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迷马侧记范文

    作文老马识途有那几种写地范文

    老马识途读书笔记篇一

    这篇《老马识途》主要讲了这么一件事:在公元679年,齐桓公约诸侯共同订立盟约。可是,楚国不但不参加,反而叫郑国也别参加。齐桓公火了,正跟管仲商议去讨伐楚国,没想到北方的燕国到这里来讨救兵说北边的山戎打进来了,老百姓都快死光了。从此一场大战展开了。经过几个国家的齐心协力,终于打了胜仗。山戎的老百姓归顺了齐国,但是,孤竹国大将黄花把齐桓公和燕庄公领进了孤竹国都城,骗到了迷谷,使齐桓公、燕庄公和将士们迷失了方向。那里平沙一片,就跟大海一样一眼望去分不出东南西北。士兵们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就在这危急时刻,管仲想出了老马识途的办法,让大家走出了迷谷。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原因是:管仲在这么可拍的迷谷里,能冷静下来想出老马识途的办法,是平常人做不到而不可能做到的事,他真是个镇定、机智、聪明的人,让我深深感到敬佩。

    最令我钦佩的还有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即位前,和父亲李渊南征北战,立下屡屡战功,而且李世民还提拔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等文武官员。即位以后,唐太宗处理朝政大事处处都很谨慎,并且鼓励各级官吏有什么说什么,不要因为怕得罪皇帝而隐瞒真相。唐太宗不仅善于纳谏,而且善于用人。他不记私仇??提拔了在太子府做事曾反对过自己的魏征,封他为大夫;还提拔了出身低微的马周为中书令,主持朝廷大政。

    老马识途读书笔记篇二

    今天我在家看了一个成语故事,名叫老马识途。

    在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了当时最富庶、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成语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那个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联合打燕国,燕国抵挡不住,只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答应了燕国的请求,于是他亲自带领管仲率大军前去救助。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平定了边境祸患。可是返回途中,他们却在山谷中迷了路,管仲经过冷静思索,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想:狗能指路,那么马也可以,于是他们让马带路,果然在马的引导下他们走出了山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或麻烦,不妨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他们的一些建议往往能起到指引作用,甚至能够帮助你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老马识途读书笔记篇三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套《上下五千年》,这套书讲述了很多历史故事和历史知识,如《盘古开天地》、《神农尝百草》、《涿鹿大战》、《老马识途》等,这些故事即让我增长了知识,也给我的署假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在这套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老马识途》。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齐桓公和管仲。故事主要讲了这么一件事:在公元前679年,齐桓公联合诸国攻打山戎,得胜返回中被孤竹国大将黄花骗入了迷谷,齐桓公带领军队在迷谷中转了几天也没有找出方向。就在这危急时刻,管仲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挑了几匹老马,让老马在前面带路,果然老马出色地完成了向导任务,带领大家走出了迷谷。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是:管仲在这么可怕的迷谷里,能冷静下来想出老马识途的办法,他的镇定、机智、聪明我深深感到敬佩;同进他能知晓老马识途,足见他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入微,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原因之二,就是让我懂得了,不管什么时候,大人们所经历的事情远比我们多,就象老马认识很多路一样,我们要多向他们学习,请教。

    伯乐相马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马的世界"范文

    小马的世界

    一匹小马出生在草原。大地是他的摇篮,他在摇篮里撒欢打滚。风是他的玩伴,风起的时候,他跑在天空里,与风赛跑。草原上的草青得让人心醉,点缀着朵朵或平实或艳丽的鲜花,清香中混合芬芳。草长一截,小马长一截。

    长大的小马终于没有逃过套马索的厄运。某一天,草原上炸雷声响,所有的马匹惊慌失措。小马脖子上的圈套越来越紧,勒得他喘不过气来,身后的那个怪人却始终如影随形。长长的软鞭像毒蛇口中闪动灵活的红信,不时落在身上,疼痛便像河面扔下了一块石子,荡漾开去。小马绝望了。

    像其他马儿一样,被俘获的小马嘴里被装上了嚼子,套上了笼头,马蹄上被钉上了马掌。“踢哒,踢哒”,在皮鞭的驱使下拉车背包。小马有时会打个响鼻,扬一扬后踢,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和怒气,却招致更多的鞭打。几次三番,小马终于老实了,为了一天两顿草料和一宿安眠,像同伴一样埋头夹尾巴,逆来顺受。只总是想方设法偷工少出力。

    有一天,那个拿皮鞭的人聚集了所有的马匹,对他们说:“我将会给你们中的一些人更多更好的草料和更多的休息,如果他们不偷懒,表现的最好;我也会宰了你们中的一些人,如果他们偷懒,表现的很不好。”

    这句话在第二天就得到了应验。小马亲眼目睹了刀斧的残酷。鲜血喷涌成西天的残阳,几个同伴在自己的鲜血中踢腾挣扎。血腥中,另外几个同伴默然享用着香喷喷的草料。

    于是,再也没有马匹偷懒,为了更好的食宿,更为了脱离刺目的死亡,所有的马都开始拼命。小马再也不打响鼻,不扬后踢,他安分而拼命。身强力壮的他常获得嘉奖。

    可是,即使在享用沾满露珠的草料的时候,安逸地卧在马厩里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怀念那片草原。

    求一篇骏马的范文

    现代人似乎和马已无甚关联,但过去人们与马却是息息相关的。古时行军打仗能没有马吗?古时交通运输能离得开马吗?人们爱马,唐太宗驾崩前还念念不忘要让他心爱的马给他陪葬,好让他到那边去了仍能跃马扬鞭,纵横驰骋,这就是“昭陵六骏”。人们爱马,尤其是古时武将以得到一匹宝马良驹为自豪,像项羽与乌骓马,关羽与赤兔马,秦琼与黄骠马等,都是人马精神,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并且人马也都得以“名垂青史”。人们爱马,现代大画家徐悲鸿则把对马的喜爱之情融入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奔马图中。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特别是成语中,丰富的含“马”成语也体现了人们对“马”的情有独钟。

    马是过去战争中的重要凭借,因此含“马”成语大多和战争有关。例如,战时动荡不安叫“兵荒马乱”,军队被打败的狼狈相称“人仰马翻”,兵马很多、声势浩大是“千军万马”,部队气势雄壮、行进迅速谓之“风樯阵马”。再如,随侍人出征叫“鞍前马后”,服从追随他人称“马首是瞻”,在大将马前开路的士兵是“马前卒”,带头冲锋陷阵谓之“一马当先”,单身上阵称“单枪匹马”,表示为国捐躯决心英雄气概的是“马革裹尸”。又如,磨好兵器喂饱马,准备战斗是“厉兵秣马”,部队扩充人力叫“招兵买马”,军务繁忙称“戎马倥偬”,战士的英姿称“金戈铁马”,战争中立下的功劳是“汗马功劳”。

    马又是过去人们生活中的好“伴侣”,许多含“马”成语就直接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表意清楚,通俗易懂。例如,因陋就简地兴办事业是“土法上马”,心思不专叫“心猿意马”,乱冲乱撞非常危险谓之“盲人瞎马”,观察事物不深入细致称“走马观花”;新官上任叫“走马上任”,一上任就借故严厉处置下属以建树威严叫“下马威”;地势宽广平坦是“一马平川”,幼年男女天真无邪地在一起叫“青梅竹马”;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叫“风马牛不相及”,与此同义的还有“牛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再如,危害集体的人是“害群之马”,企图蒙混敷衍称“打马虎眼”,事后发表议论采取措施是“马后炮”,显出漏洞、破绽叫“露马脚”,使出最大的力气叫“开足马力”,在已近绝望的情况下尽力挽救叫“死马当活马医”,车马往来不绝热闹繁华叫“车水马龙”,到了极危险的边缘及时停住脚步醒悟回头叫“悬崖勒马”。又如,“骑马找马”,一面占着现在的位置,一面另找好的工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话一旦出口就再也无法追回;“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比喻只要不怕死,什么事也干得出来;“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指只想取得好成绩却又不给创造必要的条件;“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则指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气力大小,相处共事久了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心肠好坏。

    也有一些含“马”成语源于生动的历史、寓言故事。“老马识途”显示了管仲的智慧,比喻富于经验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况,容易做好;“指鹿为马”,充分暴露了赵高的祸心,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塞翁失马”则告诫我们要学习塞翁失马的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成语比喻虽然暂时吃亏,却因此得到了好处,现在也用来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马是桀骜难驯的,没有拘束就成了“没笼头的马”、“脱缰之马”,比喻书法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叫“天马行空”;马擅长奔跑,速度很快,一刻也不停留地前进叫“马不停蹄”,飞快地驶过、快上加快叫“快马加鞭”,迅速地取得胜利叫“马到成功”;情绪兴奋时有“龙马精神”,形容人精神健旺,“人吹马叫”,形容农村中热气腾腾、繁荣兴旺的景象,又有“万马奔腾”,形容声势浩大、进展迅速的壮丽场面;情绪低落时或因旅途劳顿而“车殆马烦”,或因疲劳不堪而“人困马乏”,难得也有“万马齐喑”的场面,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

    其它还有一些含“马”的成语,形容生活豪华叫“轻裘肥马”,生活荒淫无耻叫“声色犬马”;形容不伦不类什么也不像的东西叫“非驴非马”,虽有其名而无实用的东西是“土牛木马”,事物失去了真相称“童牛角马”;表示心甘情愿为人效劳叫“犬马之劳”,年岁逐增却事业无成叫“马齿徒增”。而“马空冀北”则比喻有识之士能够识拔真才,韩愈有篇文章叫《马说》,以马喻人,却表达了作者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和埋没人才极为愤慨的感情。

    另外,“马”有时还以其它形式进入成语,如“骥”。“骥”,就是千里马,照图寻求好马是“按图索骥”,依附他人而成名叫“附骥尾”,大材小用称“骥服盐车”,人老仍有雄心壮志谓之“老骥伏枥”。

    当然,含“马”的成语并不都和“马”有关。用来称赞各有所长的“马工枚速”,其中的“马”是指西汉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比喻东西不值钱却有用处的“牛溲马勃”,“马勃”是一种植物,可为普通的中草药;闯了祸惹下乱子叫“捅马蜂窝”,“马蜂”是胡蜂的通称。

    一篇马陵山的作文

    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情乘着大巴来到了马陵山脚下。进入大门不久看到“第一江山”几个大字镌刻在石碑上,我们小记者还在此拍照留念呢!走着走着,我们看见一棵树上挂满了好多红色布条,有人问那是什么?导游说:“这是许愿树,据说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红色布条上并挂在树上,就能够实现。”走了好大一会儿,我们终于到了山的最高峰,向四处望去,下面的小山,感觉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走一会儿我们来到“长寿泉”,导游说:“这是长寿泉,传说喝上一口泉水能活到九十九。”我真想尝上一口,可是没有一丁点儿泉水。我们又去了几个小景点,中午休息的时候,树林中有好多吊床,有许多人躺在上面休息,我也躺了上去,一边享用美食,一边欣赏美景,真是惬意极了!

    到了下午,导游带我们去草莓园摘草莓,大家进入大棚中,草莓一个个红光满面,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美。我哪管棚中温度高,直接拿起篮子摘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满头大汗,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种草莓的农民伯伯真不容易呀!

    欣赏完马陵山的美景,品尝完草莓的美味,我们恋恋不舍地踏上回家的大巴。我挥挥手,对着大山喊: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读马说后有感!谁有范文?

    读《马说》有感(申梦秋)

    前些时候,我预习了一篇名叫《马说》的古文,让我深有感触。这篇文章通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士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学的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韩愈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使统治者能够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让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韩愈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同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无情的讽刺、针砭和控诉。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话巧妙地揭示了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了我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有才能的人的悲愤。

    不错,美到处都有,哪怕是再脏的地方,再不堪入目的地方都有美的存在,而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并不是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伯乐。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就等于没人才。如果好的人才没有让伯乐发现和培养,那么他们或许就会屈辱地过完自己的一生,白白地浪费掉自己含窗苦读的才能和汗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千里马没被充分发掘,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时候,那他们也只有和驽马一样平平庸庸,碌碌无为一辈子了,是否有千里马固然重要,而有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却更加重要。

    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曾经有位伟大的童话之父说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谢德林也说过“自己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让我们来看一看古今中外众多能人是否都是可以吃饱喝足的?安徒生、布莱尔、陈景润、邓稼先他们都是吃不饱,喝不足的“千里马”,但他们并没有因为“食不饱”而“力不足,而美不外见。”布莱尔曾经在英国火车站的长凳上睡过无数个夜晚。但丝毫没有磨灭他的才华,他最终还是当上了英国的首相,其才华众人可见。从杜甫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见他不但吃不饱,连睡觉都成问题了,但就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却以自己的横溢的才华,博得了“诗圣”的称号。孔明面对着扶不起的阿斗,照样干出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降姜维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大事。吓得司马懿见其塑像都急忙下令撤军。如果仅仅因为一个“吃不饱”就可以让其“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话,那我不得不说,这匹“千里马”的才美绝不会太深,要知道“金子总是会发光的。”随随便便就消去光芒的绝不是金子,至少不是纯金。

    我并不觉得韩愈说得有什么不对,但是我自己觉得,自己的命运是要靠自己去拼搏的,并不能一味地去靠别人。自己的幸福自己去找。“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己当自己的伯乐。

    求1篇作文 题目为入迷

    入迷与入门

    入迷是入门的良好条件,而入门是入迷的理想结果。

    要想入门,必须入迷。而入迷是兴趣所致,是建立在对该事物极大的兴趣之上的,若没有对该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那么学习、研究起来总不是心甘情愿的,这就仿佛背着一块大石头在艰难移动,效果往往不佳,哪里还谈得上“入门”。不是吗?现在一些做父母的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有的父母凭自己的爱好和片面的看法,无视子女的兴趣,硬是把顽皮的儿子拉去学钢琴,希望儿子长大成个“贝多芬”;把文静的女儿拉去学排球,梦想着女儿有朝一日成为“郎平第二”;还有的父母干脆大大方方请了个家教,让不到上学年龄的孩子既学洋文又学国文……后果怎样呢?那学琴的没副笑脸,那学球的直叫妈,那学洋文国文的过早成了“四只眼”,书呆子气十足……到头来呀,什么也学不好,反而使孩子对学这学那产生了厌倦情绪。然而有的家长能注重孩子的兴趣,并能正确地引导,结果往往能产生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全国小有名气的被称为“小书法家”的陈俊从小喜欢写字,对书法有特别的爱好。她的父母便根据她的这一兴趣,送她去拜师学书法。从此,她对书法更加感兴趣了,在老师的指点下,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手好字,并且不到上学年龄就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大奖,有的作品还送往国外展出。这样,小陈俊由一个书法迷开始步入书法之门。

    然而入迷的人未必入门。比如说现在有不少“武侠迷”、“球迷”、“歌迷”等等。“武侠迷”谈论的不是金庸书里头的大侠就是古龙书里的大师,幻想自己也有一身能飞檐走壁的轻功,但却不花时间去锻炼身体;“球迷”们吧,是场场比赛必看,进了球比喝了蜜还甜,却很少摸摸球踢几场的;再说“歌迷”吧,有不少听歌者无主见,今天“西北风”,明天“黄土坡”,迷得茶饭不思,巴不得一夜之间自己也变成“大歌星”,却不想想鲜花是要靠辛勤的汗水来浇灌的……这些入了迷的人,迷的是表面的东西,他们没有正确的目标,当然不可能真正地入门。假若这些“武侠迷”、“球迷”、“歌迷”们也能坚持不懈地用汗水去迷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汲取精华,排除糟粕,那也说不定会真正入门。

    总之,人迷与入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入迷未必入门,要入门必须入迷。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