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信息安全泄漏情况说明

    1.个人重要信息泄露怎么办,有什么后果

    在本人住所地的辖区派出所报警,提供个人的身份信息,陈述个人财产安全信息、定位信息、户籍信息等被非法窃取及泄露的情况,接下来配合警察进行调查。

    1、更换账号。个人信息泄漏后,要第一时间换账号。由于现在网络十分发达,信息泄露之后如果不换账号,那么在这个账号下登陆的各种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因此,一旦发现了泄露的源头,就要立刻终止使用这个账号,从源头切断泄漏源。

    2、更改重要的密码。现在的人离不开网络,一旦个人信息泄露,涉及面非常广。尤其对于喜欢网购的人来说,个人信息往往和银行账号、密码等重要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因此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应该马上更改重要的密码,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3、报案。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应该报警。报案的目的一来是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来也是可以备案。一旦有更多的人遇到和你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一起处理。这样不仅可以维护自己的隐私权,还可以避免更多的经济损失。

    4、起诉。如果个人重要的信息丢失,而且知道怎么丢失的或者是有很多线索,那么就可以向专业的律师咨询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律师给予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5、收集证据。在信息泄露之后,很容易收到各种各种的邮件,接到天南海北的电话。这时候要留心,记下对方的电话或者是邮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可能这些信息很琐碎,但是一旦收集好这些信息不仅能帮助自己维权,而且还可能帮助更多的人。

    6、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防止被骗。个人信息泄漏后,不仅可以用这些信息盗用你的账号,甚至还可能骗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一旦你的信息泄露,或者联系工具账号丢失,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你的亲朋好友,要他们倍加防范,以免上当受骗。

    有什么后果?

    垃圾短信源源不断。骚扰电话接二连三。垃圾邮件铺天盖地。冒名办卡透支欠款。案件事故从天而降。不法公司前来诈骗。冒充公安要求转帐。坑蒙拐骗乘虚而入。帐户钱款不翼而飞。个人名誉无端受毁。根据公开信息,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包括基本信息、设备信息、账户信息、隐私信息、社会关系信息和网络行为信息等。人为倒卖信息、手机泄露、PC电脑感染、网站漏洞是目前个人信息泄露的四大途径。个人信息泄露危害巨大,除了个人要提高信息保护的意识以外,国家也正在积极推进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立法进程。

    2.泄露个人信息的危害有哪些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1. 垃圾短信源源不断: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无怪乎央视连续两个在3.15晚会上将垃圾短信进行曝光。最新听说的是,利用小区短信,可以基站作为发送中心,向基站覆盖区域内的移动用户发送短信,这一发短信系统每十分钟可以发送1.5万条。

    2. 骚扰电话接二连三:本来只有朋友、同学或亲戚知道的电话,会经常被陌生人打过来,有推销保险的,有推销装修的,有推销婴儿用品的。你不找他们,他们就自动找上门。你可能还在纳闷他们怎么知道你的电话之时,孰不知你的信息早被卖过多少回了。

    3. 垃圾邮件铺天盖地:个人信息被泄露后,你的电子邮箱可以每天都会收到十几封垃圾邮件,也是以推销为主,而且还是些乱七八糟且没有创意的广告。所以许多用户每天打开邮箱的第一件事就是删除垃圾邮件,多羡慕国外对垃圾邮件的重判,一封就罚一百多美元。

    4. 冒名办卡透支欠款:有人通过买来你的个人信息,办个你的身份证,在网上骗取银行的信用,从银行办理出各种各样的信用卡,恶意透支消费,然后银行可能直接将欠费的催款单寄给了身份证的主人,你说可恶不可恶,别人冒你的名花的钱,还要你来还上。

    5. 案件事故从天而降: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你的个人信息办个什么身份,干些坏事,如果犯了什么案或发生什么事故,公安机关或交通管理部门可能会依据身份信息找到你的头上,你可能还觉得这是哪跟哪啊?可是,这些案件事故的烦心事就来了,就算查清楚也会把你搞得精疲力竭。

    6. 不法公司前来诈骗:最可恶的是不法公司到你的门头上来诈骗你。因为他们知道了你的个人信息,编出来些耸人听闻的消息,甚至对你的哪个朋友、同学或亲戚知根知底,还能报出姓名与单位,在你心神不宁之时,可以做出错误判断,在慌乱中上了骗子的当。

    7. 冒充公安要求转帐:这就是胆大妄为的不法分子,敢于冒充公安局的名义,报出你的个人信息,然后说最近经常发生诈骗案件,提醒你某个帐户不安全,要你转帐,还告诉你一个公安的咨询电话,你一打那个电话还会得到确认,然后你信以为真,转帐了。虽然上当人不多,但时有耳闻。

    8. 坑蒙拐骗乘虚而入:因为知道了你的个人信息,那些躲在暗处的人会费心心机地想法子坑你、蒙你、拐你、骗你。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稍不留神,可能就会落入坏人的圈套。因为,他们可能会冒充你的朋友、你的亲戚或你的同学,甚至以假乱真,有时的确得非常小心。

    9. 帐户钱款不翼而飞:有些人不敢在网上消费的最大障碍就是怕信息被泄露;还有些不法分子办一张的你的身份证,然后挂失你的银行帐户或信用卡帐户,然后重新补办你的卡,再设置个密码,如果你长时间不用卡,里面的钱款说不定已经不翼而飞了。

    10. 个人名誉无端受毁: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出的任何事都牵连上你了。本来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别人冒用你的名义所干的一切坏事都归到你的名下了,那怕最后费心周折得个清白,但再怎么说你的个人名誉还是受到了破坏,至少不会提高你的声誉。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恶意程序、各类钓鱼和欺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黑客攻击和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与各种网络攻击大幅增长相伴的,是大量网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与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加。根据公开信息,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包括基本信息、设备信息、账户信息、隐私信息、社会关系信息和网络行为信息等。人为倒卖信息、手机泄露、PC电脑感染、网站漏洞是目前个人信息泄露的四大途径。个人信息泄露危害巨大,除了个人要提高信息保护的意识以外,国家也正在积极推进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立法进程。

    3.关于个人信息网上泄露 对人身安全有威胁的吗

    我先来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学信息安全的,目前在备考CISSP认证(国际信息系统安全专家)对个人和公司的信息安全全方位知识掌握的较为系统。

    根据你的情况,具体来说不知道你的个人信息包括哪些,所以也不好一概而论。就一般情况来说吧,首先最为关注的当然是个人身份证。首先身份证号算是身份标识,也就是代表了你是一个人。假如你泄露了身份证号,一些基本的信息肯定会泄露的,比如你的出生地、生日、性别。但是一般不会泄密你的姓名之类的不会被泄露,所以对个人信息安全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你的身份证丢失,则你的所有信息将被一览无余,尤其身份证,所谓身份验证的一种凭证,有可能被不法社会人士拿去办理各种业务,比如开手机号、办银行卡(虽然这些单位要当面本人出示身份证,但是事实上业务繁忙的时候工作人员往往忽略了这些本质),如果再用这些业务从事犯罪活动自然会引火上身,所以请君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丢失之后及时挂失。

    其次,肯定是自己的工作经历。这些往往是个人隐私,虽然对你的人生安全不构成威胁,但是却是很多广告厂商的商机,他们会对你发送大量的广告,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可能造成一些影响,所以请君不要随便张扬自己的工作经历,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分内事。

    其三,如果你的个人隐私事件被泄露,很可能成为别人要挟你的证据。对自己的工作和发展也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自己电脑里面的隐私数据一定要加密,这样即使硬盘或U盘交给别人也不会泄露自己的隐私。对信息安全保密做的不够位的有很多,李宗瑞、韩峰、陈冠希等人的典型事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请君保管好自己的隐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欢迎以后咨询各类与个人和公司相关的安全技术。本人通晓管理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基本密码理论、数据库安全、web应用安全

    东华大学信息安全专业

    武昊

    4.个人信息是怎么被泄露的

    超过85.2%的受访者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而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接到诈骗电话、收到垃圾邮件是个人信息泄露后遭遇的常见问题。

    昨天,中消协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消费者最担心个人信息被利用于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和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此外,根据调查结果,App要求获取的权限主要是获取位置信息和访问联系人。

    是否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个人信息被泄露占85.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者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利好时,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盗用、贩卖事件时有发生,骚扰、诈骗电话和邮件仍然肆虐,成为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普遍担忧的问题。中消协于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组织开展 “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

    调查采取在线网络调查方式,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458份。 根据调查结果,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14.8%。

    调查结果显示,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此外,部分受访者曾收到违法信息如非法链接等,更有甚者出现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问题。

    个人信息泄露表现方式 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占62.2% 消费者对于个人信息泄露有两大关键担忧:被利用于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和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调查显示,如果手机App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最担心的问题是被利用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占70.5%。

    其次是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约占52.4%,被推销广告骚扰占比约为37.7%,名誉受损约占6.6%。 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一是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2.2%;二是经营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0.6%,网络服务系统存有漏洞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占57.4%。

    还有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和经营者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分别占34.4%和26.2%。 个人信息泄露担心出现的问题 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三分之一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个人信息泄露后,受访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包括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等。

    值得关注的是,最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对此中消协表示,一方面可能是基于无力应对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应对无效后的接受现状。

    从阅读习惯上看,选择“偶尔阅读”的受访者最多,占31.2%;总是阅读占18.1%,经常阅读占8.2%,有时阅读占16.4%,从不阅读占26.2%。从阅读程度上看,选择“大概阅读”的受访者最多,接近4成;能够认真阅读完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文字说明的受访者仅占26.7%。

    而“不授权就没法用”是受访者“从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用户只能被迫接受。 个人信息泄露后采取的措施 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习惯 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程度 从不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的原因 获取位置信息占到近9成 根据调查结果,读取位置信息权限和访问联系人权限是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遇到情况最多的,分别占86.8%和62.3%。

    受访者被要求读取通话记录权限(47.5%)、读取短信记录权限(39.3%)、打开摄像头权限(39.3%)、话筒录音权限(24.6%)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同时,也有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

    受访者认为推销广告是手机App采集个人信息的最主要原因,占77.0%。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意识淡薄和相关监管不到位是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出现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比例分别为64.0%和57.3%。

    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手机App在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需要加强。

    5.网络安全法信息泄露会怎么处理

    根据217年6月新颁布的“网络安全法”规定:

    第六十四条规定,网络运营者、网络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侵害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网络安全法对哪些网络行为应当受到处罚进行了规范,尤其是强调了网络运营者等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主体责任”,除了罚款,关闭网站、吊销执照的威慑力更大

    信息安全泄漏情况说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