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最后的西施播音稿件

    1.西施最后的结局

    对西施最终是生是死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版本。

    一、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二、隐居说

    这种说法也是十分风行,最早它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明代的陈耀文《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三、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四、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2.播音主持的自备稿件

    楼兰新娘

    我的爱人 曾含泪

    将我埋葬

    用珠玉用乳香

    将我光滑的身躯包裹

    再用颤抖的手 将鸟羽

    插在我如缎的发上

    他轻轻阖上我的双眼

    知道他是我眼中

    最后的形象

    把鲜花洒满在我胸前

    同时洒落的

    还有他的爱和忧伤

    夕阳西下

    楼兰空自繁华

    我的爱人孤独的离去

    遗我以亘古的黑暗

    和亘古的甜蜜和悲凄

    而我决不能饶恕你们

    这样鲁莽地把我惊醒

    曝我于不相识的

    荒凉之上

    敲碎我 敲碎我

    曾那样温柔的心

    只有斜阳似是

    当日的斜阳 可是

    有谁 有谁 有谁

    能把我重新埋葬

    还我千年旧梦

    我应仍是 楼兰的新娘

    《参见/╱嘟嘟﹎﹖》

    3.西施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到达苏州的那天,下起了纷扬的大雪。

    听当地人说,这么大的雪这些年来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对于寻找历史的人来说,雪天倒也给这个江南小镇增加了不少沧桑的气氛。

    木渎镇离苏州城10公里远,来到这个小镇是因为它的出现居然与2400多年前的西施有着密切的联系。传说春秋时期,位于苏州一带的吴国和位于浙江一带的越国正在进行一场兼并战争。

    越王勾践在兵败之后沦为吴王的奴役,三年之后,勾践回到越国,为了复国雪耻,采用了大臣们提出的七条灭吴的计策,第一条就是美人计。一个叫西施的越国美女因此来到了吴王夫差的身边。

    为了讨得美人的欢心,吴王夫差决定在远离都城的灵岩山建造一个规模庞大的行宫。古书上记载,当时灵岩山一带出现了“木塞于渎”的景象,渎,就是小河流的意思,也就是说建宫殿用的木材堵塞了附近所有的河流,后人省去其中两字,木渎镇因此得名,流传至今。

    到了今天,宫殿已经了无痕迹,灵岩山上只留下了这些破旧的水池和水井,人们无法想象这些景物就是两千多年前西施在吴国实施间谍活动的证据。 姑苏台的真伪 在史书的记载当中,姑苏台是夫差的父亲阖闾练兵的场所。

    后来阖闾死于与越国人的交战,夫差因此即位。而在传说中,姑苏台恰恰是西施在吴国执行特殊任务留下的遗迹。

    据说夫差在征服了越国之后一心要征服那位来自越国的美女,为了让西施可以在此眺望家乡,他居然用了长达八年的时间,花费了吴国巨大的人力物力,重修姑苏台。这让吴国的军队和国力受到了致命的牵制,成为西施削弱吴国力量的重要证据。

    但是眼前的这个姑苏台,既没有凭临太湖的优势,也没有传说中的宏大气势,它究竟与历史当中的那个姑苏台有没有关系呢? 整日流连于灵岩山的吴王夫差最后终于被越国打败。就在为西施建起的姑苏台下,夫差被越王勾践所杀。

    勾践灭吴之后,春秋时代结束,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复国雪耻的故事也从此世代流传。问题是在当年勾践个人命运的沉浮当中是否真的有过一个越国女子?她的名字是不是就叫西施呢? 香水溪探究 第二天,冰雪消融,太阳开始光顾这个江南水乡,我们来到木渎镇的中心,寻找传说中一条与西施有关的小溪。

    这条美女的脂粉形成的香溪在木渎的历史上一直因为西施这个名字而名扬千里。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传说却可以具有历久弥新的力量。

    但是传说就能够等同于历史吗? 在木渎小镇,我们惊人的发现,在当地地方志的记载中,根本无法找到西施的名字,所有传说中“西施”的角色都用“吴王宫人”这四个字代替了。这让后来的阅读者感到困惑。

    也就是说当年的确有过一位后宫里的女人,令吴王为之倾倒并且最终因此误国。但是它也许并不叫做西施?在吴越春秋这段冰冷的历史当中到底是否有过一个带着脂粉香气的美人西施呢? 史记的模糊记载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权威性的史料,西汉时期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几乎对中国历史上春秋到汉代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做出了忠实的记录,如果可以在这本经典巨著里面找到关于西施参与吴越战争的记载,那么对于西施的所有怀疑无疑会不攻自破。

    浙江图书馆是整个古越国地区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听说这里的古籍部在全国图书界都是屈指可数的。我们决定到这里来寻找最早版本的《史记》。

    这里收藏的《史记》版本很多,由于成书年代不同,具体的内容也有所增删,我们能不能从这些浩瀚的古书里找到关于西施参与吴越战争的确切记载呢? 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我们终于在《史记 越世家》中找到了关于吴越战争的记载。 从这些记载里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当年历史的大概轮廓。

    在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以后,越王勾践在吴国过了忍辱负重的三年,当他回到自己的国家越国以后,曾经“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并且实施了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送美人给吴王夫差,这就是《史记》当中记载的“勾践献美人、宝器于吴王”。 然而司马迁总是这样惜墨如金,对于一个阴谋重重的故事和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就这样轻轻地一笔带过了。

    在言简意赅的历史记载里,我们再也找不到这个美人计主角的名字。恐怕连司马迁本人也没有想到,这会给后人留下无穷无尽的争议。

    就连考古学家们也无法怀原历史的真相。 西施故里寻踪 当地人对于西施的记忆 为了揭开西施的真实面目,我们一路南下,来到了当年古越国的旧地,浙江诸暨,这里一直被认为是西施的故乡。

    诸暨素有“西施故里”之称,行走在这里的街头,处处可以看到与西施有关的路牌和各种招牌。 对于古越国的后代们来说,“越国”早已经成为他们记忆里一种久违的历史,而越剧作为一种长盛不衰的地方剧种却能够代代相传。

    实际上,当地人对于西施故事的许多记忆正是来自于各个版本的越剧西施戏。那么,这些越剧故事又是来自哪里呢? 我们打听到当地有一位专门编西施戏的文人,他编写的越剧《西施断缆》曾经进京演出、轰动一时。

    于是决定出发去寻找这位编剧。 看来循着戏剧寻找西施故事的源头,我们最早只能追溯到明代。

    而且无论是明代的《浣纱记》还是现代的越。

    4.关于西施的结局

    墨子.亲士篇》:“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 吴起之(车)裂,其事(功)也。”

    原来西施竟是被沉水而死——这真是令人悚然而心惊!

    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

    我关心的是,西施为什么被沉水?

    墨子的观点是“西施之沉,其美也。”美貌是被沉水的理由吗?似乎这理由也是成立的,只是理解起来比较费力,因为拐弯太多。

    倒是孟老夫子在《孟子.离娄》里说了真话:“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这说明,吴国灭亡后,西施并没有传说故事里那么幸运——随范蠡大夫放舟五湖西,而是陷入了“人皆掩鼻而过”的窘境,那么更甚一步,遭到沉水的厄运也就不出人意料了。一直到数十年前,国中犹有沉潭的族规,想必那是对于不洁女子数千年一以贯之的惩罚了。

    当范蠡进献西施给吴王时,伍子胥即反对曰:“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其实早在西施被送进吴宫时,她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尽管她为国家而忍垢受辱,但在越人眼里,她同样是红颜祸水。

    西施未以“间谍”身份死于吴王之手,却以“不洁”之躯获罪于越人,竟遭沉水结局。其命运惨烈如此,更何以堪?

    最后的西施播音稿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