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召开共驻共建联席情况说明
1.如何开展社区的共驻共建,建立健全共建的长效机制
蓝图共绘 理清思路
按照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各地各部门积极指导和帮助结对村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结对村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深挖潜力、增强后劲,理清发展思路。
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立仙洪验区的战略部署,一年多来,试验区完成了14个乡镇、407个村镇发展规划的编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样板;选择鄂州市作为市州级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整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在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中选择7个县(市)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全省88个县(市、区)各选择一个重点乡镇开展整乡镇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组派省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帮扶措施,整合优势资源,指导和帮助驻点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五个层面的新农村试点工作,覆盖了全省近30%的乡镇和村,形成了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格局,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项目共建 夯实基础
各地各部门坚持把“着力选准一个好项目”作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五个目标任务之一,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城乡上下采取“联建”、“共建”、“帮建”等措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乡村公路改造硬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田土地改造工程,以及“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和村庄整治。同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形式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9亿元,建设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2700万亩,支持46个粮食大县建设,发展30个畜牧大县,新增规模养殖小区200个,建设26个水产大县、100个高效渔业示范村和500个亩均效益过万元的高效养殖示范户,打造武嘉线50万亩百里蔬菜长廊、长江三峡200万亩柑橘板块经济区、200万亩精养水产品出口大板块经济区。
民生共保 完善服务
各地各部门把“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作为实现一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无缝对接、上下联动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城市与农村、机关与基层之间联动抓整改、保民生、促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注重把“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与巩固扩大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开展好第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百名局长联百村”、“百名常委联百企”、“千家单位联千村”、“万名党员联万户”等活动,集中力量帮助基层解决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目前,全省70多个县市开展了以“一建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综合治理工程,已建沼气池36万口,建无害化厕所20万户,饮水安全受益的农户达到200万人。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扩大农民受益面;支持3400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文明共创 丰富内涵
各地各部门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发挥“帮、带”作用,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格局。
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作为2009年全省“十件实事”之一,先后安排2000万元补助资金建设10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投入1750万元支持农家书屋建设,实施了12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放映车等,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便于参与、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
党建共抓 强化保障
各地各部门坚持把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作为提升基层党建水平的重要途径,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五个基本”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积极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在村与村、村与基地、村与企业、村与协会之间横向联合建立党组织,实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促进共同发展。南漳县先后在18个产业协会、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龙头企业、9个专业市场建立了产业党组织,产业党组织里的党员90%以上成为种养大户,3961名产业党员共与7960多个农户结成了帮扶“对子”,辐射带动产业农户25600多户,帮助12。5万多人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同时,着眼竞争择优选人,全面实行公推直选,大力实施“回归工程”,把外出经商的致富能人请回来,全省首批共选聘826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支持100名有创业项目和能力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涌现出了一批立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黎锦林式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农村党组织活力不断增强。
2.如何让社区与辖区单位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社会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社区共建是加强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城市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深入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大力培育驻区单位、各类组织和全体成员的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呈现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 但是,城市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主要靠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与社区结对,靠社区工作者反复上门向辖区单位汇报情况、征求意见、提供服务来争取支持,总体上看,普遍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现象,使得社区资源大量闲置、无法共享。
一、制约社区资源共享的四大因素 一是资源拥有单位对参与社区建设热情不高,由于政府尚未对资源共享问题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对资源拥有单位在责、权、利等方面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定和要求,一些单位没有将社区建设看成自已应尽的义务,纳入工作计划之中。 二是辖区单位对资源共享存在一定顾虑,在社区资源共享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使用维护、安全责任等管理问题,无形中给资源提供单位增加了工作量和管理成本。
三是社区对辖区单位平时要求的事多,提供的服务少,使一些单位共驻共建积极性不高。 四是尚未形成社区资源共享的制度体系。
二、推进社区资源共享的几点建议 为推进全市社区建设,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实现“社区工作社会化、社区资源整合化、社区设施配套化、社区服务群众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五化”工作目标。现就我市实行社区资源共享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是要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社区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共建共享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要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市民政局负责对全市开展资源共享活动进行指导、检查、考核和评比,各区民政局负责组织实施。各级民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支持、规范驻区单位为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教育体育、生活卫生等服务,充分发挥单位内部设施的作用。
(二)各街道作为社区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共建工作的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同时要立足自身,做好新建办公、活动用房的规划建设工作,特别是做好党员活动阵地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建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
(三)各社区居委会一是要确定专人与共建部门保持经常性协调联系,主动取得共建部门的指导和帮助。 二是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单位应建立相对固定的资源共享网点和项目,明确服务的内容、方式、时间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签定协议前,社区居委会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重大问题应当经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协议签定后,由社区居委会向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申请,经区民政部门审批后发放《社区服务证书》和社区服务标志。
社区服务单位如不履行协议的,社区居委会可解除协议,并由所在地区民政部门收回社区服务标志。三是要以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为纽带,组建社区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研究社区资源共建共享中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组织辖区内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资源共享活动,逐步走出一条依靠社区整体力量促进社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新路子。
同时,社区居委会要协调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共同搞好居民活动阵地建设工作。
3.如何让社区与辖区单位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第一,引导功能。企事业单位所营造的文化氛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和“文化示范者”,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深广度。这些对于其所在社区而言,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榜样力量,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定势”和“文化航标”。 企事业单位文化发展和活动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把社区文化发展引导到企事业单位文化所蕴含的主流目标上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区文化建设产生引导作用。置身企事业单位文化环境中的员工,同时也是社区的成员,生活、学习、工作在社区居民之中,他们通过家庭、亲属、同学、朋友,与社会各个层面保持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他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周围居民产生示范效应。
第二,创造功能。企事业单位文化是在其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的一种浓缩,具有民主、开放、创新、进取的特性,具有更新和再创造文化的活力和条件,它既是社会潮流的追逐者,又是时代潮流的开创者。这是因为企事业单位的重要主体是最富活力的中青年, 企事业单位文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具有相对敏感的特性,对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反应十分迅速。企事业单位对这种变迁进行筛选、过滤、扬弃乃至超越之后,实现自身的创造和更新,同时传导给所处社区,促使社区文化实现发展。
第三,传承功能。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既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特定产物,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个社区特别是历史悠久的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经过祖祖辈辈的创造、筛选、加工、充实和发展,形成了社区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由于社区对环境的作用传给企事业单位,使他们继承下来(当然,这不是继承社区文化传统的唯一途径),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
第四,整合功能。由于文化的渗透性,不同文化既可能交相融合,又可能产生相互冲突。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区文化趋于多样化,文化碰撞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人们面临的价值冲突与适应问题十分尖锐。所有这些也必然反映到企事业单位中来。企事业单位文化因其突出的引导性、计划性、整合性等特点,对文化冲突的协调、平衡、化解、融合相对社区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企事业单位将上述“整合成果”辐射、传达到社区,能够促进社区多样性文化的发展趋向同社会主流文化保持良性关系,从而对社区文化发挥整合作用。企事业单位与所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3386231在社区是互为环境的, 企事业单位文化的氛围及其内涵必然对社区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刻辐射、影响着社区居民。正因为如此, 企事业单位往往成为社区文化的亮点乃至制高点之一。
第五,补充功能。作为现代化产物的企业文化具有天然的先锋性、敏感性、叛逆性、开放性,有些新的文化因子特别是属于青年亚文化范畴的文化因子,原来并不存在于社区之中,往往是由企事业单位的主体 (中青年)首先接纳和吸收的,然后传达、输送到整个社区范围,这就对社区文化起到了补充作用。充分认识城市社区与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互动对于加强相关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加速社区的资源共享,优化企事业单位的社区环境,促进区、单位精神文明共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4.社区大党委研究解决的共驻共建问题有哪些
(一)普遍重视不够。一些部门的党组织对基层社会结构面临的改革和调整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开展社区党的建设重视不够,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来,工作中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抓手。有的虽然有安排、有部署,但在抓落实方面做得不够。
(二)任务不明确,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当前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对于当前社区党建有哪些主要任务,从哪些方面去抓,一些社区党组织对此不明确,或者是找不准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社区党建工作的效果不明显。此外,方式方法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不够,切实有效的措施、载体和机制不多。
(三)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比较薄弱。表现为:一是社区党支部发展党员困难较大。社区管理的人员多为无业人员和社会青年,思想政治素质较低,不愿加入党组织,真正能让社区党支部发展的党员后备人选少而又少。加上一些地方党支部的工作力度较弱,党员发展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流动党员管理上比较薄弱。流动党员主要有以下几类:(1)外来务工经商的党员。这部分人员往往不能及时转移党组织关系,有的即使领取了流动党员活动证,也不与社区党组织取得联系,不愿暴露党员身份;(2)迁居党员。这部分人员迁移到新居后,不愿转移组织关系,或者把组织关系放在口袋里,成为“口袋党员”;(3)退休后二次就业的党员。这部分人员因嫌转移组织关系麻烦,往往不转移,声称回原单位参加组织生活;(4)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的党员。这部分人员下岗后返回街道社区,但多数人的组织关系仍然留在原企业党组织;(5)毕业后、就业前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和退伍兵党员。这部分人员中有的待分配时间长达一年,在“找工作”期间,多数不能及时递转组织关系,即使转移了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生活也比较困难,基本处于“无组织”状态;(6)流动人才中的党员。这部分人员多为科技人才,流动性大,有的党员政治意识不强,长期脱离组织。
(四)工作机制还不健全。目前,许多社区虽建立健全共驻共建工作机制,但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共建意识不强,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有不少单位对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层层负责和专人负责等责任制。
(五)社区党建工作缺乏创新和针对性。目前,一些社区党组织开展活动,方法单一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他们找不到有效的形式和载体,把党支部开展活动仅仅理解为传达文件和组织学习,缺乏创新和针对性。一项调查表明,一些社区党支部书记把“在党员大会上学习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文件规定”作为社区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形式。这样的工作方式很难对党员产生吸引力,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也就难以有好的发挥。
5.社区党建开展共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怎么做的汇报
从企业的角度来写意见:
一、企业与社区成立联合党组织,建立定期会议协商制度;
二、调查摸底,寻求共建活动的具体项目;
三、双方协商制定“携手创和谐”活动方案,明确双方在共建活动中的职责和任务、活动阶段、活动内容、经费来源、组织保障等事项;
四、企业可以向社区居民开放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或用企业拥有的图书定期为社区图书阅览室更换图书;
五、建立联合文化、体育队伍,每一季度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六、企业工会与社区的各类文体协会建立经常性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