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自我提升与评价答案
1.如何进行学生初中数学说题评价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
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2、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3、合作、探究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4、交流、评价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
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
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
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
2.如何提升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质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后,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学生而言,数学作业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的复习新知识,也能系统的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从数学教师角度来看,通过批改课后作业能更好的了解学生情况,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教学中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供参考依据.新课改以来,本人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以及向优秀教师的学习,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新课程标准颁布执行后,从课标、教材要求的出发点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就数学课后作业的处理做了以下的思考.一、量顾名思义,量指布置给学生数学作业的多少.布置作业时,要给学生科学的安排时间,使他们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按时完成.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布置.忌讳多,学生刚进初中时,第一次做数学作业,就完成不了,那么对部分学生来说会产生厌倦数学或惧怕数学,感觉到自身不是学数学的料,从这时起会滋生出一部分差生.其它年级也一样,量多会使学生惧怕数学,有的干脆瞎写或抄袭作业,那么学生的学习习惯就弄坏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对教学也会带来很大的负担,给学生也带来很大的负担.如我在带初二时和同学交流,发现他们当中有个别的会少写、漏写或瞎写.抄袭作业等,其原因是各科作业太多,忙不过来,但又不得不交作业,因而只好选择以上对策.后来我试着少布置作业,基本上留2至3道题,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但结果依旧没有什么变化,反而是糊弄作业的学生变得更多.后来和他们交流时,他们说别的学科作业依旧那么多,因为面临升级到初三,有的学科作业布置更多,这部分学生并因没有数学作业少而认真写,而是选择抄.这样在初一时还是中下等的学生,因为作业完成质量很差,到初二下学期时就变成了差生.所以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布置,使他们能按时完成,能感觉到写数学作业的比较轻松,能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成绩好的学生,量稍微多一点,如每次布置4题,基础弱的学生稍微少一点,如每次布置2题,不能一味的一样多,但也不能走极端,每天一道数学题或没有作业.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家里通过写作业的手段来回顾当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起到复习的作用.要求老师结合学生特点布置适当的作业.二、度指作业的难易程度.不能一味的求难,认为只有作好难题才能学好数学.要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布置,不能超出大纲的范围.如八年级所学的平方根,只要求分母中含一个算术平方根,对分母有理化不作要求,布置作业时,就要避免这一类题;不能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让差生去完成难题肯定是不现实的,其后果会与上者一样,对数学更不产生兴趣,加重对数学的厌烦,也能打击好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分类布置,基础好的学生主要布置知识点运用的题型,基础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巩固知识点的题型.我在初二开始,对班上几个基础很差同学采取分开布置作业,专门挑上课讲过、写过的基础题布置给他们写作业,这样做使他们反复作基本题来加强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数学易懂,避免他们去抄袭作业,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三、批指批改学生的作业.批改这一环节,讲究慢、细,不能只是批对或错,要从他们的作业中洞察学生的心理,随时注意他们学习数学的心态,及时纠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包括字迹、格式、书写等,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必要时,尤其是基础弱的学生,可以采取面对面的批改,当面纠正学生的过错,让他及时改正,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促使他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能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疏通和引导,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让其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对某一部分基础好、自觉性高的学生可以采取抽查的形式,以便将更多精力投到基础弱的学生身上,加强这类学生作业的辅导,提高他们的基础能力.我利用中午自习时间,单独找基础较差的学生面对面批改,这样的好处一是可以单独解决学生所存在的知识疑点,二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让其有兴趣学习,三是可以和学生交流心得,走到学生的内心里去,从其本身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四、讲指讲作业中大面积出现的问题.老师在改作业时,会碰到形形色色的各种问题,这时要记下大部分同学所犯的同类问题,如果是知识点不清楚或不理解(个别问题可以单独和学生交流),老师可以在上课前几分钟对该知识点进行重新讲解、答惑,这时要注意讲要点、讲重点,重点突出上节课的知识点的运用、理解等问题,必要时,可以找一节课时间,重新讲解该知识,并加强练习、训练.这一环节要注意要及时讲解到位,给学生。
3.孩子初中数学很差,怎样才能提高
v要回答这个似乎非常简单:把定理、公式都记住,勤思好问,多做几道题,不就行了。
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如:有的同学把书上的黑体字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可就是不会用;有的同学不重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死记结论,生搬硬套;有的同学眼高手低,“想”和“说”都没问题,一到“写”和“算”,就漏洞百出,错误连篇;有的同学懒得做题,觉得做题太辛苦,太枯燥,负担太重;也有的同学题做了不少,辅导书也看了不少,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有的同学复习不得力,学一段、丢一段。 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学习态度问题:有的同学在学习上态度暧昧,说不清楚是进取还是退缩,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维持还是改进,他们勤奋学习的决心经常动摇,投入学习的精力也非常有限,思维通常也是被动的、浅层的和粗放的,学习成绩也总是徘徊不前。
反之,有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强劲,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向同学、老师求教,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创造学习条件的能力。二是学习方法问题: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琢磨学习方法,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上课记笔记,下课写作业,机械应付,效果平平;有的同学今天试这种方法、明天试那种方法,“病急乱投医”,从不认真领会学习方法的实质,更不会将多种学习方法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环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多的同学对学习方法存在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比如,什么叫“会了”?是“听懂了”还是“能写了”,或者是“会讲了”?这种带有评价性的体验,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差异是非常大的,这种差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效果。
由此可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两大基石。这两大基石的形成又离不开平时的数学学习实践,下面就几个数学学习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谈一谈如何学好数学。
一、数学运算 运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初中阶段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都和运算有关,如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和解方程。
初中运算能力不过关,会直接影响高中数学的学习:从目前的数学评价来说,运算准确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运算屡屡出错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从个性品质上说,运算能力差的同学往往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眼高手低,从而阻碍了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从学生试卷的自我分析上看,会做而做错的题不在少数,且出错之处大部分是运算错误,并且是一些极其简单的小运算,如71-19=68,(3+3)2=81等,错误虽小,但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让一句“马虎”掩盖了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运算出错的具体原因,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面对复杂运算的时候,常常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情绪稳定,算理明确,过程合理,速度均匀,结果准确; ②要自信,争取一次做对;慢一点,想清楚再写;少心算,少跳步,草稿纸上也要写清楚。
二、数学基础知识 理解和记忆数学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什么是理解?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理解就是用自己的话去解释事物的意义,同一个数学概念,在不同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所以理解是个体对外部或内部信息进行主动的再加工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理解的标准是“准确”、“简单”和“全面”。
“准确”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简单”就是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全面”则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不重不漏。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表述;二是知识的引申及其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
★什么是记忆? 一般地说,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借助关键词或提示语尝试回忆的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记忆方法,比如,看到“抛物线”三个字,你就会想到:抛物线的定义是什么?标准方程是什么?抛物线有几个方面的性质?关于抛物线有哪些典型的数学问题?不妨先写下所想到的内容,再去查找、对照,这样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另外,在数学学习中,要把记忆和推理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三角函数一章中,所有的公式都是以三角函数定义和加法定理为基础的,如果能在记忆公式的同时,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就能有效地防止遗忘。 总之,分阶段地整理数学基础知识,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可以极大地促进数学的学习。
三、数学解题 学数学没有捷径可走,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1、如何保证数量? ① 选准一本与教材同步的辅导书或练习册。
② 做完一节的全部练习后,对照答案进行批改。千万别做一道对一道的答案,因为这样会造成思维中断和对答案的依赖心理;先易后难,遇到不会的题一定要先跳过去,以平稳的速度过一遍所有题目,先彻底解决会做的题;不会的题过多时,千万别急躁、泄气,其实你认为困难的题,对其他人来讲也是如此,只不过需要点时间和耐心;对于例题,有两种处理方式:“先做后看”与“先看后测”。
③选择有。
4.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对课堂教育有效性提出更高期许。
而初中数学作为其中一门主要学科,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为更高程度的数学教育打下好的基础。因此,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数学教学成功的一大关键。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分为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效率”这一概念,不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5656566仅是课堂效率,而且要重视实践效率的提升。
教师要提前确立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改善课堂进行方式,加强互动,突出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及时反馈课堂信息,促进课堂教学不断进步。同时,数学课程教学安排会对课堂效率产生一定影响。
而在学生方面,学生的智力并非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其他非智力因素才是营造课堂气氛的主要原因,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及对解决问题的热忱等,激励学生对数学产生热情才是进行数学课堂的关键。一、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实践性并存的学科,因此它既需要杰出的想象力又需要严谨的思维能力,对数学教师个人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
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保持传统教学理念和停滞不前的个人素质水平,将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特别当代,学校与社会大环境日新月异,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其知识储备越来越广,教学环境与之前相比产生相当大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促进个人教学能力提升,从而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教育。
但是目前仍有许多教师停留在过去的教学阶段,无法摆脱保守的、静止的教学观,认为学生只是课堂知识的接受者,对学生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强行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的灌输。同时通过大量课后习题巩固知识,整节数学课堂都呈现出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承受的状态。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服从型”的,缺乏思考和想象,以后数学学习中会遇到更大困难。新课程理念强调更多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
学习活动应该是由学生在已有学习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过程,并非单纯由教师带领。学习主体由学生构成,而教师只是帮助学生选择正确方向的保护者。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从以往单一的讲述者转变为参与者,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一步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众多数学教师想象中的理想课堂。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对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学理念的实际延伸,当教师树立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观念后,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有理念而无行动。
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演示更清晰明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情境化教学是数学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情境创设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情境创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实践中获得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在经历了观察、思考、计算、验证等环节之后,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得数学探究的乐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体验。另一种情境指竞争情境,主要利用初中生旺盛的胜负欲,如将学生分成小组或单人进行计时解题比赛或者编题比赛,在教师的引导下,这种竞争性的较量能够成为枯燥课堂学习中的调味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迅速审题、迅速答题的竞赛习惯。
但是创设情境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情境设计与课堂内容的统一性,情境是为课堂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丰富课堂结构而生硬地插入情境练习,情境化需要合理。二是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操作能力,能够对情境的真实与否产生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师在情境创设中需要选择那些在真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三是情境创设的整体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问题,使情境创设环节不显得突兀,既有利于教学内容展开,又能增强学生对完成新知识建构的自信心。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与课堂提问数学问题是贯穿整个数学课堂的关键线索,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问题的理解,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更清晰明了地同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从而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而有效的课堂提问离不开以下几点。(一)有针对性数学不像其他学科,答案是精确而唯一的,因此教师提问时必须清楚自己是为了什么而问,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并且有针对性地围绕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才。
5.怎样让自己的数学成绩提升
学好数学的经验
①数学,不要实际硬背,还要注重方法,平常做一道题要透彻的去理解过程,理解方法,还要多做练习题。最好准备个笔记本,把你自己认为掌握的不好的不熟练的知识记下来,多看看。把经常出错的地方记下来。
②重点的知识点要记得牢牢的,多做题,不要做太复杂的,不求答案,要深入的去理解题目,去明白题目要考察的知识,不要懒,不常做题是不会有效果的,你做的题多了,你就会见到题就知道要用哪些知识,怎么去思考
③对于自己难理解的,不懂的,可以找老师或则同学弄的明明白白的,准备个笔记本,把你认为自己不太会的不太懂的重要的知识记下来,常看
6.我初中数学不太好,现在上高一了,想提高数学成绩
要回答这个似乎非常简单:把定理、公式都记住,勤思好问,多做几道题,不就行了。
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如:有的同学把书上的黑体字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可就是不会用;有的同学不重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死记结论,生搬硬套;有的同学眼高手低,“想”和“说”都没问题,一到“写”和“算”,就漏洞百出,错误连篇;有的同学懒得做题,觉得做题太辛苦,太枯燥,负担太重;也有的同学题做了不少,辅导书也看了不少,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有的同学复习不得力,学一段、丢一段。 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学习态度问题:有的同学在学习上态度暧昧,说不清楚是进取还是退缩,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维持还是改进,他们勤奋学习的决心经常动摇,投入学习的精力也非常有限,思维通常也是被动的、浅层的和粗放的,学习成绩也总是徘徊不前。
反之,有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强劲,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向同学、老师求教,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创造学习条件的能力。二是学习方法问题: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琢磨学习方法,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上课记笔记,下课写作业,机械应付,效果平平;有的同学今天试这种方法、明天试那种方法,“病急乱投医”,从不认真领会学习方法的实质,更不会将多种学习方法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环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多的同学对学习方法存在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比如,什么叫“会了”?是“听懂了”还是“能写了”,或者是“会讲了”?这种带有评价性的体验,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差异是非常大的,这种差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效果。
由此可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两大基石。这两大基石的形成又离不开平时的数学学习实践,下面就几个数学学习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谈一谈如何学好数学。
一、数学运算 运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初中阶段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都和运算有关,如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和解方程。
初中运算能力不过关,会直接影响高中数学的学习:从目前的数学评价来说,运算准确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运算屡屡出错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从个性品质上说,运算能力差的同学往往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眼高手低,从而阻碍了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从学生试卷的自我分析上看,会做而做错的题不在少数,且出错之处大部分是运算错误,并且是一些极其简单的小运算,如71-19=68,(3+3)2=81等,错误虽小,但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让一句“马虎”掩盖了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运算出错的具体原因,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面对复杂运算的时候,常常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情绪稳定,算理明确,过程合理,速度均匀,结果准确; ②要自信,争取一次做对;慢一点,想清楚再写;少心算,少跳步,草稿纸上也要写清楚。
二、数学基础知识 理解和记忆数学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什么是理解?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理解就是用自己的话去解释事物的意义,同一个数学概念,在不同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所以理解是个体对外部或内部信息进行主动的再加工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理解的标准是“准确”、“简单”和“全面”。
“准确”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简单”就是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全面”则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不重不漏。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表述;二是知识的引申及其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
★什么是记忆? 一般地说,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借助关键词或提示语尝试回忆的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记忆方法,比如,看到“抛物线”三个字,你就会想到:抛物线的定义是什么?标准方程是什么?抛物线有几个方面的性质?关于抛物线有哪些典型的数学问题?不妨先写下所想到的内容,再去查找、对照,这样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另外,在数学学习中,要把记忆和推理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三角函数一章中,所有的公式都是以三角函数定义和加法定理为基础的,如果能在记忆公式的同时,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就能有效地防止遗忘。 总之,分阶段地整理数学基础知识,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可以极大地促进数学的学习。
三、数学解题 学数学没有捷径可走,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1、如何保证数量? ① 选准一本与教材同步的辅导书或练习册。
② 做完一节的全部练习后,对照答案进行批改。千万别做一道对一道的答案,因为这样会造成思维中断和对答案的依赖心理;先易后难,遇到不会的题一定要先跳过去,以平稳的速度过一遍所有题目,先彻底解决会做的题;不会的题过多时,千万别急躁、泄气,其实你认为困难的题,对其他人来讲也是如此,只不过需要点时间和耐心;对于例题,有两种处理方式:“先做后看”与“先看后测”。
③选择有。
7.如何提高自己的数学
1.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2.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师的特点,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4、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5、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6、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7、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 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8、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
9、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
因此要逐步夯实基础,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0、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不失时机地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
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11、要养成纠错订正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要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不自卑的心理品质,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从而提高自我评判能力。
12、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
如果固步自封,就会钻牛角尖,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13、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透彻明悟。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14、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5、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 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