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学生评语论语

    1.孔子的艺术评价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把实现人生理想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以至以后绵绵几千年,儒家思想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无疑得益于教育实践.有教无类的思想,循循善诱的艺术,因材施教的方法,至今仍闪烁着耀眼光芒.其中教育评价,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略读《论语》,稍作考察,深觉气象万千,受益非浅. 一、适时随机,发乎自然 孔子曾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纵观孔子的教育言行,可以说他是一位“不失人,亦之失言”的智者.尤其能够利用一切时机,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真正到了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至境. 在生活情境中寻找教育契机,进行随机评价,适时指引,是孔子经常的教育方法与艺术.细读《子路·曾哲·冉有·公而华诗坐章》,就会被圣人随和平易的态度,恰到好处的方法和儒雅睿智的风格所折服.孔子与几个学生团坐,启发各自言志.当听到子路信誓旦旦地武治千乘之国时,“夫子哂之”;当听到冉有立志治理小国,以求丰衣足食时,夫子未可置否;当听到曾哲描绘带着学生暮春游乐图时,“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即曾哲).孔子在与学生交谈时,多听少言,宽厚淳朴.一个“哂之”,是对子路不够礼让的警示;不言不语,则是对冉有乐治小国的认同;而一声喟然长叹,则是对公西华知音般的赞美与肯定.这一类对话之中巧以评价的例子在《论语》中还很多,他不是居高临下地下断语,而是一种商讨,一种交流,一种点拨. 孔子对学生实施诊断性评价很多的时候是个别进行的,“密室窥过”的艺术可谓炉火纯青.当冉求以“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的理由为自己不能进步掩饰时,孔子直指要害:如果能力不够的话,那么走到半路走不动了才“中道而废”,现在是你自己划定了一个界限,停止向前!当子贡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而自视清高时,孔子也提其软肋:“子贡啊,这并不是你能做到的”.实际上,也是一种“激将法”,慈爱中带着威严,威严中存在希翼,促其愈挫愈奋. 当我们今天津津乐道于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深谙此道,并且用到了极至.他问子贡:“你与颜回相比,谁强些?”子贡对答“赐(子贡)也何敢望回(颜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孔子中肯而不乏鼓励地说:“我赞成你说的不如他”.匠心独运,使子贡自知而知人,找到了差距也就明确了目标. 二、喻近譬远,微言大义 人们之所以奉孔子为万世师表,就在于他切切实实地践行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他对学生的教诲可谓语重心长,评说学生优缺点时委婉含蓄,循循善诱.很懂经营之道的子贡想把每月初一的祭庙的羊省去不用.孔子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间接批评:“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告知子贡,“社会效益”远远高于“经济效益”. 运用此喻,激励上进,是孔子评价学生的一大特点.如子贡向老师:“您对我的看法如何呢?”孔子的回答层层引申,类比表意,“汝,器也”.子贡不懈地追问“何器也”?孔子曰:“瑚琏也”.瑚琏是宗庙盛稷的器皿,非常珍贵.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了他有某方面的才干,很难得,但又不是全才,达到“君子不器”还须努力. 喻近譬远,小中见大,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方法.他评价学生从不大而空地泛泛而论,而是结合具体言行进行鞭策或矫正.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孔子运用的最多的.子路和冉有都问“是不是听到了就做呢?”(实际上他们都趋向于“做”)孔子的回答截然相反,反问前者“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告诉后者:“听到就做”.其他学生不明其故,老先生一言以敝之:“求(冉有)也退(退缩),故进之;由(子路)也谦人(胆大),故退之”.这就是在答问中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施以评价,体现因材施教思想,且精微中晓以大义. 象这一类的例子还很多,以急躁好勇著称的子路多次得到老师的训导,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担任统帅,愿与谁共事?孔子说空手与老虎博斗、徒步过河而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共事的.与其共事的必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这无疑是在敲打子路.而“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而为盗”的告诫,则振发聩.用时下课改的理念,孔子评价学生不囿于知识能力领域,更重情感态度,特别侧重价值观的引领.。

    2.用简洁的语言评价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维护皇权至上,讲求尊卑贵贱,调整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遵从礼教,维护伦理,约束行为等方面,也都显得极为重要。 扩展资料 毛泽东曾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

    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从四五岁开始,读了将近80年的书,可以说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

    毛泽东有句名言:“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大力提倡的“这种态度”,就是孔子的学习态度。 孔子说过:“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论语·述而篇》记载:“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毛泽东不仅重视自己学习,而且重视全党的学习,重视借此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借用这个故事号召大家努力学习,不可以像宰予那样 毛泽东说:“大家都要努力学习,不可落后,不可躲懒睡觉。

    从前孔子的学生宰予,他在白天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对于我们队伍中躲懒的人,也可以这样讲一讲,但是对学习有成绩的,就要奖赏,有赏有罚,赏罚严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人民网-毛泽东点评《论语》中的人和事。

    3.如何评价《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而已,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五经。

    《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

    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而对儒家思想进行的解释和发挥。

    4.论语全文点评

    论语赏析【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

    5.简单对论语进行评价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此外,结合时事或实用功能而对《论语》进行评析和解说的,后世颇多,而以有明一代为极盛,其中以张居正的《论语别裁》和冯梦龙原著的《四书指月》,而后者则经诗人、学者阿袁(即陈忠远)编著的《论语指月》为代表[1]。

    /link?url=OH99KAup5tfyunCUu6iHy-4s1hngxV0IR5oMY9zCT6NLvRwfoEhTcBIIacBDPyhg请采纳!~喵~。

    6.写两条对《论语》的评价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学生评语论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