”作用。试想,如果一个人或一项成果并不具备相应的水平和质量,但也照样能在“竞争”中获胜,并且获胜结果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这必将从客 观上“激励”更多同样水平的人去效仿,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蔓延,破坏整体学术环境。我认为,有关部门对于自己“管不了,管不好,也不应该管的事情”,应该 及时进行必要的职能转变,减少对具体项目的管理,真正将工作重点集中在制定规划、供给政策、提供服务和优化环境上。希望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尽快推动科技管 理体制深化改革。

    2.科研活动中如何践行科研诚信

    在科研体制改革钱基本没有什么办法,因为造假者我就是造假怎么样?负责监管单位我就是不出力怎么样?两者已经形成了死循环,只能是等着劣币驱除良币。

    科研诚信问题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这直接暴露出我国科研管理中的体制性缺陷。只有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大力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才可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研环境,而科研环境对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人才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开展科研诚信建设。

    我认为,只有将其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大力推进,才可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首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科研诚信建设应从“加强教育、完善规范、严肃惩戒”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科研不端行为的滋生,虽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也可能与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对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够了解有关。因此,建议在大学生或研究生中,开设关于科研活动中基本道德规范的课程,对青年人进行系统的教育。

    此外,为有效预防和惩戒科研不端行为,应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科研道德规范标准,并切实作为判断与惩戒的依据。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国际学术组织的做法,例如,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跨国学术组织——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对剽窃行为的识别、轻重级别的认定和处理办法都有相应的具体规定。

    总之,对科研诚信建设,只有加强预防教育、明确判断标准、规范处理程序,切实落实监督和惩戒的责任人,并形成严肃的惩处制度,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其次,从深层次来讲,如果科研不端行为在较大范围发生并且屡禁不止,往往反映出管理中存在制度性缺陷。

    鉴于科研管理体制对科研环境所起的决定性导向和制约作用,在当前状况下,应及时考虑从宏观层面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使其更加符合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大力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为此,提出以下3点建议。

    第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设立国家科技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加快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转变。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但与之相比,科研管理体制和模式转变步伐显得滞后,计划经济思维下形成的某些科研管理体制,已成为制约科研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资源配置方面,目前仍然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效率低下和重复浪费等现象,一些科研骨干为了得到更多经费而花大量精力四处申请项目,无法真正安心科研工作。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科技宏观管理协调机制,统筹科技资源的配置。

    特别地,在合理加大课题支持强度的同时,统一规范个人和团队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的数目。 再例如,在评审机制方面,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在组织(涉及项目、人才、奖励等)学术性很强的重大评审时,虽然可能会从程序上努力做到“公开民主”与“专家决策”,然而,其结果可能不一定是“科学公正”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当今学科方向众多并且分化很细的大背景下,行政管理部门通常只能按照几大科学技术领域来组织评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评审委员会存在局限性。

    许多被邀请的评审专家,在熟悉自己所具体从事的专业之外,对其他领域具体成果的判断往往只能依靠某些表面现象和数量指标。这无形中助长了某些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表面数量指标而非科研成果质量的现象。

    进一步,评委会通常采用无记名投票的集体决策机制,也无法使评审专家个人承担决策失误的具体责任。 由于存在这些因素,在申请重大项目或奖励时,在利益驱使下,就难免出现有些人“拼凑”、“包装”乃至“作假”的现象。

    因此,即使在“理想”情况下,即评委们自身有较高的学术标准和学术道德且不存在“被公关”现象,也很可能出现不科学的评审结 果,更何况现实环境并不是“理想”的。 事实证明,流于形式的、不科学的管理和评审机制不仅不会促进真正的学术进步,而且具有负 面导向与“示范”作用。

    试想,如果一个人或一项成果并不具备相应的水平和质量,但也照样能在“竞争”中获胜,并且获胜结果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这必将从客 观上“激励”更多同样水平的人去效仿,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蔓延,破坏整体学术环境。我认为,有关部门对于自己“管不了,管不好,也不应该管的事情”,应该 及时进行必要的职能转变,减少对具体项目的管理,真正将工作重点集中在制定规划、供给政策、提供服务和优化环境上。

    希望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尽快推动科技管 理体制深化改革。

    3.怎样恪守与践行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

    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应积极践行,从我做起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近日,我校开展了大量的有关学术道德,学风建设的主题教育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7393030活动,为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有句古话,“有德无才,德不足以成其事;有才无德,才足以促其奸。”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一些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在学术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学术道德建设关系着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形象,关系着学术环境、学术声誉和学术进步,更关系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多年来,我校一贯倡导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涌现出了一批批学术道德典范。杨守仁教授“愿做一块‘垫脚石’,让年轻人踩着我的肩膀去攀登科学高峰”;陈温福院士强调“做学问不能贪,贪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和成果”……这样一批老科学家以其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人,带出了一支支“星光灿烂的队伍”。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件小事可能毁了学生的前途,也毁了导师的名誉和学校的声誉。因此学校始终把学术道德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国家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严格要求导师和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杜绝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发生,为防范学术腐败奠定了基础。

    然而强调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仅靠制度约束是不够的,更要靠精神引导和道德影响。我们要时刻牢记并弘扬 “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坚决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努力营造一种“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的良好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让每一位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还要在德行上有更高的修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强烈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的高素质学术队伍,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同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德育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4.如何进一步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李真真认为,制度作为一套规则,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指令、道德规范等,激励或约束人的行为。我国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也要从体制机制、治理结构和价值认同出发,系统地加以考虑,提供一整套的规则。

    “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包括预防、惩治、管理、保障等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后端处理和前端治理同等重要。”李真真说,《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完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的调查处理规则,有利于后端处理机制的公开化、透明化、程序化。与此同时,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等,则体现出前端治理方面的制度创新。

    李真真指出,目前一些科研人员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不甚了解,或者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知识。《意见》提出,将科研诚信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加强经常性的科研诚信教育,有利于科研人员更为深入地了解诚信规范、理解这些规范的内涵,从而将科研诚信教育与科学实践活动更好地结合起来。来源:人民日报

    落实实施科研诚信情况说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