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演讲稿
1.关於校训的演讲稿
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深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
大学校训各有千秋
中 国 大 学 校 训 集 锦
1.北京大学校训: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北京大学精神: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2.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3.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4.东南大学校训:止於至善
5.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校风:文明 团结 健康 奋发
复旦大学校学风:刻苦 严谨 求实 创新
6.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
7.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8.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9.武汉大学校训: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10.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11.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
12.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13.同济大学校训: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同济大学精神:同舟共济 自强不息
14.中国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15.四川大学校训: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16.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
17.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18.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 为人师表
19.东北师范大学校训: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
20.华南师范大学校训:艰苦奋斗 严谨治学 求实创新 为人师表
21.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
东北大学校风:献身 求实 团结 创新
22.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
23.上海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24.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25.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 至人至德
26.国防科技大学校训:奉献 求实
27.东北财经大学校训:博学济世
28.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29.云南大学校训: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
云南大学精神: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
云南大学校风:高远 务实 勤勉 卓越
30.青岛大学校训:博学笃志 明德求真 守正出
2.校训伴我行演讲稿
“明理启慧笃行达志”这个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深厚的校训,是办学理念上的又一个突破和创新,为广大师生设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新校训,正体现了高规格、高起点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优秀的人才。而我们作为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高。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首先就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因为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而教师的学术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风采、人生感悟,对学生而言,更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日后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
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够融会贯通。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历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意蕴丰瞻的八个字,响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上外人: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3.我与校训演讲稿
为师与为学——读新校训有感(国交学院演讲稿)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个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深厚的新校训,是上外人在办学理念上的又一个突破和创新,为广大师生设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上外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一个“格”字,既可表示规格、合格,又可指人格、品格。新校训“格”字当头,正体现了上外高规格、高起点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优秀的人才。而我们作为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高。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首先就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因为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而教师的学术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风采、人生感悟,对学生而言,更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日后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
“学贯中外”,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够融会贯通。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历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意蕴丰瞻的八个字,响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上外人: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4.1500字关于校训的作文
最近,我们学校不再用以前的校风和学风了,而是开始用新的校训:明德远志,乐学勤行。原来的校风是:自觉,勤奋,团结,进取;学风是:爱学,勤思,认真,刻苦。
现在,我得写一写新的校训的意思了。“明德”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远志”是有远大的志向;“乐学”是乐意学习,快快乐乐的学习;“勤行”是勤于行动,不是光嘴上而不行动的。
比起来,新的校训比较短,而且也开始注重品德了。原来的校风和学风注重学习,新的校训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品德了。
由此,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情:前几天,我坐公交车去看望一位朋友。公交车上的位子都坐满了,我也坐在一个位子上。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但是竟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座。后来还是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老奶奶。看来大家没有助人为乐的品德。
的确,一个人不仅要有好的成绩,也要有好的品德。所以,我觉得新的校训更好。
我喜欢新的校训,这新的校训有一种古诗的味道。胡校长曾经说过:“希望大家把我们的学校变成一座具有书香气息的学校!”我想,光看看校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才写的吧!
你们喜欢我们的校训吗!
(如能帮到您,望您采纳!!谢谢~~)
5.演讲稿《校训引导我前行》
《校训引导我前行》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个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深厚的新校训,是上外人在办学理念上的又一个突破和创新,为广大师生设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上外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一个“格”字,既可表示规格、合格,又可指人格、品格。新校训“格”字当头,正体现了上外高规格、高起点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优秀的人才。
而我们作为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高。
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首先就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因为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
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
而教师的学术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风采、人生感悟,对学生而言,更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日后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学贯中外”,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
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够融会贯通。
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历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意蕴丰瞻的八个字,响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上外人: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6.演讲稿《校训引导我前行》
《校训引导我前行》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个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深厚的新校训,是上外人在办学理念上的又一个突破和创新,为广大师生设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上外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一个“格”字,既可表示规格、合格,又可指人格、品格。新校训“格”字当头,正体现了上外高规格、高起点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优秀的人才。而我们作为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高。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首先就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因为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而教师的学术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风采、人生感悟,对学生而言,更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日后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
“学贯中外”,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够融会贯通。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历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意蕴丰瞻的八个字,响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上外人: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7.校训伴我行作文崇德,明理博学健美
校训伴我行作文崇德,明理博学健美《辞海》对其释义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从字面上看,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量身定制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与行为准则.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明确师生努力的方向,促使师生形成昂扬向上的观念,凝聚师生的向心力都有着重要意义.校训用响亮的口号吸引人,用凝炼的语言激励人.让广大师生在优良校训校风的熏陶激励中,奋发进取,完成对“精神食粮”的自觉吸收与汲取、消化与创新.校训是学校传统的表露,也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广告词.为继承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发扬我校的光荣传统与优良校风,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不断焕发精神,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办好文登二中,不断为教育事业作出新贡献.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我校将校训定为:崇德启智,健体尚美.概言之,我校校训的整体含义是:修养品德、启发心智、康健体质、追求美好,这是学校所致力的精神面貌,也是所营造的校园氛围.学校希望学生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员工做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身心健康、乐求美好的学生满意的员工.。
8.求一篇有关大学校训:厚德博学 慎思笃行的演讲稿
厚德,犹大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汜论训》亦谓:“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 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博学,意为广泛地学习。笃行,意为切实履行,专心实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内在联系。 “博学”,意指广泛地学习人文知识及与科学文化知识;“笃”意指忠实,专注,一心一意。“笃行”,意指对事业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勇往直前,也包含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