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英国文学范文

    英国文学论文

    The term English literature refers to literature writte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ncluding literature composed in English by writers not necessarily from England; Joseph Conrad was Polish, Robert Burns was Scottish, James Joyce was Irish, Dylan Thomas was Welsh, Edgar Allan Poe was American, Salman Rushdie is Indian, V.S. Naipaul was born in Trinidad, Vladimir Nabokov was Russian. In other words, English literature is as diverse as the varieties and dialects of English spoken around the world. In academia, the term often labels departments and programmes practising English studies i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al systems. Despite the variety of authors of English literature, th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remain paramount throughout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This article primarily deals with literature from Britain written in English. For literature from specific English-speaking regions, consult the see also sec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page.Contents [hide]1 Old English2 Renaissance literature3 Early Modern period3.1 Elizabethan Era3.2 Jacobean literature3.3 Caroline and Cromwellian literature3.4 Restoration literature3.5 Augustan literature4 18th century5 Romanticism6 Victorian literature7 Modernism8 Post-modern literature9 Views of English literature10 See also11 External linksOld EnglishMain article: Anglo-Saxon literatureThe first works in English, written in Old English, appeared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the oldest surviving text is Cædmon's Hymn). The oral tradition was very strong in early British culture and most literary works were written to be performed. Epic poems were thus very popular and many, including Beowulf, have survived to the present day in the rich corpus of Anglo-Saxon literature that closely resemble today's Norwegian or, better yet, Icelandic. Much Anglo-Saxon verse in the extant manuscripts is probably a "milder" adaptation of the earlier Viking and German war poems from the continent. When such poetry was brought to England it was still being handed down orall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and the constant presence of alliterative verse, or consonant rhyme (today's newspaper headlines and marketing abundantly use this technique such as in Big is Better) helped the Anglo-Saxon peoples remember it. Such rhyme is a feature of Germanic languages and is opposed to vocalic or end-rhyme of Romance languages. But the first written literature dates to the early Christian monasteries founded by St. Augustine of Canterbury and his disciples and it is reasonable to believe that it was somehow adapted to suit to needs of Christian readers. Even without their crudest lines, Viking war poems still smell of blood feuds and their consonant rhymes sound like the smashing of swords under the gloomy northern sky: there is always a sense of imminent danger in the narratives. Sooner or later, all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 as Beowulf eventually dies at the hands of the monsters he spends the tale fighting. The feelings of Beowulf that nothing lasts, that youth and joy will turn to death and sorrow entered Christianity and were to dominate the future landscape of English fiction.Renaissance literatureMain article: English Renaissance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a printing press into England by William Caxton in 1476, vernacular literature flourished. The Reformation inspired the production of vernacular liturgy which led to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a lasting influence on literary English language. The poetry, drama, and prose produced under both Queen Elizabeth I and King James I constitute what is today labelled as Early modern (or Renaissance).Early Modern periodFurther information: Early Modern English and Early Modern BritainElizabethan EraMain article: Elizabethan literatureThe Elizabethan era saw a great flourishing of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drama.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had rediscovered th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theatre, and this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drama, which was then beginning to evolve apart from the old mystery and miracle plays of the Middle Ages. The Italians were particularly inspired by Seneca (a major tragic playwright and philosopher, the tutor of Nero) and Plautus (its comic clichés, especially that of the boasting soldier had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the Renaissance and after). However, the Italian tragedies embraced a principle contrary to Seneca's ethics: showing blood and violence on the stage. In Seneca's plays such scenes were only acted by the characters. But the English playwrights were intrigued by Italian model: a conspicuous community of 。

    本科英语文学类论文范文

    不知道你是要英文写的还是中文写的, 有中文的不知道是否符合你要求 浅论德拉布尔小说中知识女性的心灵困惑 论文摘要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创作多以知识女性为对象,描写她们在追求爱情、婚姻、事业中所遇到的困惑。

    本文对德拉布尔小说中知识女性的心灵困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其对于婚姻的困惑、对女性生活角色的困惑、对未来出路的困惑等。 美国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一书中指出:“在我们作为女人的生活现实和我们要努力去与之相符的那种角色之间,存在着奇怪的差异”,女性面临着“精神分裂症一般的人格分裂。”

    贝蒂·弗里丹认为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取悦夫君和不断重复的家务劳动成为扼杀女性生存质量的杀手,这种无限循环的生活使女性陷入个性的压抑之中,使女性的精神生活处于空白之中。 而生活于60年代的英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对贝蒂·弗里丹的这一说法十分赞同,她以敏锐的目光发现存在于女性生活中的问题,并以小说的形式向社会提出疑问:“我发现许多妇女正经历完全相同的过程,它令我惊奇:妇女的工作自由和生儿育女,使她们同时充当两个角色而精疲力竭。

    ”很显然,德拉布尔所说的女性的“精疲力竭”是指女性精神上的而不是身体上的疲倦感。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西方社会人文思想更加普及,女性在社会上享有了更多的权利,因此在政治、经济、教育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

    随着西方受教育的女性人数的增多,知识女性对于男权社会做了更大程度的反拨和对抗,同时也使知识女性的生存危机感更加突出,德拉布尔的小说正是在这一语境下诞生的,她致力于知识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的描写,努力地表现知识女性心灵中的隐秘和精神成长过程,描写她们在自我实现道路进行的种种尝试和尴尬处境,突出了这一群体在男权社会中感受的生存困惑。 尽管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知识女性已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她们的现状仍然是处于男权社会的阴影之下,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所面临的仍然是结婚、生子、料理家务和丧失独立人格成为丈夫的附属品的生存状态,这样的现实与她们曾经受过的完美教育、曾经有过的高尚理想有着巨大的落差。

    在简单苍白的日子里,知识女性心里涌动着对婚姻价值的困惑、对女性生活角色的困惑、对未来出路的困惑,而这些困惑构成了知识女性对前景的迷惘与不安,德拉布尔正是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之中,借助于自己对知识女性生活的熟悉,通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来表现这种困惑与不安,以完成对知识女性成长之路的探索。 一 对于婚姻的困惑 德拉布尔曾说过:“从自然性别而言,女性被禁止承担积极的角色,她们很少有自主权。”

    毕业于剑桥大学、曾有过婚变的德拉布尔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所造成的男女不平等使女性在婚姻中一定会处于弱势,而女性的生理特征更会使其在婚后陷入儿女缠身的境地,从而无法与男性抗争。 基于这一点,德拉布尔认为女性在婚姻中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所以女性不应当抱着盲目和不切实际的浪漫去幻想婚姻,而应当抱着清醒而理智的态度去对待婚姻。

    也因此,德拉布尔更关注处于婚姻的矛盾心理中的知识女性,并一直都把小说里的婚姻写得矛盾重重。 德拉布尔于1963年出版的第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夏日鸟笼》所反映的正是她本人在大学毕业后初涉人世的心态。

    德拉布尔本人曾说过:“我写第一部小说是因为我发现现实生活与读书生活之间大的差异……我想证明我感到突然失去的身份。”小说中的主人公萨拉毕业于牛津大学之后,面临着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抉择:结婚或者不结婚。

    她徘徊于“嫁个学究还是做个学究”的两难境地里。 萨拉是个理性的学者型的女子,所以她首先总结了自己身边的两类女性,并对她们的生活进行比对,这两类女性中的一类是萨拉已婚的姐姐路易丝和萨拉的同学吉尔;一类是未婚的历史教师达芙妮,而这两类人物的状况在萨拉的眼里都是不完美的:姐姐路易丝虽然嫁入富裕人家,得到了豪宅和华丽的服饰,但她一直生活在没有感情的婚姻里,成为丈夫的一个附属品或“家庭秘书”,爱情的缺失使路易丝只能靠隐秘的婚外恋来支撑自己的感情生活,但最终私情败露而被丈夫赶出家门,这让萨拉心里感到了婚姻的不可靠。

    而同学吉尔虽然经历了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浪漫恋情,但在实质性的婚姻到来之后,也最终因为丈夫的大男子主义而宣告破产。两个已婚女子的不幸给萨拉造成了心理上的恐慌,并使她对婚姻的本质产生了质疑。

    萨拉认为在称女性为“第二性”的社会环境里,女性在婚姻上一定是个劣败者,很难有美满幸福可言。 小说中不嫁人的历史教师达芙妮的生活同样不幸:她虽然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上的独立,但因相貌平平、反应迟钝、生活里没有一点激情,而倍受世人的白眼,致使萨拉每一次看到她,都会“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从达芙妮的经历上,萨拉看到的是女性跻身于知识群体里的障碍:“你不能当一个性感的教授,如果你是一个男人,博学多才又相貌出众,那无关紧要;如果你是一个女人,这就是一个过错。 ”所以。

    求一篇英美文学的英文论文 论某个名著的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

    AbstractThomas Hardy was a famous critical realistic writer at the turn of the 19th century in Engl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one of all his works. This novel describes a tragic life about one beautiful and pure girl after disgrace.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society environment, then begins to analysis of characters' personality and religion factors open out at that time. Tess's tragic life is caused by that society and it's the result of that time. Except this, it can't be separated from her own weakness in character, because she obviously has the dual nature of the society character---resistance and compromise. As a common person, Tess fought with the society helplessly. In the end, she turned out to be the sacrificial victim of society like all other things which disobey the morality and ethic.Key WordsTess's Tragedy;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Environment; Moral ethic; Character 摘 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伯家的苔丝》是他最为有影响力的一部巨著。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失身后悲惨的命运。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再从人物性格和当时的宗教原因着手,由此揭露出苔丝悲惨的命运是那个社会所造成的,是一个时代思想,传统,秩序的局限所造成的结果。除此之外,这与她自身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因为她对命运有着反抗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所以,作为普通人的苔丝与当时社会的抗争是无助的,最终会像所有一切与道德伦理相悖的事物一样,被沦为社会的牺牲品。 关键词苔丝的悲剧; 社会环境; 家庭环

    外国文学论文怎么写及范本赏析

    文学院的毕业论文,如果想要稳,就是拿个差不多的分,一般还是写比较的论文,就是几个有一定联系的作者或者作品或者意识流派等等的比较分析。这样的文章必定稳,至少过线是可以保证的,至于分数有多高就要看个人的角度还有文采了,这个可以向你导师好好请教。

    如果是想要出彩的话,还是专门研究一种事物的好,不过这个比较难。因为一般的专业领域都有人在研究,大学四年很难把某个领域的东西吃透,别的不说,就是这个作者的相关作品还有关于他的各种研究观点,你就很难完全领会掌握,更不要说在自己的论文中灵活运用了。所以这种题目一般来说做起来会很费功夫,然后还出不了彩,因为基本上你的观点都是别人研究过的了。不过呢,这种题目还可以走一种偏一点的路子,就是把另一学科的知识或另一种流派的观点拿来分析你定下来的那个作者或作品,就是剑走偏锋啦,这样的文章一般容易出彩,但是也容易出问题,就看你个人的驾驭了。

    下面以过来人的经验谈谈答辩哈,希望对你有用啊。

    一定要注意和指导老师保持良好的联系,指导老师一般只要你表现出认真诚恳,乖乖听话,就没问题的。如果答辩的时候遇到自己的指导老师那真是几辈子修的福分啊,因为即使有其他答辩老师故意刁难,你的指导老师都会帮你解围的,谁也不想自己指导的学生在别人面前丢人对吧,而且最后的分数还会超常的高噢。就算答辩时没遇到指导老师,也会出现答辩老师看在你指导老师的面子上放你一马的现象,所以那些分配到在院系位置威望高的指导老师的同学有福了。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向你们指导老师求救的话最好,就是你感觉这个是和作弊等火线没有关系的,就像他求救。越是严格的导师一般越是喜欢一个劲请教自己的学生。如果在答辩前,你的导师都不熟悉你,叫不出你的名字,你就惨了。告诉你,你的导师和你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同伙。他是你老大,你跟着他走,事事顺她的心,那么关键时刻你老大也不会丢下你不管的 。还有,你的东西做好以后,要仔细询问她,哪些地方是答辩老师会询问的,老师们询问的角度会是什么。他带过那么多届学生,如果你想答辩有一个不错的分数的话就好好向她请教吧。

    我们那时写论文,在动笔之前,我们就每一个都是拼命问该怎么做,几乎把每一段的段落分布都问出来了,然后再一稿二稿三稿的让导师过。所以最后我们写的东西都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思路来的哈哈哈……答辩就是这么回事╮(╯▽╰)╭

    英语论文写作

    你们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很少吗?我已经毕业2年了,反正当时我们学校连图书资料都没有。

    我写的是文学类的,不好写,找很多资料都不好找。你随便写个什么英国或者是美国的文学历史,就随便选个历史时期写,如果要求写长的,就选个作家多的时代写,反之亦然。

    想这样的材料铺天盖地的都是,网上学术论文网。我当时实在是找不到,到GOGLE的学术论文那里去搜索,要几块钱就可以得到一太堆的资料,我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全部下载,中文的看中的就自己翻译,变成自己论文所用的。

    有个英语语言论坛那里面有些英语专业的论文不多几篇了,但是包括了几个方面的,有时间你可以去参考下。原来我那个时候不想写了抄了一篇,不巧有人居然用了一篇和我一样的,被老师怀疑我是抄袭。

    我平时成绩不好,自己知道没什么实力,本科是混出来的。于是我就上网找了很多的学术论文和那篇我抄的,来个混合加工。

    结果蒙混过关了。呵呵。

    答辩得了个72分,我的要求几个就好。

    英国第一个从事散文写作的人

    冰心(1900—1999.2.28)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

    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

    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

    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

    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著作目录: 《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翻译书目: 《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1931,新月 《印度童话集》 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中青 《吉擅翅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1955,人文 《印度民间故事》 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上海少儿 《泰戈尔选集.诗集》 与石真合译,1958,人文 《泰戈尔剧作集》(4)1959,戏剧 《马亨德拉诗抄》(尼泊尔)与孙用合译,1965,作家 《燃灯者》(诗集)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著,1981,人文。

    推荐几本写英国的书!

    《汤姆·琼斯》“人物众多”是《汤姆·琼斯》的一个新的、极其重要的特征。《汤姆·琼斯》共写了四十九个人物,菲尔丁对一些主要人物的刻画是极其深刻的。他通过人物在社会关系、语言、行动和日常生活细节上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在菲尔丁所描绘的人物画廊里,人人性格鲜明,每个人无论从外表方面或在他们的行为语言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绝不雷同。他们多是既有高度概括性(共性),又有自己特征(个性)的典型。

    《基督山伯爵》《基督山伯爵》创作于1844年,于1848年改编成剧本,被誉为法兰西的“奥德修纪”。这个引人入胜、情节跌宕的传奇故事,最早是由经济学教授蒋学模从英文转译成中文的,取名《基督山恩仇记》。尔后,又有几位译者从法文原著直译为《基督山伯爵》,总印数已逾百万册,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欧洲文学作品之一,至今畅销不衰。阿兰•德果回忆他11岁切除盲肠后,发现这部小说的情形:“我父亲送给我全书六卷,我每天吞咽一卷,终生留下深刻印象。”这部小说的情节主线取材于巴黎警察局档案保管员邦舍的《回忆录》,而作品中的“基督山伯爵”形象,早在与年轻的波拿巴亲王一同漫游意大利时,便浮现在大仲马脑海中了。后来,大仲马与马盖合作写成这部不朽之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