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表扬幼儿手工评语

    1.幼儿园手工活动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幼儿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

    手工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并使用简单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各种艺术造型的活动。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手工活动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发明性思维、形成积极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对手工活动策略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一、营造愉悦的手工活动环境,激发幼儿手工活动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幼儿对手工活动感兴趣,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就会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属于隐性课程,它对于幼儿的情绪、个性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了培养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我们注重为幼儿营造了愉悦的手工活动环境。,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物质环境。为了让幼儿感受各种手工作品的美与趣,我和同事们收集了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纸贴画、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环保作品、折纸剪纸作品等,张贴悬挂在教室里、走廊里,区角里,为幼儿营造了愉悦的手工活动氛围,让幼儿主动去欣赏、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

    如为了给幼儿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用红色的纸剪贴出漂亮的花,用绿色的纸贴出可爱的小青蛙,用五颜六色的纸折出许多鱼,用小果冻河制作了成串的风铃,用胶带纸芯制作成拨浪鼓等,并把它装饰在活动区。当孩子们走进这样教室时,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哇!真好看!啊!真漂亮!”他们会用小手去触摸,去玩,“你看!是卷筒纸的芯做的”,“还有果冻盒”,“哇!原来没有用的废旧材料也能做成很美丽的作品。

    还说说:“要是我能做出这么好看的东西,该多好啊!”显然他们是喜欢这些作品的。由于环境的作用,加强了幼儿对美的视觉感受,培养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2、精神环境。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判断,建立民主平等的伙伴式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幼儿的时间支配权,留给他们自己活动的时间;尊重幼儿的动手权,不越俎代庖;尊重幼儿的发言权,允许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幼儿的建议权;尊重幼儿的作品权,民主公正地评价幼儿作品等。

    教师以一颗浓浓爱心来看待幼儿的种种表现,为孩子营造安全自由、宽容理解、鼓励支持的精神环境。二、从生活实际出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习得手工活动技能。

    陶行知先生指出,孩子只有在动手中才能获得成功,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他们好奇心才能得到满足。动手能力也在逐渐的增强,但每个孩子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

    他们对于手工活动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当孩子已经产生一定的兴趣时,就要让他们学习一些基本技能,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进行手工活动。

    1、运用游戏,学习基本技能。手工活动能否顺利展开,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技能。

    由于手工活动综合了折、剪、撕、捏、贴等各种技能技巧,剪又包括对折剪、目测剪、多折剪、镂空剪、对折剪等。于是,我利用各种废旧纸张让幼儿从简单的技法开始,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学习撕、折、剪、贴,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手工活动的操作技能。

    如为了练习撕的技巧,我设计了 “撕面条”活动,我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告诉孩子,“今天请你们来当面点师做面条,看看哪个师傅做的面条又长又细”,孩子们很开心,人手一张广告纸开始有模有样的操作起来。当一碗碗又细又长的面条展示出来时,孩子们有说不出的高兴。

    随着基本技能的逐渐掌握,孩子们创作的作品也逐渐增多。广告纸做的“可爱的小鱼”,报纸撕的“下雨了”……一件件作品看似稚嫩,却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从简到难,注重循序渐进 孩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他们对手工活动技巧的掌握也有所不同,我在制订计划时,就根据幼儿的自身发展特点,因人而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新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制作手工作品的技能。我先让能力弱的幼儿,剪一些比较单一的物体,再从单一的物体发展到较复杂的,渐渐地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我再引导孩子制作简单的纸贴画,如纸贴画《花》的制作,能力强的孩子选用在彩色纸上画出整朵花的方法,然后剪下纸上的花贴于底板上。

    能力一般的孩子由于画画基础不好,无法画出很完整的一朵花,我就告诉他剪些圆圈,若干个小圆圈拼贴起来也是一朵花。之后又让他们用生活中吃剩的瓜子壳来贴花,尽管后者的作品是那么的简单和零碎,但是也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感觉,对手工活动有了信心。

    3、给足时间,鼓励大胆创新。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点,他们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头脑中的童话世界尽自己的能力在手下展现出来。

    作为教师应确定主题,教给幼儿制作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去设计内容,创造画面。例如:在《花》的。

    2.幼儿园手工活动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一、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让幼儿了解手工的构成原理、造型规律和简单的装饰方法,培养幼儿手的动作的灵活性、精确性、手眼协调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耐心细致、勇于实践等个性品质。

    二、程序和策略 1.感知欣赏 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准备好的手工作品出示给幼儿欣赏,并以提问启发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了解手工作品的特征,激发创作愿望。有时也可以复习有关的歌曲,激发幼儿的制作欲望。

    2.讲解示范 首先,教师要给幼儿介绍手工材料的名称、性质及使用方法,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要用确切的语言讲解制作技法的原理和步骤(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同时,教师要以合适的速度进行示范。 3.动手制作 (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

    教师应安排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让幼儿将新学的手工技能进行练习。可以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

    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准确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教师还应注意幼儿的练习时间的合理分配,尽可能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以增加幼儿对技能练习的兴趣。

    例如,通过“开商店”的形式,让幼儿练习制作各种“商品”。 (2)要引导幼儿把临摹、仿制与独创结合起来。

    幼儿的手工制作形式应以仿制为主要形式,兼及临摹和独创。在指导中要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形象。

    (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 第一,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例如:幼儿用纸盒制作立体作品后,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彩色笔在作品上画上美丽的花纹,为作品修饰增色。 第二,可以直接将手工作品与绘画活动相结合。

    例如:当幼儿折好了“狗头”后,教师引导幼儿将其贴在底纸上,再添画上与之有联系的形象,组成一幅有浮雕感的画面(“小狗看门”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有时要指导幼儿使用辅助材料装饰作品。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程度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指导能力较差的幼儿掌握好手工的基本技法。 4.评价作品 教师要正确评价幼儿的手工作品,不仅要肯定作品的优点,还应注意肯定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和积极性。

    幼儿的手工作品只要构思新颖、有创造性,材料运用恰当,构思与技巧达到意返天成、率真自然,就应该算做是佳作。可将全体幼儿的作品以展览会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幼儿在互相观赏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教学范例 手工活动:剪窗花(大班)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正方形纸三次对角折后,通过剪去三个角、三条边的适当部分,表现出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的不同窗花。 2. 激发对剪纸的兴趣,培养幼儿喜爱民间剪纸艺术和对窗花的欣赏情趣。

    3. 发展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 窗花范例。

    2. 较薄的正方形彩纸、剪刀、稀浆糊、抹布、小箩子、大张报纸。 3. 操作材料“剪窗花”,引导幼儿欣赏民间剪纸艺术。

    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窗花范例,提问:你们看这上面的花纹好看吗?它是用正方形纸折叠剪成的。

    剪纸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从前,中国人过年就用红纸剪出好看的图案,贴在窗户上,这就叫窗花。

    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过民间的剪纸,它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艺术,现在许多地方还有剪窗花的习俗。今天,我们来学剪窗花,看谁剪的窗花最好看。

    2. 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剪窗花的方法。 教师:这些窗花都是用折剪的方法剪出来的(边讲边示范):把正方形的纸角对角折三次后再剪。

    剪的时候要注意:剪最长的边和打不开的短边能使窗花的中间变得很漂亮;剪能打开的短边会使窗花的边缘变得很漂亮;剪中心点的角能使窗花的中心部分变得很漂亮;剪另外两个角会使正方形窗花变成其他形状;把能打开的短边剪成弧形,窗花就变成了圆形。可以剪各种图形,但不能剪断,也不能从一条边剪到另一条边,剪好展开后就成了一张漂亮的窗花。

    3. 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请幼儿观看操作材料‘剪窗花’,用彩色纸剪成窗花,剪好后把它贴在操作材料的空白处。可以用白纸剪窗花,贴在彩纸上;也可以用彩纸剪窗花,贴在白纸上;或者用深色纸剪窗花,贴在淡色纸上;或者用淡色纸剪窗花,贴在深色纸上。

    总之,要把颜色配得好看些。贴的时候,要把窗花翻过来,放在报纸上,在中间和四周的几个点上抹一点浆糊,把手在抹布上擦干净后,再把窗花反过来粘贴在操作材料上或选好的纸上。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幼儿剪的部位和方法,鼓励幼儿大胆有创新地折剪,注意粘贴窗花的方法。 4. 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选出有创造性、层次分明的窗花,对认真操作的幼儿给予表扬,并展览窗花。 活动延伸 将剪出的窗花贴在窗上,布置环境。

    3.幼儿园教师对手工活动的评价行为有哪些

    一、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存在的问题 1. 评价忽视幼儿个性和情感的发展。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偏重幼儿作品的构图、造型、涂色等方面,往往从知识技能、画面效果这些显性因素来进行评价,以像与不像、好与不好为标准来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而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兴趣、注意力、个性的发展却不够重视,缺乏引导和肯定。这样的评价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幼儿在其他方面所表现出的闪光点,对孩子的绘画兴趣和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2. 评价标准和方式单一,忽视个体差异。每个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对于绘画主题的理解不同,通过自己独特的想象和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但在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时,很多教师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如强调画面是否丰富、比例是否恰当、涂色是否均匀、是否与范画相像。而且教师的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基本是语言评价,很少采用微笑、眼神、倾听和关注等非言语评价行为。

    这样的评价忽视了幼儿的多样性、差异性,违背了幼儿个性的丰富性、复杂性,也压抑了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不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幼儿的实际情况。[1] 3. 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笼统。

    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过于简单,对幼儿作品评价的语言往往比较单一、笼统,不够深入具体,缺少针对性。如,“画得不错”、“画得真棒”、“画得真漂亮”、“有进步”,这类评价语言缺乏具体的内容,幼儿听后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了哪些进步。

    如果这是幼儿第一次听到老师这样的表扬和肯定,幼儿可能会十分高兴,如果一直重复着类似于“真棒”的评价,幼儿也会感到乏味无趣。这样的评价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4. 评价行为缺乏激励性。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你怎么画得这么乱”,“你画得不好看”,“你画得这像什么呀?”当个别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事物时,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采用否定性的评价说:“你怎么画了个绿太阳?你画的房子怎么是这样的?“你画的树叶怎么是蓝色的?类似这样的否定性评价,会挫伤幼儿绘画的自信心,削弱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5. 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很多教师偏重对幼儿美术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很重视在结束环节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注重对幼儿作品中涉及到的构图、造型、涂色等技能技巧的评价,却忽视了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持久的注意力等方面的评价和引导,而这些方面也是我们在美术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

    同时,由于缺少对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引导,幼儿得不到及时的点拨,评价在激发幼儿兴趣、灵感,开阔幼儿思维、大胆创造和表现等方面的作用没有达成,使得评价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也无法真正实现。 二、改进策略 如何能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进行恰当合理的评价?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评价行为进行反思,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理念,逐步改进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

    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注重幼儿的多元发展。《纲要》在幼儿发展评价方面指出:“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包括认知、语言、身体、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于此,要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发展幼儿的美术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个性等。

    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具体说来,在对知识技能方面评价上应包括构思、造型、材料运用、表现、涂色等指标;在情感、态度评价上则应注重对幼儿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自信心、持久性等。

    所以,教师的评价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不能只强调美术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应把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感、个性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2. 评价体现多层次和多样性。

    每个幼儿基础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不一,都有其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又都有独特的智能,如果用同一“标尺”、用同一“标准”,显然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设计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2] 所以,教师要从多个标准、多个角度去评价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发现幼儿各自的长处,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从而让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美术活动的评价中,还要做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要考虑幼儿的不同个性,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用拍手、微笑、伸出大拇指、拍拍肩膀来肯定幼儿;也可用抚摸、拥抱、拉手来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对一些比较沉静、内向、胆小的幼儿,教师可用热情的语言加以赞赏,或用拍手、贴五角星加以肯定,以增强自信。

    4.幼儿园小孩夸夸我自己评语怎么写

    大多数父母常常使用的已经夸奖词恐怕是“你真棒”。即使你没有说腻,孩子也早就听腻了,在他听来,这样的夸奖根本就不是夸奖。看来父母们真该更新一下自己的夸奖技巧了!

    1.留心孩子的努力

    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详细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2.夸孩子别嫌“啰唆”

    仔细分析一下,家长们对待表扬的态度的确是随便了一些,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张嘴就来。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啰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啰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表扬孩子别忘了三大原则: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5.幼儿园大班孩子折纸完成点评怎么点评

    你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追赶游戏。这学期你有了很大的进步。平时你喜欢画画,还特别爱看图书。就要上小学了,如果你再改掉一些坏毛病,比如上课喜欢掉头和别的小朋友讲话,那就更好了,加油噢!

    你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小朋友。上课能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并能积极举手发言,你爱学,好问、勤思考,还能自己整理玩具,折叠被子。课间能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快乐地玩耍。就要上小学了,如果你能严格要求自己,那你就一定是个最棒孩子。

    你是一个可爱又聪明的小朋友,平时特别喜欢画画,而且这学期的进步很大,画得画可真漂亮,做的手工也真棒。上课能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而且还能举手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就要上小学了,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你将会变得更棒。

    6.幼儿园教师对手工活动的评价行为有哪些

    一、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存在的问题 1. 评价忽视幼儿个性和情感的发展。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偏重幼儿作品的构图、造型、涂色等方面,往往从知识技能、画面效果这些显性因素来进行评价,以像与不像、好与不好为标准来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而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兴趣、注意力、个性的发展却不够重视,缺乏引导和肯定。这样的评价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幼儿在其他方面所表现出的闪光点,对孩子的绘画兴趣和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2. 评价标准和方式单一,忽视个体差异。每个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对于绘画主题的理解不同,通过自己独特的想象和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但在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时,很多教师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如强调画面是否丰富、比例是否恰当、涂色是否均匀、是否与范画相像。而且教师的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基本是语言评价,很少采用微笑、眼神、倾听和关注等非言语评价行为。

    这样的评价忽视了幼儿的多样性、差异性,违背了幼儿个性的丰富性、复杂性,也压抑了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不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幼儿的实际情况。[1] 3. 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笼统。

    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过于简单,对幼儿作品评价的语言往往比较单一、笼统,不够深入具体,缺少针对性。如,“画得不错”、“画得真棒”、“画得真漂亮”、“有进步”,这类评价语言缺乏具体的内容,幼儿听后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了哪些进步。

    如果这是幼儿第一次听到老师这样的表扬和肯定,幼儿可能会十分高兴,如果一直重复着类似于“真棒”的评价,幼儿也会感到乏味无趣。这样的评价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4. 评价行为缺乏激励性。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你怎么画得这么乱”,“你画得不好看”,“你画得这像什么呀?”当个别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事物时,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采用否定性的评价说:“你怎么画了个绿太阳?你画的房子怎么是这样的?“你画的树叶怎么是蓝色的?类似这样的否定性评价,会挫伤幼儿绘画的自信心,削弱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5. 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很多教师偏重对幼儿美术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很重视在结束环节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注重对幼儿作品中涉及到的构图、造型、涂色等技能技巧的评价,却忽视了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持久的注意力等方面的评价和引导,而这些方面也是我们在美术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

    同时,由于缺少对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引导,幼儿得不到及时的点拨,评价在激发幼儿兴趣、灵感,开阔幼儿思维、大胆创造和表现等方面的作用没有达成,使得评价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也无法真正实现。 二、改进策略 如何能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进行恰当合理的评价?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评价行为进行反思,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理念,逐步改进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

    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注重幼儿的多元发展。《纲要》在幼儿发展评价方面指出:“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包括认知、语言、身体、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于此,要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发展幼儿的美术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个性等。

    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具体说来,在对知识技能方面评价上应包括构思、造型、材料运用、表现、涂色等指标;在情感、态度评价上则应注重对幼儿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自信心、持久性等。

    所以,教师的评价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不能只强调美术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应把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感、个性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2. 评价体现多层次和多样性。

    每个幼儿基础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不一,都有其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又都有独特的智能,如果用同一“标尺”、用同一“标准”,显然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设计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2] 所以,教师要从多个标准、多个角度去评价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发现幼儿各自的长处,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从而让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美术活动的评价中,还要做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要考虑幼儿的不同个性,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用拍手、微笑、伸出大拇指、拍拍肩膀来肯定幼儿;也可用抚摸、拥抱、拉手来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对一些比较沉静、内向、胆小的幼儿,教师可用热情的语言加以赞赏,或用拍手、贴五角星加以肯定,以增。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