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对曾参的评语

    1.孔子对曾参的评价

    孔子对曾参的评价是“参也鲁”。

    这条见载于《论语·先进篇》的评语,是孔子对曾参的唯一评语。“参也鲁”中的“鲁”并不是迟钝,而是憨拙和沉寂。

    孔子对曾子是非常喜欢的,他认为曾子虽然天资不高,却非常努力;曾子虽没有许多言论,但他却在自己的德行上很用功。 被孔子看重的可能就是这个“鲁”,也就是曾子的憨拙和沉寂,即所谓发之不足,守之有余。

    也正因为这个性格或者个性,孔子才将自己的思想核心,也就是孔门心法,传给了曾子一人。 孔子把自己晚年关于孝道的许多思想传授给了曾子,经过整理,重要的儒家经典《孝经》问世了。

    扩展资料: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

    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

    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参考资料链接: 百度百科-曾子 百度百科-孔子。

    2.根据你对曾子的了解对曾子其人作出评价

    曾子(前505~前432)春秋末年鲁国人。

    名参,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虐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

    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子杀猪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

    孩子信以为真,一边欢天喜地地跑回家,一边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

    他靠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想像着猪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傍晚,孩子远远地看见了妈妈回来了,他一边三步作两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快杀猪油,我都快要馋死了。”

    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于工作杀猪呢?” 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曾子闻声而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话没说。

    转身就回到屋子里。过一会儿,他举着菜刀出来了,曾子的妻子吓坏了,因为曾子一向对孩子非常严厉,以为他要教训孩子,连忙把孩子搂在怀里。

    哪知曾子却径直奔向猪圈。 妻子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杀猪”。

    妻子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呢?” 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 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 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代人所尊敬。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第一章。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

    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著讲著,他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

    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 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只有陈祎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的说:“明白了。”

    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出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

    3.【对孔子的评价200至500】

    孔子像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简介孔子历史记载成就政治生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孔子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美学思想近世发展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家世家谱孔子家世孔子家谱生平年表高足弟子孔子作品关于论语孔子谥号孔子身高孔子饮食孔子学院个人影响文化遗产孔庙介绍孔子名言孔子文化旅游图片欣赏孔子简介 孔子 历史记载 成就政治生涯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孔子的思想体系 政治思想 经济思想 教育思想 美学思想近世发展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家世家谱 孔子家世 孔子家谱生平年表高足弟子孔子作品关于论语孔子谥号孔子身高孔子饮食孔子学院个人影响文化遗产孔庙介绍孔子名言孔子文化旅游图片欣赏展开 编辑本段孔子简介孔子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历史记载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 孔子全身画像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成就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渊等.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弟子.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像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

    4.【不是嗟来之食】中曾子对这件事是怎样评价的,你是否赞同曾子的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正方观点: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那饥饿的人之所以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为黔敖一副傲气,视穷人为猪狗,他的施舍带有侮辱性。中国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

    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要脸,树要皮……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在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

    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反方观点: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黔敖与他素不相识,不知道他尊姓大名。说::“嗟!来食!”,没有不当之处。

    难道还得说“老爷,请用膳”之类?且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骨气固然重要,但若失去生命,又何谈骨气呢?在现实生活中,生命是很宝贵的财富,一旦自己的生命都不能保全了,那么还有许许多多的事业又如何去完成呢?所以应该视情况而定,灵活应变决定取舍。

    当年韩信如果受不了胯下之辱,怎么有后来名振天下的淮阴候呢?司马迁如果受不了宫刑之辱,怎么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呢?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在呼唤诚信的今天,你如何评价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出自《论语·学而》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参,字子舆。

    “ 省”,视,反省。 “谋”,策划,出谋献计。

    “忠”,忠诚。 “交”,交往,合作。

    “信”,诚信。 “传”,老师所授。

    “习”,温习,练习。 此章的大意是: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这样,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不卑不屈的人格,成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负责的人!人们无法要求他人,君子都是反求诸己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