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善于总结的故事

    1.寓意为善于总结的小寓言故事

    蛇与乌龟的故事 一条大蟒蛇和一条小毒蛇是朋友,这天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只巨大的乌龟。

    蛇兄弟想,这么大的个儿,可是一顿美餐啊。蟒蛇说:我来对付他。

    于是蟒蛇施展自己的浑身绝技,用身体将大乌龟牢牢地缠住。而大乌龟早已将身体缩进了龟壳里,任凭蟒蛇怎么缠绕,也无法伤害到它。

    泄气的蟒蛇,气喘吁吁地爬到了一边。看到大蟒蛇在喘气,大乌龟谨慎地露出脑袋来探看个究竟,就在他露出龟头的那一瞬间,小毒蛇闪电般地在乌龟脑袋上咬了一口,大乌龟又急忙缩回壳中。

    但是几分钟后,大乌龟因为中毒而死了。蟒蛇说:哇!我花了那么大力气也没能伤害到乌龟,你却轻而易举地办到了啊。

    小毒蛇说:那是因为我了解他的要害。 可是接下来的还是有一个问题,大乌龟死后依然缩在龟壳里,两条蛇都是吞食性的动物,而他们又无法脱下乌龟的外壳,只好怏怏地离开了…… 哲理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有时付出了很多,并用尽心机与手段,最终也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但是当你拥有了的时候却发现得无所用。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并不是个头大就能战胜对手,有时小个子更有杀伤力! 对于乌龟来说:自以为自己有了一个很好的保护体就很安全,增广贤文有言:“今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乌龟见到敌人在喘气,就以为危机解除,结果他不知道敌人还有更厉害的一着,特别是隐藏的敌手。

    见到强大的敌人时乌龟的确懂得缩头保护自己,可是,乌龟虽然并没有死在看似强大的敌人手上,但却死在看似渺小的敌人手上。

    2.人善于学习的成语故事

    内容简介

    在中国,也许没有一种语言形式比成语更能教给我们丰富的人生道理。俗语和谚语,通常解释的是一些生活常识;名人名言,主要在于警示人、激励人。而在汉语文化中,成语是最睿智、最精华、最丰富的瑰宝。每一则成语都是历史的缩影,它们经过千锤百炼。言简意赅,能完美地表达深邃的思想情感,每一则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我们从中不仅能读到生动的故事,更能得到许多前人总结的为人处世、治学谋事的人生大智慧。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学习的人来说,读成语真的是一种“小投入大收益”的学习方式。

    本书选取了中小学生最常用的多个成语,并以故事的形式把每一则成语的出处、典故和内涵,都十分生动地展现出来。本书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既可以作为学习成语典故,品味中国文化的最佳读本。还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成语知识。丰富生活阅历。

    目录

    爱屋及乌

    按图索骥

    八仙过海

    百发百中

    半途而废

    抱薪救火

    闭门思过

    鞭长莫及

    病人膏肓

    不可救药

    程门立雪

    乘虚而入

    初出茅庐

    唇亡齿寒

    打草惊蛇

    大器晚成

    大义灭亲

    呆若木鸡

    道听途说

    得过且过

    东山再起

    对牛弹琴

    尔虞我诈

    负荆请罪

    赴汤蹈火

    改过自新

    高枕无忧

    刮目相看

    害群之马

    鹤立鸡群

    鸿鹄之志

    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

    华而不实

    黄粱一梦

    价值连城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开卷有益

    口蜜腹剑

    狼狈为奸

    老马识途

    乐不思蜀

    励精图治

    鹿死谁手

    洛阳纸贵

    毛遂自荐

    磨杵成针

    南辕北辙

    弄巧成拙

    抛砖引玉

    匹夫之勇

    破釜沉舟

    扑朔迷离

    歧路亡羊

    巧夺天工

    请君入瓮

    日暮途穷

    人木三分

    如鱼得水

    三顾茅庐

    三令五申

    三人成虎

    水滴石穿

    四面楚歌

    天衣无缝

    投笔从戎

    图穷匕见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闻鸡起舞

    卧薪尝胆

    吴牛喘月

    先发制人

    胸有成竹

    雪中送炭

    掩耳盗铃

    夜郎自大

    一箭双雕

    一鼓作气

    一目十行

    一窍不通

    一衣带水

    游刃有余

    凿壁借光

    指鹿为马

    纸上谈兵

    书摘插图

    爱屋及乌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残暴,挥霍无度,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姬昌是西方诸侯国的首领,他决定顺应民意,替天行道,推翻纣王的统治。可惜,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周武王。

    周武王聪明贤德,年轻有为。他借助军师姜尚姜太公和两个弟弟周公姬旦、召公姬爽的帮助,积极练兵,并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攻打商朝。双方在牧野大战时,武王的军队越战越勇,而纣王的军队却毫无战斗力——将士们早就不愿为丧尽天良的纣王卖命了,他们放下军械,投奔到周武王的一边。周武王的军队乘胜追击,很快攻克了商朝的都城朝歌。纣王走投无路,点火自焚。商朝无主,也就灭亡了。

    纣王死后,周武王并未感到轻松。要想尽快结束战乱,安定天下,必须首先安顿好纣王留下的军队。他征询姜太公的意见,太公说:“我听别人讲:喜欢一个人,就会连同喜欢他屋顶上丑陋的乌鸦,而憎恨一个人,就是看到他家的篱笆墙,也会深恶痛绝。这句话很明白,大王应该杀掉那些将士,斩草除根,不留祸患,只有这样,才可以稳住大局,统治天下。”

    周武王不同意姜太公的意见,就问召公。召公回答:“将士中有罪的杀掉,没罪的放掉,大王以为如何?”

    ……

    3.善于观察的小故事短文

    常听有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 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 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 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 ,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 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 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 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 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 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 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 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但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 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高中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 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4.有关名人勤动脑善思考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不顺从习惯的人———巴斯德,他对各种食物的变质,总觉得是有“元凶”作怪,就构想设计了试验。首先从煮沸的同一锅肉汤中盛出两碗,分别放在无人的高山上和人多的市集里,结果市集里的那碗腐烂得既早又严重,由此他认为使食物变质的“坏家伙”在自然界到处都有,只不过市集里来往的人多,尘埃多,进入肉汤里的“坏家伙”更多而已。同时他想到,这“坏家伙”还怕一定的温度,究竟这是什么东西呢?巴斯德又用直颈和曲颈两种烧瓶,各煮沸肉汤后静置冷却几天,结果前者混浊,后者不混浊。这使他认识到: 肉汤变混浊的“原因”,是一些肉眼是看不见的“东西”在作怪,由此“微生物细菌”被发现了。

    人对平常事中的难点都非常习惯,认为这是 “应该”的,很自然就不再用心了。巴斯德正相反,他是一位有心人,耐心观察在“应该”中的各种相同和不同的现象,用心归纳着导致“难点”出现的蛛丝马迹。名人总是在普通人司空见惯中,思考着常人不会去想的深处的秘密。忘我地用心在人类科学史中,有春雷般突破的名人,无一不是对所感兴趣的问题,满腔热血全身心地投入。

    奥地利医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研究人的各种精神和心理非常痴迷,他经过20多年诠释自己的梦,也千方百计了解别人的梦,同时还和当时被称为魔鬼附体的精神不正常的人日夜生活在一起,查询病人的经历,进行仔细观察分析。他也因此不断招致各种各样的非议,但依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守自己的做法。他勇于突破禁区,推翻了传统观点宣布:暗示是歇斯底里的病因、精神心理障碍和紊乱是精神病的原因,由驱鬼惩罚疗法改为精神心理治疗。这一新观点令世人震惊,马上遭到传统势力的猛烈攻击,不仅新观点被权威否定,他本人的人格也同时被污蔑。即便如此,他还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加执着忘我地投入研究。

    全身心投入的名人,几乎没有一个没有因追求真理而“痴”和 “愚”。欲求见底的渴望,正是科学工作者素养的本性。忘我投入还在于深沉。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常年累月每日学习10-11 小时,全面、详细地占有正面和反面、直接和间接的所有材料,其态度既是学习也是批判。他读过并摘录笔记的书籍达1500 本,从农林医药,到婚姻法律,都广泛涉及,所以其著作旁征博引,句句有据。

    图书馆里,他座位下的地板因磨耗而凹陷。他潜心学习和查寻资料的准确和完整,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是一般人做不到,甚至无法承受的。在此过程中,他所吸取的远不只是书中的知识,更多的是对社会负责任的心得。马克思在仔细读完《物种起源(进化论)》给恩格斯写的信中说:“这是社会变革的自然基础。”可见,马克思当时不管从人类社会各方面,还是从社会观念中的自然科学成分的先进知识中,均预见 了社会将要变革。多博览、多读书、多洞察,才有新感悟。马克思等名人所积累的知识的渊博,和用心深沉所沉淀的智慧的纯度和厚度,使他们完全掌控了所探讨的事物的规律。永不满足地动脑,永不知足地用心动脑,如同刀要经常磨才始终锋利一样,脑要不断地用才灵敏。

    “从1 到100 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题刚布置完,“孩童数学王子”高斯马上报告是5050,如此之快令老师和同学惊讶!高斯儿时常随工人在砖瓦工地,工人总要清点每天的砖瓦块数,费时很长,他看在眼里,就留意琢磨。他总是绕着每堆砖瓦用心算,终于总结出“用不着逐一数点” 的方法:两头相加乘中间[(1+100)*50]=5050。

    高斯不仅好奇认真,更善于用心观察、勤于动脑思考。他不断地找出了解题的三种不同方法,他追求的不是满足于只求结果,而是获得准确结果的更先进的方法。他总是用已掌握的方法,打乱原来会的,从中再找规律以便得到更巧妙的新方法。

    有人调查过获诺贝尔奖的人,在从师学习期间都学到什么,结果最重要的是学习了老师怎样活动、怎样思考和怎样对待事物的。可想而知,养成会做事、会洞察、会思维更重要。多数人只停留在工作中的“知其然”,动脑的人更多去探索“所以然”,还想进一步的有心人,想着怎样驾驭“所以然”,更有甚者想着法地再超越“所以然”。热心只是学“会”的前提,痴迷才能透彻理解,只有疯狂地忘我投入才能获得其中精华。

    5.开个班会主题是要善于归纳总结,老师要我做文档我想弄个科学家的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好。

    在班会召开之前,我想给大家讲这样一则故事:一只蜗牛爬在草地里,它想要爬上泰山山顶去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是它一计算,需要用九百天,它摇了摇头。它又想到黄河源头,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但是需要八百天,它又摇了摇头……最终这只蜗牛死在了烂草堆中。

    蜗牛的志向不能说不远大,但是它的悲哀在于不曾迈一只脚,没有走半步路,因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只能成为永远的梦。 为理想而奋斗,实际的行动胜得过千言万语。

    当你有困难时,动脑去思考;当你有渴望时,动身去追求。 为理想而奋斗,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哪怕还没有获得成功,我们也在一点点向成功靠近。

    为理想而奋斗,脚踏实地迈开脚步,无论是在宽广的大道还是在泥泞的小路,让途中留下你坚实的脚印,在沿途洒满你辛勤的汗水。在路上,我们耕耘,在道旁,我们思索。

    汗水和智慧洒满沿途,美丽和成就写在身后。 我宣布:沈阳市四十七中学 高一三班——《为理想而奋斗》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大概用时:两分钟) 一。

    朗读版块 主持人(B): 首先,我们来读一篇关于“奋斗”这个话题的文章。 来看一看,到底,奋斗为的是什么?我们对待“奋斗”要作出的一些看法。

    朗读者(A): 下面我要朗读的文章题目是:《奋斗人生》 社会上常流传着这样一些叹息:“我只是一个弱者,一没文凭,二没工作经验,终将被社会淘汰……”的确,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洋溢奋斗的社会,它需要竞争支撑,正如“适者生存,弱者淘汰”那样残酷,它也需要奋斗来作证,正如“一波三折”那样激烈。 人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

    有时,奋斗是人生的补充剂。为着一个立下的理想、目标,而奋斗着! 从前有两只小青蛙,溜到农民的房子里玩。

    它们站到一个坛子沿儿上跳舞时,不小心滑进里面。面对那黏糊的油,它们变得束手无策,但较小的青蛙却一直用四肢划动着,与死亡对抗着。

    经过几百次的奋斗,黄油凝固了,较小的青蛙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人们常说:患难出人才。

    也许奋斗中也会遇到挫折,但总是能化险为夷,迎来成功。 爱迪生在99次失败后,努力奋斗,总结经验,向着他伟大理想的方向前进,终于发明了电灯,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在不断奋斗、探索中,找到了民族的求生之路,为新中国的明天开拓了纪元。…… 有时,奋斗是信念的必须。

    奋斗中,马克思固守清贫,探索斗争,揭示真理; 奋斗中,文天祥直指南方,谈笑而死,凸显风骨; 奋斗中,比尔盖茨毅然休学,爱其所爱,创立微软。 有蓝天,鸟儿将会自由自在;有大海,鱼儿将会无忧无虑;有绿色,生命将会充满希望……有奋斗人生将会出奇绚丽。

    人生,需要竞争支撑,也需要奋斗作伴。 就像感动中国2006年度获奖者洪战辉所说:“贫穷不是搏得人们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谁都无法说清“是苦难造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热爱苦难”,但我还是坚信:是奋斗使天才克服了苦难,困难最积极的作用,也仅仅是磨练了天才的意志,使他更具韧性。因此,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天才,更不是苦难,而是奋斗。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一个人并不能因为诸如贫穷、残疾等因素而向人摇尾乞怜,所谓“嗟来之食”,其实际意义也不过是一纸出卖灵魂的“卖身契”。

    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明了并继承这种勇往直前、不畏不惧的奋斗精神。要奋斗,还需要坚强的意志。

    因此,就离不开苦难即逆境的作用。当然,也并非苦难才能使人意志坚强,事实证明,苦难是磨练意志的最好方法。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1%的天分 99%的汗水。”由此可见,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主要是靠奋斗。

    我们不可能奢望谁会在我们饥饿时送来美味佳肴,那是无助,疑虑,恐怖,甚至憎恶。要想不被饿死,就得握紧拳头去奋斗,去拼搏那一份属于你的未来。

    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就应该明白奋斗对于人类是多么的重要。 有人说:鲁迅的人生是呐喊人生,胡适的人生是实用人生,林语堂的人生是幽默人生,梁实秋的人生是雅致人生,郁达夫的人生是充沛的人生……何不把我们的人生变成奋斗的人生?。

    6.我需要一些靠积累就可以成功的事迹故事

    这是一篇关于你这个主题的文章。

    里面有事例。 真正的战争没有硝烟,有硝烟的战争只是一个结果的展现,决定这个结果的不是硝烟,而是平时的积累。

    战争永远开始在战事开端之前。尚未动手,其实胜负已定。

    战争高手可以根据双方准备的情况,从一开始就洞悉输赢,从而提前避祸或者押宝。 清末,慈禧曾向八国联军宣战,诏书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宣战书辞藻华美,表现出的勇气可嘉,但是她为这场战争做了什么准备?有必胜的把握吗?实际上没有。所以,在盛宣怀、张謇等人的串联下,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封疆大吏,把朝廷的圣旨当成矫诏、乱命,实行东南互保。

    最终,结果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求胜之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则已,开战必胜。

    汉武帝为了驱赶匈奴,忍辱负重准备了十多年。须知,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平时的准备才是真正的较量。

    真正的战争没有硝烟,有硝烟的战争只是结果的展现,决定这个结果的不是硝烟,而是平时的积累。 在这些积累中,竞争双方都在想方设法增大自己最终获胜的筹码。

    所以,充分的准备可以改变最终的结果,可以改变天平,让它朝自己倾斜。当事人心知肚明,外人却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

    渠成水自流 没有孙中山几十年的奔走呼号,就没有武昌起义的发动。孙中山栽了树,自然就有资格来乘凉。

    实力是准备出来的,有实力,才会梦想成真。只有把渠挖好了,水才会流进来。

    渠不成,水是不会自己来的——自己来的都是洪水。 李世民虽然功劳极大,擅长军事,但他的势力不在京城。

    而李建成一派在京城占据绝对优势,所以他很大意。因此,“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是以少胜多,冒险一博夺得江山。

    “玄武门之变”中最关键的一枚棋子是玄武门守将常何。事变当天,正是常何关上了玄武门,把李建成、李元吉和他们的卫队分割开来,李世民和尉迟敬德才能以个人武功的优势,射杀和绞杀了李建成、李元吉。

    之后,李世民将兄弟俩的人头展示给攻打玄武门的太子一党们,死党们一看主子只有脑袋,知道大势已去,鸟兽散了。 一个常何,胜过几万雄兵。

    这枚棋子,李世民早在十年前就布下了,李建成直到临死才明白了常何不是自己人。心领神会的李世民和常何,不动声色地做成非常之事。

    事后,常何得到超级提拔。 武昌起义并不是孙中山直接指挥的,他和黄兴直接指挥的几十次起义都被镇压了。

    为什么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人们公推孙中山做大总统呢?因为没有孙中山几十年的奔走呼号,就没有武昌起义的发动。孙中山栽了树,自然就有资格来乘凉。

    竹成自在胸 德鲁克的名言是:“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那么,你会在今天就进入吗?”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者,大有人在。英雄就是那些有想法的人,连想法都没有的人自然无所事事,事不来则得过且过,事来只会磕头如捣蒜。

    张爱玲有句话说得气派:“真正的女人只会死,不会老。”如此,这和蓬头垢面的女人的大不同,就在于她有备无患。

    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先的谋划,是以往经验的总结,再结合新的情况,加以通盘的考虑,需要多方面的真实信息。

    只有长期准备,才会具备这样的条件,才会胸有成竹。 德鲁克和韦尔奇都是这样的人。

    德鲁克的名言是:“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那么,你会在今天就进入吗?”韦尔奇接着说:“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会面临第二个问题:你要做什么呢?” 世间有几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来自得克萨斯的罗斯·佩罗知道。《财富》杂志把他列在富人榜上,佩罗戏称:“这就好像把我称做美国小姐一样。”

    佩罗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一定很明确,否则不会这样自嘲。 但是,准备也要会准备。

    南北朝时期,某位皇帝和亲信大臣连夜在宫里商量,准备把无道的太子废掉。结果太子闻讯,带兵冲进来把他们都杀了,自立为王。

    废太子是大事,不能草率,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都说知子莫若父,这位老皇帝实在是小瞧了儿子反戈弑父的胆量。

    古往今来胎死腹中的算计,有多少人付出了血的代价。 完胜之策 在重大问题上,高手总是准备几种方案,追求完胜之策。

    在所有领域,失败者往往比成功者更努力。他们的失败不是因为不准备,而是因为准备不得其法。

    古直是位大学问家,曾在庐山东林寺设帐收徒。有个学生随身携带一本《词源》,古直勃然大怒:“怎么我的学生用《词源》?”他后来解释说,做学问,不能靠二手货,《词源》是二手货,不懂的字,要查《说文》,查《尔雅》,查《水经》,要穷根究底,查这个字第一次出现的地方。

    古直的学问之所以大,就在于一入手,就采取穷根究底的方法,找到一个字最可靠的出处,自然根底雄厚,有所建树。古直说:“不要猜想,要发现。”

    有的人一辈子只查《词源》,如何能比?如何发现? 善于总结,才能稳操胜券。高手的方法,从来就不止一种。

    如果只有一种方案,那就只有一种结果:失败。所以,在重大问题上,高手总是准备几种方案,追求完胜之策。

    熟练才会有感悟,才会总结。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熟能生巧才能成功,因为熟练让你知道了规律和窍门,知道了节奏和方法,知道了常规和非常规,知道了。

    善于总结的故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