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自传范文

帮我写篇文言文自传!谢谢!速度!
吾乃XX,XXX地人士也,生于XX年。年方XX。余乃家中独女,故父母家人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初长成,孩提之时,吾母任余启蒙之师,习诗词,精算术。长此以往,吾于家中修身养性。家母自幼对吾管教有加,因其期许之重,故逢吾五岁之际,便送至私塾求学。
逝者如斯夫,数个春秋于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承蒙诸先生之厚爱及苦心栽培,鄙人考入XX中学。而来一年有余,已于此搏者甚忙。
夫生性豁达,处是细密谨慎,平生无甚特性,少心计。善思量,专于学,奈何学识浅陋,阻于试场。常虑于他人之思而踌躇不定,舍原则而趋于盲从。少私见,微固执,间或久思微屑,实乃性格之缺失。
……
今因吾古汉语之师命吾完成此古文自传,特以此进献于师,还望吾师笑纳。
自己改的。不咋样。
急需篇文言文自传 300字
小女不知何许人也,癫狂无度,昂昂自若。现年十四岁,居于深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寝。性嗜玩,忙碌而不能常得。小女知其如此,或置作业于不顾,期在必累,既累而退,曾不磨磨蹭蹭依依不舍。环视闺房,破乱不堪,或忙于收拾,焕然一新;或两眼一闭,懒于动弹。怡然自乐,晏如也。
入校常跑上跑下,难得一闲,经纶事务,有时极累。学业繁重,作业堆叠,摇摇欲坠。或胆小如鼠,便失机遇。忙至几欲崩溃时趴桌小睡,且欲与清闲者等不可得,安求其能事事如意也?但求学业有成,锻炼自身,混于人才济济之社会,期在混出模样,不至于面目全非。
常著文章自娱,以示己志。目标较为明确,奋发进取。欲与世俗格格不入,难以实现。
闲时常听音乐,以此放松心情。恩情记于心,仇恨清于心,最骄傲之本为人品。忘怀得失,逍逍遥遥,以此自终。
赞曰:东晋陶渊明有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苹果著此文,以乐其志。
【远近在古代汉语的意思】
远近,指远处和近处;距离的长短.语出《易·系辞上》:“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1. 远方和近处.《易·系辞上》:“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后汉书·刘虞传》:“ 虞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 杨知县随后起身,路上打着些蛮中鼓乐,远近人听得新知县到任,都来看.”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文炬传警告急的光景.”2. 特指所居官位接近或远离帝王.《管子·任法》:“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后汉书·张酺传》:“好丑必上,不在远近.”3. 指远方近处的人.《吕氏春秋·简选》:“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北齐书·神武帝纪上》:“远近闻之,皆称 高仪同 将兵整肃,益归心焉.” 唐元稹《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及为大官,远近多归之.” 宋曾巩 《序》:“ 几圣为属稿草,必声比字属,曲当绳墨.然气质浑浑,不见刻画,远近多称诵之.”4. 指路程的距离.唐元稹 《估客乐》诗:“通筭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熹宗实录卷之三十二 》:“故臣亦权於道里远近之间,而以登运为便,及后登抚(袁可立)有疏谓兵食不可兼筹,舟饷难於卒办,娄陈其不便之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一向不曾问得:仙庄在何处?有多少远近?老汉可去得否?”《说唐》第十八回:“ 云召闻报,便上城一看,果然退去有三里远近.” 沙汀《丁跛公》:“这里离城只有七八里远近,除了快近市街时有一片沙坝,其馀是山沟路.”5. 附近.《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 崔丞相来到 定州中山府远近,接入进府,交割牌印了毕.”6. 指才智程度的高低.宋司马光《序》:“文章之精者尽在於诗,观人文者,观其诗斯知其才之远近矣.”7.人名,现实生活中就有人被取名为 X 远近8.偏义副词,指远.晋陶潜《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 武陵 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怎样书写~议论文评价人物格式?
正规的论文格式应该是这样的: 1、篇名 篇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一般不超过20个字。
必要时可加副篇名,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篇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
2、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 2.1 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译文的署名,应著者在前,译者在后,著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
各种补白短文,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2.2 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示例: ZHANG Ying(张 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2.3 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以逗号分隔,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2.4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
示例: 熊易群1,贾改莲2,钟小锋1,刘建君1 (1.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系,陕西 西安710062;2.陕西省教育学院 教育系,陕西 西安710061) 3、摘要 论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
一般不超过200字,以楷体字排在作者署名与关键词之间。英文摘要的内容一般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中文摘要前以“摘要:”作为标识;英文摘要前以“Abstract:”作为标识。 4、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可选3-8个,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
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
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示例: 关键词:《左传》;语言艺术;修辞;交际语言 5、分类号 应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对每篇论文标引分类号。
涉及多主题的论文,一篇可给出几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1位,多个分类号之间以分号分隔。分类号排在关键词之后,其前以“中图分类号:”作为标识。
示例: 中图分类号:A81;D05 6、文献标识码 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每篇文章均应标识相应的文献标识码:A 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B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C 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D 动态性信息;E 文件、资料。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
示例: 文献标识码:A 7、文章编号 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可标识一个数字化的文章编号;其中A、B、C三类文章必须编号。文章编号由每一学报的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及文章篇首页页码和页数等5段共20位数字组成,其结构为:XXXX-XXXX(YYYY)NN-PPPP-CC。
其中文标识为“文章编号:”。示例: 文章编号:1672-0059(2003)01-0001-03 8、收稿日期 8.1 收稿日期是指编辑部收到文稿的日期,必要时可加注修改稿收到日期。
8.2 收稿日期采用阿拉伯数字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标注,以“收稿日期:”作为标识,排文末,并用10字距正线与正文分开。 收稿日期:2003-08-18 9、基金项目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
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基金项目排在收稿日期之后。
示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96BJL001) 10、作者简介 对文章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等作出介绍,其前以“作者简介:”作为标识。置于收稿日期(或基金项目)之后。
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示例: 作者简介:乌兰娜,1968年生,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内蒙古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
11、正文 11.1 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
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可不加序号。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用①,以与注释号区别。
文中应做到不背题,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11.2 用字应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
简化字应执行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1992年7月7日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准。 11.3 标点符号使用要遵守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标点作为标识的用法另据后文规定),除前引号、前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外,其余都应紧接文字后面,不能排在行首。
夹注及表格内的文句末尾不用句号。著作、文章、文件、刊物、报纸等均用书名号。
选自史记的文言文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12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
“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
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我是一个高三学生 想知道语文小说传记文言文阅读技巧答案回答技巧
人物传记阅读备考指要一、考点阐释传记在当代人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传记的阅读更能够体现以对话为特征的现代阅读理念。
传记阅读已被列为2007年高考的选考内容。根据《2007年考试大纲》的要求,传记阅读考点主要是:①快速、准确、有效地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中的重要信息。
②分析传记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传记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④评价传记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并探讨传记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⑤对传记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分析。
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传记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⑦通过理性的反思,探究传记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命题预测1.高考题型:命题形式与过去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大阅读题类似,由于该类题在2007年高考首次出现,难度应为中等,题量为3至4小题,分值占总分值的10%左右,大致为15—20分;主、客观题可能会同时出现,也可能都是主观题;其中会有一道探究题(出题考查点主要为传记文段的重点、难点、疑点及新点),且分值较重,重点考查考生的探究分析能力。2.文本材料:一般选择古今中外那些内容丰富且思想性强、反映社会时代风貌特点、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人物传记、回忆文章、悼词、墓志铭、评传等现代文传记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其传记主人公大多为中外历史名人,如著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
三、备考方略1.阅读一些典范性的传记作品或传记刊物(如《人物》《传记文学》《名人传记》等),把握传记文体特性和结构特点,认识传记作品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的基本特性以及认识人生、以史为鉴的基本功用,掌握传记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领悟传记文体的一般写作规律——一般都是按人物生平简介、生活工作经历、意义及影响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多侧面研究传记文本中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这样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及思想形成的根源,真正理解文本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境界。
2.在平时阅读中培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对传记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的阅读习惯,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发展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才能提高对新题型——探究题的应对能力。3.传记阅读是新增的考试内容,要认真研究《2007年考试大纲》和《2007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重视样板题、调研题的研究,了解传记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和设问类型等。
4.重视整体阅读。把握基本事实,弄清作者的基本观点及其褒贬态度,联系各种背景或影响,全面理解传主——把握传记文段主要表现了传记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特点。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传记主人公或相关人物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5.强化类题训练,增强审题意识,明确答题思路,规范答题表述。
要通过训练,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对于新题型,要特别强调读题审题,弄清题目含义,揣摩命题意图,明确作答要求。
同时要养成规范化答题的习惯,在读文习惯、答题步骤、思维习惯、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严格训练,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四、知识储备◆了解传记文体知识,把握传记作品的基本特点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释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艾章。
它处于历史和文学的边缘地带,是一种边缘性的文体,它E薤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具体来说,其主要特征为:①真实性。传记的真实首先是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
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如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以达到更高的真实——艺术真实。②艺术性。
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人物塑造力求个性化、形象化。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常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
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画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③概括性。
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但一些小传(如“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而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
而不是面面俱到:④通俗性。传记一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