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演讲稿
1.急求一篇关于美的演讲稿
美是什么 若问生命自身的美是从哪里来的,我想,它来自许多方面,比如:富有女人味的温柔和纯真;在广博的教育中形成的才智;认定正确的事情就决不退让半步的坚定信念;还有健康幸福等等. 在人的一切举止中都包含着美.年轻人身上有生机勃勃的美.精神焕发的健康体魄也很美.打个比方说,年轻人的美就像春天,而在老人身上,美则具有秋天素雅淡泊的韵味.总之可以说,人类所有孜孜不倦的创造都是美的,消极怠慢则都是丑陋的.佛学有一句话,叫"自体显照",我想,只要充分发挥生命中原有的力量,一个人就能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年龄的真正的美. 许多人认为,美人和青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再漂亮的女人,只要上了年纪,就不能称之为美人了,这是个常识.但是,所谓女人的美,当然是不同的,有十几岁的美,有三十几岁的美,也有五十几岁的美.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美,并让它充分显示出来,才是我们必要的修养重点. 所谓美,也是在与丑的对比中才显示出来的.真正的美包含在富有人性的积极情感中.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你都十分谦虚,十分尊重,并怀着善意理解对方,这时你就有了美.只要热情地唤起人类共同的深厚情感,你就能创造出这样的美,好好培养这样的美,它就会变得崇高. 美是什么? 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形形色色的美,人类文明给我们创造了缤纷多彩的美,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高度审美化了的世界中。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美,如果我们凝思发问: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是极其自然、也是极其合理的。 但是,时下有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来自"美学理论家",这种声音说:提问"美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极为可笑的,因为这个问题不可穷诘,没有最终答案。
美学理论的"专家"们不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而且否定别人思考和提问这个问题,这简直是一种强词夺理。
这种强词夺理,说到底是有西方的理论作支撑。 伴随着对历史上各种美的定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教训的反思和现代科学思想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求真走向求效的转变,近代以来,西方美学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本质主义走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出现了一种美学取消主义和艺术解构主义的声浪。
如狄德罗说:“我和一切对美有过著作的作家一样,首先注意到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面,而美的性质则是其中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有美,并且只要哪儿有美,就会有许多人强烈感觉到它,而知道什么是美的人竟如此之少。”韦兹说:关于艺术,“一切美学理论试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便在原则上犯了错误……它们以为‘艺术'能有一个真正的或任何真实的定义,这是错误的。”
“我们所要开始的问题不是‘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究竟是何种概念’……在美学中,首先的问题便是对艺术概念的实际运用的说明,给予这个概念的实际功能一个逻辑的描述。” 当前中国美学界的美本质取消主义思潮正是西方美学取消主义的翻版。
应当说,取消主义美学认识到美的本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美学乐观主义的梦想,也给传统美学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当头一棒,这是美学的进步。然而,它对自己所信奉的否定主义美本质观过于偏执,以致嘲笑、剥夺别人思考美之为美的权利,从而把自己推进了荒谬可笑的绝境。
美学取消主义一方面认为美不可界定,另一方面又在对美作界定,这个定义即“无”。而肯定自己否定主义的美学见解事实上也是一种“有”。
正如大乘佛教所勘破的那样:执物为有故是有,执物为空也是有,只有把"色即是空"的见解也空掉("空空"),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美学取消主义应当什么也不说。
它既然要有所言说,并竭力要人们放弃其他美的定义,信奉它的否定主义美学定义,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美学取消主义取消美本质的研究转而走向美的具体形态的描述与分析,事实上,在对某一门类的美学资料进行选择、分析时,在对某种美学形态、审美文化加以取舍、评价时,又必然暗含、体现了自己的某种对美的看法。
这种对美的看法恰恰是与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直接对立的。事实上我们看到,在“美学史”一类的形而下的描述性研究著作中,如果编著者缺少对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就会在评述中出现自打嘴巴的情况和“看人挑担不知重”的不负责任的现象。
因为美之难解,于是干脆放弃思考,这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鸵鸟行为。事实上“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
搞美学研究不回答“美是什么”,正如搞经济学拒绝回答“商品是什么”、搞伦理学拒绝回答“什么是善”、搞哲学拒绝回答“什么是真”一样荒唐可笑。一个美本质缺席的美学理论体系是残缺不全的,一个对美本质毫无已见的美学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人类对于事物本质的从识,始于不知,中于知,终于不知。自然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科学更复如此。
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绝对真理,有的只是包含的绝对真理颗粒多一点的相对真理。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和回答也只能以此相求。
取消主义美学一方面从思维的开放性否定过去种种自我封闭的美学定义,一方面又将自己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封闭起来。
2.<美学四讲>读后感 1500字左右
由于假期闲时无聊,便在放假前在图书馆里拿了《美学四讲》、《沟通人神》两本书回家阅读。
在上学期,我听了一场马来西亚设计大师设计人,神,生,死的精彩讲座,之后产生了好奇之心,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奥秘,知道在形式上人和神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于是找到了《沟通人神》一书阅读。
而读《美学四讲》,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各任课老师推荐书目之中,想必它一定是本良书,所以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它。
《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看完《美学四讲》之后,我还到网上查找了很多学者对四讲的个人见解和评论,感觉受益匪浅。
3.帮我找一篇关于追求完美的演讲稿急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追求完美》.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我们只有确立正确的思念理念——“追求完美”,并把“追求完美”这一理念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我们将会发现不仅我们人美,心灵美,思想更美.我来自三峡坝上第一县,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故乡秭归,我一直很崇拜屈原的美学精神,以及他穷尽其一生对完美的执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完美而追求所赋予人类无穷的力量,推动他龙的传人从华夏文明到今天的文学艺术;从四大文明道今天的尖端科技;从封建帝国道今天的社会主义,无不投射出整个人类进程里,人类都在为完美而追求,都在为完美而执着。
追求完美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代大学生也只有把这种 “追求完美”的理念深化到自己的内心,并付诸行动,以求达到思想和行为的完美结合,那么一切高尚的品质和优良的传统将在我们大学生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明天也会因此而更加的完美与和谐!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为自己的明天做着积极的准备,绵延不绝的梦想如同血脉,嬗变成生命之外无限深广的底色,在这种深广的底色里,我们以饱满的热情,以自己对完美的执着和坚定的思想理念挑战着一切,征服着一切,并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前进! 我们为明天准备了什?准备了一种“追求完美”的思想理念;准备了一种以完美为标准的生活方式;准备了展现自我追求完美的独特个性;准备了一个人美,心灵美,思想更美的伟大灵魂;准备了集一切高贵品质和优良传统的完美于一身!而我们为明天所准备的一切,它必释放内心,它必触动灵魂,它必完成生命中对自我的认同和追求! “追求完美!”这就是当代大学生为明天应该准备也必须准备的东西!.. 最后,在演讲即将结束之时,让我们振臂高呼:“我因完美而高尚,世界因我而完美,完美万岁,完美万岁!”。
4.《美学》讲演录是谁的作品
美学讲演录是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黑格尔
德国黑格尔著。1835——1838年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3卷。1955年重印时改名为《美学》。全书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特殊与一般、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只有在经过艺术家心灵创造的艺术美中才能真正达到;因此,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美是艺术美的不完全、不完善的反映;美学的确切名称应是“艺术哲学”。明确将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探讨,提出美是人的“自我创造”,审美和美的创造是人从对象上复现自己。认为艺术从较低级(建筑、雕刻)到较高级(绘画、音乐与诗歌)的发展是精神逐步克服物质局限性而达到“主观性”的过程。
5.以创造生活美感 人人有份的题目的作文怎么写
追求和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美。”
“美,就是生活。”“美”这是世界上最富有魅力的一个字眼,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对它如痴如醉,热烈追求,然而,美到底是什么呢?美,就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美是生活”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的理解,应当如此地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人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因此,热爱美就是热爱生活,追求美就是追求生活,创造美就是创造生活。美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如果把容貌美、形体美、服饰美看作是美的一切,那就未免太肤浅简单了。实际上,就“人”而言,除了这些外,还有气质美和更重要的心灵美。
诚然,较好的容貌,修长的体形,漂亮的服饰能给人以美感。但是,如果一个人缺乏修养,没有气质,或者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么,这种美感就会像昙花一样,骤然消逝。
请问《巴黎圣母院》中“丑八怪”似的卡西莫多和“太阳神”似的少尉队长到底哪个更美呢?心灵的美会折射出一种迷人的色彩以弥其外貌不足,矮小的不美的简·爱之所以为许多人喜爱,正是这个原因。“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美还体现在人们所创造的一切有益于人类和世界的事物之上。像音乐美、绘画美、雕塑美、建筑美……人类创造着生活,于是创造了美。
而只有在真正的生活中,才会有真正的美,在那十年疯狂扭曲的岁月里,人们砸烂了一切美好的东西,那噩梦一般的年代,人们过的是怎样可怕的“生活”啊!美是一朵朵娇艳娉婷的花朵,它们只放在人类的“伊甸园”中,而今,我们正生活在广阔的“伊甸园”中。只要仔细看一看,你就会发现:美就在你的身边。
春天的蓓蕾,夏夜的星空,秋日的丹枫,寒冬的白雪,稚童的笑脸,老人的皱纹,母亲的白发,父亲的背影……这所有的一切不都是美吗?我们欣赏周围的美,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创造美,给世界和后人留下点什么,让所有的人在更美的环境中生活,追求和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美。那么,让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美,用思想去理解美,用灵魂去追求美,用双手去创造美,用身心去享受美。
因为“美就是生活”,而我们是热爱生活的人们。
6.需要一篇以“美的源泉”为题的演讲稿 急需 请各位高手帮忙 谢谢
美的源泉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江边的晚霞,孩子脸上纯真的笑脸……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之美,美得令人窒息。
因为它们是如此的不同,因而它们美的自然、可爱。倘若没有了差异,美还存在吗?若是花朵没有了差异,我便再也看不到富丽显耀的牡丹,清新淡雅的百合,如君子般高洁的莲花,傲立于冬日的梅……或许,展现在我眼前的,只有单一的色彩,单一的形态,散发出单一的气息。
于是,我便厌倦在闲暇时呆在公园里去看原本令我流连忘返的花朵,我便不再喜欢在睡眼惺忪时闻那原本清香的味道,我便不再认为花朵是美丽的……原来,正因为有了差异,才有了百花争艳的美。若是诗人没有了差异,我便不能体会范仲淹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大胸怀,我便不能理解杜甫那缕“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悲哀,我也无法想象李白在失意时大呼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那种洒脱。
或许,每天陪伴我入睡的,不再会是那本厚厚的诗集;或许,每次上图书馆令我疯狂痴迷的,不再是李白的诗文;或许,我宁愿尘封我所有的文章,也不愿意去对比与文豪们的差距……原来,正因为有了差异,才有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美。若是生命没有了差异,就不会有诗人、政客、商人……每个人都千篇一律,做着同样的事情,拥有同样的表情,策划者同样的人生……我不敢想下去,世界会是什么模样?没有正义与邪恶,没有是非与对错,没有热爱与憎恶——什么都没有。
没有了差异,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如天上的繁星在刹那间消失在深蓝的幕布里,再也寻不见踪影。生命失去了美丽,因为失去差异后,他就如在黑夜中航行的船只,失去了灯塔的指引,只能随波逐流,不知去向。
差异,是美的源泉,因为有了它,大自然才散发出无比的美丽,诗歌才会被无数人尽心品位,生命才会有不同的意义。
7.需要一篇以“美的源泉”为题的演讲稿 急需 请各位高手帮忙 谢谢
“美的源泉”为题的演讲稿 美是什么 若问生命自身的美是从哪里来的,我想,它来自许多方面,比如:富有女人味的温柔和纯真;在广博的教育中形成的才智;认定正确的事情就决不退让半步的坚定信念;还有健康幸福等等. 在人的一切举止中都包含着美.年轻人身上有生机勃勃的美.精神焕发的健康体魄也很美.打个比方说,年轻人的美就像春天,而在老人身上,美则具有秋天素雅淡泊的韵味.总之可以说,人类所有孜孜不倦的创造都是美的,消极怠慢则都是丑陋的.佛学有一句话,叫"自体显照",我想,只要充分发挥生命中原有的力量,一个人就能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年龄的真正的美. 许多人认为,美人和青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再漂亮的女人,只要上了年纪,就不能称之为美人了,这是个常识.但是,所谓女人的美,当然是不同的,有十几岁的美,有三十几岁的美,也有五十几岁的美.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美,并让它充分显示出来,才是我们必要的修养重点. 所谓美,也是在与丑的对比中才显示出来的.真正的美包含在富有人性的积极情感中.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你都十分谦虚,十分尊重,并怀着善意理解对方,这时你就有了美.只要热情地唤起人类共同的深厚情感,你就能创造出这样的美,好好培养这样的美,它就会变得崇高. 美是什么? 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形形色色的美,人类文明给我们创造了缤纷多彩的美,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高度审美化了的世界中。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美,如果我们凝思发问: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是极其自然、也是极其合理的。 但是,时下有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来自"美学理论家",这种声音说:提问"美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极为可笑的,因为这个问题不可穷诘,没有最终答案。
美学理论的"专家"们不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而且否定别人思考和提问这个问题,这简直是一种强词夺理。
这种强词夺理,说到底是有西方的理论作支撑。 伴随着对历史上各种美的定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教训的反思和现代科学思想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求真走向求效的转变,近代以来,西方美学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本质主义走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出现了一种美学取消主义和艺术解构主义的声浪。
如狄德罗说:“我和一切对美有过著作的作家一样,首先注意到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面,而美的性质则是其中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有美,并且只要哪儿有美,就会有许多人强烈感觉到它,而知道什么是美的人竟如此之少。”韦兹说:关于艺术,“一切美学理论试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便在原则上犯了错误……它们以为‘艺术'能有一个真正的或任何真实的定义,这是错误的。”
“我们所要开始的问题不是‘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究竟是何种概念’……在美学中,首先的问题便是对艺术概念的实际运用的说明,给予这个概念的实际功能一个逻辑的描述。” 当前中国美学界的美本质取消主义思潮正是西方美学取消主义的翻版。
应当说,取消主义美学认识到美的本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美学乐观主义的梦想,也给传统美学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当头一棒,这是美学的进步。然而,它对自己所信奉的否定主义美本质观过于偏执,以致嘲笑、剥夺别人思考美之为美的权利,从而把自己推进了荒谬可笑的绝境。
美学取消主义一方面认为美不可界定,另一方面又在对美作界定,这个定义即“无”。而肯定自己否定主义的美学见解事实上也是一种“有”。
正如大乘佛教所勘破的那样:执物为有故是有,执物为空也是有,只有把"色即是空"的见解也空掉("空空"),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美学取消主义应当什么也不说。
它既然要有所言说,并竭力要人们放弃其他美的定义,信奉它的否定主义美学定义,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美学取消主义取消美本质的研究转而走向美的具体形态的描述与分析,事实上,在对某一门类的美学资料进行选择、分析时,在对某种美学形态、审美文化加以取舍、评价时,又必然暗含、体现了自己的某种对美的看法。
这种对美的看法恰恰是与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直接对立的。事实上我们看到,在“美学史”一类的形而下的描述性研究著作中,如果编著者缺少对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就会在评述中出现自打嘴巴的情况和“看人挑担不知重”的不负责任的现象。
因为美之难解,于是干脆放弃思考,这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鸵鸟行为。事实上“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
搞美学研究不回答“美是什么”,正如搞经济学拒绝回答“商品是什么”、搞伦理学拒绝回答“什么是善”、搞哲学拒绝回答“什么是真”一样荒唐可笑。一个美本质缺席的美学理论体系是残缺不全的,一个对美本质毫无已见的美学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人类对于事物本质的从识,始于不知,中于知,终于不知。自然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科学更复如此。
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绝对真理,有的只是包含的绝对真理颗粒多一点的相对真理。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和回答也只能以此相求。
取消主义美学一方面从思维的开放性否定过去种种自我封闭的美学定义,一方面又将自己。
8.我爱美术专业的演讲稿
以一方蓝天为宇,以一泓绿水为席,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题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曾经不断地问自己,何处青草更青?
顿时,向思想更深处漫溯,脑海中浮现了这些画面“拥有雄险和绵延万里的雄姿——长城;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目前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国家大剧院;魅力无穷的神圣的竞技殿堂——奥运鸟巢……”无不阐述着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中国建筑文化有着渊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建筑是由空间、形体、材质3大要素构成的。而三者之间,形体是营造空间的客观条件,材质则是建构形体的物质手段,建筑是文化的符号,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中国传统宇宙观在中国传统美学方面体现为优美和壮美。自古以来,人类四大生存根本,衣、食、住、行;其中,说到“住”,当然就离不开建筑行业。可想而知,建筑行业在人类生存中所占地位之重。
回想到这么多伟大的建筑物,怀着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职业的追求,我在众多的专业中,我选择了——建筑。成为一个建筑师是我的梦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希望通过学习,假如时日,我渴望用我的手,描绘出一张张蓝图,在这“经纬线”上遨游,在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上筑起幢撞高楼。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通过了将近十年的时间,2008年9月6日,我踏上了通往理想的大学殿堂,梦就在那静静绽放。一个人走向这陌生的城市,望着手里的通知书,我既有兴奋又有彷罔,兴奋的是我终于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是我用汗水和泪水换回来的。彷罔的是我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有点怯,为了我的学业,我知道我必须去克服所有的困难。我没有去理会日后的求学之路有多困难,纵使我是一个文科生。报上了工科,我比理科生失去了一大优势,但是,兴趣才是最重要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相信将勤补拙是弥补缺陷的功臣。我要选择我的路我不会害怕风和雨,任冷风吹彻!而那份真却如馥香永挥不去!
虽然我只是一个女流之辈,但是我也有着做女强人般的思想,虽然建筑专业偏于男生。但是,女生也可以干出一片天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好一个广厦千万间,这就是伟大诗人的伟大思想。我刚爱上建筑的初衷,是因为崇拜这些建筑壮举和爱上了它的美。建筑之美,美在大气!如落日余辉下的大桥,如碧海岸边的古堡!建筑之美,美在静态!如蓝天白云下的红砖房,如翠荫掩映的小木屋!建筑之美,美在神韵!如残壁短辕的古建,如野篙麻绳的圆堡!
我爱建筑,它是我的精神火种(亲,要多加修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