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自我评价理论模型

    1.运用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的ABCDE模型对你的一个情绪问题进行自我分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的ABCDE模型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

    “ABC理论”是指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

    根据这一理论,ABCDE模型就是通过辩论,以理性思维(合理思维)方式来替代非理性思维(不合理思维)方式,帮助病人改变,以减少由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和随之出现的行为异常。

    举我个人的例子来说,我曾经非常的不自信,极端自卑。

    非常的不自信,极端自卑这就是C。是什么导致呢?通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小学2年级的时候我在学校的演讲比赛中,表现不佳,受到他人的嘲笑。这是A。由A刺激引起通过B转化为C。在受到他人嘲笑后,我感到非常的丢脸,难过。因为这件事我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暴自弃的不敢再表现自己。这种极端思维就是B。

    理清了ABC,接下来就是修通阶段。思想进行自我辩论,认识到一次的表现不好不应扩大化它的负面影响,这种思维是错误的。摒弃了极端思维B,同时,挖掘自身的其他优点,对自我进行再认识。我渐渐走出了A事件的阴影,不再自卑,成为现在乐观自信的我。

    2.自我调节理论常识模型和自我管理一样吗

    1.海德的平衡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和评价之间趋向于一种的压力,强调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响. 借助P—O—X模型,可以推知人们的感情及其平衡关系中包括了八种状态.其中有四种是平衡的结构,四种是不平衡的.个体将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在一定情景中,有许多解决不一致的途径.任何一种不平衡结构,都必须得到解决,以尽力维护其平衡. 在企业管理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员工对某人或某些实施方案的态度,尽力使员工的心理达到平衡,从而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率.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比起海德的平衡理论来,更注重个体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认知的平衡.费斯廷格认为一个人的两种认知元素直接的不一致,就是失调.认知失调的来源有:决策行为和与自己的态度相矛盾的行动.而认知的失调,会逐渐促使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认知元素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分为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解除或减轻失调状态:(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趋于协调;(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来改变员工的某些态度,以达到他们认知的普遍协调. 3.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中,看重一个人是否参与态度的形成过程,从而会在改变别人态度时取得不同的成效.勒温认为,改变态度的方法,不能离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个人在群体中的活动性质能觉得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其中包括主动型和被动型.实验证明,就某一对象中,改变主动型人的态度要比改变被动型的容易得多,效果也比较明显. 由勒温的观点和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企业管理中,如果想改变员工的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努力让员工积极参与某些活动. 4.沟通改变态度理论中,强调了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一些媒介的影响个鼓动.通过沟通,可以显著地改变对某些事物和人的态度看法.但要讲究沟通的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沟通对态度改变的影响,倚赖于沟通者、沟通过程和沟通对象三个因素,沟通者需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过程要能充分了解对象的需要和动机,以其惯用的言语来传达.当然,即便是这两个过程都做好了,还得看看沟通对象的因素.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可以通过与某些员工的对话来改变其态度,尽可能使其与管理者达成共识,进而在员工中产生更大的影响,方便管理. 当然,除了这四种态度改变理论外还有其他相关的理论,各有千秋,但总的目的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影响别人,促使人们态度的改变.。

    3.自我能力评析

    一、正涌认识自己的几种方法 (一)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了解自己 我们看不见自己的面孔,常常借助于镜子,同样,我们不易评价自己的品质,就得依靠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

    这正如心理学家库里所指出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借自己的外显行为将自己介绍给别人,反过来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又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因此,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人对自己如何评价。当然,他人的评价并非都很准确,这正如镜子因凸凹不平会歪曲人的形象一样。

    倘若我们能和多数人交往,注意倾听多数人的意见或反应,善于从周围的人的一系列评价中,概括出一些较稳定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基础,这将大大有助于自我解。 (二)通过和别人比较认识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有一种评估自己的内驱力;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人们将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

    社会实践证实了这个理论的这两个观点。每当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反躬自问自己:“我在某方面的能力到底如何”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和别人进行比较,以判定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形象。

    自己跑步的速度是通过与别人赛跑中比较出来的;个子的高矮也是通过“比个儿”而确定的;个人认识评价自己的品质、能力等都是如此。我们总是通过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对比来估价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三)“约哈里窗”——利用回馈请客观认识自己 “约哈里窗”是社会学家约瑟夫·卢福特和哈里·伊阿那设计的一种交流模型。根据“约哈里窗”的原理,人自身储存的信息有四种形态;或称其为有同种区域:其一,开放区,即包括本人和其他人都知道的有关本人的信息;其二,盲目区,包含其他人了解,而本人却没有意识到(或不了解)的有关本人的信息;其三,隐蔽区,包含本人了解,而其他人也不了解的有关本人的信息;其四,未知区,包含本人不了解,其他人也不了解的有关本人的信息。

    运用“约哈里窗”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第一步是,请5个或10个非常了解你的朋友,要他们列出你的优点和缺点。可以先从好朋友做起,看到底怎么样看你。

    如果想进一步客观地评价自己,再请那些你最不喜欢的人列出你的优缺点,也就是让别人做你的镜子,利用别人给你的回馈,帮助你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第二步,你自己也拿出一张纸来,自己列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然后将自己列出的和别人列出的一一比较,便可能产生上表中列出的四种情况。由“约哈里窗”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有许多优点,别人并不知道,也可能出现别人认为你的优点,你自己反而不觉得,这样你可进一步了解自己。

    同样,你的缺点也可能有类似的情形。“约哈里窗”了解和评价自己,要比从自我观察的材料中分析、评价自己更客观、准确、可靠。

    (四)通过和自己比较认识自己 这种与自己的比较包括两方面:一是将目前的“自我”与过去的或将来的“自找”作比较;二是将自己的期望与实际获得的成就相比较。这两方面都是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不可缺少的。

    个体的自尊、自信、自大、自卑等主要取决于个体内在状态与自我期望等主观因素。往往是这些因素决定着个体对自己的感情、态度的判断和评估。

    我们往往依据自己在一定活动中的成败,对自己的学识、素养和才能作出判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有的同学期望获得第一名,而以屈居第二为奇耻大辱,而有的同学却为成绩及格而兴高采烈;有的年轻朋友因某种条件较差的工作而愁眉不展,自叹苦不堪言,而老工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却“以苦为乐”,干劲十足,如此等等,都反映了人们的判断水平。

    每一个年轻朋友,都是将自己心目中形成的理想的“我”的形象与现在的“我”进行比较,这往往就是我们生活的动力。要追求、寻长这个理想的“我”,就需要坚定、忍耐,专心致志和顽强地自我进取,就得克服懒惰、懈怠、消极、怯弱等习性。

    (五)通过内省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说明了古人也懂得内省的重要。

    我们不仅应该依据他人的态度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更主要的还应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个体关于自己的情感、定势和信念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知觉自己的内心状态;观察自己的外显行为;观察与这些行为相关的环境。

    要处理好这些信息,就需要“内省”。当然,正确的内省必须遵循现行社会中通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普遍的社会文化准则和行为规范,否则,是不可能给自己作出公止客观的评价的。

    青少年在青春期常用的一个方式就是记日记。日记不仅是自我暴露、自我交流的手段,还是白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监督的手段。

    自我评价理论模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