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自我评价
1.简短的诸葛亮评价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宝鸡五丈原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2.对诸葛亮的个人总结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扩展资料: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3.自我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
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
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
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
4.诸葛亮的自我介绍300字,要换成第一人称
大家好,我叫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卧龙源于我的躬耕地南阳宛县卧龙岗。建安十二年,驻扎在新野的刘皇叔北上南阳卧龙岗拜访我,三次来看我,我很激动,于是出山提出“草庐对策”,延续汉朝,三分天下。
我是一个很好的营销:
诸葛亮出山是一次极为成功的自我营销,他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营销组合策略,步步紧逼,环环相扣,使自己一跃成为刘备的军师,为开创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为天下三分之势建立了汗马功劳,受到后世的景仰,其自我营销术闪烁着现代营销思想的火花,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
诸葛亮的定价方式
诸葛亮的胆识、才智、谋略毫无疑问为当时绝无仅有,其产品即为诸葛亮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可称得上是精品、绝品,这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的:一方面是诸葛亮的自我认识与见解。他对水镜先生指出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四人“务于精纯”,只是某一方面的人才,而自己能宏观把握,是全才、通才,可以和管仲、乐毅相媲美,卧龙之自谓也体现其雄才大略。另一方面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表达新产品的特点。徐元直将诸葛亮比做吕望、张子房,水镜先生将之比为姜子牙、张子房,已体现出其价值的产品过渡到具有同样价值的新产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新产品的超凡特征,而且诸葛亮作歌使隆中农夫传唱,进一步凸显产品的特点。
有了好的产品,需要制定与之相称的价格。诸葛亮的抱负是匡世、报国、安民,追求做大、做强,实行长期发展的目标,加之世事纷争,战乱不断,人才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在有优质产品做保障的情况下,可以制定一个较高的价格,因此当时的诸葛亮对自己的人才资源可以待价而沽。
他的定价方式主要有两种:客观定价法和竞争性定价法。服务型产品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附加价值,在于满足消费者精神方面的需求,以古代良相管仲、乐毅自比,既说明自己才识高、能力卓越,又说明自己适合于从事辅佐性的丞相或者军师的职位,不论何人来聘请,非此职不就,这是针对所有的顾客,使用客观定价法制定的一个固定的价格。
诸葛亮在制定价格时也充分考虑了竞争对手的情况,给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四人作了定位“公等仕进可至刺史、太守”,而自己的产品显然是优于这四人,更高的价格才能体现其不俗的价值。
促销策略的重要性
顾客在购买产品时,往往要了解产品的特点作为感知评价,并结合产品的价格综合考虑,从产品所获得总价值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差额即让渡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促销方式将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认为该产品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物有所值,从而促进消费者购买。
诸葛亮深知作为新产品,刘备对自己毫不了解,而且会认为对自己知识的估价偏高。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促销手段,一环紧扣一环直至将自己成功地营销到刘备军师的地位。
水镜先生主动邀请受挫的刘备到庄园叙话,指出刘备的弱点“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也。”接着提出“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顿时引起了刘备的好奇和求贤之心,然而水镜先生知道仅凭自己的一面之词不足以使刘备信服,所以在刘备急于知道详情的时候却闭口不谈,欲擒故 纵,只是笑曰:“好!好!”水镜先生的言行为诸葛亮的出场作了铺垫,设了悬念,使刘备更急于知道卧龙、凤雏是何人?又有何才能?
在刘备从水镜先生住处返回时,徐元直上门来“推销”。欲推销产品必须取得顾客的信任,因此徐元直并不急于直奔主题,而是作出实绩:指挥击败了吕广、吕翔,然后大破八门金锁阵,将计就计攻取樊城,体现其卓越的才能,取得了刘备的信任,最后才在临别之际推荐诸葛亮,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情况,并言明:“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尔。”徐元直的上门推销使刘备认识到大贤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引起其对大贤的急切渴求,其次解开了刘备心中困惑,指出了卧龙是何人,并以己为鉴在刘备心中树立了诸葛亮就是大贤的印象。另一位“推销员”水镜先生接 着前来详细介绍了产品的特点,坚定了刘备的购买决心,并报出了产品的价格供刘备权衡。
俗话说:“三人成虎”,水镜先生、徐元直、农夫采取不同方式向刘备传递了诸葛亮乃大贤的信息。
诸葛亮充分利用各种关系展开关系营销,使得各种关系为己所用,小童、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等或用言语或做歌或吟诗,表面上看是体现了各自的才能,实际上衬托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进一步坚定了刘备的招聘决心。
5.关于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他也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虽然孔明未能杀死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是。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证据之下,留下锦囊杀死了魏延。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比孔明胜一筹.
大家公认的智慧者也有许多优点。刘备三顾茅庐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
有人也许对诸葛亮让关羽去华容道劫曹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关羽放走曹操诸葛亮没有预测到,其实我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放走曹操,因为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假如在关羽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一点更说明孔明真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计策,对天时地理了如指掌,因此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少有的人才。
6.诸葛亮功过评价
说起诸葛亮,从古到今,没有不被他才能所折服的,三国期间,可以说蜀国因为他的伟大才能才确保了有一席之地。
自诸葛亮逝世之后,本来就羸弱的蜀国更加经不起风吹雨打,没有几年,就被北方的魏国(此时应当是西晋)消灭了。
然而,纵观诸葛亮的光辉一生,他也并非圣贤,演绎得并不是那么的完美,虽然小说《三国演义》试图将他演绎得出神入化,但小说终归是小说,有他的虚构成分,历史终归是历史,容不得参杂个人感情,诸葛亮的一生有他的致命弱点,也就是所谓的败笔。
败笔之一:选错了主,跟错了人也许是诸葛亮的正统思想,也许是只有刘备请他出山,一生有鸿鹄之志的诸葛亮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际,其实很想有所作为,也大展宏图,以实现自己的天下之志。
然而,深居卧龙,却没有人来引他入出山,直到刘备的到来,而且刘备作为汉朝正室后代,对他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虽然历史上他是再三推辞,但实际上是在探测刘备的真心,同时也在寻思如何被刘备所吸引,所以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的《隆中对》。
然而,刘备非非常之人,能力只是一般,并没有曹操、孙权之文治武功,所以,也就注定了诸葛亮不可能成为姜尚(姜子牙),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军师,虽然最后耗尽最后精力,也没有完成他的天下大计。
败笔之二:嫉贤妒能,容不得有人超过他作为刘备的左右手关羽、张飞,在刘备手下的地位当然是无人能比,况且的才能也是一等一的,对于诸葛亮的到来,尤其是随着他的地位的上升,关羽、张飞表现出来自己的意见,但是武将,并没有除掉诸葛亮的意思,最后能够听从诸葛亮的调遣,应该是很伟大的胸怀。
然而,作为文臣的诸葛亮,他的胸怀却不能容忍,所以,就有了关羽被吕蒙所杀、张飞被部下所害的一幕,虽然历史没有写是诸葛亮所为,但作为刘备的左右手,如此英年早逝,不能不令人生疑,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不可能不想到这一点,至少有希望看到这一点的远见。
还有,作为和他能力相当的文谋臣庞统,也是才华刚现就命丧黄泉,这在历史上引起了许多猜测,而且矛头直指诸葛亮。
本来对于刘备来说,虽然能力有限,但天老爷给他配备了谋臣左右手诸葛亮和庞统,武将左右手关羽、张飞,可惜都经不了诸葛亮的羽毛扇,被极有心计的他扫了个干干净净,从此,刘备只能听从诸葛亮的调度,虽然名为主,实际没有自己发挥的可能。
败笔之三:不重用贤人,重用庸才在蜀国后期,他的这种表现尤为明显,杀刘封、暂彭羕、弃廖立,都是诸葛亮所为,街亭一战,就是因为重用了马谡,才使得街亭失守,其实后来的蜀国已到了无人能用的地步,那些只听从诸葛亮的人其实才能有限,诸葛亮在世时表现还可以,是因为有诸葛亮这面伟大的旗帜在支撑。
诸葛亮一死,这些被诸葛亮生前启用所谓的能人的弱点就显现了出来,后主刘蝉虽然无用,但因为他只不是傀儡一个,他因为听从父亲刘备的遗言,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所以,诸葛亮去世后,他无人可用,只能任用诸葛亮生前给他安排的人。
所以,说刘蝉无用,其实也是他的无奈。
败笔之四:不能很好的化解能人之间的矛盾诸葛亮生前其实有一对文臣武将,而且才能十足,那就是魏延和杨仪,一武一文,是一对双子星,但之间有恩怨,如果诸葛亮能够及时调整的恩怨,让成为廉颇和蔺相如,那可以说是蜀国后期的福星,可惜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在他离开人间的那一刻,他还不相信魏延,致使他死后,魏延被杨仪所害,杨仪也终将自杀,这样一对本来是蜀国后期最有能力之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蜀国焉有不亡之理。
败笔之五:军事吹弱,谨慎有余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的军事才能其实并不出色,但在关羽、张飞、庞统相继去世后,关中已无人,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只能由诸葛亮一人支撑,然而,人无完人,才无全才,任何一个人也有自己不够强的方面,作为谋臣的诸葛亮却要担当军事指挥员,所以,后期的蜀国虽然在诸葛亮谨慎的指挥下,却是连年战败,鲜有胜绩,主要原因是他的军事才能还不够,尤其是他太小心谨慎,能够取得大胜的情况下最后以小胜收场,不敢大力出击,虽然与蜀国后方无援有关,也与蜀国没有过多的粮草有关,但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太过谨慎造成的。
当然,无论如何,诸葛亮依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虽然他的才能是因为刘备能力的欠缺成全的,但正是因为诸葛亮在任何方面都能独树一帜,才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7.评价诸葛亮
蜀国的失败,很大程度和诸葛亮有关。
事件1:关羽之死! 三足鼎立后,诸葛亮将骗来的“荆州”作为出征据点就是一大错误。 荆州虽说是重要军事要地,但东吴始终欲收回荆州,魏国对此地也是垂帘三尺,所以诸葛亮派遣关羽镇守。
问题就出在这儿,诸葛亮说的好听,什么“由关将军镇守主公方可安心……”的鬼话,是在陷害关羽。他明知道只凭关羽一人要想受住魏吴均欲夺的荆州是不可能的! 他之所以这样对待关羽,是因为他初出茅庐来到刘备身边后,关张均不服气,诸葛亮做事全凭自己喜好,所以在表面上不表现出什么,但心里对关张是怀恨在心。
火烧新野,以少胜多后,关张虽对诸葛亮看法有所改变,但诸葛亮始终不能完全亲近刘备。借此机会,诸葛亮将关羽送到敌方箭靶之上,除非关羽插上翅膀才能避免身首异处。
事件2:李研!! 三足鼎立后,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仍然固执地以个人喜好为准。弃用一些有才华的志士。
比如,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李研(忘了哪个研了),刘备请此二人照顾其儿刘禅。 李研文武双全,可谓全才。
刘备死后,诸葛亮和李研两人地位平起平坐,而且李研能力也不比诸葛亮差多少。诸葛亮对其怀恨与心,深知长此以往他将不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后来诸葛亮终于找到机会,李研因为延误粮草一事,诸葛亮将其贬下,弃之。虽然那次出征因为粮草不济而失败,但当时蜀国的能力诸葛亮是明白的。
他只是抓准了时机将心头大患除去,所以战役失败,但对于他自己来说是胜利了。 事件3:魏延谋反! 五虎上将中,普遍的排列顺序是:关,张,赵,马,黄。
可能有人会说,赵云应该是第一位的,但没办法,谁让关张是刘备结拜弟兄呢。却从未有人说过“魏延”怎么怎么样,魏延竟不在其中。
五虎将评点: 尽管关羽喜欢读书《春秋》等,但关羽桀骜不逊的性格使得他在关键时刻爱耍英雄主义,所以关羽只能算是有些军事才能的“武夫”。 张飞不必多说,除了一身蛮力,没什么特别之处,他的做事风格能头脑在五虎将中应排最后。
赵云深的我们的喜爱,当然也是刘备,诸葛亮最爱的虎将。他智勇双全,曹操对其也是深爱有佳。
而且赵云忠心最佳,尤其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赵云在军事谋略方面应该在除魏延的其他3人之上。
马超,属于张飞类型,谋略稍好与张飞。但被诸葛亮平地西川后,马超打了几个大战役后就因为生病而英年早逝。
魏延,在群雄逐鹿期间,魏延在什么时候帮助过一次刘备,因为当时魏延是“自由人”,所以今天投靠这个,明天投靠那个,给人印象不好,但刘备知道他一名全才,欲收留时,诸葛亮却劝刘备不收此人,说“此人终有一天会背叛主公”。 诸葛亮的担忧是建立在别人的流言基础上,与现在的“事实求是”不同。
魏延的性情:对于不看重他的主公,他会立刻离去,魏延始终想投靠曹操,但机会就是不出现。眼看跟随自己的部将纷纷离去,魏延才不得以乱投靠。
几经周折后,他终于能面见刘备,他想一心为刘备卖命,因为世上人都说刘备最厚道。刘备真正听从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才是掌握军事大权的人,亮使用未给魏延重要任务,两人的争斗从一魏延刚来就已经开始了。
平定西南孟获的战役中,魏延几次献计,均被做事保守的诸葛亮否决。 失街亭,斩马谡。
本可以避免,如果当时派遣魏延就不会有此失败。马谡之人由于关羽在世——桀骜不逊之辈。
六出祁山,蜀国已基本无大将,魏延是军中资历最老的,但他说的话一点应有的威力都没有。诸葛亮把姜维作为自己的心腹,继续排挤魏延,魏延的计策一律被他看做是冒险的,不理智的,不妥当的。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过于“稳健”保守,才导致其最后的失败。 诸葛亮死后,魏延心存多年的积怨一下爆发,导致烧毁栈道,欲独自出山,征讨魏国。
却被早已部下陷阱的诸葛亮害死,马岱斩下其首。魏延落了个谋反的罪名,成为了千古罪人。
事件4: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这句话是最好、抨击诸葛亮的名句,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蜀中会无大将?让一个土匪强盗出身的廖化做先锋?当然和诸葛亮的用人方式有关,前面已经说到,诸葛亮用人凭自己喜爱,这一点就可以以说是对国家不负责任。
曹操虽然用人多疑,但其将领始终是三国中最多,最优秀的。 反观蜀国,除了可以炫耀的五虎将外,还有哪个将领可以单独拉出来溜溜?!诸葛亮在用人上的独断专横,导致后期国家无将领使用的窘状。
事件5:出师表! 几出祁山失败后,诸葛亮的身体越来越差,在朝上与皇帝刘禅说明自己欲在出祁山的意图后,朝野上下一片混乱,没有一个人同意诸葛亮的建议。无奈,诸葛亮回府写下著名的《出师表》来打动后主刘禅。
诸葛亮一心想强大蜀国的愿望是好的,他自己也明白如果自己不出山,死在了蜀国,后人便会骂他没有为国家尽全力。出山就是失败,他把自己的声誉建立在士兵性命的基础上,可见此人是多么的可怕。
单从《出师表》上看,是篇好文章,但从历史当时的情况分析,此次出山是明知道失败也是硬着头皮上。 本文属于一家之言,只代表个人观点。
8.自我评价(诸葛亮)自我评价(150字)
《三国演义》之所以以蜀汉为主线,是因为刘备建立的政权符合当时的正统思想。
无论刘先主还是后主,都不曾把自己的小王朝称作“蜀”,而以“汉”自居,就是为拔高其统治的合法性。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主要助手和后期掌权者,在《演义》中被夸大一些,以迎合人们追求正统明君的思想。
不过三国时代,确实是中国将星如云,纵横捭阖、星汉灿烂的一段历史。三国时代所在的公元189-265年,日本还处于尚未开化的幕府时代,我们的社会政治、军事文明已经进化到很高的阶段。
不过小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所以他们对三国时代也非常推崇。 现在对诸葛亮的评价有矫枉过正的嫌疑,特别是对于他的军事才能的评价。
研究三国最权威的史料是陈寿的《三国志》。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最后一段,陈寿评价说“(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总的来说,陈寿认为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我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与功绩虽逊于政治才能,但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作为主要谋划者,他的军事才能是不能抹煞的。在三国时代,特别讲究军功、辈份、资历,诸葛亮出身卑微,他能在猛将如云的蜀汉政权坐稳丞相一职,并且深得三军将士爱戴,没有过硬的军事素养和指挥才能,可能吗? 其实,国人立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断章取义,只顾一点却又喜欢语出惊人。
就像这两天有个人大代表说以后买房首付提高到40-50%,如此一来可以抑制投机,降低房价。这样的谬论纯属书生误国,实不足取。
在诸葛亮的评价上,我认为诸葛亮算不上伟大的战略家,但就“军事家”而言,无论是取哪一个时代的标准,他的军事才能不容否定。 关于蜀汉后期伐魏,我认为是战略的失误。
事实证明,无论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后期姜维伐魏,非但没有动摇魏国根基,反而大大削弱蜀国实力。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为蜀国制定的是国策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我认为,蜀国与魏国对峙时期,保持适当的军事压力是必要的,但副业当主业就不足取了。诸葛亮在失去荆州这一根据地之后,没有巩固的孙刘政治联盟,在魏国国力日强的情况下,强出祁山,未竟全功,其实是历史的必然。
毕竟诸葛亮不是神,人所具有他皆有。
9.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多智近妖 这个确实是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就叫〈诸葛亮〉
里面介绍的比较清楚 诸葛亮真正发挥用武之地的时候是白城托孤以后,前面的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都没有他什么事。
不过隆中对的想法确很经典。在治理后面的烂摊子上他百废代兴,制定了很多法规使得蜀国有了很好的发展,连云南在古代上一直是头痛的地方他不但管理很好,还很受当地人爱戴,这是很难得的。陈寿说他治理国能力比用兵强,一方面确实说明了诸葛亮治政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说他用兵过于谨慎,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魏延提出方案没有采纳。其实诸葛亮用兵也是很有一套的,不然司马懿也不会采取防守战术,哪怕兵力有决大优势也不于诸葛亮交锋。诸葛亮谨慎是事实但是也不能说那次魏延的战术就完全正确。后来有军事家分析未必可行,诸葛亮不采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这就不做分析了。鞠躬尽瘁这几个字就是从三国里面出来的用了形容诸葛亮真是太恰当了,但是说他没有培养人才就确实大大冤枉他了,蜀国在他死后13年才灭,而且人才济济,当时说法是蜀国虽然只有十三州的一州但是人才占了九分。我个人感觉他是治政最强,用兵布阵粮草也是很有一套,为了和善,心思谨慎,责任心也强。文章出采,还好搞个发明,木牛流马确实有但是不是演义中那样其实就是改装的独轮车。损益连弩,五淬钢刀都是他发明的。过失???他还真没有什么过失,我觉得一定要强加的话就是连年出战祁山,给国力造成了一定损失,不过蜀国连年战争人口不减反加由此可见诸葛亮治理国家能力了。他教的学生姜维算是一个过失了,姜维能力不如诸葛亮却也连年发动战争,最后穷兵黩武。而且没有把奸臣黄权弄死反被他陷害真是不如诸葛亮太多了。建议你去看一下这本书写的蛮客观的唯一缺点是作者是一个台湾人老是拿日本人的例子举例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