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评语
1.《在柏林》短文主要写什么
主要内容:
文章的开头就说到“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列火车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后来提到的战争的残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故事在体弱多病的老妇人的重复的“一,二,三,”中开始,很容易判断出这个老夫人是个精神上有点问题的人。
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奥莱尔,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赏析:
作者的笔写出了战争的血和泪,其写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使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心头一震,足以表现出文学的绝妙。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在柏林
2.<<在柏林>>的评论和其作者的简介
在柏林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奥莱尔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索地嗤笑起来。那位老兵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由此,我们尽可以推想到战前这个五口之家平静、祥和的生活,战时三个儿子的先后入伍、三个阵亡通知书的纷至沓来,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家庭的缩影。
虽然文章短小,作者仍不忘运用伏笔为后文做铺垫
3.怎么分析《在柏林》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说明: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2、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说明: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
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1、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 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
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这篇文章很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会有所疏忽。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
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 再探文题 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
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的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
感受技法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
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当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对于文章蓄势和铺垫的手法学生将会比较容易地找出。
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完成作业。
拓展视野,将这篇文章的情感延伸到其他作品中。 思路点拨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练习举隅 1、喜欢这篇微型小说吗?试就它的写作技法作一探究。
4.仿写奥莱尔的《在柏林》
《在柏林》改写 题目2
一列地铁缓缓的使出地铁站,车厢里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低头看着手机听着歌。唯独有两位小朋友在车厢里打闹,不时发出笑声和尖叫声。在这两个孩子的旁边坐着一位身体健壮的男子。在孩子打闹的同时,有人愤怒的看着这两个孩子,有人带着一些讽刺及嘲笑的语气在说这两个孩子真没礼貌,爸爸也不管一管。
我带着不好的心情走过去问孩子的父亲为什么不管一管这两个孩子。孩子的父亲回答我说:“他们的妈妈因为车祸被送进了医院,因为这些医药费我们支付不了,所以我还要出去打工,我没法跟孩子们交代这个事实,怕他们承受不了。”
听完这些话之后车厢里的鄙视和嘲笑全没了,还有一些人慕名的来给他们捐款,叫他们不要伤心,这些困难一定会克服的。
5.概括《在柏林》的主要内容
美国作家奥莱尔,仅仅用不足400字写成的小小说《在柏林》,文章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
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作者的笔写出了战争的血和泪,其写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使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心头一震,足以表现出文学的绝妙。
文章的开头就说到“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列火车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后来提到的战争的残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故事在体弱多病的老妇人的重复的“一,二,三,”中开始,很容易判断出这个老夫人是个精神上有点问题的人,在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的笑声中引来了老头的狠狠的目光,两个可爱的小姑娘不懂得什么而对老妇人的话语作出了很平常的反应,但是老头为什么要和这两的小姑娘计较呢?这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使读者有很思考的空间,在全文中有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小姑娘再次笑的时候,导出了文章的高潮,可以看出开始老夫人说数的“一,二,三”原来就是她的三个儿子,老兵的话更加反映了战争的危害遍及无数家庭,年轻的人死了,老的继续打仗,被战争的残酷弄得神志不清的老妇人也没人照顾,但是战争还得继续,老的死了呢?轮到什么人去了?车厢里的静是人民对战争的反思还是对老兵的遭遇的同情? 生命是一种奇迹。
茫茫宇宙中,据说只有这个蓝色的地球才有,但是战争的铁蹄无情的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在战争中人类呐喊了数千年,但是仍然有一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好战者带着善良的面具呼唤着要统治世界,他们相信绝对的弱肉强食,对上天赋予人们的生命无情的夺走,他们不要血和泪换来的和平,他们只要从战争中让对手屈服。
在读完这篇小小说后没人不在强烈要求和平,这已经达到了小小说的目的,这也说明了作家超群智慧的演绎并不比大声的呐喊和有动作的画面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