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鲁肃评语

    1.从草船借箭中写出对鲁肃形象的评语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却是孙权所为。

    对鲁肃形象的评语:忠厚老实又不失智慧,一方面想帮助周瑜铲除诸葛亮这个大患,一方面又为了联盟大局着想不想让诸葛亮死,因此文中的鲁肃一直很矛盾。

    2.资治通鉴中对孙权、吕蒙、鲁肃的评价是原著中的评价,不是后人的评

    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3.如何给曹操 周瑜 诸葛亮 鲁肃写评语

    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鲁肃:少有壮节,好为奇计。

    家富于财,性好施与。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

    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4.如何给曹操 周瑜 诸葛亮 鲁肃写评语

    曹操: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周瑜: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亮: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鲁肃:

    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5.有没有对鲁肃的评价

    鲁肃死后,孙权评价他有二长一短:“子敬东来,致达于孤。

    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

    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失二长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孙权肯定了鲁肃的榻上策和赤壁战前的主战意见,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借荆州问题进行了翻案。 其实,孙权的指责是不公正的。

    在曹、刘、吴三家鼎立纷争的局势中,唯独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这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也是孙权、周瑜、吕蒙、陆逊不如鲁肃的地方。鲁肃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孙刘联盟完全破裂,而吴、蜀也最终被各个击破,随之灭亡。

    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鲁肃才配称得上战略家。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书》说,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

    治军严整,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

    又善言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现在看来,这评价颇为得体公允。

    总之,鲁肃是一个又伟大又可怜的人。 历史评价 陈寿:①少有壮节,好为奇计。

    家富于财,性好施与。②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

    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三国志》陈评 孙权:①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②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③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

    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

    ’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④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与一语,便及大计,与禹相似,故比之。——《三国志》 《吴书》: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

    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周瑜:①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②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三国志》 孙元晏:斫案兴言断众疑,鼎分从此定雄雌。

    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吴•鲁肃》 周昙:轻财重义见英奇,圣主贤臣是所依。

    公瑾窘饥求子敬,一言才起数船归。——《三国门•鲁肃》 王夫之:身任天下之重,舍敦信而趋事会,君子之所贱,抑英雄之所耻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

    欲合孙氏于昭烈以共图中原者,鲁肃也;欲合昭烈于孙氏以共拒曹操者,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终身而不易。子敬以借荆资先主,被仲谋之责而不辞;诸葛欲谏先主之东伐,难于尽谏,而叹法正之死。

    盖吴则周瑜、吕蒙乱子敬之谋,蜀则关羽、张飞破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然二子者,终守西吊刘表东乞援兵之片言,以为金石之固于心而不能自白,变故繁兴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

    ②然而肃之心未遽忿羽而堕其始志也,以义折羽,以从容平孙权之怒,尚冀吴、蜀之可合,而与诸葛相孚以制操耳。身遽死而授之吕蒙,权之忮无与平之,羽之忿无与制之,诸葛不能力争之隐,无与体之,而成谋尽毁矣。

    肃之死也,羽之败也。操之幸,先主之孤也。

    悲夫!——《读通鉴论》 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

    鲁肃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孙权很佩服他的才能。

    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肃为赞军校尉。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以促成孙刘联盟。

    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后来,转屯陆口,被授予汉昌太守、偏将军。

    次华(214年),转横江将军。公元215年,驻兵益阳(今湖南益阳市)。

    公元217年,鲁肃病逝。 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赤壁之战,孙刘两家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鲁肃和诸葛亮的精心谋划。

    赤壁战后,曹操的实力仍然比刘备、孙权强大。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鲁肃对此非常清楚。

    他认为,无论是东吴孙权还是占据荆州的刘备,都不足以与曹操抗衡。摆在两家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联合抗曹;二是各自为战;三是不战而降,归附曹操。

    只有走联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6.对鲁肃的评价

    鲁肃 此人绝对是一位高瞻远见的战略家。

    鲁肃,在刘备借机取得荆州之后,劝说孙权“多树操之敌”,这才有了孙吴对这一事实的默认态度。此后他继周瑜之后镇守孙吴上游,也是从不计较关羽的傲慢,只是从维护两者联盟的大局出发。

    鲁肃死后,继任者吕蒙和周瑜的思路一致,于是有了袭取荆州之举,当然看不到荆州重要性的一介武夫关羽本人也是给对方机会。荆州一失,西蜀不可避免地一撅不振,直至灭亡,而上游要障尽失的孙吴也只能在陆抗死后,王濬的楼船下一片降幡了。

    很多朋友都觉得周瑜如真的杀死刘备,那对孙吴很有帮助。但实际上,从刘备脱离曹操开始起,再想杀他就很困难了。

    周瑜对刘备起杀心,不要说实施的难度很大,只要想像一下真的杀了刘备后,刘备手下的忠心旧属会如何和孙吴作对,就知道周瑜的这一想法会让曹操多么地高兴了。对刘备的态度,周瑜和鲁肃恰成鲜明对比,一个置于死地后快,一个“多树操之敌”,孰高孰下,当一目了然。

    ---------偶的读后感: 很明显,上面的观点还是受了不少演义的影响,周瑜什么时候说过要杀刘备拉?他对刘备的方法是利用和软化,用怀柔的策略寄留刘备,不使刘备势力作大的前提下,又在表面维护好孙刘主次(孙权养着刘,而不是并列)的良好关系,并想利用刘备的部下关羽张飞,为自己今后的征伐天下所用,如果杀了刘备,就没有这种可能了,周瑜要杀刘备,都是演义造成的错觉,并不是历史上周瑜的作法。 而周瑜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同于后来莽撞撕破孙刘关系的孙权吕蒙,所以说周瑜是非常有大局观的,按历史,可以明确的说,周瑜时代是孙刘关系最好的蜜月期,周瑜分地给刘备,还交换部队并肩作战。

    而后来的鲁肃时代呢,恰恰是双方争战的开端,而且也征战过,如抢三郡。 周瑜除了上面阐述的有大局观外,眼光还非常的长远,他在当初刘备只是孙权附庸的时候,就看出他是个“非池中物”会反嗤的枭雄,后来刘备的发展完全证明了他的预测,他从益州和荆州二路出兵北伐的谋划,也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所见相同,而其利用曹操暂败先下手夺益州的谋略,后来的刘备完全走的这条路,而且没有受到曹操的干扰走通了,可惜周瑜死了,一切的英明决断,由于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实施者,只能化为泡影。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站在公正的角度,看待他们对自己利益集团的贡献,不能报任何尊刘尊魏或尊吴的偏见,所以偶这里说周瑜大局观强眼光长远,因为他的谋划都是有利于自己集团并很有先见性的。这里再说一下人们说的鲁肃是所谓的“高瞻远见的战略家”。

    /f?kz=23897777/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