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端午节班会总结

    1.端午节主题班会

    一、设计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今年的端午节是在抗震救灾与支援灾区重建家园的特殊时刻中迎来的,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地点:五(1)教室

    四、活动时间:2008年6月

    五、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

    (由三名来自浙江、江西、山东学生介绍。)

    4、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1)《端午》唐文秀

    (2)《五月五日》梅尧臣

    (3)《端午节的怀念》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你想对地震灾区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3、快板:《民族精神代代传》

    4、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教师总结】

    看了你们自己策划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小学阶段最后一段时间里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学。

    2.端午节主题班会

    范文如下:

    小学端午节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一、设计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地点:教室

    四、活动时间:端午节

    五、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节日课程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节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

    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播放视频介绍。)

    【活动三】包粽子,尝粽子,谈感受,激发情感

    1、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学学怎样包粽子?课件出示包粽子步骤提示。

    2、学生动手活动。

    3、学生品尝各种口味的粽子。

    4、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教师总结】

    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节日课程,我校师生对端午节的了解都加深了许多。

    3.走进端午节的活动心得体会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它又被称作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然而我们班有些同学在外求学,离家比较远不方便回家,所以我们团支部决定端午节聚餐:、、专业所有没有回家的同学一起在校外"、、、"聚餐庆祝端午节,希望他们不觉得孤独,感受节日的气息。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在端午节这一天,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涌动着共同的情感和期盼,这是最令人激动和自豪的事情。我们大家一起享受这最令人激动和自豪的事情。同时希望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大家交流感情,轻松地生活,开心的过节。

    在端午节这天,我们没有回家的班委,早早的预定座位,学委负责买粽子,团委请大家喝饮料。大家欢庆过一个热闹的节日。我们负责联系同学们通知他们聚餐的时间,地点。有些同学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参加这种活动,我们班委跟她做工作,终于他们答应来参加聚餐;有些男生特意在聚餐之前跟我们说要喝酒,我们定了一箱啤酒给男生,女生喝饮料,同学们的建议我们采纳,只希望所有同学在这喜庆的节日能过得开心。

    同学们都在下午5:30到达、、、、,我们采取AA制的形式,大家一起点菜,每个人都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我们开始举杯庆祝,同学们都相互祝福:端午节快乐!我们吃粽子,享受节日气息,让我们在远离家乡得异地也有在家过端午的感觉,加深了我们对班集体的感情。同学们分别讲述自己地区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的讲述,我们聚餐的同学来自:陕西,山西,新疆,湖南,江苏,广东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端午节有一些差别但是端午节总的习俗还是没变,如吃粽子,赛龙船等。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在吃饭期间,同学们彼此敬酒,交流,谈笑,畅所欲言,气氛活跃,每个人脸上都是发自内心的笑容。同学们也提出了班上存在的问题和自己对班级的意见、期望,让我们感触很深。这次的团组织生活,加深了同学们对班级的同学之间的感情,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彼此。

    这次聚餐,十分有意义。 我们通过感受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能够使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 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体会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我们大家聚会之后都觉得以后应该多庆祝中国传统节日,感受祖国的伟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

    4.端午节主题队会

    1.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

    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赛龙舟录像、各种香袋及做香袋的材料、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

    (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以幸大转盘的形式随机上台介绍,也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

    (班上7位外来学生) (三)做香袋比赛。 (主持人):同学们,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上挂上了妈妈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里乐滋滋的。

    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香袋,看谁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将自己做好的香袋送给妈妈或长辈。

    活动前准备: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 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3、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动物形等。 4、剪下相对的两片。

    5、做法: (1)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2)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3)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学生动手做香包,然后进行评比。

    (四)与诗共舞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各小队表演诗朗诵。 (每一小队自行准备,形式可以自主创设) (五)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

    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七、呼号。 八、退旗、奏乐、敬礼。

    九、宣布活动结束。 2.《活动主题】品味端午文化【活动地点】xx教室【活动时间】农历五月初三【活动内容】以游戏的形式体现端午的风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烘托节日气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好活动用的布、针线、材料以及粽子和五彩线。

    【活动流程】一、开场白班主任: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今天,老师和大家在这里共度佳节。二、了解民族文化班主任:(1)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传说? 生: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担忧国家兴衰,愤而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而感动天下百姓,百姓为怕鱼儿吃掉屈原尸体。

    于是用竹叶包成肉粽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吃粽子的由来。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2)在我们这儿过端午节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生:吃粽子、撮五彩线戴。(3)你打算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呢?生:我打算和家人一起吃粽子来过今年的端午。

    5.端午主题班会

    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众性集会,锣声一响《招魂曲》一唱,随着"我哥回"的声声呼唤,四乡八里的人们便聚集到了西陵峡两岸,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

    "竞渡"又从何而来呢?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记载得更为详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

    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见隋朝的龙舟竞渡已演变为"竞渡之戏",而且"观者如云"。

    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在屈原故里,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竞渡,而且对夺标尤为重视,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夺标归来,不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处处划龙舟,秭归特不同。南宋大诗人陆游多年多地观览过龙舟竞渡,见了归州端阳龙舟竞渡的场面后,情不自禁,挥毫赞叹:"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

    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归州重五》) 屈原是秭归人,逝后又被人们尊为"水仙",充当航运、水产的保护神。

    全国各地都在端午节划龙船纪念他,老乡在殷切的纪念外,更有将他当作祖先、神祗祭祀的意义。沿江、溪边的各村、各姓、各船帮、各商家、渔民,都乐于参与,出船出人。

    秭归龙船,除数量多之外,形体样式也多。自有龙船至解放初,没有谁规定过船身的形体规格,多由各港造船工人自行设计打造。

    其大者,可用十九对桡,坐四十二人;其小者也有八对桡,坐二十人的。多数为十八对桡,坐四十人。

    船体都是无舵黄瓜底划子,有宽胖的、窄瘦的,帮高的、舱浅的,以轻捷为好。 船上的设备有照桡、桡片子、锣鼓、腰旗、梢、尾旗等。

    照桡为一根五尺左右半握粗的木棍,上呈稍宽扁的梭形头,磨光油亮;尖端穿两根金属丝,丝前挂两朵红色绒线球;往下三分之一处系一彩绸,约五尺长,双股挽花。桡片子为一块六寸宽二尺多长木板锯削而成,后舱用者稍长,约二尺七、八寸,腰、头处渐短。

    下端为桡片,长一尺左右,宽六寸,削薄。上为桡腰,削成半握圆柱。

    顶上下榫,安一横木为桡把,长四寸、半握圆柱。制成,打磨,有的倒书"得胜回朝"等吉祥语后,上桐油。

    艄长短不等,以能灵活控制船体前进方向为准。腰旗两面,三角形小旗,色与所划舟同。

    旗杆用细竹做成,二尺多长。战鼓、大锣各一面。

    尾旗,长四尺多,宽三尺多,插舟尾,色与舟同。有的在旗座处绑一把三眼土铳。

    混江龙系生产用划子充当,形制大小差异极大,有可坐二十几人的,也有可坐几人的,但都设置有照桡,桡片子,腰旗、尾旗,无锣鼓、三眼铳。 秭归龙舟多,参与划的人也多。

    水运工人,只要条件允许,自然要回到家乡,参与赛事。农民夏收夏播农忙已过,也是参赛运动员。

    商家、财主,为壮门面,显财力,斗威望,也要雇人参赛。至于混江龙,本是供游客乘坐观览的,也有不少人持桡参划。

    所以秭归旧时龙舟运动员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凡参赛龙舟划手有号衣,混江龙划手则没有。

    号衣是面前不开缝而侧面开口的背褂子,不钉扣子,用布带为绊系住,颜色与大旗同。平时收在保管处,赛时发给划手。

    每年枯水时,船要抬上坡,晾干。春末天晴时补漏、敛缝、打磨、上油,务求外表光滑、发亮。

    桡、艄也要处理如式。旗帜、号衣要染色、晾干,使之鲜艳明丽。

    有破损的设备一律修补或更新。 竞赛胜负,以夺标为准。

    "标"为锦标,红布或红绸,若悬挂在起划点一岸的竹杆上,则划来回夺标;若悬在对岸,则横渡夺标。 龙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鼓声更急,桡舞更紧;站头的,紧盯悬挂的红标,照桡指定;拖艄的,看准照桡,把定航向。

    离岸几丈,一位挑桡划手点燃三眼铳。"嗵嗵嗵"三响,不仅先声夺人,其火药爆发的后座力也给了龙舟相当的推动力。

    就在这一刹那,擂鼓的提起锣来紧筛,站头的借了船的惯性,奋力一跃,跳上沙滩,飞奔而去,争夺胜利的信物--锦标或红布。龙船这时虽已停桡,但由于惯性,仍向前冲,直上沙滩,方被阻住。

    划船的人们,因船突停,往往多被抛上沙滩。桩子稳当的,会借势飞跃,飞奔前去,抬起夺彩归来的船头儿欢呼雀跃;反应稍慢的,会被抛在沙滩上翻滚相堆,笑成一团。

    归龙舟赛事,源远流长,据说当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消息,十五传到了那时的归乡。屈公的妹妹么姑儿,悲伤不已,便划起小舟,沿江招魂。

    呜咽歌唱起招魂曲:"我哥哟--回哟哦--"归乡百姓也很感伤,纷纷操舟,随她一道为屈公游江招魂。招魂习俗,先楚已有,人死之后,招魂魄归乡,是楚人对亡灵祭祀的礼仪之一,屈原的《国殇》、《招魂》、《大招》就是古楚民招魂歌词的集成升华。

    故么姑儿划舟招魂事虽无史可考,但推想那时水边招魂用划船形式进行还是存在的。《荆楚岁时纪》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故命舟楫以拯之……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观之。

    "划。

    6.端午主题班会

    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众性集会,锣声一响《招魂曲》一唱,随着"我哥回"的声声呼唤,四乡八里的人们便聚集到了西陵峡两岸,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

    "竞渡"又从何而来呢?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记载得更为详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

    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见隋朝的龙舟竞渡已演变为"竞渡之戏",而且"观者如云"。

    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在屈原故里,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竞渡,而且对夺标尤为重视,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夺标归来,不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处处划龙舟,秭归特不同。南宋大诗人陆游多年多地观览过龙舟竞渡,见了归州端阳龙舟竞渡的场面后,情不自禁,挥毫赞叹:"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

    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归州重五》) 屈原是秭归人,逝后又被人们尊为"水仙",充当航运、水产的保护神。

    全国各地都在端午节划龙船纪念他,老乡在殷切的纪念外,更有将他当作祖先、神祗祭祀的意义。沿江、溪边的各村、各姓、各船帮、各商家、渔民,都乐于参与,出船出人。

    秭归龙船,除数量多之外,形体样式也多。自有龙船至解放初,没有谁规定过船身的形体规格,多由各港造船工人自行设计打造。

    其大者,可用十九对桡,坐四十二人;其小者也有八对桡,坐二十人的。多数为十八对桡,坐四十人。

    船体都是无舵黄瓜底划子,有宽胖的、窄瘦的,帮高的、舱浅的,以轻捷为好。 船上的设备有照桡、桡片子、锣鼓、腰旗、梢、尾旗等。

    照桡为一根五尺左右半握粗的木棍,上呈稍宽扁的梭形头,磨光油亮;尖端穿两根金属丝,丝前挂两朵红色绒线球;往下三分之一处系一彩绸,约五尺长,双股挽花。桡片子为一块六寸宽二尺多长木板锯削而成,后舱用者稍长,约二尺七、八寸,腰、头处渐短。

    下端为桡片,长一尺左右,宽六寸,削薄。上为桡腰,削成半握圆柱。

    顶上下榫,安一横木为桡把,长四寸、半握圆柱。制成,打磨,有的倒书"得胜回朝"等吉祥语后,上桐油。

    艄长短不等,以能灵活控制船体前进方向为准。腰旗两面,三角形小旗,色与所划舟同。

    旗杆用细竹做成,二尺多长。战鼓、大锣各一面。

    尾旗,长四尺多,宽三尺多,插舟尾,色与舟同。有的在旗座处绑一把三眼土铳。

    混江龙系生产用划子充当,形制大小差异极大,有可坐二十几人的,也有可坐几人的,但都设置有照桡,桡片子,腰旗、尾旗,无锣鼓、三眼铳。 秭归龙舟多,参与划的人也多。

    水运工人,只要条件允许,自然要回到家乡,参与赛事。农民夏收夏播农忙已过,也是参赛运动员。

    商家、财主,为壮门面,显财力,斗威望,也要雇人参赛。至于混江龙,本是供游客乘坐观览的,也有不少人持桡参划。

    所以秭归旧时龙舟运动员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凡参赛龙舟划手有号衣,混江龙划手则没有。

    号衣是面前不开缝而侧面开口的背褂子,不钉扣子,用布带为绊系住,颜色与大旗同。平时收在保管处,赛时发给划手。

    每年枯水时,船要抬上坡,晾干。春末天晴时补漏、敛缝、打磨、上油,务求外表光滑、发亮。

    桡、艄也要处理如式。旗帜、号衣要染色、晾干,使之鲜艳明丽。

    有破损的设备一律修补或更新。 竞赛胜负,以夺标为准。

    "标"为锦标,红布或红绸,若悬挂在起划点一岸的竹杆上,则划来回夺标;若悬在对岸,则横渡夺标。 龙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鼓声更急,桡舞更紧;站头的,紧盯悬挂的红标,照桡指定;拖艄的,看准照桡,把定航向。

    离岸几丈,一位挑桡划手点燃三眼铳。"嗵嗵嗵"三响,不仅先声夺人,其火药爆发的后座力也给了龙舟相当的推动力。

    就在这一刹那,擂鼓的提起锣来紧筛,站头的借了船的惯性,奋力一跃,跳上沙滩,飞奔而去,争夺胜利的信物--锦标或红布。龙船这时虽已停桡,但由于惯性,仍向前冲,直上沙滩,方被阻住。

    划船的人们,因船突停,往往多被抛上沙滩。桩子稳当的,会借势飞跃,飞奔前去,抬起夺彩归来的船头儿欢呼雀跃;反应稍慢的,会被抛在沙滩上翻滚相堆,笑成一团。

    归龙舟赛事,源远流长,据说当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消息,十五传到了那时的归乡。屈公的妹妹么姑儿,悲伤不已,便划起小舟,沿江招魂。

    呜咽歌唱起招魂曲:"我哥哟--回哟哦--"归乡百姓也很感伤,纷纷操舟,随她一道为屈公游江招魂。招魂习俗,先楚已有,人死之后,招魂魄归乡,是楚人对亡灵祭祀的礼仪之一,屈原的《国殇》、《招魂》、《大招》就是古楚民招魂歌词的集成升华。

    故么姑儿划舟招魂事虽无史可考,但推想那时水边招魂用划船形式进行还是存在的。《荆楚岁时纪》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故命舟楫以拯之……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