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书本评语

    1.急需15篇书本评价

    书评:《我们的情怀,我们的情境:民族的与普世的》 温厉 我们在冲突中封闭,我们在冲突中开放,我们在冲突中矜持,我们在冲突中对话,我们在……“我们是谁?”罗蒂这样问,以终结一个“我们是什么?”的“传统”。

    “德性之传统”如何?麦金泰尔如是探究──即便此“传统”在“我们是谁?”的笼罩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如何抒发我们的情怀,蒙培元先生的《心灵超越与境界》一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

    在中西哲学的冲突中,我们或封闭,或开放,或矜持,或对话,而开放与对话,则成为时代的主题。前人于此已作过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冯友兰先生的“境界”说,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心”论。

    然以“境界”为“‘意义’的‘觉解’”,以“道德心”为“创生的实体”,所谓“意义”、所谓“实体”,是什么?“意义”是否是西方近代逻辑分析哲学的“意义”?“实体”是否是康德实体论的“实体”?或不尽然。这种中西哲学“相互阐明”的范式似乎已发挥无余蕴矣,也许该回过头来,冷静想想,“传统”留给“我们”什么? 以心灵哲学为情感哲学,以超越为心灵的自我超越实即情感的提升与超越,以境界为“心境”实即“情境”,这些提法本身就富有极大的挑战性。

    所谓“挑战性”,自然是指对以西方哲学来解释“心灵”、“情感”与“境界”在中国哲学中的意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的挑战。而作者本人对或重心“情”或主心“智”、或谈“境界”或论“实体”这样的中西哲学的义理架构上的重大区别的深切感触,也颇发人深思。

    情感是心灵存在──也就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情感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所臻的境界是人的“终极关怀”的落实的重要途径,是本书在对中国哲学的诠释中所提供给我们的重要论题。 就儒、释、道三方面分开来讲,情感之所主有道德情感、自然情感与宗教情感之异,所开之境界又有道德境界、审美境界与宗教境界之别,但以心灵的“整体性”特征,中国哲学并没有分化出相应的德性主体、审美主体、社会政治主体与认知主体。

    在情感与境界上所表现的儒、释、道三方面的差别又不是绝对的,“真”、“善”、“美”合一是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对“真”、“善”、“美”的情感追求展现在儒、释、道三教的最高境界中,就是“天”与“人”、“道”与“心”、“佛”与“我”的浑融一体,于人的有限存在中实现超越。

    这是心灵自我的纵向超越,与以横向超越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哲学有很大的区别。 由自我超越而开境界,离不开心灵之实践,故中国哲学重修养功夫与方法。

    自我超越的根本方法表现为“体验与直觉”。“直觉”如其为“知”,是心灵的直接的、整体的自我直觉或直观。

    “体验”毋宁说是“情感体验”,表现为即经验而超经验、即情感而超情感的身心的自我体验。直觉与体验一起成为达成形而上的超越境界的重要手段。

    直觉与体验的相辅相成,再次说明中国心灵哲学的整体性特征,即“知”、“情”的统一,讲“知”讲“认识”,不能脱离开人的情感体验。 就儒学讲,“情感”(以“道德情感”为主)与“理性”(以“道德理性”为主)的关系始终是其核心议题。

    情感与理性的对立、分裂,是西方哲学的主流,而强调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始终是儒家哲学的中心。表现在各个时期又有其差别:在先秦,以情感为理性的心理基础;在程朱理学,以情感为理性的体现;在心学,以情感即是理性。

    因此,儒家的道德哲学从根本上讲,就是“性情”之学。由“性情”而开“性理”,“性理”与“理性”,是中西哲学的差异的另一体现。

    当然,这不是说由“性情”所体现的“性理”,不具有理性精神,而是说情感本身是可以理性化的,或“本具”理性精神。这与西方由“知性”或“智性”而开“理性”的传统绝然不同。

    “性情”、“性理”的超越依据是“天”,“天”非实体,而是“自然”,是有目的(所谓“无目的的目的”)的“自然”。“自然目的”的集中体现是人之“性情”。

    故儒家哲学其本体论、境界论的最终归结是“天人合一”。由《易》肇其端,由孔子、孟子、《中庸》与《乐记》之“仁”、“诚”、“乐”的境界的开出而成其统,由新儒学(即理学)之形而上的义理架构而毕其功。

    “情感”与“自然”,同样成为道家(包括玄学)的核心议题。儒家的自然目的论思想,在道家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就是宇宙自然的生命意义,这也是实现人的自由的超越依据。

    一般以为,道家主“无情”,实则他们所拒斥的只是情感中的道德内涵,而提倡“自然”的真情实感,这充分反映在道家的生命请调与审美情趣中。由“自然心”的“真性情”而达成“道”的自由境界,既是一种精神解脱,同时富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老子之由“虚”、“静”而至“朴”,庄子之由“心斋”、“坐忘”而至“逍遥”,王弼之由“得意忘言”而“体无”,郭象之由明“性分”而臻“玄冥之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自由之境所赋予人的现实生命存在的尊严。 “情感”与“自然”是“我们”的(民族的)“心灵”的(普世的)主题,是我们。

    2.小学生评价手册家长评语怎么写

    学生手册是学生一学期在学校学习、生活等情况的记录和反映,是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档案”。

    学生各科考试成绩,教师的操行评语,家长看后的态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让小学生手册在教育评价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传统小学生手册评价的弊端传统小学生手册评价以语文、数学学科为主要评价对象,以单一的纸笔考试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以教师单方面的评语填写小学生手册。评价体系不科学,片面地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过于注重重点学科的纸笔测验,过多地关注书本知识和死记硬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发现式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侧重智育评价,忽视对德育、科学、体育、美育等的综合评价;只关注学业考试成绩,缺乏对学习过程、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评价范围狭窄、评价者单一,忽视家长、同学、学生互评和自评,放弃了综合合力在学生成长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必然影响学生学习得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因此,改革传统的小学生手册的评价形式和内容势在必行。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将引导学生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书本评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