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稿件辨析

    1.高考同义词辨析

    “贯”字的意义很早以前就确定了: ——《离骚》: “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

    这里,“贯”是一个动词, 就是用绳子将物品“穿起来”。当然,屈大夫是把香花穿起来。

    这很浪漫。 ——《左传》说的张侯却是另一番壮烈: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岂敢言病。

    ’”。

    这个“贯”也是“贯通”即 “射穿”。 ——到孔圣人这里,“贯”开始用于抽象事物。

    《论语。仁》:“吾道一以贯 之”。

    “ 一以贯之”(后来简为“一贯”)至今仍用其义。 ——后来,是指穿钱用的绳子《史记。

    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 校”。说京师的钱币太多了,穿钱用的绳索已朽断,已无法清点数量。

    ——再往后,“贯”还被用作钱币的计量单位,以1000文为一“贯”(一个方孔钱 便是一“文”钱。 无论是作为名词(绳索)还是动词(贯通),都与今天的“贯穿”这个词一脉相承。

    在古时,“贯穿”和“贯串”都有人使用。如清代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有:“孙星衍。

    训诂、舆地及阴阳五行之说,靡不贯串”。这里,“贯串”就是“贯穿”。

    在现代呢,我们可以这样比较这两个词的异同。 一。

    在所指对象为 抽象事物时(如“故事情节”,“政策理论”,“道理 规律”。 。

    ),“贯穿”和“贯串”可以互换,但一般“贯穿”用得较多, “贯串”不被大众所认知。

    二。 在用于将具体实物实实在在“穿透”的句子中,则只能使用“贯穿”, 不能用“贯串”。

    如“子弹从腹部贯穿”就不能用“贯串”。 三。

    在用于将事物的部分联接起来的意义时用“贯串”不用“贯穿”。如 “要把这本书的上下集贯串起来看。

    ”,不可用“贯穿”。

    四。 在专有名词术语中,用“贯穿”,如 “穴位贯穿术”,不用“贯串”。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的一句是( )(3分) A.说实话,当时对自己

    D

    试题分析:A项,只能说“对自己的稿子被刊用”没抱太大希望,不能说“能否被”,所以应把能否去掉。B项,开门迎客的主语不是“布展工作”,所以应在“5月3日之前”前补上主语“该园”。C项,成分赘余,“几乎”与“殆”重复。

    点评:辨析语病句题为必考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明确语病的类型,找出关键点就行。例如常考的类型多为搭配不当,成份残缺,结构或逻辑混乱等。同学对每一类错误的陷阱标志可以做一个整理,在以后的习题中,注意有意识的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辨析的速度和精确度。

    3.英语专四常见词辨析中“编辑和埋怨”的各自表达法有哪些呢

    compile, edit 这两个动词均含“编辑”之意。

    compile : 通常指根据搜集、整理的资料编辑词典或汇编文集。 It takes years of hard work to compile a good dictionary。

    (编辑一部好词典需要数年的艰苦工作。) edit : 普通用词,含义广泛。

    指校订、编辑他人待出版的著作,也指对杂志、报刊的稿件进行编辑、编排加工。 He edited a book of poetry carefully。

    (他认真地编辑了一本诗集。 ) complain, grumble, murmur 这些动词均含“抱怨、埋忽”之意。

    complain : 侧重因对处境不满、待遇不公或自己有痛苦等而向别人诉说、埋怨。 She often complains that he is dishonest。

    (她常埋怨说他不诚实。) grumble : 指因对处境、待遇不满或其他个人因素而愤愤不平地向他人诉苦或自言自语。

    Why grumble at me about your own stupid mistakes?(你自己犯了愚蠢的错误, 为什么向我抱怨?) murmur : 多指因不满某人或某事而背着人自言自语地发怨言。 As she denounced the government's policy, the crowd murmured their approval。

    (当她抨击政府的政策时, 听众叽叽咕咕地表示赞同。)。

    4.高考成语最容易误用的十种情况分析

    成语误用有以下几种情况: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对象不当、不合情景、误解词义 、重复用语、自相矛盾、搭配不当等。

    1、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语素意义,则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辨析:“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

    “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这个成语的词义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辨析:“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把“降价的烽火”理解为“火中取栗”的“火”显然是望文生义。

    而且“火中取栗”也带有贬义,用在本句不合适。 2、误用褒贬إ因为平时使用不够规范或没有搞清楚成语的来龙去脉,往往容易把褒义词语当作贬义词语,把贬义词语当成褒义词语,造成判断或使用错误。

    例1: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辨析:命题者从感情色彩上设误来进行考查。

    “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本句对“新上任的领导”有所褒扬,故“处心积虑”的运用,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例2: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辨析:“殚精竭虑”指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它不是贬义词,所以在这个句子中使用正确。例3: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辨析:“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而本句是指垃圾食品厂大量出现,所以这个成语属于褒词贬用的错误类型。

    3、对象不当有些成语的使用必须适合特定的对象,有的专指人,有的专指物,有的专指景,等等。在复习时要善于记住典故,辨清对象。

    例1: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辨析: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

    “轮”:高大。“奂”:众多。

    这个成语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例2: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辨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它与前面的主语“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无从搭配,属于用错对象。

    例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最高水平攀登。辨析:“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

    它所述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本句用来指刊物不恰当,属于对象用错。 4、不合情境إ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言情境,比如气氛有严肃紧张、庄严肃穆或轻松愉快等不同,比如地方有局促狭小或宽敞明亮等区别……成语的使用如果没有照顾到这些,就容易犯不合语境的错误。

    例1: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辨析:句中的“安步当车”,是慢慢行走、就当着坐车的意思,而本句中描述的抢险形势很紧急,抢险队员不可能有“安步当车”的闲情逸致。

    因而,成语与语境出现矛盾,“安步当车”使用不当。例2: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辨析:“车水马龙”是说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而句中所叙述的摊前不过几米或十几米,无法形成车如水、马如龙的壮观景象,所以不合语句中的情境。 5、用错谦敬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辨析:“蓬荜生辉”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自述,不能用于他人,否则于人不敬,因此本句犯了用错谦词的错误。另外,“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一句中,“居室”和“蓬荜”意义相同,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省略,就此而论,又犯了语义重复的错误。

    删去“蓬荜”才正确。 6.重复用语例: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辨析:“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希望回答对你有用。

    5.5

    在现阶段,广播新闻播音用多快的语速在播音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主张快一点好,另一些人觉得慢一点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每分钟220字以下这样的慢语速已逐渐被广播界淘汰了。

    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慢语速适应不了人们对信息量越来越大的需求,它在单位时间里对信息量的削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按每分钟播音200字计算,则在20分钟新闻节目里,这个语速要比每分钟播音250字少播1000字。

    按每篇稿件200字计算,则少播5篇稿件。二是它不适合生活在快节奏里的现代人的口味。

    慢语速一般容易给人造成懈怠、拖沓的感觉。如果播音员的精神状态不好,则很容易使人觉得无精打采,甚至有气无力。

    可以说,广播新闻的播音速度是和逐渐加快的社会生活的节奏同步的,快速是时代发展对广播新闻播音的客观要求。以中央台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为例,60年代,每分钟播出约185个字;80年代,200—220字;90年代240—260字;近几年,每分钟250—270字,最快时达到每分钟300多字。

    那么,是不是播音速度越快越好呢?答案是否定。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说的和听的速度都有一个极限。

    说话的速度太快,“耳朵”就会跟不上“嘴巴”,听的人领会理解就会发生困难。而且语速太快,就会给人造成压力,使人紧张,从而也影响人们的理解。

    比如有一位听众在给中央台的信中反映:“《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时,播音速度快得惊人,像雷声滚过,我听了简直喘不气来。”快到使人“喘不过气来”的程度,当然就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与领会。

    另一方面,播音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与我们普通说话不同,它讲究语言规范、吐字清晰、语音准确。每一个汉字的发音过程都由“字头、字腹、字尾”组成。

    为了吐字清晰语音准确,每个字或词的发音都应该按一定的规律发全,调值也要到位。如果一味的加快语速,势必压缩发音过程和时间,这一方面会造成语言的异义,一方面会让听众觉得声音急促,发音不全,以致难以辨析。

    那么,什么样的语速是广播新闻适宜的播音语速呢?北师大语音专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对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语言,在短时间内(几秒钟内),人耳的接受程度可达每秒七八个字,甚至更多;一般情况下,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个字,即每分钟240—250字。超过这个速度一定程度,听者理解辨析就会有一定困难。

    而且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人对语言理解的能力是不同的。老年人听力差、反应速度慢、记忆力减退,他们的听觉和识辨能力往往不及年轻人,文化水平低的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一般也赶不上文化水平高的人。

    所以我们在选择播音语速时要兼顾大多数听众,不能一味求快。 但播音毕竟用的是标准普通话,人们对标准普通话的辨析率要高于每分钟240—250字,可以达到280字左右,如果按照兼顾大多数的原则,则选择每分钟250—260字的播音速度是比较适宜的。

    参考文献:中国主播网。

    6.一篇5到8分钟的演讲稿大约需要多少字

    一篇5到8分钟的演讲稿大约需要1200—1800字. 标准语速是每分钟250字,五分钟1250字,八分钟2000字。

    演讲时间跟演讲人的语速有百直接关系。电台播音员标准语速大概是每分钟250字左右,按这个标准,8分钟的演讲大概在2000字左右。

    但是,现实中的演讲人往往语速起伏较大,这跟临场发挥有关。所以度要适当减少字数。

    一般情况下,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个字,即每分钟240—250字。超过这个速度一定程度,听者理解辨析就会有一定困难。

    按照兼顾大多数的原则,则选择每分钟250—260字的速内度是比较适宜的。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容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7.请问什么是新闻综述

    新闻综述是综合叙述的意思,即把经过分析的对象或材料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叙述出来。

    它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概括和分类整理能力。从写作角度看,综述也是对众多材料进行综合整理的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常用于人物介绍、会议记录整理、情况反映和活动汇报等。

    写综述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收集和辨析材料。要通过观察、实验、访谈、调查、阅读等方法,把有关资料收集在一起。

    收集时,注意资料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然后将可利用的材料排列辨析,分清轻重主次。

    第二,安排好结构。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材料,注意材料分类的科学性和编排材料的条理性。

    第三,语言表达要恰当。综述的目的是把事实和情况说清楚,因此,语言应简明、概括、平实,大段的描绘性的语言是不必要的。

    从新闻文体的角度看,综述是述评性新闻的一种,是就若干新闻事实加以综合评述的新闻报道。常见的有综合消息(也称新闻综述)、动态消息、时事综述、读者来信综述等。

    这里以综合消息和读者来信综述为例加以说明。 综合消息是反映一个时期或某一活动、某一事件全面情况的新闻报道。

    常见的有两种综合方式:对诸多报道对象某一共同方面情况的横向综合;对某一报道对象某方面情况的发展过程的纵向综合。也有横向和纵向结合来写的。

    写作时,立足点要高,要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归纳、综合,提炼出观点,注意突出特点,防止面面俱到。下面这篇综合消息,作者注意到了面的概括与典型事例相结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时期电影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