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宠儿稿件分析
1.上帝的宠儿朗诵稿
上帝的宠儿Mozart死了,死亡的证书上说它是肾衰竭,由于寒冷加速了他的死亡Mozart和其他二十几具尸体一起,埋在贫民铺孤墓的一个石灰石坑里,那里没有墓碑。
我的感觉怎么样呢,当然轻松了,我承认。但是,多少有点怜悯,因为是我促使它毁灭的……Mozart去世之后,安魂曲演出过,由我指挥,当然由我指挥,那时候我负责主持所有盛大的音乐活动,受到人们的尊敬,我简直成了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我被名望所包围,被名望弄得忘乎所以,被名望所埋葬。
至于我的作品则是绝对的毫无价值,评论家给我的结论是,三十年来偶遇人们没有鉴别能力而使我成了著名的音乐家,哼……上帝的安排真是巧妙!当我处在名望顶峰的时候,突然从我的身边夺走,一点儿不留。Mozart的音乐响彻全世界,而我的作品则彻底消亡,根本没有人演奏!多谢你,上帝,你赋予我为你效劳的意愿,这一点许多人并未具备,可结果呢,我为你效劳写出的曲子,连我自己听了都感觉到羞愧。
多谢你,上帝,你赋予我赞美你的意愿,这一点许多人并未具备,可结果呢,我却像哑巴一样,一首赞美诗也唱不出来。多谢你,上帝,你赋予我无与伦比的鉴别力,许多人并没有能具备这种能力,可结果呢!却鉴别出自己永远是个平庸之辈。
我那时的计划很简单,可却使我害怕。首先我必须去买死亡面具,然后……我必须使他死亡。
那是葬礼,想想看大教堂,全维也纳的人坐在那里中间就是Mozart的小棺材然后在沉默中音乐响起……突然冒出天籁般的音乐伟大而神圣的死亡弥撒为他自己Wolfgang Mozart而作的安魂曲由他忠实的朋友安东尼萨列里所写的啊…真是太完美,太有深度的,那么热情的音乐萨列里终于收到了上帝的感召而上帝却被迫要去听,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阻止最后我终于有机会去取笑他!黎明来临啦。只要狠狠心,一分钟我就完蛋。
你们知道么,我不能忍受这样活在世界上,成为上帝无休止的笑柄!可是,我将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是的,我将活在人们的记忆中!即使不能流芳百世,我也要遗臭万年!现在,我最后一招是抛出一份假忏悔书,上面写着,处于嫉妒,我如何用砒霜毒死了Mozart,如何在消息传出之后,我一天也活不下去啦,哈……往后,人们谈论Mozart是带着敬慕的神情,而一提到我Saliery,则是异常的憎恶。可我毕竟是不可磨灭的人物,上帝!你等着瞧吧!亲爱的朋友,我长了一对耳朵,除此之外,我一无所有,通过听音乐,使我知道上帝的存在,只有通过作曲,表达对上帝的尊敬,为了上帝的音乐,我消耗已尽。
既然我不能成为Mozart,那么,我宁肯什么都不信!……到处都是庸才,我代表世界上所有的庸才,我是你们的圣人,我宽恕你们。
2.上帝的宠儿朗诵稿
上帝的宠儿
Mozart死了,死亡的证书上说它是肾衰竭,由于寒冷加速了他的死亡
Mozart和其他二十几具尸体一起,埋在贫民铺孤墓的一个石灰石坑里,那里没有墓碑。
我的感觉怎么样呢,当然轻松了,我承认。
但是,多少有点怜悯,因为是我促使它毁灭的……
Mozart去世之后,安魂曲演出过,由我指挥,当然由我指挥,
那时候我负责主持所有盛大的音乐活动,受到人们的尊敬,
我简直成了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
我被名望所包围,被名望弄得忘乎所以,被名望所埋葬。
至于我的作品则是绝对的毫无价值,
评论家给我的结论是,
三十年来偶遇人们没有鉴别能力而使我成了著名的音乐家,
哼……
上帝的安排真是巧妙!
当我处在名望顶峰的时候,突然从我的身边夺走,一点儿不留。
Mozart的音乐响彻全世界,
而我的作品则彻底消亡,根本没有人演奏!
多谢你,上帝,
你赋予我为你效劳的意愿,这一点许多人并未具备,可结果呢,
我为你效劳写出的曲子,连我自己听了都感觉到羞愧。
多谢你,上帝,
你赋予我赞美你的意愿,这一点许多人并未具备,可结果呢,
我却像哑巴一样,一首赞美诗也唱不出来。
多谢你,上帝,
你赋予我无与伦比的鉴别力,许多人并没有能具备这种能力,可结果呢!
却鉴别出自己永远是个平庸之辈。
我那时的计划很简单,可却使我害怕。
首先我必须去买死亡面具,然后……
我必须使他死亡。
那是葬礼,想想看
大教堂,全维也纳的人坐在那里
中间就是Mozart的小棺材
然后在沉默中音乐响起……
突然冒出天籁般的音乐
伟大而神圣的死亡弥撒
为他自己Wolfgang Mozart而作的安魂曲
由他忠实的朋友安东尼萨列里所写的
啊…真是太完美,太有深度的,
那么热情的音乐
萨列里终于收到了上帝的感召
而上帝却被迫要去听,
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阻止
最后我终于有机会去取笑他!
黎明来临啦。
只要狠狠心,一分钟我就完蛋。
你们知道么,我不能忍受这样活在世界上,成为上帝无休止的笑柄!
可是,我将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是的,我将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即使不能流芳百世,我也要遗臭万年!
现在,我最后一招是抛出一份假忏悔书,
上面写着,处于嫉妒,我如何用砒霜毒死了Mozart,
如何在消息传出之后,我一天也活不下去啦,
哈……
往后,人们谈论Mozart是带着敬慕的神情,
而一提到我Saliery,则是异常的憎恶。
可我毕竟是不可磨灭的人物,
上帝!你等着瞧吧!
亲爱的朋友,我长了一对耳朵,
除此之外,我一无所有,
通过听音乐,使我知道上帝的存在,
只有通过作曲,表达对上帝的尊敬,
为了上帝的音乐,我消耗已尽。
既然我不能成为Mozart,
那么,我宁肯什么都不信!
……
到处都是庸才,
我代表世界上所有的庸才,我是你们的圣人,我宽恕你们。
3.求:彼得谢弗的《上帝的宠儿》的赏析
彼得·谢弗,二战后英国著名的剧作家,1926年生于利物浦一个犹太家庭。
大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一个煤矿劳动。从1947到1950年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历史。
随后五年,一直漂泊不定,频繁跳槽。他曾在纽约一家书店工作,因为他感觉自己缺乏那里所需要的进取心而离开;后转到纽约公共图书馆搞图书编目,他感到自己投进了一片极其单调的卡片目录的海洋;之后又到了伦敦一家音乐出版社的交响乐部,他又说他坐不了办公室,干不了那种枯燥乏味的工作;于是有人推荐他去一家乐器制造厂工作,他坚决地说不。
至此,他完全认识到自己生来就不是块给人打工的材料。后来几年,他还分别担任过两家杂志的文学评论和音乐评论,相当于现在的自由撰稿人,这时候已经开始跟别人合作写起侦探小说来,这一训练对于他后来在戏剧创作中运用悬念来保持观众的兴趣帮了大忙。
他的这番经历明显地影响了他的戏剧创作,特别是他对音乐的爱好,在其重要剧作《五指练习曲》和《上帝的宠儿》中都有足够的体现。从1955到1957年他开始尝试写作电视剧和广播剧,并获得播出机会,受到鼓舞,从而转向剧本创作。
尤其是1958年他的第一个大型剧《五指练习曲》在喜剧剧院演出大获成功,就更加激励了他的戏剧创作热情。彼得·谢弗说这给了他急切所需要的写作信心,并解决了他的开支问题。
从那之后,他成了一位剧作家,写了不少优秀的剧本,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剧之外,其它还有《皇家太阳猎队》、《黑色的喜剧》、《循规蹈矩的骗子》和《马》。其中《皇家太阳猎队》、《马》和《上帝的宠儿》影响最大,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剧作丰富多彩,内容严肃,思想深刻,又具有戏剧张力,既受普通观众的欢迎,又获批评家的好评,这样两面讨好的剧作家实在不多。但是,他在英国战后那一代剧作家中知名度并不高,因为他不处于戏剧潮流的中心。
他甘于寂寞,始终埋头创作,在公共场合很少抛头露面,很少谈及自己的个人生活以及对某些热点问题的看法,在作品中也很少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所以人们很难把他划派归类,他本人也反对这种总想通过结党纳派来表明自己极端立场的做法,他认为这是人类历史的最大悲剧性。看来他一贯坚守着这一艺术原则。
因此在被人们称为战后英国戏剧“新浪潮”的五、六十年代,他没有成为像约翰·奥斯本、哈罗德·品特、爱德华·邦德和阿诺德·威斯克那样的弄潮儿。??从以上所述彼得·谢弗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态度中,我不由想起英国的另一位蜚声文坛的作家——“侦探小说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
她就认为,自己不想做的或做不好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去做,这是聪明之举。她判断自己不适宜在公共场合亮相,所以就尽量不去,除非绝对需要。
演员或公关人员必须要抛头露面,而一个作家只要写作好就可以了。在她看来,作家大都缺乏自信,需要鼓励。
彼得·谢弗说他很喜欢剧作家这一称号,因为它意味着要有技巧,对某种东西进行推敲,为它付出辛劳,使它达到完美。他也无愧于剧作家这一称号,在《上帝的宠儿》问世之前,他的七部戏就有五部被改编成电影,六部在国外演出过,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他的《马》剧1973年由美国国家剧院首演,1977年获得“托尼最佳剧本奖”。《上帝的宠儿》于1979年在伦敦首演,盛况空前,轰动一时。
后来由此剧改编而成的电影《莫扎特之死》也在1984年获得八项奥斯卡奖,引起世界各国观众的巨大反响,看来剧作者几十年来好像有一种能弹拨到观众心弦的诀窍。??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的《上帝的宠儿》,彼得·谢弗何以身手不凡。
素材来源于西方相当流传的一个故事:十八世纪奥地利宫廷乐师萨利埃里谋害了音乐天才莫扎特。该剧自始至终通过萨利埃里的忏悔独白以及穿插其间的众多表演场面,表现萨利埃里从他与莫扎特相遇,逐渐产生嫉妒心理,直到最后将莫扎特害死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剧作者并“没有将萨利埃里写成直接谋杀莫扎特的凶手,而是从心理、社会以及艺术等诸方面对两人的关系作了多侧面的描写,以此来揭示人性的弱点”。剧中这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人的自然天性与社会规范的冲突;是惊世骇俗的生活作风、叛逆精神对表面彬彬有礼实为缺乏真诚、暗藏阴谋和杀机的宫廷礼仪的挑战;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真诚、革新精神跟虚伪、墨守陈规的宫廷社会的对抗。
彼得·谢弗将这么重大、深刻的主题植根于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中,让其跌宕起伏的剧情紧紧地抓住观众,使其玄奥的思想也变得通俗易懂,恰恰靠的是一些易被理解的写作技巧,即纯熟的舞台表现手段有效地结构起来的。所以,此剧很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从中我们可以领略、欣赏其世界一流的编剧艺术,并借鉴某些高超的写作技巧。
造成良好剧场效果的因素很多,该剧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之外,我认为剧作者舞台表现手法大胆而自由的运用直接导致了这一戏剧作品的成功。这些技巧主要表现在音乐与剧情结合,服装、道具、灯光的变换以及借助观众想象等几个方面。
一、音乐与剧情巧妙结合??将多部音乐作品与剧情结合,。
4.上帝的宠儿新传读后感
妈妈给我讲了个故事叫《上帝无宠儿》。我印象深刻。 贝蒂是一个黑孩子。住在教堂附近。隔壁都是一些白孩子。有一天,贝蒂到外面去玩,贝蒂刚一出家门就被那些白孩子给围住了,他们骂贝蒂是黑鬼。贝蒂心里听了心里很难受。星期一上学了,白孩子们都一起在教堂里唱赞美诗,贝蒂躲在角落里静听。突然有一个神父按住了贝蒂的肩膀,贝蒂下了一大跳,刚想往前跑,那个神父说:“你会唱赞美诗么?”贝蒂犹豫的说:“会!”那位神父又说:“那么你唱给我听好么。”贝蒂说:“好。”贝蒂唱了一个遍,神父夸奖了他。神父问:“你为什么不去上课呢?”贝蒂嗫嚅的说:“他们骂我是黑鬼,他们才是上帝的宠儿。”神父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上帝无宠儿,在上帝的面前都是平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你唱歌美妙极了!只听过这歌声,谁也不会知道你是一个黑人的孩子,上帝也不会知道,上帝只知道每个人的美好!”
贝蒂从此不再担心自己是个黑孩子了!他抓紧学习,长大后成为了有名气的律师。当年的白孩子大都默默无闻。
我们要做最努力的自己,自己就是最不平凡的。
5.【我是“上帝的宠儿”作文】
我是“上帝的宠儿”我是上帝的宠儿,上帝非常喜欢我。
不仅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还让我独一无二: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不大却很明亮眸子,淡淡的眉毛,粉红的樱桃小嘴,鼻子不塌也不挺,刚好适中。尤其是左脸上被上帝烙下的三颗痣,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可能这就是上帝对她宠儿德恩会吧。
上帝把我塑造成一个活泼开朗的人,所以我十分爱笑,一笑起来就没完没了。记得小时候吃饭时,爸爸妈妈的一句话就会引起我的“狂笑”为此我还受过爸爸妈妈的许多训呢!但我并不因为挨过骂而改变性格,开朗永远是开朗,它像我的影子一样,始终伴随在我身边。
所以,我每天都会把我的笑声带给我的家人与朋友,大家都说我是一个“开心果”。我的学习不怎么样,因为我不太爱学习。
但我并不自卑,因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帝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必定是有他的用意的,而且“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而且我也相信自己是一朵玫瑰。所以我并不着急,学习是慢慢来得嘛!慢工才会出细活呢!我还是一个固执的人,固执的坚持我的坚持。
记得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大概两三岁吧,不懂事的我硬要吃巧克力味的棒棒糖,可是我老爸跑遍全市的商场也没有给我买到。于是他就一种味道给我买了几支,但是最后我一支也没有吃,我的理由是我要的是巧克力味的,我只喜欢吃巧克力味的。
老爸语重心长地说让我尝试一下新鲜的味道。我仍摇摇头,死活不尝。
从那时起,我的骨子里就透着固执的坚持,并且不断滋生,不能遏制。我喜欢夏天的太阳。
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一般人都害怕,可是我喜欢。让肌肤酣畅淋漓的暴晒于阳光下,有一种被烤化的错觉,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在舒展,让人变得轻飘。
当然,作为一个女孩,我也很爱美,所以我每天都会在镜子面前照一照,因为那样会让我更有气质,并且还不是得冲着镜子微笑,因为微笑能使人自信。因为我是上帝的宠儿,所以我与众不同。
这就是我—一个上帝的宠儿。
6.上帝的宠儿
有部电影名字叫上帝的宠儿
导演: 米洛斯 福曼 (Milos Forman)
影名: Amadeus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年度: 1984
又名: 莫扎特传 阿玛迪斯 上帝的宠儿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Amadeus》,中国人习惯于直接把它翻译为《莫扎特》,实际上,莫扎特的全名为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很明显,影片取了他全名的中间部分,而 Amadeus 的由来是:
出生受洗时,他被命名为 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 意为“上帝之爱”,这个名字相当于德文的 Gottlieb,意大利文 Amedeo以及拉丁文 Amadeus,但生前却从未有人以此名号称呼他。现在,我们所认识莫札特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为莫札特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
看完这部影片,不熟悉古典音乐的人,也会被天才的光辉所感动,人们都说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也许正是因为音乐触动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莫扎特是个天才,他六岁写出小步舞曲,十一岁便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就像那个宫廷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在影片中所说:“那充满欢乐和爱的赞歌,是上帝的声音(费加罗的婚礼)。”上帝选择了莫扎特作为在人间布道的工具。
电影中的莫扎特是那么的光辉夺目,安东尼奥·萨列里在见到莫扎特之前,曾与自己打赌:那绝世的天才,是否会显露在脸上呢?谁想到,他遇到的竟然是个满地乱滚的顽童。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莫扎特的笑声,尖锐而爽朗,在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初次见面的时候,他时不时响起的放肆笑声,曾把皇帝和他的宫廷乐师们一次次惊得合不拢嘴,就像他卓越的音乐天赋。而在影片中,莫扎特也始终如他的音乐和他笑声一样,纯真,善良,浪漫。这样一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了,难道天才不该是如此的吗?如果莫扎特不是这样的人,那么他能够写出美丽浪漫的音乐吗?如果天才如凡人样心思缜密、勾心斗角,他的音乐将是什么样的昏暗黑色呢?是的!莫扎特就该是这样的,影片中的莫扎特在指挥自己作品的时候,以肢体语言,充分表现了作品的喜怒哀乐,散发出天使一般的的光华,而那吓了皇帝一跳的笑声,也同样预示了他跨时代的音乐创作,将震动世界。
20年后再看这部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的影片,我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对比”。影片塑造了两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位,是纯洁、善良、桀骜不驯的莫扎特--他被誉为上帝的宠儿。一位是阴险、伪善、对莫扎特满怀嫉妒的宫庭音乐家萨列里--一个与上帝为敌的人。由此,天才对抗着平庸,友情对抗着陷害,真挚对抗着虚伪,甚至于在安东尼奥·萨列里心目中,恐怕也进行着钦佩赞赏与嫉妒相轻之间的战争,他在最后的忏悔中也说“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两个人”。那么,这种对抗的胜利者是谁呢?正如同影片最后安东尼奥·萨列里所说:“我死后不会有人人再弹奏我的音乐了,但是莫扎特死了,他的音乐却永垂不朽”。在疯人院里,他不停的忏悔着:“我杀死了莫扎特!”而他又不停的叫喊: “我宽恕你们!庸才!”没错,他杀死了莫扎特,但是虽然只拥有短短的35年生命,莫扎特依然是最高产的作曲家之一,有这样的一种伟大,抹杀肉身,也无法遮盖。你不得不说,莫扎特也许确实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上帝之宠”。
7.有一篇关于莫扎特的叫做《上帝的宠儿》稿件想给他配乐,最好是找
1、埃及国王塔莫斯(K.345)
2、C大调庄严弥撒(K.337)
3、C大调慈悲经(K.340)
4、四声部晚课经(K.339)
5、两首德国宗教歌曲(K.343)
6、心满意足(歌曲)(K.349)
7、来吧,亲爱的吉特(K.351)
8、C大调第三十四交响曲(K.338)
9、降B大调小夜曲(K.361)
10、进行曲(K.362)
11、三首小步舞曲(K.363)
12、降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268)
13、C大调管风琴与弦乐奏鸣曲(K.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