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政策变化的情况说明

    1.从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的政策变化,说明了什么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很快就震动了全世界。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 这一改革的政治基础,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低效益、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的体制。这一经济体制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能改变贫困和物资短缺所带来的中国人民极端困难的生活状况。

    那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肚子饥饿,住房紧张,穿衣紧张,定量供应粮、油、肉、糖、布、肥皂等各种日用消费品,购物凭票,处处排队,出行难,入学难,看病就医难。在这普遍贫困的大环境中,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进城”(找到吃国家粮的工作),成为多数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人梦寐以求,却又难以实现的梦想,因为国家对农转非有着严格的控制。从国际比较上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只会使中国更加落后于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甚至一步一步落后于那些原来与中国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国家。

    经济的落后,从根本上限制了综合国力,包括国防力量的加强,长期这样下去,毛主席所警告过的中国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只会更加严重。这样的体制不改不行,这就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那种无法使中国改变其贫穷落后状况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最重要、最最本质的特征呢?1)生产资料国家所有。2)国家控制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各种资源,并决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3)闭关锁国。国家垄断并限制国际经济交流,强调自力更生,外贸和其它形式的国际经济交往极其有限。

    那个时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外贸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为一体,政企不分、国家财政统负盈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在全党共识基础上,经过20多年改革的努力,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

    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相反,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其主要特点是:1)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单一的公有制变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制度,除了国有经济以外,还存在着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2)资源配置主要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进行调节。3)对外开放,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多年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容的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等,在改革开放中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进出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外贸易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也逐渐形成了。

    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使中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下列数字非常能说明问题。

    1)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5年来年平均增长率为9.4%左右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从1978年居世界第6位,上升到2005年居世界第4位。2)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人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

    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700美元,为1978年的7.6倍。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有4亿人口脱离了贫困,这一现象,被世界赞誉为人类历史最大的、最成功的一场脱贫运动。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运动中,有数以亿计的农村过剩人口,通过到城市打工,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和命运,使自己和自己的亲属脱贫。3)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年出口总量已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7670亿美元。

    中国已从一个外汇极其短缺的国家,成为外汇储备非常丰富的国家。丰富的外汇储备,为防范和抵消国际经济风险,创造了条件,1997年中国以其外汇实力支持香港特区成功地抵制国际游资的冲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已从1978年的人民币1132.26亿元,增加到2005年差不多三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26倍。国家财政实力的增长,为加强国防,加强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风云动荡的国际大环境中,为中国的国家安全,为中国的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利国利民 改革的巨大成就绝不止这些,但这些不争的基本事实足以说明,改革开放的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一个最重要、最伟大、最正确的,改变中国命运的决策,其功在千秋,利在人民与国家。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先生才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充满信心地预言,在他百年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一定会坚持下去,因为它代表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在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理论答案的情况下开始和进行的。勿容讳言,改革开放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充满问题,充满矛盾,充满曲折与挫折的过程。

    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有划破脚的痛苦,打湿衣的烦恼和摔倒河中的惊险。这些都不可怕。

    有一句非常富于哲理的名言,说的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犯错误,才是最大的错误。如果我们因为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问题有错误,就放弃改革开放的方针大略,否认过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再过河,才是最大的错误。

    2.怎样看待政策的变化

    有记者曾经这样问南存辉:“中国企业家是‘政治经济学’的高手,往往在很多方面是从政府来找市场,但也有一种所谓‘商而优则仕’的‘经济政治学’情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南存辉这样回答作为一个企业,政治应该是天,天气好的话,出太阳了,被子霉了可以晒晒呀!外面刮风下大雨,你却拿被子出去,肯定不合时宜嘛。

    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有一个好的政治环境。”王伟办公司10多年了,到很多地方投资,当地政府都会列出一大堆优惠条件。

    1998年,王伟在某市投资 兴办了一家生产兽药、工业酵母的工厂。到2000年,工厂发展势头不错,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

    当年下半 年,王伟拿到了公司所在地的12。 5亩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开始扩建厂房,购买新设备,准备扩大生产。

    没想到2001年底,新厂房刚刚破土动工、新设备刚刚购回,便接到通知:由于修路,需拆迁占用王伟公司整个生产场地。面对这次政策变化,王伟心里有些舍不得,可考虑到支持城市建设,也同意了。

    何况当时 工程指挥部还在《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议》中承诺:对王伟公司采取土地置换方式进行安置,并在协议签订 之日起6个月内为王伟办理好新土地使用权证及建筑施工许可证,如果未能按期办好,则向王伟公司支付每亩16万元土地补偿款。签了协议,王伟放心了,临时到附近租厂房维持生产,并计划6个月后重修厂房,大干一场。

    可计划似 乎总跟不上变化,转眼一年过去,应该置换给王伟的土地却一直没能落实,除了预付的一点拆迁款,也未拿到其他补偿金。后来王伟从侧面了解到,那块地已被规划为城市绿化用地,根本不可能置换给王伟建厂。

    无奈之下,王伟东奔西跑,几乎每月都要到相关部门奔走,终于在2002年底与工程指挥部和当地新城 区规划建设办公室签订了一份《搬迁赔偿协议》,划定新区范围内的另一块12。 5亩土地给王伟做生产用地。

    谁想,这又是一场没有结果的等待。2004年政策再次发生变化,本已划给王伟公司的生产用地,在未告知王伟公司的情况下,被当地政府公开拍卖。

    在租赁的厂房已开始拆除的情况下,王伟只好与当地政府签订《房 屋及土地拆迁补偿协议》,按照这次协议获得土地拆迁补偿费用、建筑物及搬迁补偿费用、违约金等共计 330多万元。 王伟在4年时间分5次拿到这330多万元,心里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一个公司发展的时间和机遇是难以补偿的。

    按照王伟的计划,2002年扩大生产后,到2004年,公司的产值应达到5000万元,再上一个 新台阶。可自从2001年以来,由于生产用地一直不能落实,有几个月只能完全停产,其余时候也只能租用临时厂房进行生产。

    由于租用的厂房达不到标准,不能生产工业酵母,只能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现在,公司年产值才几百万元。

    3.简述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政策的演变过程

    要点:①1950年冬,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还分给大批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并免除地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自食其力;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②由于农业的一户一家分散经营,无力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影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于是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优越性很快显示出来,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合作社。③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急躁冒进“左倾”错误指导下,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一切归公社所有,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极大地挫败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严重经济困难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将土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飞速发展。

    4.对台政策变化的原因

    你问的是什么时候变化的原因,现在的还是八大之后的?

    1、近几年对台政策调整的原因

    首先是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我们希望争取到20年和平发展的战略时间,发展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就必须拆除台独的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这是对台政策调整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因素,对台政策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状态,吸取过去的一些经验教训。目前从两岸交流十多年、或者从1979年以来20多年的交流经验教训看,从两蒋时期到李登辉再到陈水扁时期,台湾内部的环境和外部的环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是很被动地接招,从李登辉访问美国到“两国论”的提出,每次我们都是被动应付。我们大陆对台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统一台湾的模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台湾少数人的妖魔化,台湾民众对和平统一在的认同率还不高。所以变被动为主动,首先是对台政策的一个策略性的调整。

    第三个因素是岛内民意的转变。自“5•17”声明之后,尤其是台湾选举之后,两岸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立委选举导致民意局部扭转,尤其是泛蓝军的失败给我们的调整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执政当局陈水扁的这种折腾是非常不满的,希望我们大陆提供新的契机。我们促成春节包机,包括“双亚”赴台,这都是紧抓岛内民意采取的动作。

    第四点,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使我们必须调整对台政策。美国由于战略的需要,希望维持两岸现状,这样最符合他的利益。我们如何在与美国求同存异的过程中达成一致,使调整结果既符合海峡两岸谋求和平发展的愿望,又满足美国避免陷入“台独”战争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对台策略和手段出现根本性变化的一个因素。

    2、中共“八大”将党的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解放有着复杂的背景:

    国际形势的趋于缓和;

    台湾岛内形势的趋向稳定;

    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

    美台军事合作关系的加深;

    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共识等等。

    这种政策的调整,孤立和抑制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为后来党提出一系列新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

    5.2008—2011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1)结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08年至2011年,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国际国内经济态势波动明显。政府针对不同形势及时出台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短期内止滑提速,企稳向好,总体上保持了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

    ②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地把握实际。注意实际的变动性、整体性、全面性,在变化发展中从整体着眼,全面分析,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综合调整运用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保证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未出现大的起落。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准确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适时制定合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规律的财政、货币政策,预见方向,趋利避害,成效显著。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宏观经济政策始终注意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切实关注民生。

    ②我国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

    在当前形势下,适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注重宏观调控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针对性与灵活性、科学性与预见性;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把2011年工作重点确定为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采取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财政、货币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政策变化的情况说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