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叙事的文章稿件

    1.找一篇叙事类文章

    记叙类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该文能否以情动人,“感人”是这类文章的生命。

    但是我们着眼点不是如何用“情”去感动别人,而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完完整整地告诉别人。结果,即使题材很好,但文章仍写得平平淡淡。

    记叙类文章要想写得感人,关键有两点:(1)感悟积累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事;(2)写好“感动点”。 一、感悟积累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事 我们都是凡人,一生中很少遇到有关生死抉择、灵魂拷问的大事。

    面对“三点一线”的生活,不少同学总是苦苦的询问:我们的生活这样平常,有什么感人的事迹可写呢?其实,平凡的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凡人身上也有感人的行为,关键是你能否用心灵去仔细感受。

    当代学生受时代大潮的影响以及是独生子女的特殊现状,他们敏感的心灵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浅显地感受生活。不少同学知道自己的生日,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凡事为自己考虑的多,为别人考虑的少。

    正是把心灵囿于“自我”的小圈子,因而忽略了生活中许多感人的事。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在车站临别给儿子买橘子,这是一件看来很平常的小事,可是却让作者感动得泪水涟涟,为什么呢?抛开个人的小圈子,从父亲的角度试想一下,他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如意的事情,可是却把它抛在一边,为远行的儿子送行,并且想得那么周到——为“我”买橘子。

    他那么大岁数,身体又胖,长袍马褂的,月台又高,爬上爬下多不容易,可是为了孩子,他那样费力地做了,这就是作为父亲的无私的爱啊。想到这一切,你的内心能不感动吗? 如果你从别人的角度体味一下,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原来隐藏着那么多感人的东西,那么多可写入作文的东西。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父母每天那忙碌的身影,是否注意到他们那疲惫憔悴的眼神。寒夜苦读,那一声提醒你早点休息的话语是否让你心动?那一杯热茶是否给你孤军奋战的心灵增添了暖意?《项脊轩志》中母亲深夜以指扣门的询问:“儿寒乎?欲食乎?”不也让作者感动不已吗? 生活是平淡的,但是如果你用心去体味,就会发现平淡的生活中蕴藏着无数朴素的真理,无数感人的事迹。

    只要我们注意培养自己敏感的心灵,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并且养成随时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形成文字的习惯,你就能更深切地体验人生的滋味。有了这样的训练,我发现我的学生不再对父母周末送衣送饭熟视无睹,不再在家信中仅仅要钱,他们学会了体谅别人,关心别人。

    要想感动别人,你首先必须感动自己。有了这样浓浓的深情,怎么会没有素材可写,怎么会写得不感人呢?我们班不少同学下笔写文时,常常禁不住哭了,这正是由于平时注意感情积累,此时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的结果。

    二、写好“感动点” 有了让人感动的素材,这只是写好记叙类文章的第一步,写好这类文章的另一步就是写好文章的“感动点”。所谓“感动点”,就是在事情叙述到感人处时,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细细写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写出一个精彩的片段来。

    《背影》中写父亲上下月台,写得多么细腻!一下,一上,再一下,一上,不厌其烦地写。特别是爬“那边月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倾斜,显出努力的样子”写得多么细!这些精彩的片段就是文章的“感动点”。

    我们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在这种地方写得不细,感人的事情写得不感人。要改掉这种毛病,就要意识到“感动点”是全文的重点所在,是文章成败的关键。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多从他人角度感受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在写作时养成步步“逼问”写好“感动点”的习惯,你将终生受用无穷。

    叙事,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事情发生、发展、结果全过程记叙下来,我们读着可以感受事情的经过,领悟生活的道理等。母亲与麻雀小时候,我最爱去磨坊帮母亲干活。

    磨坊在我家大院的西南角,有朝阳的一门一窗,说是门窗,其实是门洞和没有窗架的窗口而已。这磨是我妈的磨,是我外公给我妈的唯一的陪嫁。

    有一次,磨谷子时,母亲告诉我,外公最疼她了,虽然家里很穷,可怕她受气,给她买了这磨。外公说,农村人吃饭少不了磨,免得没磨到处低三下四地求人,因此,他狠狠心,东借西借,凑了一笔钱,给母亲买了这磨。

    村里有借磨的人只要打个招呼就行,母亲从来不收半文钱。所以,人人都说我母亲人缘好,心地善良。

    十月的一天下午,我跟母亲去磨荞麦面。母亲边走边问我 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不知道 我回答说 明天是十月十日 你的生日 妈给你做荞麦糕吃 这几年穷得生日也没给你过过 你已经6岁了 这次好好热闹热闹 我高兴地跳起来,差一点把母亲牵着的毛驴惊跑。

    我嘴里高一声、低一声哼着歌,帮助母亲干这干那。半袋子荞麦快要磨完时,突然从磨坊的门里飞进来一只麻雀,紧跟着又飞进来一只鹞子,追赶那只麻雀。

    麻雀和鹞子飞来飞去,弄得满屋都是面,母亲急得拿起笤帚乱打,可还是无济于事。我站在一旁呆呆地看。

    最后,那无路可逃的麻雀钻进了母亲的袖子。

    2.找一篇叙事类文章

    记叙类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该文能否以情动人,“感人”是这类文章的生命。

    但是我们着眼点不是如何用“情”去感动别人,而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完完整整地告诉别人。结果,即使题材很好,但文章仍写得平平淡淡。

    记叙类文章要想写得感人,关键有两点:(1)感悟积累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事;(2)写好“感动点”。 一、感悟积累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事 我们都是凡人,一生中很少遇到有关生死抉择、灵魂拷问的大事。

    面对“三点一线”的生活,不少同学总是苦苦的询问:我们的生活这样平常,有什么感人的事迹可写呢?其实,平凡的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凡人身上也有感人的行为,关键是你能否用心灵去仔细感受。

    当代学生受时代大潮的影响以及是独生子女的特殊现状,他们敏感的心灵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浅显地感受生活。不少同学知道自己的生日,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凡事为自己考虑的多,为别人考虑的少。

    正是把心灵囿于“自我”的小圈子,因而忽略了生活中许多感人的事。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在车站临别给儿子买橘子,这是一件看来很平常的小事,可是却让作者感动得泪水涟涟,为什么呢?抛开个人的小圈子,从父亲的角度试想一下,他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如意的事情,可是却把它抛在一边,为远行的儿子送行,并且想得那么周到——为“我”买橘子。

    他那么大岁数,身体又胖,长袍马褂的,月台又高,爬上爬下多不容易,可是为了孩子,他那样费力地做了,这就是作为父亲的无私的爱啊。想到这一切,你的内心能不感动吗? 如果你从别人的角度体味一下,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原来隐藏着那么多感人的东西,那么多可写入作文的东西。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父母每天那忙碌的身影,是否注意到他们那疲惫憔悴的眼神。寒夜苦读,那一声提醒你早点休息的话语是否让你心动?那一杯热茶是否给你孤军奋战的心灵增添了暖意?《项脊轩志》中母亲深夜以指扣门的询问:“儿寒乎?欲食乎?”不也让作者感动不已吗? 生活是平淡的,但是如果你用心去体味,就会发现平淡的生活中蕴藏着无数朴素的真理,无数感人的事迹。

    只要我们注意培养自己敏感的心灵,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并且养成随时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形成文字的习惯,你就能更深切地体验人生的滋味。有了这样的训练,我发现我的学生不再对父母周末送衣送饭熟视无睹,不再在家信中仅仅要钱,他们学会了体谅别人,关心别人。

    要想感动别人,你首先必须感动自己。有了这样浓浓的深情,怎么会没有素材可写,怎么会写得不感人呢?我们班不少同学下笔写文时,常常禁不住哭了,这正是由于平时注意感情积累,此时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的结果。

    二、写好“感动点” 有了让人感动的素材,这只是写好记叙类文章的第一步,写好这类文章的另一步就是写好文章的“感动点”。所谓“感动点”,就是在事情叙述到感人处时,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细细写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写出一个精彩的片段来。

    《背影》中写父亲上下月台,写得多么细腻!一下,一上,再一下,一上,不厌其烦地写。特别是爬“那边月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倾斜,显出努力的样子”写得多么细!这些精彩的片段就是文章的“感动点”。

    我们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在这种地方写得不细,感人的事情写得不感人。要改掉这种毛病,就要意识到“感动点”是全文的重点所在,是文章成败的关键。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多从他人角度感受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在写作时养成步步“逼问”写好“感动点”的习惯,你将终生受用无穷。

    叙事,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事情发生、发展、结果全过程记叙下来,我们读着可以感受事情的经过,领悟生活的道理等。母亲与麻雀 小时候,我最爱去磨坊帮母亲干活。

    磨坊在我家大院的西南角,有朝阳的一门一窗,说是门窗,其实是门洞和没有窗架的窗口而已。这磨是我妈的磨,是我外公给我妈的唯一的陪嫁。

    有一次,磨谷子时,母亲告诉我,外公最疼她了,虽然家里很穷,可怕她受气,给她买了这磨。外公说,农村人吃饭少不了磨,免得没磨到处低三下四地求人,因此,他狠狠心,东借西借,凑了一笔钱,给母亲买了这磨。

    村里有借磨的人只要打个招呼就行,母亲从来不收半文钱。所以,人人都说我母亲人缘好,心地善良。

    十月的一天下午,我跟母亲去磨荞麦面。母亲边走边问我 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不知道 我回答说 明天是十月十日 你的生日 妈给你做荞麦糕吃 这几年穷得生日也没给你过过 你已经6岁了 这次好好热闹热闹 我高兴地跳起来,差一点把母亲牵着的毛驴惊跑。

    我嘴里高一声、低一声哼着歌,帮助母亲干这干那。半袋子荞麦快要磨完时,突然从磨坊的门里飞进来一只麻雀,紧跟着又飞进来一只鹞子,追赶那只麻雀。

    麻雀和鹞子飞来飞去,弄得满屋都是面,母亲急得拿起笤帚乱打,可还是无济于事。我站在一旁呆呆地看。

    最后,那无路可逃的麻雀钻进了母亲的袖。

    3.求一篇叙事文章 800字左右

    《老农的吆喝声》

    你看见了吗?

    你听到了吗?

    或许你正在无聊地用脚趾和石子做运动,心不在焉根本没留意。或许你正在精心构思一个美丽的谎言,一段成功的开场白,然后去巧妙回避爸妈开门时问你这次成绩考得怎么样。或许你此时正竖着耳朵听手机里你那个长着大蒜鼻子的未来丈人的低级趣味的段子;抑或你一手拿着沉甸甸的年货一手抱着一大堆的对联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挡住了两旁的视线;抑或你只是轻蔑地瞥了一眼然后加快了脚步,鼻子像冲天炮似地横了过去……

    此时的风扬了起来,雪屑开始零落地飘落。我注意到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吆喝,只任它沉入冗长的街道和匆匆的人流中去。

    近一些,终于看清楚,只是还有一点模糊。再近一点,终于听清了——吆喝中有一丝凄凉。前方不远左拐的地方立着一辆破损的平板车,车旁靠着一个年近六旬的乡下农民。他瘦挑的个儿,嘴里还不时地冒出一缕青烟。更近一些,平板车的石墩下还卧着一只土黄色的狗儿。狗儿摇摇尾巴,扫开了一些血沫子,活像一条旱地的泥鳅。不对,车上还有一个皮球似的小孩儿,红扑扑的脸蛋裹在一个米黄色的虎头帽里——旧货摊上常见的灰土帽。青灰的青菜字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车板上。

    “青菜喽一一新鲜的青菜。”

    雪已经开始变大,大片的绒花儿争先恐后地飞向大地,发出脆生生的碎裂声。小孩儿溜下车,屁股一扭一扭地来到老农前面。老农忙把手里的烟蒂掐灭扔掉,心颤颤不停地用手摩挲着那晕红的脸蛋,嘴角蠕动了几下,仿佛说了一些安慰孩子的话。小孩儿还是没有被哄住,两只白白的小手拽住老农的带着点点油渍的深绿色军裤不停地摇啊摇。

    雪大了起来,路上已经没有行人了。几幢低瓦房的烟道口冒出了直直的白雾,软软的。

    老农终于耐不住纠缠,从怀里掏出了一只黑色的塑料手枪交给娃娃,我仿佛依稀看见了孩子莲花似的笑脸。吆喝声又响起来了,浑浊中夹杂一种绝望。一叶叶的青菜棵子被冻得卷了起来,一如蜷缩着的绿色精灵。老农用手把青菜棵子上的一层薄雪拭去了,不慌不忙地又码放了一遍,然后把孩子抱上车去,短促地朝蜷在轮下的狗儿叫了一声,好像告诉它“该回家了”。

    雪花静静地收了它们的羽翼,悄无声息地落在地上、屋顶上、树梢上。

    灰黑色的世界从浅蓝到浅白到天使般的纯洁的白。吆喝依旧,只不过一声哑过一声。整个世界渐渐趋向于安静和安详。平板车渐渐远去,偶尔有一两声炮响,因为今晚这个年头的最后一晚,是除夕夜。小孩在车上幼稚地指划着一切,小黄狗的身影一会没在车前,一会露出泥鳅似的短身子……

    雪依然在下,而且很大。

    你看见了吗?

    你听到了吗?

    那老农的吆喝声,和我在那场雪中永不能忘怀的记忆……

    4.记事的文章5篇啊

    我流过激动的泪 昨天,我参加了“小兰花魅力小主持人比赛”少年组的决赛。

    决赛的规定是这样的:参加比赛的有15人,分三轮,第一轮是分三组,一组五人,先15秒自我介绍,主持2到3分钟,再抽一组词语编一个小故事。这轮每组淘汰1人。

    有2人直接晋级,由评委评出,另2人由小评委选出;第二轮是分两组,每组6人,进行才艺表演,每组淘汰三人。两人由评委直接晋级,1人由小评委选出晋级。

    最后一轮一组,6人,先与评委对话,再向小评委拉票,由小评委选出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其余淘汰的9人为魅力小主持人奖。 开始了,开始了!随着主持人的开场白,比赛开始了!我是二组1号,首先是第一组。

    只见各个人都伶牙俐齿,你说你的好,我夸我的妙,语言动作神态都掌握地出神入化恰到好处令人赞叹不已。我不禁暗暗想:好强的对手,我虽然不是与他们一组,但以后终究会碰到啊,看来我马虎不得,切记切记! 到我们这组了!我鼓起勇气,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台。

    一上台,我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么多人!他们个个都看着我,我,我说错了怎么办?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深深吸了口气,向观众鞠了个躬,便滔滔说起来:HELLO……哈哈,还算流利!我又信心百倍,将主持节目的台词也声情并茂地讲完了,哈哈!妈妈在下面笑着竖大拇指呢!节目主持完了,我微笑着又鞠了个躬,回到后台。哈哈哈哈哈!太棒了!我恨不得一蹦千尺高! 讲故事了,这是最能体现选手反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环节。

    我提醒自己,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环节!我抽到的词语是:森林,小屋,小猪,小鸟。哦,有了!我眼睛一转,立刻想出了一个小故事。

    又是我上台了!我揣着一颗砰砰乱跳的心,装做镇定的样子,流利地说起来:“大家好……”嘘——还好!接下来是评委选出两个人首先晋级。我组5人都上台,该评委说话了,可是久久没有作出决定,因为我们都还可以啊。

    只见台下有的人做鬼脸,有的人说话,而更多的人则在不停地看评委,希望他们做出公正的决定。最后,评委总算说话了:“……我们觉得能够直接晋级的是:1号杨舒……”啊!我晋级了!我竖起了拳头,大喊一声:“耶!——”就走下了台。

    这时,我激动的泪在眼里打转,虽然没有人看见。 下面的一切我就没有心思顾及了,我傻呵呵地笑:呵呵…… 第二轮,是进行才艺表演。

    我大大方方地走上台。不过,爸爸好象有点“不知所措”,因为我要坐的凳子没看见,我又指给他看,可是下面观众已经等着了,而我又应放话筒、摆凳子花去许多时间,心本来就紧张,现在绷地更紧了。

    我紧张极了,但还是完整地拉完了《赛马》。我如释重负,蹦蹦跳跳地下台。

    我看见别的人上台时表情不错,感觉热闹极了,而我虽然拉的曲子很热烈,但是好象总是比不上别人,我有预感:在这轮里,我有可能会被淘汰。其他选手也表演完了,我们一起走上台。

    评委们在紧张地评论着,我们则在台上,我微笑着,但心里毛得很:如果我淘汰了怎么办?虽然是重在参与,虽然已有了优秀奖,虽然已向大家证明了我是不错的,可是我是很想得三等奖、二等奖甚至一等奖啊!这时,台下的拉拉队也发挥作用了。演播厅里掌声,喊叫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当然,我也听到了鼓励声:“杨舒,杨舒你真棒!”我听到后,也不那么怕了。

    经过最短暂又最漫长的几分钟,评委代表说:“经过我们慎重考虑,我们决定……”这时人们屏息静听,我的心像一只小鹿在撞,通通通地跳。可是,话还没说完,下面不知谁喊了一句:“决定某某某晋级!”全场哄堂大笑。

    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评委又说:“刚才是有点紧张,是应该轻松一点。

    我们决定3号杨舒与1号……”我“耶”地大叫一声,蹦到后台,实在太高兴太兴奋了,第2轮是最残酷的一关,要淘汰一半的人,我能荣幸地第一个杀进第三轮,这是我做梦也在想的。想起我以前冒着酷暑练二胡的情景,眼不禁有点湿润了。

    我知道,这是激动的泪! 第三轮,我与评委对话,还算睿智。最后拉的《同一首歌》,感情很投入,爸爸妈妈表扬我拉地前所未有的好。

    最后,由小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我是三等奖,这次比赛圆满结束。 颁奖典礼很隆重,我拿到了金灿灿的奖杯,大红烫金的获奖证书和聘书,我又一次涌出了激动的泪。

    5.求叙事性散文的范文啊

    轻轻叩响老木屋的门环轻轻地轻轻地走近老木屋,轻轻地叩响它的门环,我听它的声音,似乎还回味着古老的歌声。

    八年了,我终于又回来了。我环视四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小洋房,洁白的墙,青色的瓦,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

    也许我太守旧,我更喜欢那点缀其中的棕色老木屋。它是我爷爷的爷爷建造的,它就是我的“根”。

    我热爱江南,我热爱家乡,热爱老木屋。爷爷奶奶早已搬出了老木屋,这里变成了仓库。

    我推开木门,轻轻地踏着地板,它“吱呀、吱呀”地响,地上堆着爷爷编的草窝窝,而我和弟弟一点儿不怕爷爷,老在爷爷干活时去捣乱,拔拔他的胡子。满天星斗灿烂的夜晚,他搂着我们讲嫦娥奔月、武松打虎的故事……老屋墙上菩萨像至今还没有摘掉,那是妈妈买来的,她对着菩萨拜呀拜,我们拉着她的衣襟学她的样子……屋内的土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爷爷不在这儿烧饭,我们玩儿藏猫儿时都抢着往里钻,那里最安全,可是等爬出来,就满脸满身的黑,这可免不了挨大人们的骂,有时还挨打,但过了一会儿就忘了疼,又钻了进去。

    如今,土灶上落了一层厚土,可那口大铁锅还坐在上面,和以前一模一样。登上阁楼,那里一片空荡荡,只剩下一把躺椅。

    我躺在上面,仰头透过天窗看那流云,虽然只能见一星一丝,偶尔看到一只小鸟,却也乐趣无穷,闭上眼睛,享受这无穷的宁静,浑身的细胞全部进入了梦乡。儿时,我喜欢在这里唱歌,好像整个天地都是我的;我还可以钻到爷爷藏书的阁楼的一角,去寻找些古老的气息。

    《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虽然全然看不懂,却满心欢喜,像是得了名人真传似的,这样往往弄得满身灰土。后来,让爷爷知道了,他便时常拿出一本,讲解给我听。

    清晨,站在阁楼上,推开窗子,辽阔的田野、绿油油的庄稼、田埂上挑担的农民便扑入视野。若是在雾色中,那就更神奇莫测了,白雾像天女的飘带,一会儿将房屋树木缠住,一会儿又松开,远处的房屋、高塔处在虚无缥缈之中,只露出一点点尖顶。

    雾色一会儿浓,一会儿淡,给一片大地笼上含情脉脉的面纱,那面纱下似乎有一张隽秀的姑娘的面庞,使人迫不及待地想掀开她,认识真面目。四周寂静无声,偶尔有鸭子“嘎嘎”地叫着,却一点儿也看不到它。

    唯一看清楚的是那云层底下的一抹淡红色,过一会儿,太阳露出半个圆脸,慢慢地从飘荡的云雾中升起来,最后才完全跳出白雾,一刹那间,这深红的火球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给云和雾镀上了柔和的橘红色。宁静的大地苏醒了,迎着晨风,浴着朝阳,显得分外妖娆,而晨雾却班师回朝了。

    这时,往下看,便可见那木屋后的巴掌大的院子了。齐着墙根是一溜“望江南”,紫红色的茎,棱角分明;黄黄的花,像烧熔的黄金。

    我喜欢“望江南”,不仅在于它的形,更在于它的名。在北京时,爸爸曾拿着“望江南”标本给我看,说看到了它,就可以望江南了。

    回到家乡,爷爷告诉我,这“望江南”可以医蛇伤,还说我爸爸小时候到院里玩儿被蛇咬了,敷了它好的。 院中的“一支箭”也是顶招人喜爱的,整株草只有一片叶子,基部下延,外形似盾,另外在基部抽出一个穗子,挺直如矛,淡黄色,故又称“矛盾草”。

    在草丝中,院子四周,有一种叫“独脚仙茅”的植物,孩子们最喜欢它,据说,谁能将它完全连根拨起,谁就能用一只脚跑得飞快。院子是不常有人去的,因为大人们说,从古时候起里边就有个蛇精,身体粗得很,它会常常出来吓唬人的。

    我倒也不怕,因为我偷偷去过几次,也不曾被蛇撞上,自己觉得里边倒要比别处更有趣──我可以伏在草丛中捉蟋蟀,还可以扣饽饽玩儿“过家家”。这些也都是儿时的趣事了,如今知道这院里有许多种草药,里边自然没有什么“蛇精”了。

    6.求一篇叙事文章

    花儿一样的幸福

    本人

    晚上,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心理直犯酸:怎么这么累?突然,手机信息铃悄然响起:蒋老师,好久没有见到你了,你过得好吗?嘎然间,内心深处的心弦被这则短信轻轻拨动着,似乎有一股暖流浮游直上,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右手不禁意地继续往下触拨曾经拥有的幸福:

    “蒋老师,新年快乐,愿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如意,笑口常开!”

    “你是蒋老师吗?我是五年前你教过的学生——林宝华,你现在在哪里教书啊?”

    “老师,语文作业《五星级》第23页的课外阅读的第二题怎么做?你教教我好吗?”

    ……

    任条条短信飘浮于眼帘中,我无法言表。这时,我努力回忆起那形形色色的可爱面孔,想到了无数孩子对我的信任、喜欢,孩子们送给我的真心问候,想想是什么让我的烦恼如此迅速地烟消云散呢?是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不衰的“爱”?或许吧。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一名人民教师感到欣慰的呢?

    或许因倾注的爱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不然怎么会有“桃李满天下”之说?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人,他所倡行的“平民教育”让世人对他的怀念一直走到了今天。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都倾注了自己的一生。记得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有一次,陶老先生看到一个小男孩用泥块砸同学,就当即制止了他,并要求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小男孩等在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陶行知却拿出一块糖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接着,陶行知又拿出一颗糖说:“这块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小男孩震惊了,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他。过了一会儿,陶行知先生又拿出第三块糖送到他手中,语重心长地说:“我调查过了,你用石块打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的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听罢,小男孩感动至极,沉默了没多久就哭了起来,说:“陶……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打的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告诉他:“你能正确认识你的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爱是传递人类文明的火种,陶行知老先生的四块糖甜到了孩子的心坎上,让孩子重新找回了自信与尊重,也是我们教育的博爱之所在。与陶老先生相比,我们可能会直言不讳地加以批评或满面怒容,当即加以制止。要不,就一肚子的怨气往孩子身上撒。那样的教育结果带来的只会是“嫩叶”的枯委,教育的衰败。

    曾几何时,我们更多的是埋怨孩子基础太差,对“问题学生”怨声载道。我们常常抱怨工作上这也不顺心,那也不如意。如今,我们的生活被太多的功利色彩所笼罩着,我们有时指责、有时急躁、更多时候是迷茫、困惑。其实,我们的痛苦,不是因为获得太少,而是拥有太多。只因为我们拥有这世界上最童真的笑颜,最灿烂的“阳光”,最真心的祝福,最幸福的职业。而我们对此常常熟视无睹,“敬业爱岗”似乎也成了子虚乌有的一句客套话。正如对糖的感觉,只吃一点点,觉得很甜,但吃得多了,就不觉得有多甜了。

    有人说:“爱学生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所以,当我们的本职工作不如意时,想想这些童真的笑脸、灿烂的“阳光”,你就会多一份爱、多一份耐心倾注到孩子的身上。也许,你就会收到更多贴心的祝福短信,你会得到像花儿一样的幸福!

    7.记事的文章5篇啊

    我流过激动的泪

    昨天,我参加了“小兰花魅力小主持人比赛”少年组的决赛。

    决赛的规定是这样的:参加比赛的有15人,分三轮,第一轮是分三组,一组五人,先15秒自我介绍,主持2到3分钟,再抽一组词语编一个小故事。这轮每组淘汰1人。有2人直接晋级,由评委评出,另2人由小评委选出;第二轮是分两组,每组6人,进行才艺表演,每组淘汰三人。两人由评委直接晋级,1人由小评委选出晋级。最后一轮一组,6人,先与评委对话,再向小评委拉票,由小评委选出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其余淘汰的9人为魅力小主持人奖。

    开始了,开始了!随着主持人的开场白,比赛开始了!我是二组1号,首先是第一组。只见各个人都伶牙俐齿,你说你的好,我夸我的妙,语言动作神态都掌握地出神入化恰到好处令人赞叹不已。我不禁暗暗想:好强的对手,我虽然不是与他们一组,但以后终究会碰到啊,看来我马虎不得,切记切记!

    到我们这组了!我鼓起勇气,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台。一上台,我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么多人!他们个个都看着我,我,我说错了怎么办?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深深吸了口气,向观众鞠了个躬,便滔滔说起来:HELLO……哈哈,还算流利!我又信心百倍,将主持节目的台词也声情并茂地讲完了,哈哈!妈妈在下面笑着竖大拇指呢!节目主持完了,我微笑着又鞠了个躬,回到后台。哈哈哈哈哈!太棒了!我恨不得一蹦千尺高!

    讲故事了,这是最能体现选手反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环节。我提醒自己,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环节!我抽到的词语是:森林,小屋,小猪,小鸟。哦,有了!我眼睛一转,立刻想出了一个小故事。又是我上台了!我揣着一颗砰砰乱跳的心,装做镇定的样子,流利地说起来:“大家好……”嘘——还好!接下来是评委选出两个人首先晋级。我组5人都上台,该评委说话了,可是久久没有作出决定,因为我们都还可以啊。只见台下有的人做鬼脸,有的人说话,而更多的人则在不停地看评委,希望他们做出公正的决定。最后,评委总算说话了:“……我们觉得能够直接晋级的是:1号杨舒……”啊!我晋级了!我竖起了拳头,大喊一声:“耶!——”就走下了台。这时,我激动的泪在眼里打转,虽然没有人看见。

    下面的一切我就没有心思顾及了,我傻呵呵地笑:呵呵……

    第二轮,是进行才艺表演。我大大方方地走上台。不过,爸爸好象有点“不知所措”,因为我要坐的凳子没看见,我又指给他看,可是下面观众已经等着了,而我又应放话筒、摆凳子花去许多时间,心本来就紧张,现在绷地更紧了。我紧张极了,但还是完整地拉完了《赛马》。我如释重负,蹦蹦跳跳地下台。我看见别的人上台时表情不错,感觉热闹极了,而我虽然拉的曲子很热烈,但是好象总是比不上别人,我有预感:在这轮里,我有可能会被淘汰。其他选手也表演完了,我们一起走上台。评委们在紧张地评论着,我们则在台上,我微笑着,但心里毛得很:如果我淘汰了怎么办?虽然是重在参与,虽然已有了优秀奖,虽然已向大家证明了我是不错的,可是我是很想得三等奖、二等奖甚至一等奖啊!这时,台下的拉拉队也发挥作用了。演播厅里掌声,喊叫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当然,我也听到了鼓励声:“杨舒,杨舒你真棒!”我听到后,也不那么怕了。

    经过最短暂又最漫长的几分钟,评委代表说:“经过我们慎重考虑,我们决定……”这时人们屏息静听,我的心像一只小鹿在撞,通通通地跳。可是,话还没说完,下面不知谁喊了一句:“决定某某某晋级!”全场哄堂大笑。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评委又说:“刚才是有点紧张,是应该轻松一点。我们决定3号杨舒与1号……”我“耶”地大叫一声,蹦到后台,实在太高兴太兴奋了,第2轮是最残酷的一关,要淘汰一半的人,我能荣幸地第一个杀进第三轮,这是我做梦也在想的。想起我以前冒着酷暑练二胡的情景,眼不禁有点湿润了。我知道,这是激动的泪!

    第三轮,我与评委对话,还算睿智。最后拉的《同一首歌》,感情很投入,爸爸妈妈表扬我拉地前所未有的好。最后,由小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我是三等奖,这次比赛圆满结束。

    颁奖典礼很隆重,我拿到了金灿灿的奖杯,大红烫金的获奖证书和聘书,我又一次涌出了激动的泪!

    8.找一篇叙事类文章

    --------------------一件小事--------------------

    在生活中,一件件小事看似平常,可往往里面蕴含着不少哲理,不信请看下面这一件事。

    记得那是寒假里的一天,我的表弟来我家里来玩。他的那红彤彤的小脸蛋特别细嫩,一双乌黑的水汪汪的大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不停的眨巴着,十分可爱,但是他不但外表可爱而且心灵更美。

    吃饭过后,只见妈妈手里端着一个水果盘向我们走来。那盘中放着许许多多的苹果,一只硕大的苹果放在中间,它的外表火红火红,红得像红军战士身上流出的血。一根棕色的柄上还长着两片翠绿翠绿的叶子,似乎用手轻轻一掐会溅出一包水来。其他的小苹果都老老实实的围绕着它,仿佛它是封建社会时的皇上,众多平民百姓被它所牵挂。

    正当我垂涎欲滴时,妈妈对我们说“快吃苹果,别傻愣着。”我便不由自主地伸向大苹果,突然,一只稚嫩的小手跟我的手撞在了一起。哈!果然是兄弟竟和我想在了一起,这时妈妈皱起了眉头,并向我瞟了一眼。我只好翘着嘴将手伸了回来,一幅眉毛向两边搭下,呈“八”字形。弟弟当然应该很开心,他那两只手掌用力地拍着,胖鼓鼓的身子不怕累地跳了起来,是那么的轻快、悦耳。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知为什么?

    一阵欢声后,一只肥嘟嘟的小手向那水果盘中的“皇上”伸去。这时,我闭上眼睛在心中暗暗祈祷,Good Bye大苹果!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他“绑架”了“国王”,我长叹一口气“唉,我就知道会这样。”突然,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只见弟弟手捧大苹果向我走来,他竭尽全力将手高高地举起,然后那头也举了起来,用稚气的话语对我说“哥哥,吃苹果。”“啊!”我真怀疑我的耳朵是否出了故障,我便对他说“再说一遍,我没听清楚。”于是,他又说了一遍,“哥哥,吃苹果。”这回说的更加清楚,更加响亮。所以我听得特别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我疑惑不解。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我妈妈竟和我想到一块去了,便蹲下身子对弟弟说“为什么,不吃大苹果呢?”在一阵抓耳挠腮后弟弟终于发话了“因为幼儿园老师对我们讲了孔龙的故事,我要学习他。”

    听完这番话,我真感到无地自容,真想挖一个地洞钻进去。刚才我只因一个苹果就嫉妒他,他小小的一个小孩就懂得谦让。

    我满怀着内疚从他手上接过苹果,可我总觉得这苹果有千斤重,不管我怎么样也无法将苹果送入嘴中,一阵阵内疚从我的胸中泛起,我真想大哭一场可我还是止住了,因为我不想让弟弟……

    虽说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我终身受用。

    ----------------------金牌家教--------------

    9.叙事文的文章 550字 小学五年级 谢谢

    我和父亲的战争一打就是十几年。

    战争的初级阶段写满了我的屈辱。那时,我像一只小鸡被他那双练过举重的、长满肌肉疙瘩的胳膊架起来,被打得呼天喊地。

    父亲打我的英雄事迹在我们那条街可以说闻之者色变,晚上隔好几栋楼也能听见我的哭喊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上饶集中营搬过来了。 父亲本着“不打不成才”的指导思想,问心无愧地殴打着他唯一的亲生儿子。

    我估摸着如果当时有现场摄像的话,那一定会被列入不可公映的限制级。在我的记忆中,衣架、电缆、皮鞋、皮带、竹竿、球拍……都和我的臀部亲密接触过。

    而获罪的名目也很多,考试没有考好要挨打,练球不认真要挨打,连吃饭插句话脑门上也要挨一筷子。我整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当时还广为流传一个段子,说我到医院看眼科,医生说看书的时候要隔一尺远,我说没法量,我家的尺子是用来打我的。 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曾经用毛笔在报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打倒法西斯”,贴在父亲的办公室。这体现了我自幼就有谦谦君子的风度,动口——不,动笔不动手,那时我还没有胆大到敢当面动口的地步。

    最让我感到屈辱的还不是皮肉之苦,这源于从小父亲就给我讲《红岩》的故事。最窝火的是每次行刑完毕,父亲都要瞪眼呵斥:“知道错了没有?”我只得声如蚊蝇地回答:“知,知道了。”

    父亲还给我讲过韩信受胯下之辱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让我佩服不已。于是乎,我每挨一次打就在日历上画一个圈,大有结绳记事之意。

    毛主席说世界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我从小就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料定了战争的最终结局。 我上初中以后战局开始有了转机,虽然挨打,但我方气势十足已是输阵不输人。

    每每开战,必是我先断喝一声:“不准打人!”常常是话音未落就先吃了一耳光——我挨打是有经验的,巴掌下来时顺势将头一甩,拿捏得就好像指甲在脸上挠痒痒。我不喜欢上课,不喜欢做作业,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学习。

    王朔在《动物凶猛》里面说:我们心安理得地在学校学习那些将来注定要忘记的东西。我就比较幸运,我初中学的东西至今以至将来都不会忘记。

    语文教师时常拿我的空白作业本和上课时偷看的《诗词格律》去父亲那里告我的恶状,这时父亲是很开明的,回来又把书还给我。但是,每到考试结束,父亲就觉得脸上挂不住,少不了一顿饱打,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是动辄得咎。

    我在初中的时候已经长得腰圆膀粗,严刑拷打视若等闲,棒子培养了我棒子一样直通通的臭脾气,父亲大人有时心情不顺施刑于我,我一脸大义凛然,自以为没有错就绝不认错,常常气得父亲吃头痛药。 印象中上高中以后就没有挨过打了,也许是因为父亲要仰起头打我不很方便,也许是因为我还能一把抓住他扇过来的巴掌——我常作此遐想,过瘾得很。

    我们采用了实力较为均衡的较量,就是吵架。在吵架方面,父亲的优势是嗓门大,而且有一种毫无根由的居高临下感;我的武器则是三段论。

    譬如高二选择文理科,父亲一直坚持要我读理科,理由是莫须有的。我的反驳推论如下: 大前提:聪明而且感兴趣的人读文科绝对可以在人文领域开疆拓土,其成就绝不比读理科差。

    小前提:我符合聪明和感兴趣的条件(这一点父亲不能推翻)。 结论:我当然可以而且必须读文科。

    我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在或大或小的战役中一点点地收复失地。当然,父亲的抵抗从来没有退缩过,他是中文系的研究生,读过圣贤或非圣贤的书,这使我们之间的战争有了些文化含量。

    我们常常在吃饭的时候争得脸红脖子粗,然后两人一起丢下饭碗各自冲进自己的寝室。我和父亲各有两个书橱,一阵哗啦哗啦拉开玻璃门的声音之后,我俩各持一卷冲杀过来。

    我在历史方面不如父亲,不过有些东西我个人偏执地认为不知亦不为耻。父亲的劣势在于知识构成过于单一,对方位上偏西方和年代上偏当代的东西近于无知,而且理论基础薄弱,这让我有了耀武扬威的天地。

    有一次,父亲在饭桌上说起余杰骂余秋雨的文章,一边摇头作惋惜状一边感叹:“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父亲是喜欢余秋雨的,但他不知道他的儿子当时是余杰狂热的崇拜者。我问:“你有没有看过余杰的书?”父亲说没有。

    我说:“没有看过就不要乱说!”得胜的感觉至今想来不胜快哉。 吵架之后,以笔为枪以笔为矛的战斗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最有戏剧色彩的战役是我和父亲同题相竞,结果两篇文章发表在同一报纸的同一版面上;拿着同一天寄到的同一数目的稿费,我们互相得意地对望一眼。以至我现在在外求学,父亲常寄他发表的文章给我以示挑衅。

    我是暑假到家才知道父亲原来已经病重卧床多日。父亲见我劈头就是:“这半年读了什么书?稿件全部拿出来!”我一边打开包摸出厚厚的一沓稿件递给他,一边说:“凶啥子凶!你现在这个样子还能打赢我?”父亲说:“来嘛!你还嫩得很!我当年练举重的时候……”母亲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血压计,笑了。

    我端着可口的午饭坐在父亲的床边,父亲趁母亲不在悄悄地对我说:“我吃口辣椒。”我用勺子把盘子里的辣椒舀出来,扔掉,盛起一个嫩肉丸子塞到父亲的嘴里,说:“你也有今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