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精准识别不严情况说明

1.如何精准识别贫困户
第一步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标语、群众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工作目标、识别标准,县、乡、村贫困状况及发展要求等,让全社会广泛关注、理解、支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以户为单元(含整家外出户)政策宣传面和知晓率必须达到100%。
第二步普遍调查:进村入户,逐一走访,深入了解村情、社情和民情。通过查看村、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现状,拉家常了解群众的住房、家居环境、家庭种养、劳务、经营及其他收入情况,用表册的方式记录他们的生产资料、劳动能力、收入状况、致贫原因和发展愿望等,全面掌握基本情况,为规模控制建立依据。
第三步规模控制:在调查的基础上,以村级人均纯收入为主要参考指标,充分考虑海拔高度、基础设施水平、人均耕地面积、村民住居环境、整体贫困程度及已开展项目扶持情况,乡村商县扶贫移民局合理确定本轮该村贫困人口扶持基数并落实到组。
第四步农户申请:在宣传发动、入户调查基础上,鼓励相对贫困户丢下思想包袱、放下“面子”积极书面申请,同时引导家庭经济基础较好、收入较高的群众不要“凑热闹”。申请的主要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住房情况、贫困概况、致贫主因。不识字、不会写字、高龄人员由他人代写。整家外出人员通过电话自主报名申请。
第五步群众评议:以组为单位召开群众会议,按照划分到组的贫困人口数量,实行倒排序,最困难的户排第一(五保、孤儿、无劳动能力户除外),依次类推,确定第一至贫困人口数量临界的户为初步对象。在此之前,会议组织人员先将每个社最困难的1—3户直接纳入贫困户名单(避免因这些户经济基础差、人际交往窄、认可度低被漏选)。
第六步初步公示:对群众评议出的贫困户,实行倒排序初步公示。公示内容:全村各社初步遴选的贫困户对象,主要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贫困主因、收入概况;公示地点:组内交通要塞、集中院户区、人口密集区、村级办公阵地、村人口密集区;公示时间:7天;公示要求:强调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反映,包括认为该纳入未纳入的对象,公开县、乡、村三级反映情况受理联系人、联系电话及地址。
第七步听取意见: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敞开受理群众反映信息,倾听广大村民对群众评议确定的初步对象、初步公示内容的意见与建议。
第八步深度核查:对听取意见环节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之后,进行走访核查,特别是对反映的未进入名单人员比已进入名单(参照对象)更贫困问题,要深入调查了解,经查证核实后将此类人员确定为“竞争人员”,纳入拟竞争人员名单。
第九步民主评定:召开由村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初步对象及“竞争人员”参加的民主评定会,组织 “竞争人员”、参照对象先后陈述理由,进行民主投票后评定最终贫困户对象,宣布享受本轮扶持的贫困户名单。
第十步公示公告:将民主评定环节确定的对象及相关信息予以公示公告,公示地点除初步公示区域外,乡镇在政务公开栏、网站公开公示,县级在政府门户网站及扶贫移民局网站公开公示。实行一户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簿,县扶贫移民局负责贫困户信息化管理。
2.如何再次精准识别贫困户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去年是国家精准扶贫的启动之年,从全国层面看,通过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制定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62万人。
作为全国惟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藏采取“靶向疗法”精准划定扶贫对象。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山南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云丹介绍说,“山南地区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的重要抓手,要求识别扶贫对象的全过程都要有群众参与,做到民主评议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确定扶贫对象,确保真正的扶贫对象进入帮扶范围。”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要找准贫困对象,还要找准致贫原因。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安康市委书记郭青指出,“安康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们通过逐村逐户摸底调查,梳理出五大类主要的致贫原因,包括因基础设施落后致贫、因生存环境制约和自然灾害致贫、因上学致贫、因地方病和突发重病致贫、因残疾和智障致贫等。”
对贫困对象和致贫原因的精准识别,有利于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县五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明经华告诉记者,“我们会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比如,对于孤寡老人或因病致贫失去劳动能力的,就帮助其申请低保;对于家里有劳动力、因就业信息不通畅致贫的,就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并组织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因教育致贫的,就通过镇里成立的教育基金会,对贫困学子进行帮扶。”
3.精准扶贫必须牢固树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和政府在精准扶贫上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党和政府在精准扶贫上必须牢固树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以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党和政府在扶贫问题上要做到精准施策,花大力气解决贫困人口增收难、行路难等系列民生难题,走出贫困深渊,实现共同富裕.。
4.如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准确识别因户施策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去年是国家精准扶贫的启动之年,从全国层面看,通过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制定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62万人。
作为全国惟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藏采取“靶向疗法”精准划定扶贫对象。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山南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云丹介绍说,“山南地区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的重要抓手,要求识别扶贫对象的全过程都要有群众参与,做到民主评议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确定扶贫对象,确保真正的扶贫对象进入帮扶范围。”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要找准贫困对象,还要找准致贫原因。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安康市委书记郭青指出,“安康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们通过逐村逐户摸底调查,梳理出五大类主要的致贫原因,包括因基础设施落后致贫、因生存环境制约和自然灾害致贫、因上学致贫、因地方病和突发重病致贫、因残疾和智障致贫等。”
对贫困对象和致贫原因的精准识别,有利于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县五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明经华告诉记者,“我们会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比如,对于孤寡老人或因病致贫失去劳动能力的,就帮助其申请低保;对于家里有劳动力、因就业信息不通畅致贫的,就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并组织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因教育致贫的,就通过镇里成立的教育基金会,对贫困学子进行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