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自我和他人评价

    1.对待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关系

    别人的评价永远是别人的评价,他们站在自己的视角上,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评价你的所作所为。这种评价的价值仅仅是参考!

    自我评价才是真实的评价,只有自己才知道需要的是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有些人重名,认为名声最重要。如果你做的事情轻看功名,他就会说你这不对那不对。

    有些人重利,认为利益最重要。如果你做的事情轻看利益,他就会说你这不对哪不对。

    有些人重义,认为义气最重要,如果你做的事情忽略义气,他就会说你这不对哪不对。

    所以你不要用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那样你会迷失自己,就像邯郸学步一样,不知道自己走的对还是错,甚至忘记自己到底该怎么走了。

    日三省吾身,在睡觉的时候,没人的时候客观的审视一下自己,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修正自己,不被别人的评价左右。

    2.介绍自己与评价别人的作文

    坦诚开放自己的心扉

    现实生活中,评价别人是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能否正确地评价别人,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也是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展示.有时漫不经心,脱口而出;有时深思熟虑,有板有眼;有时超然洒脱,口若悬河……我们的思想动机,我们的是非标准,我们的好恶倾向,乃至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就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因此,评价别人如同一面镜子,看起来,映照的是别人的模样,实际上显示出我们自己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就应该坦诚开放自己的心扉,正确评论别人.

    如果我们能够坦诚开放自己的心扉,正确地评价一个人,别人就会认为我们是一个正直的人;如果我们的评价有独到之处,别人会从心里佩服我们.但是,如果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很肤浅、很片面,别人就会认为我们学识平庸;如果我们把好的说成不好的,或者把别人的小缺点说成大缺点,别人就会认为我们是出于私心故意贬低或中伤别人,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我们把坏的说成好的,把明显的缺陷当成成绩来表扬,别人就会认为我们是阿谀奉承之徒,或者是接受了人家的好处而有意进行庇护.

    3.【《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作文】

    《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往往由于生活空间所限,人们对于一些认识都是片面的、甚至是负面的,人们看不到一些东西,就像看不到遥远的宇宙一样,所见的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心中的意象.对于我们所处的境地,我们也同样是熟稔而陌生的,熟稔是因为交往和接触,陌生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跳出这个圈子来真正认识它.一旦当我们以更广远的视角来审视它的时候,会发觉它是那么地幼稚可笑,或者也可能是伟大崇高.人所不能认识的确乎还有一样,不是别的,就是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可谓少矣,在镜子里我们看到的是反像,在照片里我们看到的是虚像,在耳朵里我们听到的是内耳的声音,在内心里我们看到的是灵魂的印象.人的真实影像存在于别人的眼里,存在于别人的评价中.我们常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即可以从别人的看法中看到自己,就像在水里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一样.而且这个影子是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是别人眼中的真实.而人自己呢?几乎不能看清自己,因为自己就是自己,成为不了别人,自己的任何言行只代表自己,只为自己而行动,只听从自己大脑的指挥,自己看不到别人眼中的自己.自己就是那座“山”.这样的现象还是很多的,就像骑驴找驴一般的人也是有的,我们不能认清自己的优缺点,不敢正视或去改正,这跟看不到也是一样的.而真正有自我意识的人,会从别人那里读出自己,并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比如我们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的人往往不能看到自己的这些问题,他们需要用镜子来照见自己.最明显的就是用普通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外貌,这也是相当有用的.有人因为贪玩,弄得满头大汗,淋漓不止,而且脸上都是“黑杠杠”的痕迹,加上原来的“发型”,就显得狼狈不堪,这个时候说多少遍形象问题都不及拿一个镜子让他去照,面对这些不入目的样子,他也会有所醒悟吧.再比如随口骂人的学生,当你问他怎么回事为什么骂人时,他会毫无羞涩和怯意地说:“我没骂人啊!”而事实上,所有人都听到了他的脏话.或许他并不真想骂人,或许他觉得这些事不必要,或许他骂完之后就忘了,因为在他的脑海里没放这个.作为口头禅的内容,它可以说是已倾注了很多信息和时间,这样的人往往自称什么作业都要负责完成,结果什么都没做.当他陶醉时,他会忘了该记什么,当他兴奋时,他会忘乎所以地站起来.他不知道,他说的那些话就像他的呼吸一样随便自然,也像呼吸那样成为他的不可缺少,再后就是脱口而出,不知不觉.他的镜子在哪里?在同学老师的评价中,在他们的眼光中,在他们的疏远中.或许录下来让他自己听效果会来得更好.另外像一些好“欺压”同学的“无赖”,虽然同学们因惧怕他而不敢与之相抗,其自我感觉会很不错,但在同学们的愤怒、鄙视中他会失去朋友、同学的友情.这样的孩子并非不想学好,但他缺乏对自己的清晰、深刻的认识,如果走出这座“山”,再来看看“庐山”的真面目,让他对自己这种令人反感的言行也感到反感,那么他就会去努力控制和改正了.行为后进生如此,优秀生也同样如此,只是他们看到的是更为广阔的天地,更为斗志昂扬的生活,更为积极向上的人生.。

    自我和他人评价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