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评语
1.去大理旅游的人,是怎么评价那个地方的
大理很小,小到只是西南边陲的一座小镇。大理很大,他让人心旷神怡,心境变得安宁祥和,在洱海边璀璨的星空下接吻,你会感觉一股暖流涌入你的心头,一路向西去大理,不需要什么理由。大理究竟多多好,看看去那边旅游的人是怎么评价大理的吧。观音塘又名大王庵,位于大理古城南,上末村,因清代曾设汛溏,故又称观音塘。观音塘是大理市佛教协会驻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会,人们不仅朝拜观音,而且还开展各种文艺活动。观音塘是大理市佛教协会驻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会,人们不仅朝拜观音,而且还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将宗教、文化、集市贸易融为一体。
相传,汉时官兵进犯大理,观音大士化作一老妇,用草索背着一块大石头在路上与敌兵相遇,入侵兵看见了,觉得非常惊讶,心想:这里的老妇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力气,更何况是青壮年呢?于是,敌兵不敢再犯,鸣金收兵。这就是著名的“负石阻兵”的传说。后人为了纪念观音保境安民,便在大石上建了一座观音阁,阁内供奉观音像,继而扩建为观音塘。
路上随时都可以停下来,每一处都是景,像画一样,真的超级好看,骑车的话,因为最近在修路,可以骑一段环岛路一段公路,我觉得公路也蛮爽的,反正我骑的时候路上人和车都挺少,特别嗨,千万千万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果到了大理,其实大理古镇还是值得一去的,晚上比较好,比丽江古城小,主干道就直路一条,不过吃的什么都大同小异。
提到大理的时候,通常也会提到丽江。但是我更喜欢大理的理由是,虽然都是开发了很久的旅游古镇,但大理给人的感觉更平和一些,更“接地气”。也许是因为大理古城比丽江古城大,在丽江古城里散步时,基本上路边不是客栈就是酒吧,或是各种小店,而贩卖的东西基本在国内任何一个古镇都能见到,偶尔有几家住在古城里,又没开客栈的居民,也把家里做成饭馆招呼游客了。而大理古城最繁华的都集中在其中的几条街,古城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一直住在里面的居民,给人一种舒服、放松的感觉。所以到了大理,古城绝对是不得不去的地方。这里有热闹的酒吧街,也有安静的小角落;有美味的白族小吃,还有各种让人无法忘记味道的神奇植物。吹肝是大理鹤庆地方的人喜爱的一道菜肴,光看做法就够引人入胜的了:“将新鲜猪肝用插入的麦竿儿吹胀到最大,然后撤掉麦竿儿,把辣子面、花椒面、切细的香葱和着乾酒,往猪肝气孔通道里填塞,直到填塞得差不多后,在外面涂上一些精盐,用根细麻绳子,将那个展翅欲飞,有些像雄鸡似的吹猪肝,挂在屋檐下面,经过冬天风霜的吹打,到要吃的时候,只要在水里煮上几分钟或蒸熟,做成拼盘凉拌,用上鹤庆特制的漆醋或者炖梅,或者杨梅酱,加进上好的芫荽、辣姜、蒜瓣、辣椒粉、胡椒粉……”腌制经风的吹肝本身就带有酱香和发酵的酸香,再加上这样的酱料,还能有差吗?不过这个东西似乎不那么家常,总要赶巧才能吃上。猪酐酢是一种荤腌制品,并不是用猪肝,而是用猪肋骨,撒上盐加上当地出产的花椒面、辣椒面、老姜丝、白酒、草果、八角、茴香籽等,放到瓦罐里腌制而成。吃的时候用没有沾过油水的筷子夹出来,放到饭甑子上蒸了吃,可以作调料炒菜炒肉煮鱼吃,也可以单吃下饭。无论是炒、炸、溜、煮都是香气袭人,辣香四溢。
2.听说去大理定居很合适,很了解大理,在大理居住的朋友,对大理各
大理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且大理风景优美,四季如春,空气质量也很好,也是众人向往的田园之地。大理州气候属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点显著,干湿季节分明,大部份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大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州风景名胜旅游点区达130多处,佛教圣地鸡足山、道教名山巍宝山、石窟瑰宝石宝山和高原明珠洱海,苍山洱海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山自然与南诏文化遗存”是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
大理古为“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现为云南省规划建设的滇西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滇西物流中心。
扩展资料: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据文献记载,4世纪白族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许多氏族部落,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
大理州有13个世居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等民族。有8个人口较少民族,分别是傈僳、苗、傣、阿昌、壮、藏、布朗、拉祜等民族。
参考资料来源:大理自治州政府——总体概况
3.谁帮我找点关于保护洱海,爱我家园,手抄报有关的材料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 云南大理,一个令人向往的神奇之地,苍山银装素裹,洱海碧波荡漾,蝴蝶泉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五朵金花的故事在记忆中不时闪现…… 12月初,记者随中国环境记协组织的“中国环境城乡行——云南行”新闻采访团来到这片如诗如画、充满美丽传说的土地,领略了大理各族人民为保护治理洱海所做的巨大努力,洱海正重新展现“高原明珠”的亮丽风采。
扼制蓝藻肆虐 打响“洱海保卫战”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静静的洱海依偎在苍山的怀抱。初冬的阳光撒在一碧万顷清风徐徐的湖面,干净透明的水体一眼可看到三四米深处。
湖面野鸭畅游,白鹭翩跹,远处片片渔舟依稀可见……泛舟洱海上,一种“船在碧波漂,人在画中游”的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看着眼前的美景,初到洱海的人绝不会想到“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的洱海,曾一度遭受蓝藻侵袭。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流域农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磷、氮等化肥大量使用以及周边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各种生活及工业污水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1996年,洱海暴发蓝藻,湖水透明度从4米骤跌至0.5米。
2003年,洱海再次大规模暴发蓝藻,水质下降到Ⅳ类。 洱海两次蓝藻暴发,唤起了大理各族儿女深深的忧虑和思考。
一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母亲湖”的“洱海保卫战”从此拉开帷幕。通过“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源、行政问责、全民参与”的综合治理,洱海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2004年以来,洱海水质连续5年持续得到改善并总体保持Ⅲ类,2009年3、4月还达到了Ⅱ类,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大理白族自治州环保局局长李琼杰说。
2008年12月初,环保部在大理召开了洱海保护经验交流会,洱海被誉为城市近郊保护最好的湖泊之一。在今年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洱海保护治理模式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洱海保护治理的成功,为中国湖泊保护治理提供了经验。
降低污染负荷 建设“一河两江”生态湿地 12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大理市上关镇沙坪湾的罗时江河口湿地,一道靓丽的生态湿地风景展现眼前: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木头构筑的观景平台,岸上高大树林与绿草高低错落,湿地中各种水生植物交相辉映…… “几年前,这里还是罗时江下段杂草丛生的河口,又脏又乱。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这里进行了恢复重建。
如今,水清了、景色美了,来的游人也多了,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上关镇东沙坪西闸尾村村民杜子钧说。
“罗时江是洱海重要补给水源之一,占洱海来水量的13%。由于流域村落集中、人口较多、面源污染突出,罗时江水质最差时达到劣Ⅴ类,严重影响洱海水质。”
上关镇副镇长杨红元说,为保护洱海生态环境,大理投资5965万元恢复重建罗时江入湖河口湿地,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800万元。湿地的恢复重建对于拦截罗时江径流所携带的氮、磷,降低洱海的污染负荷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针对洱海北部“一河两江”(罗时江、弥苴河、永安江)入湖水量占洱海入湖水量的70%、污染负荷占65%的现状,大理启动实施了“一河两江”生态湿地建设,计划投资2.7亿元,在“一河两江”流域规划建设生态湿地3400亩。同时,还将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000万元,在喜洲、双廊、上关、周城等集镇建污水收集处理厂,并开展小型焚烧设施、农户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
此外,还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湿地旅游发展,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减少面源污染 发展生态种植业养殖业 湖水如玉,绿树成荫,白墙灰砖的白族民居依山傍水,公路两旁田地里,绿色的蚕豆苗郁郁葱葱……从千里冰封的北京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满眼都是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
洱源,因洱海发源于此而得名,有弥苴河等7条河流入洱海,还有海西海、茈碧湖等5个大小湖泊,流域径流量达7亿立方米。“洱源的水治理情况,直接关系洱海保护的成败。”
洱源县副县长马利生说。 洱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耕地面积43万多亩。
马利生说:“大蒜是洱源的特色蔬菜,经济效益好,但用的化肥也多,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洱海,形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为了保护洱海,洱源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少种大蒜,多种蚕豆。
为减少化肥使用量,洱源县以邓川镇、右所镇为主,开展测土配方、平衡施肥,降低氮、磷化肥亩用量超过15%,并在水稻、大蒜等作物种植上推广缓释肥。洱源县还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有机肥,开展生态稻米和优质无公害特色蔬菜种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减轻洱海农业面源污染,确保洱海入湖水质,起到了良好效果。 洱源水草丰沃,是有名的“乳牛之乡”。
截至11月底,全县乳牛存栏达7万多头,还有大量生猪、黄牛和家禽等。为了解决人畜粪便的处理,避免形成面源污染,马利生说:“在乳牛养殖集中的洱海流域6个镇乡,我们采用政府主导,国家、企业、集体、农户联合投资方式,投资1610多万元建成6座人畜粪便处理太阳能中温沼气站,为800多户农民提供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