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维稳重点人员管控情况说明
1.维稳工作对重点人员的管理范围''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
1、打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前提条件。必须长期坚持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方针,运用打击的手段震慑犯罪分子。
2、防范工作是减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积极措施。各单位要在党政的统一领导下,发动群众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落实治安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防自卫的能力。
3、教育,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各部门和各单位都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各种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情操,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管理工作是堵塞犯罪漏洞,减少治安问题,建立良好秩序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对重点人员和重点部门要害部位的管理,落实责任,明确措施。
5、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各单位要层层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机构,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
推行各种形式的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
1、打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前提条件。必须长期坚持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方针,运用打击的手段震慑犯罪分子。
2、防范工作是减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积极措施。各单位要在党政的统一领导下,发动群众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落实治安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防自卫的能力。
3、教育,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各部门和各单位都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各种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情操,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管理工作是堵塞犯罪漏洞,减少治安问题,建立良好秩序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对重点人员和重点部门要害部位的管理,落实责任,明确措施。
5、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各单位要层层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机构,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
推行各种形式的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责任制,加快制定和完善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使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6、改造工作是教育人,挽救人,防止重新犯罪的特殊预防工作。
积极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和就业安置,采取多种渠道为他们解决生活出路问题,以利于对他们的改造和帮教,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目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
2.如何加强对涉稳定群众和重特人员的管控
1、开展专项行动 ,摸清底数。为进一步核清涉恐涉暴重点人员、特殊群体底数、查明情况,补充完善相关数据。
2、逐人建档立案,严密管控。
将专项行动过程中摸排出的重点人员、特殊群体,全部纳入工作视线,按照规定做好危害等级评估、分类定级、列管列控、信息采集、人员移交等工作,将重点人员中的一、二类348人移交公安国保部门,三、四、五类交综治工作中心管控,并逐人建立档案,录入信息平台,实行严密管控。
3、制定管控《细则》,提高实效。为进一步加强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效果。
4、落实工作措施,强化管控。
一是严格落实“周见面、月谈话、季考核”制度,强化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的管控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落实,通过“见面”、“谈话”和外围调查等形式对所管控的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做到“每月”、“每周”核实是否外出活动,严密掌握其现实活动动向。
二是落实流入流出地“两头抓、双向管”工作措施,综合运用“警综平台”、“流口平台”和“便民联系卡”等工具,做好外出重点人员、特殊群体的管控工作,真正做到“走明去向、来能预警、动知轨迹、全程掌控”。
三是强化特殊管理手段。充分发挥派出所、警务室的特殊管理手段,将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稳控在当地,对确需外出符合自治区规定的4种情形7a64e4b893e5b19e31333363373066的,按程序严格办理请假手续后方可外出。四是签订承诺书。管控责任人与重点人员、特殊群体及其家人亲属签订了承诺书,保证不参与“三非”案件、违法犯罪活动,并要求其到警务室每周一报到。
5、强化督促检查,落实责任。
3.派基系统重点人员社区管控是什么
派出所的基础工作包括对高危人群的综合管理或重点人员社区管控。
现在派基工作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重点人员社区管理或称高危人群综合管理是派基系统各个功能下的子系统之一。
系统的建构是基于对重点人员社区管控的重要性、特殊性的实际意义出发的。
系统提供专门的布控平台,通过该平台对重点人员进行社区管控。
重点人员的检索:包括基本条件查询、身体特征条件查询、地区相关查询、个人情况查询、交往人员查询等等。各地区派出所根据本地情况,设置不同的检索条件。有关戒毒的方面只是检索条件之一。
重点人员社区管控子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相连,可以实时与具体业务数据进行比对,比对成功报警。一般来说,报警方式包括屏幕报警和短信报警。
社区管理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
正因为社区的这些特征,决定了社区管理的特性及其重要的意义。
4.对重点人员采取的管控措施有哪些
对重点人员采取的管控措施有: 一、是实行跟踪管控。
二、是实行定期见面。 三、是实行动态研判。
四、是实行风险评估。 结合日常工作,通过网络信息和实地调查,掌握重点人员就业状况、交往人员、经济来源、居住处所、活动轨迹等情况,对重点人员是否有到区、市和进京上访、违法犯罪迹象作出评估,对有异常行为的重点人员,及时列为高危人员管控,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重点人口是指有危害国家安全或社会治安嫌疑,由公安机关重点管理的人员。重点人口管理是公安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对危害活动嫌疑的人员实施重点管理的一项由内部掌握的基础工作。
下列人员应当列入重点人口管理: 1、因矛盾纠纷激化,有闹事行凶报复苗头、可能铤而走险的。 2、因故意违法犯罪被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不满五年的。
3、吸食毒品的。
5.什么是重点人员
明确工作责任,落实管控措施
社会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管控和救治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今年三月,全县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启动之后,组织专人进行调查摸底,摸清了管控对象底数,落实了管控措施,为开展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1、重视和强化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工作。此项工作主要由局负责。积极预防了重新犯罪。在落实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上,主要做到了 “五个及时”和四抓。一是及时登记造册,建立健全个人档案;二是及时进行家访,全面核实刑释解教人员本人及家庭实际情况;三是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严格落实各项帮教工作措施;四是及时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积极预防重新犯罪;五是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重新就业、顺利融入社会。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我们做到了“四抓”:一是入矫抓规范,统一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程序,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二是管理抓重点,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危害程度、悔罪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组织严管对象在重大节、假日前进行集中教育学习。三是考核抓质量。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日常考核制度,定期,每月一次آ对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劳动情况和日常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填入《社区服刑人员考察表》,存入矫正对象矫正档案。四是解矫抓教育。对解除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转入帮教对象进行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巩固教育矫正的成果。
6.如何进一步提升社区维稳处突能力
要主动适应基层综治维稳工作新常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落实“一岗双责”责任,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完善社会治安管控体系,强化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重点对象教育稳控,建好“防控网”,守住“不出事的底线”;完善特殊人群的帮教机制,建好“帮扶网”,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管理与服务;完善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建好“宣传网”,提高群众守法用法意识;完善信息研判机制,建好“信息网”,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化,通过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做到涉稳信息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解决。
要主动适应当前社会治理的新常态,确保春节期间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祥和。针对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人流、物流、信息流攀升,社会面管控难度增大的复杂形势。一要加强流动人口、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闲散人员、“三留守”等重点人员群体的服务管理,防止发生肇事肇祸和个人极端事件。二要加强社会治安巡逻管控,组织专业力量和“红袖章”等群防力量,加强定点值守和动态巡防,加大巡逻密度和覆盖面,切实把白天见警察、见“红袖章”,晚上见警车、见警灯的要求落到实处,及时发现、制止和打击各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三要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杜绝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发生。
7.如何发挥基层组织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管控工作
(一)加强社区矫正衔接配合。严格执行社区矫正衔接工作制度,积极探索衔接配合新机制。一是建立法律文书交接回执和服刑人员交付执行制度,明确工作责任。二是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协调作用,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建立定期排查整治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定期排查制度。做到每月一排查,重大节日必须排查,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加密排查。二是认真做好动态分析。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和情况,认真进行梳理归纳,根据不同情况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将安全隐患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认真开展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坚持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认真落实社区矫正人员周汇报、月总结、季评议、年鉴定以及走访帮教、个别谈话、集中教育、社区服务等制度。对每一名矫正人员实行“5+1”的监管模式(由司法所、公安民警、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矫正监督人、社区矫正对象家属或亲属结对帮教一个矫正人员),进一步强化监管,确保矫正质量。注重抓好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工作,提高社区矫正对象改造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重点人员监管工作机制。对重新犯罪风险较高、有故意脱离监管或有抗拒改造倾向、判处禁止令的社区服刑人员加强管控力度,预防其重新违法犯罪。
(五)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帮困扶助工作。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帮扶解困体系,完善社区矫正人员就业安置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社区矫正人员就业安置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和扶持社区矫正人员在本地就业。同时,经常组织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定期走访、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帮助解决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与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困难社区矫正人员家庭的帮困解难工作,争取社区矫正人员家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六)提升社区矫正信息化应用水平。要求司法所按时登录司法所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对照书面档案材料,查漏补缺,逐一核实,及时增补、更新社区服刑人员个人信息,做到书面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数据与信息准确无误。同时,积极推行技术防范手段,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及通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对矫正人员实时动态跟踪管理。
(七)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八)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监管安全。
8.社会维稳六类人员是什么
“六类特殊人群”是指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艾滋病人、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社会闲散青少年。
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艾滋病人、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社会闲散青少年这六类人员对社会及他人造成伤害可能性较大需要进行动态管控,所以也被统称为社会维稳六类人员。 扩展资料:政府对六类人员管理: 1、建立县级安置就业基地 对刑释解教人员,以“放出有人接、接回有人管、就业有人扶、创业有人帮、困难有人扶”为总体目标,到今年年底,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2.5%以内,到2016年年底下降到0.5%以内。
2013年度,每40名到80名“重点帮教对象”配备心理矫正专兼职人员不少于3人,到2016年每10名到20名“重点帮教对象”配备心理矫正专兼职人员不少于2人。全市刑释解教人员心理矫正的覆盖率,今年年底达到50%,到2016年年底达到80%。
2013年年底,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安置率达到50%以上,到2016年年底达到60%以上,并在各县(市、区)全部建立安置就业基地。 2、社区矫正人员动态管理 2013年年底前,我市将建成社区矫正人员实时动态智能管理系统,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对社区矫正人员24小时实时监控和定位管理,杜绝脱管、漏管现象。
同时,社区矫正管理教育中心在各县(市、区)覆盖率达到20%,到2016年年底达到100%。每年定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矫正人员劳动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
民政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矫正人员纳入低保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 3、推广社区戒毒康复 到2015年年底前,凡是有吸毒人员的乡镇(街道)都要成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机构,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全部对其进行社区康复。
其中,2013年年底前,建立单位、家庭、管片民警、司法助理员、社区干部、社区医疗机构、禁毒志愿者等组成的帮教小组,对吸毒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戒毒治疗、身心康复和行为矫治。3年内,民政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纳入低保范围或提供临时救助。
4、八成艾滋病人免费救治 2013年年底前,全市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点达到10个,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免费救治率达到70%以上,到2015年年底免费救治率达到80%以上。到2016年年底,全市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检测体系,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立3个免费艾滋病病毒检测点,免费救治率达85%以上。
对符合条件的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感染者和病人等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因艾滋病致孤人员,采取收养、家庭寄养、模拟家庭养育和机构供养等多种途径妥善安置。
到2016年,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感染者家庭或孤儿、孤老全部实行生活救助。 5、加强精神病人管理 到2016年,以太原精神病医院为技术指导和支持,各县(市、区)分别建成1所精神专科医院或指定一所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全市九成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从事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专兼职医务人员。
对查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公安、民政部门应当帮助送往医疗机构诊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人员负责对在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随访服务,如发现易肇事肇祸倾向,由公安部门协助送往定点医疗机构。
加强对贫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救助,争取使他们得到免费救治。 6、闲散青少年“入网”管理 社区(村)要成立社会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帮教小组,由居(村)委会主任负责,由团组织负责人、社区民警、社区司法人员、律师、网格长、社会工作者、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者和离退休老同志老党员等组成。
到2016年,基层帮教组织覆盖率达90%以上。 以辍学、不良行为、刑释解教、艾滋病感染、吸毒、精神障碍青少年等对象为重点,建设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山西新闻网-太原:对“六类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有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