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卓越绩效评价自我评价报告

    1.企业卓越绩效管理自我评价报告

    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都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有效管理。

    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也迫使企业不得不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否则企业将出现“生存危机”。因此,作为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各类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

    如:TQC全面质量控制、TQM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以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等,目的是为了通过追求企业的卓越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最终为人类、为社会创造财富。 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结构主要分为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经营结果7大部分。

    核心的内容主要还是从“质量管理”的领域来实现企业经营的卓越管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同属于质量领域的管理标准,都是为了帮助企业或组织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或组织的竞争能力。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仍然存在诸多的不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属于“符合性评价”标准,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则属于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卓越的成熟度评价标准,对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诊断式”的评价,从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着手,旨在发现企业或组织当前最迫切、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使企业或组织不断追求卓越。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好比一个企业员工的考评成绩,虽然都合格了,但无法知道自己到底得了多少分,与其他员工的差距有多大,自己的不足在哪里,改进方向如何等等,只是仅仅知道自己已经合格了而已。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考虑的范围则更深、更广、更全、更系统,它不仅对员工考评结果进行统计,还对考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差距,寻找改进方法等等。

    它将所关注的质量管理上升为经营管理的大质量管理范畴,强调企业的战略策划与经营结果和社会责任,体现了现代质量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自我评价与管理,同样也适用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运营管理。此外,《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企业的运营管理如果不能体现具有可比性的经营结果或绩效,则根本无法谈论卓越与否,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之分。

    所以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卓越,必须做好各方面的信息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并建立强大的数据库,为进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自我评价或第二方、第三方评价提供证据。 然而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存在数据统计不全或数据统计失真的现象,企业在正常的运营管理中对数据的统计工作表现得相对较弱,真正重视的程度不高。

    因此企业的决策更多的是凭经验、凭直觉来完成。而国外的企业则非常重视数据信息的填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一切以数据说话,没有数据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分析就没有决策权。

    因此,如何改变企业对数据统计与数据分析的重视程度,是每个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要真正理解所谓的:没有数据就没有管理,没有信息就没有决策,没有差异就没有竞争的含义。 一个企业如果要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进行自我评价,那么它首先必须做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数据与信息统计分析工作,只有进行有效的数据信息积累与比较,才能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卓越,切实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国家制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目的就是为企业追求卓越提供一个经营模式框架,提供一个企业诊断当前管理水平的检查表,为国家质量奖与各级质量奖的评审提供评价依据。因此,企业要深入理解和利用这一质量管理方法,并通过自我评价来不断提升企业各方面的质量与绩效,真正实现企业或组织的卓越。

    2.卓越绩效自评报告怎么写

    总体要求和基本要求是重点,个别详细要求没有描述到位,对打分影响不是太大。

    3、自评报告建议多使用图、表等统计技术,既能减少文字篇幅,使文件看起来清爽明了,又便于文章前后相同内容的引用。 4、在编制自评报告之前,应先编制组织概述(国内要求3000字左右,但没有强制性要求)。

    组织概述中应将组织的内外环境、竞争挑战等信息予以表述。这是评审员在评审自评报告前首先阅读和了解的资料。

    5、自评报告和组织概述的实例及标准条款的详解,可参阅中国质量协会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务》。 6、按GB/T19580标准,第4.1-4.6作为过程的要求,应针对过程的四个要求,即方法、展开、学习和整合四个方面进行说明,如果只有方法或方法展开不多,得多将很少。

    如果既有系统的方法(系统很重要),又有不同层面和部门展开了这些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测量和评价改进创新和整合,将会取得较高分值。注意,4.1-4.6的每个基本要求部分均应按上述四个方面做。

    7、对于标准4.7的各项基本要求,应针对结果的四个要素,即水平、趋势、对比、重要度进行说明,这几个要素又要包括组织自身、行业、竞争对手及标杆的数据,包括前、后三年趋势分析等。水平、趋势和对比是尽量要有的。

    但对竞争对手的数据来源对企业来说,获得较困难,这也不是目前国内质量奖的扣分点,但不管数据来源或准确度如何,企业一定要有,并为此规定的方法,也不会为难企业的。 8、一般而言,质量奖申报企业首先要通过资料评审(评审重点就是自评报告),资料评审过关了,才能进入现场评审,进入了现场评审,才有机会获奖。

    3.卓越绩效自评报告怎么写

    总体要求和基本要求是重点,个别详细要求没有描述到位,对打分影响不是太大。

    3、自评报告建议多使用图、表等统计技术,既能减少文字篇幅,使文件看起来清爽明了,又便于文章前后相同内容的引用。

    4、在编制自评报告之前,应先编制组织概述(国内要求3000字左右,但没有强制性要求)。组织概述中应将组织的内外环境、竞争挑战等信息予以表述。这是评审员在评审自评报告前首先阅读和了解的资料。

    5、自评报告和组织概述的实例及标准条款的详解,可参阅中国质量协会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务》。

    6、按GB/T19580标准,第4.1-4.6作为过程的要求,应针对过程的四个要求,即方法、展开、学习和整合四个方面进行说明,如果只有方法或方法展开不多,得多将很少。如果既有系统的方法(系统很重要),又有不同层面和部门展开了这些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测量和评价改进创新和整合,将会取得较高分值。注意,4.1-4.6的每个基本要求部分均应按上述四个方面做。

    7、对于标准4.7的各项基本要求,应针对结果的四个要素,即水平、趋势、对比、重要度进行说明,这几个要素又要包括组织自身、行业、竞争对手及标杆的数据,包括前、后三年趋势分析等。水平、趋势和对比是尽量要有的。但对竞争对手的数据来源对企业来说,获得较困难,这也不是目前国内质量奖的扣分点,但不管数据来源或准确度如何,企业一定要有,并为此规定的方法,也不会为难企业的。

    8、一般而言,质量奖申报企业首先要通过资料评审(评审重点就是自评报告),资料评审过关了,才能进入现场评审,进入了现场评审,才有机会获奖。

    4.自评价报告

    编写自评报告是申报政府质量奖的重要一环,许多单位认为不就是一份报告嘛,还要花钱请咨询公司,于是他们照着从网上下载或者从其他地方弄来的模板自己动手编写,但从资料评审的结果上看这么做效果普遍不太理想,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编制出一份得高分的自评报告呢?宋昌坤想通过本文给朋友们一些提示。

    1、必须在充分理解标准的基础上再开始动笔。即使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宋昌坤(经常出现本人名字希望不要反感,网络推广的方法,没有自吹自擂的意思)还是建议请老师培训一下,虽然政府举办了免费的培训,但因为时间短,讲课老师也不只一个,所以很难保证培训质量,所以还是请专业老师培训较好,标准的培训一般也就是两到三天。

    2、组织简介是龙头。自评报告都是围绕着组织简介里的关键经营要素来写的,所以一定要先组织所有编写人员共同确定组织简介的内容,并且保证每个编写人员都熟悉组织简介内容,否则就会出现组织简介和自评报告不一致的情况。

    3、在编写前要先逐条款进行梳理。 方法也比较简单,可以列个表。

    标准条款要求方法展开学习整合典型案例指标、荣誉 其中“整合”可能不太好理解,可以理解成与此条款相关联的组织简介中的关键经营要素以及有关的其他条款。“指标和荣誉”是为了对应“结果”,许多单位的过程部分和结果部分缺乏对应关系就是因为少了这一步。

    写的过程中你还会发现,“方法”比较好写,因为单位或多或少开展了与标准要求有关的活动,但“展开”、“学习”经常会写不出来,那是因为你们单位这一块儿做的确实不好。 4、要深刻理解“方法-展开-学习-整合”和“水平-趋势-对比-整合”。

    一般写报告都是“方法”+例证,水平+趋势,这样分数是非常低的。 许多咨询老师只会在口头上说“整合”,但只停留在概念和逻辑的理解上,宋昌坤在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可以联系交流。

    5、要抓住主线。2011版的波奖标准提出了一条“关键路径”,即战略优势和挑战-核心竞争力-战略-工作系统-工作过程,这一创见无论对于咨询、评审还是企业写报告、导入卓越绩效模式都提供了一条捷径。

    所以,在编写自评报告时要抓住这条主线,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当前的核心竞争力是战略优势的核心,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为了应对战略挑战,战略就是为了巩固现有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关键工作过程来实现的。抓住这个主线,就已经基本能体现一种“整合”了。

    6、既要面面俱到,但更要体现组织特色。因为质量奖是评优秀组织,要为其他组织提供最佳实践,所以做得一般的领域覆盖到即可,比如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单位实际上做得也不怎么样,你报告里写出来花也没用,而且“你现在说的将来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重点是抓住对组织成功最重要的领域以及组织认为做得比较出色的领域,包括提供适当的案例。 7、收集对比数据。

    企业很难拿到竞争对手的数据,但是一旦报告了竞争对手的数据并且优于竞争对手的数据,就会拿到一个高分,这在逻辑上也比较好理解,好的结果说明过程可能不错(当然不绝对,但一般是这样)。 记得一个获奖组织就是因为行业原因,能够提供详细的对比数据,所以在得分上占了大便宜。

    8、多用图和表。图(概念图、系统图、流程图)是为了告诉评审员组织有系统性,表则多针对为了满足标准要求有多种方法,如顾客倾听。

    也可以适当放些照片,增加真实感(如活动现场的照片),但注意量不要太多,自评报告毕竟不是看图说话。

    5.谁有填好的卓越绩效模式自我评价表

    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

    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在家尊老爱幼,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是家长的好孩子,邻居的好榜样。

    初中三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本人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6.写自评报告的时候卓越绩效评价准则7个类目分别该由哪几个部门负责

    一般来说:

    组织简介:办公室/总经办、企管部等

    领导:办公室、总经办、企管部等

    战略策划:战略发展部、企管部、规划部等

    顾客:市场部、营销部、业务部等

    测量:企管部、总经办、财务部、信息部,技术部门等

    员工:人力资源部、办公室、总经办

    运营:企管部、总经办、办公室、财务部等

    结果:财务部,战略部、信息部、各对应部门

    由于自评报告7大类目涉及内容不是单单属于一个部门的,而是考量整个组织的管理成熟度水平,所以编写报告可以以其中一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方式展开,完全交给一个部门,写出来的报告是不够准确的。

    个人愚见,多多交流。

    7.写自评报告的时候卓越绩效评价准则7个类目分别该由哪几个部门负责

    一般来说:

    组织简介:办公室/总经办、企管部等

    领导:办公室、总经办、企管部等

    战略策划:战略发展部、企管部、规划部等

    顾客:市场部、营销部、业务部等

    测量:企管部、总经办、财务部、信息部,技术部门等

    员工:人力资源部、办公室、总经办

    运营:企管部、总经办、办公室、财务部等

    结果:财务部,战略部、信息部、各对应部门

    由于自评报告7大类目涉及内容不是单单属于一个部门的,而是考量整个组织的管理成熟度水平,所以编写报告可以以其中一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方式展开,完全交给一个部门,写出来的报告是不够准确的。

    个人愚见,多多交流。

    8.按照卓越绩效评价怎么写组织概述

    组织概述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简介,是微缩版的《自评报告》。必须严格按照GB/Z19579指南标准的附录B逐条回答。如下: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卓越绩效评价——从组织概述开始

    组织概述是组织的一幅快照,显示组织运作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所面临的挑战。将组织概述作为卓越绩效评价的开始的重要性体现在:

    a)有助于组织进行自我评价和编写质量奖申报材料时选择最合适的切入点,可作为组织初始的自我评价,当从中识别出问题或不足时,就可以直接制定改进计划;

    b)有助于组织关注其关键过程和结果,识别出关键的潜在差距;

    c)有助于评审员在材料评审、现场评审中用于了解组织所考虑的重点。

    B.1 组织描述

    B.1.1 组织的环境

    a)主要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交付方式、途径,如直接交付、通过经销商销售等;

    b)组织文化,组织的目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c)员工的基本情况,包括教育水平、职位和年龄构成等,以及特别要求的职业健康和安全要求;

    d)主要的技术和设备设施;

    e)组织运营的法规和政策环境,包括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财务及产品的法规要求,以及认证及注册登记等方面的要求。

    B.1.2 组织的关系

    a)组织机构和治理系统,董事会、高层领导和母公司之间的报告关系(适合时);

    b)组织的主要顾客群和市场细分,它们对产品和服务的主要要求、期望及其差异点;

    c)价值创造过程中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角色,最重要的供应商和经销商类别,最重要的供应链要求;

    d)与主要供应商和顾客的伙伴关系和沟通机制。

    B.2 组织面临的挑战

    B.2.1 竞争环境

    a)在所在行业内或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规模和发展情况,竞争对手的数量和类型;

    b)组织超越竞争对手、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在影响组织竞争地位的主要变化;

    c)行业内比较性和竞争性数据的获取资源,行业外类似过程比较性数据的获取资源,对获取数据方面的要求。

    B.2.2 战略挑战

    组织在关键业务、运营和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战略挑战。

    B.2.3 绩效改进系统

    a)聚焦绩效改进、指导系统评价和改进关键过程的总体方法,如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

    b)组织内学习和共享知识资产的总体方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