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校训的演讲稿

    1.关於校训的演讲稿

    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深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

    大学校训各有千秋

    中 国 大 学 校 训 集 锦

    1.北京大学校训: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北京大学精神: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2.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3.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4.东南大学校训:止於至善

    5.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校风:文明 团结 健康 奋发

    复旦大学校学风:刻苦 严谨 求实 创新

    6.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

    7.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8.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9.武汉大学校训: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10.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11.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

    12.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13.同济大学校训: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同济大学精神:同舟共济 自强不息

    14.中国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15.四川大学校训: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16.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

    17.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18.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 为人师表

    19.东北师范大学校训: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

    20.华南师范大学校训:艰苦奋斗 严谨治学 求实创新 为人师表

    21.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

    东北大学校风:献身 求实 团结 创新

    22.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

    23.上海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24.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25.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 至人至德

    26.国防科技大学校训:奉献 求实

    27.东北财经大学校训:博学济世

    28.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29.云南大学校训: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

    云南大学精神: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

    云南大学校风:高远 务实 勤勉 卓越

    30.青岛大学校训:博学笃志 明德求真 守正出

    2.关于校训演讲稿

    为师与为学——读新校训有感(国交学院演讲稿)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个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深厚的新校训,是上外人在办学理念上的又一个突破和创新,为广大师生设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上外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一个“格”字,既可表示规格、合格,又可指人格、品格。新校训“格”字当头,正体现了上外高规格、高起点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优秀的人才。

    而我们作为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高。

    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首先就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因为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

    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

    而教师的学术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风采、人生感悟,对学生而言,更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日后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学贯中外”,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

    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够融会贯通。

    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历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意蕴丰瞻的八个字,响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上外人: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3.校训伴我行演讲稿

    “明理启慧笃行达志”这个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深厚的校训,是办学理念上的又一个突破和创新,为广大师生设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新校训,正体现了高规格、高起点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优秀的人才。而我们作为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高。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首先就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因为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而教师的学术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风采、人生感悟,对学生而言,更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日后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

    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够融会贯通。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历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意蕴丰瞻的八个字,响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上外人: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4.

    方正为人勤慎治学 演讲稿(Kaiser3344倾情奉献) “方正为人勤慎治学”八字校训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亲自题写的. “方正为人,勤慎治学”是师德之要,是学者之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无疑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本身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育人的成效.由于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学生的道德,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亲身树立“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典范.“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圣人此话深刻地说明了教师以身示范的人格力量更易使学生由“听其言”,“观其行”到“亲其师”,“信其道”. 师者的另一重要天职是解惑,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就必须勤奋刻苦,淡泊名利,严谨笃学,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讲学术标准和操守,则无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也无法培养高质量人才,当然就无法建立高水平大学.作为学者,“方正为人”外,更要“勤慎治学”,要以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钻研业务和进行科学研究,使自己的道德成为具有深刻知识内涵和科学精神的道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表. “方正为人,勤慎治学”是成功之道,是成才之本.对于学生而言,大学学习只是手段,最终目标是成才.成才需得先成人,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倘使一个人才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这个人才对于社会而言,最多只是工具,不可能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只有对成人有自觉意识,对人的含义有深刻理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才能成为人才和社会精英,从各个方面服务于社会,引导社会的发展.陈老校训真义集中体现了先学会做人,然后学做事、做学问的道理. 方正、勤慎,是一种治学、办事的态度,也是我们事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基石.“方正”体现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与科学精神,勤慎既是对学习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做人的要求,一个人只要养成了勤奋谨慎的习惯,这个习惯会影响他的整个一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自己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只有在一种严谨的氛围里,人们才容易养成严谨的求知习惯和科学的研究态度.从而能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能够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由成人迈向成才.“德以立身,学以立业”这点不仅是寄语教师,更是勉励我校莘莘学子,是成功之道,是成才之本.【楼主】手写不易,望多多支持。

    5.我与校训演讲稿

    为师与为学——读新校训有感(国交学院演讲稿)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个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深厚的新校训,是上外人在办学理念上的又一个突破和创新,为广大师生设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上外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一个“格”字,既可表示规格、合格,又可指人格、品格。新校训“格”字当头,正体现了上外高规格、高起点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优秀的人才。而我们作为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高。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首先就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因为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而教师的学术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风采、人生感悟,对学生而言,更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日后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

    “学贯中外”,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够融会贯通。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历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意蕴丰瞻的八个字,响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上外人: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6.【写“校训在我心中”为题的作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校训为“志远

    校训,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我校的校训为和谐文明,勤奋创新,校训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指导意义,兼顾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两方面,21世纪,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明是我们的主题,而我校的校训和谐文明,勤奋创新符合我们现在的主题.对于学校这个大主体而言,建设和谐文明校园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青少年是21世纪的小主人,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我们肩上.校训和谐文明即和谐相处,文明待人,对于一个大的集体而言,和谐相处是第一位的,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校训精神的延伸,校园篮球场中悬挂的条幅,很醒目,让我们牢记心中.还记得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的情景.2009年3月7日来到这所学校,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去办入学手续,直至领寝室用品,一路伴随我们的是那些可爱的学哥学姐们,他们帮我们搬东西,为我们讲解一些注意事项,耐心热情的讲解,让寒冷的冬季不再感觉寒冷.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学姐学哥们忙碌的身影,每处都有提示,以方便我们新生.学校的这些做法很温馨很人性化.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我很期待和学姐学哥们一起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和生活,对这所学校充满信心.因为我知道,这所学校的做法正是按照校训的精神去做,去践行校训精神.校风: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室以爱生为荣,学生以成才为志.所谓学校,其必有学生和老师,其依托是学校,主体是学生和老师.我们是到学校求学成才,老师教书育人,校风折射出我校的办学理念.学风:实事求是,勤学苦练,联系实际,精益求精.严谨的学风反映了我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学校的学风也展现了该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校训折射出时代的烙印,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校训是一种方向性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它们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明确了我们师生努力的方向,促使师生形成昂扬向上的观念,凝聚了师生的向心力,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年轻一代秉承时代的特点,作为21世纪的新主人,对校训所独有的熏陶 、感染 、风化 、凝聚、激励和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校训是一所学校理念和办学育人信念的灵魂所在,是学校精神支柱的浓缩.校训能反映时代特色和主体愿望,并且校训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广告词.作为学校的学生,应时刻牢记校训.校训在我心中,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对母校最好的回报是,牢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去践行校训校风所阐释的人生哲理,做一名21世纪的新青年.校训在我心中,不能仅靠说说而已,重要的是去做,去实践,我相信校训折射出学校的精华,闪耀着人性化的光辉,校训在我心中,会得到更高的升华,即爱校.我们应该做到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我校的广告词是和谐文明,勤奋创新,即我校的校训和精神支柱.。

    7.写校训的作文

    最近,我们学校不再用以前的校风和学风了,而是开始用新的校训:明德远志,乐学勤行。原来的校风是:自觉,勤奋,团结,进取;学风是:爱学,勤思,认真,刻苦。

    现在,我得写一写新的校训的意思了。“明德”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远志”是有远大的志向;“乐学”是乐意学习,快快乐乐的学习;“勤行”是勤于行动,不是光嘴上而不行动的。

    比起来,新的校训比较短,而且也开始注重品德了。原来的校风和学风注重学习,新的校训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品德了。

    由此,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情:前几天,我坐公交车去看望一位朋友。公交车上的位子都坐满了,我也坐在一个位子上。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但是竟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座。后来还是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老奶奶。看来大家没有助人为乐的品德。作文

    的确,一个人不仅要有好的成绩,也要有好的品德。所以,我觉得新的校训更好。

    我喜欢新的校训,这新的校训有一种古诗的味道。胡校长曾经说过:“希望大家把我们的学校变成一座具有书香气息的学校!”我想,光看看校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看来新的校训就是为了能感受到书香才写的吧!作文

    8.演讲稿《校训引导我前行》

    《校训引导我前行》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个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深厚的新校训,是上外人在办学理念上的又一个突破和创新,为广大师生设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上外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一个“格”字,既可表示规格、合格,又可指人格、品格。新校训“格”字当头,正体现了上外高规格、高起点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优秀的人才。而我们作为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高。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首先就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因为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而教师的学术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风采、人生感悟,对学生而言,更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日后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

    “学贯中外”,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够融会贯通。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历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意蕴丰瞻的八个字,响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上外人: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9.演讲稿《校训引导我前行》

    《校训引导我前行》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个简明扼要而又意蕴深厚的新校训,是上外人在办学理念上的又一个突破和创新,为广大师生设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集中地体现了上外在新世纪的鲜明特色。

    一个“格”字,既可表示规格、合格,又可指人格、品格。新校训“格”字当头,正体现了上外高规格、高起点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造就优秀的人才。

    而我们作为上外人,也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格调高雅。大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社会道德水准的标高。

    倘若,鼠目寸光,追名逐利,在世俗和物欲面前放弃理想与追求,这无疑是大学的悲哀。所以,大学首先就要确立远大的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培育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因为一个有品位、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我们为师者,不仅要有才识,还应该具有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感召力。

    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格高志远”,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当我们在七尺讲台,或严谨、或风趣、或睿智、或儒雅、或广博、或专精、或敦厚,或潇洒,总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记忆。

    而教师的学术眼光、人文胸襟、精神风采、人生感悟,对学生而言,更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日后将成为他们记忆中一道永远的风景。“学贯中外”,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我们求知向学的路径。

    作为上外人,不仅要重视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术团队,一个整体,上外人不仅要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对中外文化的精髓都能够融会贯通。

    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那么在中国国力全面提升的二十一世纪,就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因此,上外人有责任、有义务,让世界各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更深入地研究本土的文化、历史,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意蕴丰瞻的八个字,响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上外人:在我们的背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我们的肩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而在我们的面前,则是世界的大舞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