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乐谱评语

    1.谁可以告诉我关于音乐评价方面的专业术语啊

    在今天,音乐活动所具有的听众,在数量上的众多可以说是空前的。

    不论是声乐还是器乐,借着唱片、磁带、电影、广播、电视各种传播手段传送给亿万的听者。在这些人们中间,有不少的人,在他们一生之中,是从来没有直接听见过大型管弦乐队演奏过的。

    这些新的,为数极为众多的听众,其中也许有的人会感觉到十分惊异,原来这种新的艺术欣赏经验,特别是乐器音乐,是一种极为美妙的精神食粮;它是那么深远而真切地反映着人类伟大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当这种音乐欣赏活动发展起来以后,人们便产生一种好奇心,一种求知的想望。

    这就是:如何才能领略这种音乐艺术?它的原则和方法又都是怎样的? 为了这个原故,仅仅是为了这个原故,便写成了这本册子。这本册子不是给音乐专家们读的书,它只是写给对音乐有深厚的兴趣,并且有热情想要知道得多一点的读者。

    这册子的目的是提供在这方面知识的要点,说明一些常用词语的实际意义。至于这些技术术语的范围,当然是在某种限度之内的。

    现在,我们听到的和演奏的西欧音乐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在1650~1900年之间所创作的。从和声学与音乐理论的角度来说,这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大的单元或阶段。

    在这个阶段之中,所包括的音乐风格的类型、音乐结构的方法、乐曲织体的情况等,虽品种繁多,但其实际的音乐语言,和声的词语都是一样的。它们只不过是不断地在扩大着、丰富着,而基本上并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其根本的原则也没有什么变化。

    在此处将说明这时期的原则与其以前和以后的有着怎样的不同。第一部分着重于1600—1900年这一阶段的内容,更早的和更晚的则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作简要的解说。

    下面开始对一般使用的技术名词作简明的解释,其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随后所讨论的诸问题。至于要进一步去理解它们,便需要进一步去阅读其他有关的书籍。

    这些解释对于本书所需要应用的范围,可以说已是十分够用了。说明是按照旋律、和声、节奏来分类的。

    但要请读者们注意,这些术语在不同的范畴里,有它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如转位,静止等,因此对它们的说明也是分开的。 (1)旋律方面的用语 音阶 一串连续级进的音,由一个主音或调音(Tonic或Keynote)统一着彼此间的关系,就叫做音阶。

    一个自然音阶(Diatonic Scale)包含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按照这两个半音在音阶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便形成了大音阶和小音阶。

    音阶的第三音是决定那音阶大小性质的音,所以又称它为决定音(Determinant)。 不论是大音阶或小音阶,音阶的每个音都有它们个别的名称,现在依照上行的次序把它们写在下面:—— 第一音 主音(Tonic) 第二音 上主音(Supertonic) 第三音 中音(Mediant) 第四音 下属音(Subdominant) 第五音 属音(Dominant) 第六音 上中音(Submediant) 第七音 导音(Leading note) 在上面各音中间,主音、属音、下属音和导音是音乐上最常用的名词,应该把它们记清楚。

    半音音阶是完全由半音所组成的音阶。 升号(#)是把音的高度 升高半音的记号;降号(b)是把音的高度降 低的音回复到原来的高度。

    这些记号总称为临时记号(Accidental)。 音程 两个连续或同时发响声音间的距离或高度差别叫做音程。

    音程的命名,主要是依照它们在音阶上所具有的级数来计算,在计算时,两个音的本身也计算在内。 这些音程的名称,不管有没有半音变化,它们的名称是不变的,换句话说,即不管一个音程的两个音包含有升、降记号没有,那音程的名称仍然是相同的。

    在自然音阶中所出现的音程是自然音程。 在变化音阶(即半音音阶)中所出现的音程是变化音程。

    音程距离小于半音——如#G—bA—叫做同音音程(En-harmonic interval),这种一般又称为“同音异名的变换”。在钢琴上这两音是完全相同的,但在其他乐器——特别是弦乐族的乐器——#G和bA是不相同的。

    调 一般地说,通过一定的调,旋律才能表示出来。调是由组成该旋律的各个音所形成,而这些音是从音阶里引伸出来的。

    一般旋律不一定要起于或终于主音。 有若干大音阶和小音阶便有若干调,乐谱上寻找升号调次序的方法,是从C起向上数各音的完全五度:C、G、D、A、E、B、#F、#C,寻找降号调次序的方法是从C起向下连续数各音的完全五度:C、F、bB、bE、bA、bD、bG、bC。

    升号和降号是记在乐谱起始地方,每个升号或降号都按照上述次序,一次比一次加多(如C到G,G是一个升号;G到D,D是两个升号;C到F,F是一个降号;F到bB,bB是两个降号)。这些叫做调号。

    一个小调和他的关系大调相同——即在小调主音上面的小三度音,便是关系大调的主音。 (2)节奏方面的用语 乐曲是用小节(Bar)为单位来计算的。

    而小节内又可再分成若干拍(Beat)。一小节中以2、3、4拍最为普遍,这种我们称之为二拍子(Duple)、三拍子(Triple)、四拍子(Quadruple)。

    这些拍子仍然可以再分成一组一组的短小音,其中主要以二音为一组和三音为一组的。如果以二音为一组,这种拍子就叫做单拍子,如果以三音为一组,这种拍子就叫做复拍子。

    拍子是用拍子记号来标明的。拍子记号位。

    2.《致爱丽丝》的评语

    献给爱丽丝

    贝多芬,这位集西方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派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乐章,他的32首奏鸣曲,9部交响曲,以及各种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钢琴小品>;,更被人们所喜爱.>;在作者生前并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是为一位贝多芬的学生所创作.乐曲形象而单纯,技巧难度不大,如今,几乎成了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乐曲是A-B-A-C-A的回旋曲式,节奏3/8拍.A段中基本主题是建立在a小调上清新朴实的旋律:第一乐句中,首先,前三个乐节是右手的单声部作环绕基本主题的处理,收回在低声部的主音la音上,色彩黯淡,同时又表现了主小调的纯朴和亲切,紧接着是左手伴奏的给出,表现了孩子气的情绪.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则是左右手的交替分解和弦,犹如贝多芬在与爱丽丝亲切的交谈.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反复型,只是最后的分解和弦是结束在了主音la上,反复之后, 随即转为了a小调的关系大调C大调上,情调也顿时明朗了起来. 从第十小节开始,是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的三连音的分解和弦的使用,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节奏, 增加了音乐的动力感,使乐曲更具有了流动性与歌唱性,左手是三连音的大跳递进,右手则是七度大跳后又反向逐级填充,既像在亲切的交谈,又仿佛是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对女孩天使般形象的赞美.然后从第十四乐节开始,是左右手八分音符八度连续衔接,开阔了音程,紧接着又回到了下八度的mi音上,然后是小二度的重复演奏,很自然的引出了主部的再现, A段是个清新~明快的主题,犹如涓涓山泉在歌唱.

    B段是很有色彩的第一插部, 它一开始就建立在了一个新的调式F大调上, 情绪欢快、色彩明朗.使得乐曲从刚开始a小调柔和温情的情绪中跃入F大调明亮欢快的气氛之中,在F大调上奏出了歌唱性十分强~并且十分活跃的华彩乐句,由三连音的和声引出,八分音符的节奏,整齐而有力量,右手快速地分解和弦音型,使主题更加活泼流畅, 它活灵活现地为人们描绘出了女孩心灵的另一个侧面,使人感到在端庄的同时,仍然不失欢快与活跃、爽朗而天真的单纯.接着,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了A段,依旧的明朗,祥和.

    在紧接着A段第一次再现而出现的C 段中,乐曲由主部的灵巧,秀丽,转变为了严肃,庄严,在情感上也有了变换,好似作者在沉思,情绪显得热烈而稳重,在八分音符水平进行的旋律线的衬托下,突显了主旋律和声的效果,右手是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了强烈的情感, 经过一段急速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作者贝多芬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题献给女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伴奏声部的低音区与主旋律的紧密配合,很有特色地表达了女孩的优美,天真.在本曲中,也有莫扎特音乐风格的体现.>;不愧是一首经久不衰的艺术之作!

    3.如何评价一首歌

    只是个人观点

    1.歌曲的开头令人有听下去的感觉

    2.歌手唱功很重要,好歌手能唱出曲子的灵魂,像在讲述一个故事,有特别嗓音和个人风格也是优势,她开口唱几句,你就能听出是谁唱的.

    3.除了"好听"与"不好听"通常人们形容一首歌曲,多数以:很有节奏感,很优美,很劲爆,很温馨,很压抑,很感动,听后有什么感受都是见仁见智,

    4.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风格,像我就特不喜欢带哭腔的歌.

    先评价自己喜欢的歌吧.

    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曲子旋律优美带点小伤感,菲姐演绎得空灵飘渺,歌词改编于苏轼的<;水调歌头>;,特别有意思.细听歌词,那些窗前明月,天上宫阙,琼楼玉宇的意境仿佛就在眼前.而且这首歌很适合人月两团圆的中秋佳节.

    不喜欢的歌 <;爱情买卖>

    慕容晓晓唱功不错的,只是真的很不喜欢,词曲俗不可耐,我都不想说了。

    借用网友的评论吧------风格流派:农业重金属 乡村非主流 重口味摇滚 颓废杀马特 公交奏鸣曲 工地交响乐 田园派硬核 畜牧业朋克。

    4.对莫扎特的评论

    不久前看到一份材料,说心理学家曾在从乐人范围中进行调查统计,排列最卓越的音乐家名单。

    从艺术角度说,这种统计学意义上的“座次排定”其实很荒唐。它既不能验证艺术的风尚走势,更不能作为艺术价值的确定准绳。

    然而,这份调查表透露出一个让笔者感兴趣的数据现象:在长达几十年的调查统计中,从乐人心目中最伟大的音乐家的排列次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前三名总是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巴赫占据冠军的频率之高极其醒目,贝多芬稳固地名列亚军,而莫扎特作为老三的地位只是偶尔受到瓦格纳或布拉姆斯的威胁。

    当然不必认真对待这种艺术统计上的先后排名。从美学原则说,作曲家所追求的艺术旨趣和取得的音乐成就,彼此之间没有可比性,排名高低的科学性和内在意义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但扪心自问,尽管有些保留,似乎还是基本同意这个排名的准确性。这份调查将范围限制在音乐家当中――毕竟“行家里手”的观点还是有可信度。

    巴赫在音乐中企及的高度堪称“神界”,无人望其项背。但就笔者个人的趣味而言,如果追问贝多芬和莫扎特孰高孰低――说老实话,我会拿不定主意。

    在一般人看来,莫扎特与贝多芬相比,不仅多少显得稚嫩,而且甚至有些简单。形容莫扎特音乐的辞藻,多半是“典雅、美丽、明朗、欢快、流畅、动听……”之类。

    也难怪。熟悉了贝多芬的深沉、厚重、悲怆、浓烈――即所谓的“英雄性”――之后,莫扎特确实有点“单薄”,优雅有余,但“冲击力”不足。

    对于“现代人”而言,贝多芬的抗争气质和主观精神自然具有更强的感召力,莫扎特的工丽笔法与精巧编织令人联想起的似乎更多是“前现代”的贵族宫廷社会――喷香水的假发套,带镶边的银丝袜,行鞠躬礼,跳小步舞曲。 果真如此吗? 曾有一位音乐行家勇敢地坦呈自己误解莫扎特音乐的经验――孩童时代,仅仅感到莫扎特音乐动听悦耳;到青春时期,开始听出莫扎特优美而典雅,但并不怎么深刻;直至成年,方才醒悟莫扎特的音乐不仅仅是优雅瑰丽,而且其中贯穿深刻而扣人心弦的内涵(见戴里克•柯克《音乐语言》中译本第32页)。

    柯克其人是英国著名乐评家,尤以出色续完马勒第十交响曲残篇闻名。作为一个深谙音乐理路的“圈内人”,他这番有关聆听莫扎特三层境界的坦白确实颇耐人寻味。

    一个行家姑且如此,普通人“小看”莫扎特,恐怕在所难免。 应该承认,莫扎特遭到误解,其中存在某种必然。

    其风格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音乐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流畅性和自如感。这显然源自他天生对音乐有如神助的亲和性。

    众所周知,他是古往今来最不可思议的神童。关于他在演奏上的无师自通,以及他6岁作曲、9岁谱交响乐、12岁写歌剧等等惊人的传奇,常人往往津津乐道。

    但从艺术角度(而不是杂技角度)看,莫扎特最令人赞叹之处,不是他的实际操作技艺,而是他的综合心智才能。音乐俨然是他的自然母语,他随心所欲地兼容并蓄,各路流派、各家风范,全都不在话下,照单全收。

    但奇妙地是,尽管风格元素繁杂,但在莫扎特的笔下,思路淤积(如早期的海顿)或生硬笨拙(如灵感失效时的贝多芬)的情况却从未发生。这种随意自如、信手拈来的特性是造成莫扎特音乐“动听悦耳”的关键。

    例如很多琴童都弹过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K.332)末乐章。闹剧的开场、街头的小调、小丑的调侃、嘹亮的号角、灵巧的走句,以及突如其来的阴郁沉思――这些似乎互不相干的杂乱图景,经莫扎特妙手调理,居然像水到渠成般自然流畅,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然而,“动听悦耳”仅是莫扎特艺术的迷人外表,绝非内核。很多人就此误以为莫扎特创作时从来不假思索,无需理性帮助,因而也就谈不上高远和深邃。

    如瓦格纳就以轻蔑的口吻说莫扎特一辈子不脱稚气,与艺术的伟大使命无缘。殊不知这样认识莫扎特,恰恰忽略了莫扎特艺术中那种貌似浑然天成、其实内藏“机关”的奥秘。

    所谓“有艺不露,乃为真艺”。查看莫扎特的乐谱,随处可发现他熟谙各种复杂技术、创作经验老到的证据。

    比如第41交响曲“朱庇特”中令人耳目不暇的对位展示,或是著名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K.465)中令人赞叹的不协和效果处理。只是这些高超手法和复杂效果在莫扎特手中,总是呈现出“举重若轻”般的干净和简洁,于是就有人误以为那只是信笔所致,没什么了不起。

    领教一下F大调钢琴协奏曲(K.459)末乐章所展现出的智力凯旋(纯粹喜歌剧的嬉闹与严肃赋格式复调的奇妙结合),莫扎特仅仅是“动听悦耳”的传言就会不攻自破。 品味出莫扎特的音乐在悦耳背后,还有深厚的功力与纯熟的技艺,听莫扎特也就提升了一个境界。

    但正如柯克所言,理解莫扎特,更高的境界是领悟到其音乐中蕴含隽永深邃的人性内容。而步入这一佳境,上乘路途非他的歌剧莫属。

    也正是在歌剧领域中,莫扎特显示了远比贝多芬更为宽广和全面的包容性。莫扎特享有古往今来最伟大的音乐戏剧家的美誉,其原因在于,他不但能以“入乎其中”的同情心态体察人世的悲欢离合,而且还能以“出乎其外”的超越眼光透视世态炎凉的内在品质。

    因此,莫扎特歌剧人物的音乐造。

    乐谱评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