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三国演义评书稿件

    1.三国演义评书 书稿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2.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精彩情节的文字稿有哪些

    《三国演义》是袁阔成创作的长篇袍带评书,共365回。从张翼德怒鞭督邮起,到三国重新统一为止。因为篇幅太长,精选一段三英战吕布:

    三国演义评书文本 三国演义第七回(节选)

    ……

    就在这时候,听有人喊了一声:“三姓家奴!休得逞狂!你家三将军!在此!”

    “咔~~~~!”什么东西狠狠砸到方天画戟上,就是吕布吧,要换别人这戟是非出手不可。赤兔兽往后退几步,“踏踏踏~~~”“吁~~~~”吕布手按鞍桥,停住画戟,举目一看,在他面前飞来了一将。此将生得镔铁塔一样,头上戴的镔铁盔身穿皂罗袍,胯下乌骓豹,手持,丈八矛。他生得豹头环眼,暴长钢髯。好威武啊!

    “来将何名!?”

    “燕人!张飞!”

    哦~~~哎呀!吕布这才咂摸过滋味儿来,刚才他怎么管我叫三姓家奴哇?哦~~~自己姓吕呀,拜了一个干老子丁原,把丁原杀了之后又拜了个干老子董卓,可不是三姓么?哎呀~~~别看此人生得粗鲁,他骂人很厉害呀,这话多尖刻啊。吕布大叫一声:“气~~杀我也!”

    张飞一看,他不过来打站那儿合计什么呢?哦~~呵呵~~~张飞笑了,刚才我骂他三姓家奴,他合计过味儿来了。“吕布哇!怎么样?娃娃!我给你出个主意吧,你不是三姓家奴嘛,今儿你四姓得了,下得马来跪在你家三将军的面前,叫我一声干老子,你再姓一次张!然后,我一枪将尔挑死,不知你,意下如何!”

    嘿嘿哟~~~~~差点儿把吕布给气哭喽。简直是七窍生烟了,“张飞,欺吾特甚!休走看戟!”噗噜,一个大蟒出洞,戟奔张飞刺过来了。

    三将军不慌不忙,右脚一踹绷镫绳,左腿一铲档,磕膝盖一点飞虎韂,啪,往旁边儿一拨乌骓马,嘡!举枪就把方天戟给磕出去了。二马盘桓打到了一处。

    四方面的战鼓一块儿敲哇,有吕布的人马,也有这些位诸侯的人马,敲战鼓是给两位将军助威。开始是十几面战鼓哇,后来就增加几十面,几十面大鼓一齐敲。卟噜噜~~~~~~~鼓声阵阵,杀气弥空。

    吕布还打算像挑那两员将似的,一戟把张飞由马上掀下去。哪有那事?这张翼德是越战越勇呐。他越打越精神。两个人一眨眼的功夫六十个回合未分胜负。

    把观阵的诸侯都看傻了。开始还能分出个个数来,知道吕布骑的是赤兔兽,张飞骑的是乌骓马呀。后来分不出来了,那两匹马呀,都咬到一块儿撕到一堆儿去了。两员将是枪绞着戟戟绞着枪啊,赤兔兽好像一片红霞,乌骓马好像一块乌云,乌云托着红霞红霞裹着乌云,阵上的人这么一看眼都花了,分不出色儿来了。

    在旁边儿的关羽关云长,一看三弟六十回合,取吕布不下,云长有点儿不放心啦,一催坐马,杀上阵来了,“娃娃吕布,休得逞狂!二将军来也!”说着话手举着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他把蚕眉倒竖是凤目圆睁。关云长这两只眼不轻易睁,总是那么微合着,像睡着了似的。他要这么一瞪眼!就要宰人了!

    吕布听见了喊声侧脸这么一看,啊!吕布吓一跳,为什么呢,他在相府看见过李肃那告急文书,告急文书上写着,说华雄被一个面如重枣的将军给杀了。就这位叭?

    还没等吕布问他的名姓呢,青龙刀力劈华山就砍下来了。吕布把牙关一咬力敌二将三匹战马杀了一个丁字形。又战了三十回合呀,还没分出输赢来。

    这时候刘玄德撒马过来了,手里举着雌雄宝剑,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哇。

    吕布一瞅,哦,你们哥儿仨打我一个呀,今天我和你们以死相拼了!这四匹马就像走马灯一样,那战鼓敲得是震耳欲聋呐,这鼓是钺敲越有劲,咕呜噜噜~~~~~~噗~~~~~怎么没动静了?漏了!干脆不敲了,号角不吹了,这战场上是鸦雀无声,从来战场上没这么肃静过。不是肃静,把这战场上观阵的这些人全都给看呆了。连眨眼睛,都怕耽误工夫儿。有多少战场上的名将,从未见过这么样儿打这么样儿杀,打的这么凶这么恶的仗,一股杀气直冲斗牛,在没有别的声音了。

    刘备上去又打了二十多个回合,吕布可渐渐有点儿支持不住了,他就觉得手中这方天画戟,沉了。一个人有多大力量?浑身都是铁,你能捻多少颗钉呐?

    这时候,远处在虎牢关上观阵的董卓,替吕布暗捏一把冷汗,我儿奉先不能再打啦,他吩咐:“赶快,鸣金!”

    嘡啷啷啷~~~闻鼓必进闻金必退,听见锣声,吕布轻轻地吐了一口气,他把方天戟这么一摆,噗楞~~在玄德面前虚晃一戟,一拨赤兔马,倒拖着方天画戟,败回了,虎牢关!

    3.单田芳三国演义经典台词

    片头歌词:

    风云起处 苍黄变化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允文允武 三分天下 鼎之轻重 可以问吗

    弹剑作歌 披挂上马 霸王大业不是空话

    男儿碰撞 一团火花 百年人生 瞬间光华

    塞北秋风猎马 江南春雨杏花

    千古江山如诗如画 还我一个太平天下

    片尾歌词:

    大梦方觉 山川依旧 古战场上几度春秋

    路没有头 情不能收 检点平生志未酬

    青梅煮酒要把话儿说透 天下英雄谁是敌手

    烈火飞舟 你必须回头 江东子弟也风流

    不是空也不是有 一缕英魂到永久

    不是去也不是留 往来在人间 与天地同寿

    第一集:

    王充叹大汉命运:“江山沦丧,日月无光;宗庙屠毁,巨奸篡国;天子受辱,君臣蒙羞;内有董贼,横行于朝;外有群雄,称霸于野;呜呼哀哉,礼崩乐坏,肝肠寸断。”

    曹操笑道:“满座大丈夫,尽作女儿态”

    曹操:“当世第一宝刀,竟然如此质朴无华”王充对:“世间奇珍异宝往往不在其表”

    曹操夸董卓:“相国带兵如韩信,治国如萧何。大汉四百年,何曾有过像相国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才啊”

    第二集:

    曹操:“越是危难之时,越是英雄辈出之时”“我曹操何许人也?我应该振臂高呼,召集天下壮士,组建剿贼义军。挽江山于既倒,救苍生于水火”

    第三集:

    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

    “自古以来就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从表面就能看出来的。也许你昨天看错了我曹操,可是今天你又看错了,但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

    陈宫:“曹操此话比剑锋更狠!剑锋只杀吕氏一家,而此话却尽诛天下人心。”

    曹操:“在我刺董之前,和他们一样,也是无名之辈。你又怎么知道今天的无名之辈,来日会不会名震天下呢?假如有一天,他们真的名震天下了,你又会不会为今天的所作所为,追悔莫及呢?”

    第四集:

    曹操:“英雄处于末路,此时给其一分好处,胜于平日十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夏,五百年止于商;商,五百年止于周;周,三百年而骤起春秋战国,是时天下大乱,引来英雄辈出。由此可见,国运盛衰长短俱凭天意,如无乱世,何来英雄?”

    刘备:“天下大乱之根源,首先在于人心丧乱,因此欲安天下,先取人心;而人心之本,在于循天道,行仁义,持忠孝”

    第五集:

    未发现

    第六集:

    董卓:“天子啊,老臣的命苦哇!老臣是天底下命最苦的人,苦得就像是车轮底下的野草;我苦就像是石头缝里的黄连啦!”

    吕布:“这世上,有我就有你”

    曹操:“匹夫庶子,不相与谋”

    第七集:

    未发现

    第八集:

    貂蝉:“有了这根银簪,就像将军陪在我的身边”吕布:“吕布枉活了半世,现在才算尝到了活着的滋味”

    第九集:

    董卓:“暖玉温香抱满怀,离魂到天外”

    王充:“此刻上朝也太早了吧?”吕布:“我不是上朝,我想见貂蝉”王:“见貂蝉干吗坐这儿啊?”吕:“这儿离貂蝉近一些”

    4.三国演义的稿子

    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

    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

    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

    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

    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

    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

    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

    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合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

    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

    《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

    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

    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

    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

    《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

    5.三国演义的评书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6.求《三国演义》曹操的演讲稿或评书

    人言:曹操乃乱世之奸雄。从《三国演义》中得知之事并不仅仅于此。

    曹操之才也不在众人之下。他少时曾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明孔、孟之道,知管、乐之谋,他呕心沥血20年 ,精心撰写《孟德新书》,其中之妙,一言难尽,远不在《孙子兵法》之下啊。

    曹操之智谋远不在众智郎话下。"望梅止渴"的千古佳话,足以看出他之智谋。赤壁鏖战,庞统献连环计,曹操大悦,程昱劝曹说,若东吴用火攻,船只难以散开,那当会全军覆没。曹操大笑。原来,当时正是11月余,隆冬之际,只会有西北风,不会有东南风,而曹军在西北岸,孙军在东南岸,若用火攻,必烧自己罢了。而周瑜当时并不知晓,是要进军前不久才知道的,气得吐血倒地,幸有诸葛亮帮助周瑜,为他"借风",才宽心九分啊。可见曹操之智并不在周瑜等人之下。

    曹操之孝,更是真挚可泣。董卓破后,夺得濮阳,就立刻叫人接养父来身边尽孝,谁知,在刘表荆州地界,被刘表手下贪图富贵者杀害,曹操闻讯,痛不欲生,立誓拿刘表人头祭奠他父亡灵,挥兵讨伐刘表,他披麻戴孝,制旗为:报仇血恨。 刘备为匡复汉式,求贤若渴,卧龙凤雏也归他所用。我认为曹操之心,也是如此。曹操在末年,以位列人臣之极--魏王,手握兵权,朝中上下全权在他一人手中,可谓只手遮天,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了。但是,他没有丝毫的串位之心,是他子曹丕继位后才称帝的。在《观沧海》和《龟虽寿》等诗词中也能稍稍看出此意,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天下,而是为了众人的天下。他也是求贤若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破袁绍,他是如何呢?袁绍手下谋士甚多,但袁绍不能善用,曹操曾说过,若袁绍果断行事,再能用将谋,他更本不可能战胜袁绍。袁绍不听许攸、沮授言,才败。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连忙跑出恭迎。许攸一见,感慨万千,连忙献计,助曹操攻破袁绍。再说,袁绍想联军抗曹时,有一叫陈琳的谋臣,为袁绍写讨伐书,书传到许昌时,曹操正感头风,叫人念出,听后,头风尽不要而愈了,众人以为曹操必怒,立刻者怪众人,且立即发兵攻袁,谁料,曹操尽大笑,说道,此人文笔甚好。可惜呀……不为吾所用啊。郭嘉之死,他说:天丧吾也!典韦,与他长子--曹昂同死,但曹操说,典韦之死,比曹昂之死更使他肝肠寸断、悲伤不已……

    曹操,从黄巾大乱之际身为骑都尉讨贼,显露头角开始,讨董卓、诛吕布、伐袁绍、杀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纵横乱世,四海皆知,口吐:"令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为三国鼎立打下基础,为宏伟魏国奠定基础,更为大千历史,写下一章又一章不朽的诗篇。

    7.求三国演义每十回评书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

    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8.关于《三国演义》的一篇演讲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9.三国演义说书内容

    第四回的最后是这样的:

    却说曹操刺杀董桌不成,与陈宫在他父亲的结义兄弟的庄上休息,中途听到了一些磨刀声,却误认为是主人要害他,就把庄里的人都杀光了,结果才发现他们磨刀是因为要杀猪款待他们,之后他们在离开庄的途中,他遇到了那个恰好因去买酒而没被杀的主人公,那人问曹操:"你们怎么这么快就走呢?"操日(曹操说- -):"我们都是带罪之人 不想连累你.""我已经叫下人杀猪来招待你们了,何不留宿一晚呢?"曹操没理他,鞭起马就走过去,还一剑把那人杀了。

    陈宫问他:"刚才那是误杀,这次为什么又杀他?" 操日:"我杀了他全家,他回去看到了,怎么会罢休呢?等下他要是带人追来我们就死定了"宫日"明知道他是冤枉的,还把他杀了,这是不义啊。!"曹操就说了句"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多半是翻译而已~希望对你有用~- -

    三国演义评书稿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