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范文澜的家风故事

    关于王安石家教家风的故事

    (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调知鄞县,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其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皆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召为群牧判官,改度支判官。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其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以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有关朱熹的家风小故事大道理全集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一直以来,朱熹总是以一个思想家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然而,朱熹不仅通晓诗、词、文、史、哲,对于书法的创作和鉴赏也达到了上乘的境界。朱熹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首要代表者,他的学术思想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漂洋过海,波及东亚、东南亚及欧美诸国。他的书法同样享有盛名,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受命出任闽南漳州知州,他治理漳郡,热心创立书院,讲学注经,广施教化,移风易俗,人才辈出,使漳州有了“海滨邹鲁”之称,受到历代漳州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学习临摹朱熹的书法成为莘莘学子的一种风气和追求。

    本人有幸收藏一本光绪乙己年(1905)花月(2月),由漳州“河南氏成美号”书画店临摹的朱熹字帖。名曰《朱子字式》,共有176个字,擘窠大字体。每个字高25厘米,宽23厘米,字帖用93张长度48厘米,宽度42厘米宣纸装订而成,每张宣纸写有两个字。在当时能够用这样大幅和这么多宣纸装订成册,可谓不惜工本,实为罕见。

    朱熹的字 “但以意摸索写成”、“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1],擘窠书法是书法艺苑中一个流派,它起自魏晋,成熟于唐宋。朱熹的擘窠大字,风格古朴,笔力遒劲,具有大气磅礴、豪放苍劲,却又隽永圆润、秀丽清韵。1990年3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影印了一本清人罗韫山编撰的《朱子大书法帖》,在其“出版说明”写道:大家都熟悉宋人朱熹是一位鼎鼎有名的理学大师,却不大知道他在擘窠书法上的造诣也达惊世骇俗的境界……鉴于朱子擘窠书法几已失传,为挖掘、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促进书法艺术繁荣。本社特以新近挖掘的罗刻本《朱子大书法帖》为底本,按原大小影印(8开,189页),改名《朱熹大书法帖》行世,以满足书法研究和爱好者学习、研究、欣赏和收藏之需。

    我家的家风小故事150zi

    曾国藩的家风四字八句诀

    清明将至,恰逢“家风”一词正盛行于坊间。

    只见央视的小记者大街上逢人便问家风,懵懂的菜贩子硬着头皮说不短斤少两,大爷大妈一脸茫然地挤出“和善”啊“吃苦”啊等等,学生则必是“好好学习”,白领则俱云“打拼”,战士则无外乎“练好本领保家卫国”。但凡他们口中所说的,与中国人传统的“家风”,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词儿。

    “家风”,原是与门阀密切相关的,是士族世家讲究的东西,常见的如“书香门第”、“耕读传家”者是也。具体落实在行动上,家风起码须具备以下三个特性:一是家族上下约定俗成,共同认可;二是祖孙世代相传,风尚自然延续;三是非蜻蜓点水的一鳞半爪,而是涉及家族每个成员每个生活细节的较系统的言行规则。“风”不是一言半语,“风”是长期完善形成又共同自觉践行的准则和习惯。

    那位问了:难道平民老百姓就没资格讲“家风”吗?非也。主要是草民百姓没那工夫,饱肚子是顶顶要紧的事,遇见官员贪婪、天降灾难,还会揭竿而起呢,遑顾儒雅门风?顶多是父母交代一两句:乖,别惹事!这充其量是临时的教诲和叮嘱,与高门大户的所谓“门风”,风马牛不相及。

    曾文正公,用梁启超的话说,“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国藩出身于湘乡的一个缙绅之家,标准的“耕读传家”者。所谓“耕”而又“读”,耕则退可以自守,读则进可以入仕。——此足见家风既包含道德提倡,初衷更在于子孙立世、光耀门楣。

    曾国藩做了十年京官,平定太平天国立下头功,坐镇两江总督,晚年在写给二弟国潢的信中,总结其祖父星冈公遗教的家风家规,概括为“四字八句诀“。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他说:“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训,惟星冈公之都教,尤应谨守牢记,吾近将星冈公之家规,编成八句云:“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盖星冈公于地命医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子孙虽愚,亦必使就范围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家族子弟的贤与不贤,六分是先天遗传,四分来自于后天的教育,我家世代都有明德明训,特别是祖父星冈公的谆谆教导尤其应该谨守牢记,我近来把祖父的家规,编成四字八句,即:“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

    “书“者,勤奋读书,广博求知。

    “蔬“者,自耕苗圃,栽花种菜。

    “猪“者,开圈养猪,正所谓”养猪也内政之要者“——有肉吃!

    “鱼”者,开塘养鱼,如曾国藩在日记中所写:“屋门首塘养鱼,亦有一种生气。”

    文正公总结道:“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而有一种生气,登其庭而有一种旺气。”

    “考”者,及时祭祀,敬奉祖考。在儒家的传统教义里,正像曾国藩祖父所言:“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也。”清明即至,神州山川尽烧钱,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景象又将上演,此虽不利于治霾,却大有助于孝道。

    “宝”者,邻里亲朋,友善相待。“人待人,无价之宝也。”

    “早”者,很明显,早睡早起,生活规律。

    “扫”者,洒扫庭除,勤劳整洁。既培养热爱劳动,也彰显居家品位。

    上述八项做好了,养成良好的习惯,“常设常行”,落实在行动上,家庭保证和睦幸福。而下面几项,曾文正工家自祖上就一直不太提倡。

    “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看风水、算命、和尚、巫道以及郎中,这些人,能远离就远离,别亲近接纳这些人,只能带给你无尽的烦恼。

    曾氏的四字八句家风秘诀,用当今的话展开来讲,就是刻苦学习、自食其力、尊长敬老、诚信待人、远离邪恶。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多不谋而合,只是,要真正做到并培育为惯常的风气,难上难矣!是故,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更非只言片语得来。

    家风家训故事家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 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

    【篇二】:家风家训小故事-百善孝为先

    踏实做事、诚信待人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我就是在传统、朴实的家风熏陶下长大的…… 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是父母对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在我的成长的记忆中,父母一辈子没和人发生过争执,他们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很重。我的母亲是一位老实本分、任劳任怨的农民。在村里,她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哺育子女,她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赡养老人,虽然奶奶看不起她,但让奶奶颐养天年的还是她;出工干活,她从不挑三拣四,她认为啥活都要有人干,做好就行;她很乐于助人,有好东西除了留一部分给我和哥哥,大部分都会分给邻里乡亲——我们家现在是老年活动室。在我眼里,父亲是全能的,所有的农活都会做,农闲之际他会外出打工赚钱,在70年代较贫困时期父亲的勤奋保障了我们一家老小基本的生活。在父母亲的影响下,我们的耳濡目染使我们及下代孩子们都传承着父辈的优良传统——做事踏实、与人友善、家庭和睦。

    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在父母的年代,兄弟姐妹多、人际关系复杂、私欲都较重。作为老二的母亲,没有学习的机会,带大8个弟妹、做繁重的劳力是她青春的全部,一身嫁衣

    【篇三】:七年级组好家风家训小故事

    好家规造就好家风,好家风造就好家庭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是教育规范后代的准则,也叫家法。好家规会造就好家风,家风即门风,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顾名思义,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也就是家规、家训形成的习惯。善、孝、仁、礼等品德,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重德修身等品质,都可以引领家庭成员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我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 不

    家风故事600家

    “你幸福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回答,但答案又是相似的。同样,“家风是什么?”,一千个人也一定会有一千种回答。最近中央台有许多关于家训家风的现场采访,看到也听到了很多家庭讲述着自己的家训家风故事。

    自己出身农村家庭,父母文化水平有限,但更多的是以身作则与言传身教,一般不会去具体概括家训是什么,家风是什么。但在我成家立业后,父亲向我提了“对外要和、对友要忠、持家要俭”的要求,并把它随手写在门板上,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家训,也是我生活的准则吧,在教育儿子上亦是如此。

    曾有一次,儿子衣服内的羽绒被小伙伴们当做玩具吹得满天飞,我得知后很是生气,质问儿子为什么没有反抗或者去告诉老师,可儿子一句平淡的话语却让我很是羞愧,“爸爸,别生气,这又没关系的,我又不疼,衣服少了几根羽绒没啥关系。老师看见已经批评他们了。”那时,我确实被小家伙的“胸襟”所折服,是的,儿子这不是懦弱,而是自己对待别人的宽容的做法。试想,如果当时他就立刻反抗,甚至与小伙伴打做一团,那场面和结果可以想象,但正是他的“平静”化解了一切,看来,“对外要和”这条家训真正深入了他的心,而且这样的事情也是不甚枚举。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感谢父亲给我的“家训”,我也会一直用它——“对外要和、对友要忠、持家要俭”浇灌我的小“苗苗”,营造属于我们家的良好的家风。

    做小报要关于范文澜的故事 50字

    范文澜是近代国学大师。

    范文澜在私塾读书时,就已经读了四书、五经和《泰西新史揽要》等书。他尤爱读《礼记》"大同之世"、陶潜《桃花源记》。

    他文学、经学、史学都很精通。 抗日战争以后,范文澜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在政治上不断前进,学术上也迈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康庄大道。

    《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是他以后半生精力撰写出来的两部重要著作。 范文澜到延安后,《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

    它们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范文澜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熟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他的著作的独特风格。

    两书虽都有缺点,大醇小疵,功绩是首要的。 范文澜对于历史研究,提出学习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个问题,勉励后学。

    范文澜对党的事业满怀责任感。他在延安写作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写成《中国通史简编》。

    他又以高度自我批评的精神,在晚年,毫不疲倦地对 此书进行修订。十年动乱中,他带病工作,直到逝世。

    家风家训小故事

    家风家训小故事:

    一、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

    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藩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二、鲁迅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三、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

    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四、吉鸿昌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的父亲病死后,在瓷碗上写下“不允许官员发财”六个字。他要求陶瓷厂模仿批量烧制,并将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会上,他说:“虽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级官员,但他绝不会欺负人民,掠夺人民财富。我要牢记他父亲的教诲,做一个官员,为世界上的穷人做好事,并邀请你的兄弟来监督他。”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为百姓考虑。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五、朱德

    学习,是影响朱德一辈子的事情。为“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家节衣缩食送朱德走上了学习的道路,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学习,也是朱德一辈子最为关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并且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他循循善诱地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后,女儿朱敏还在苏联学习,每次回国朱德总要问她是不是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由于朱敏从小生活在国外,中文水平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镜,让朱敏坐在他身边,教她一字一句地读。

    他一边读,一边讲解,每讲完一段就问她懂了没有。如发现她哪些地方还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讲解,直到她真正弄懂为止。朱敏结婚时,朱德送给她的礼物也是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