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技术讲课活动稿件

    1.区教研活动讲座稿:如何上好信息技术公开课

    中小学公开课是一种面向学生和其他教师或领导参与听课的一种授课形式。它是教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一种形式。随着教学改革的飞速发展,公开课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督查,学校促进教学竞争、促使教师的优化发展,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等都把公开课当作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公开课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桥头堡,是教研活动的一个切入点,也是教师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信息技术专职教研员,总结了几点信息技术公开课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希望能给需要上公开课的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第一个问题: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依葫芦画瓢”。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操作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跟传统的成人计算机培训班一样,教师把操作演示一遍,然后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然后继续第二个知识点,如此循环。殊不知,教学活动是一种教与学双边活动,包括了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这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必须废止。 应对策略: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二个问题:探究过度,学生没有自学支撑的平台。 有些教师未能完全理解“先学后教”的意义,认为只要把知识先让学生练,然后自己再总结。也就是教师上课直接布置一个任务(往往比较难),让学生探究。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创设任务的意思,无从下手,东张西望,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应对策略:教师备课中要针对学生有可能不能完成的探究任务,给与提示帮助,事前准备好学生自学内容的操作提示。(可以是学习网站,也可是纸张的操作小提示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第三个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沉不住气。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有少数同学的操作不符合教师的预期,甚至是错误的操作。我们有些教师马上打断所有同学的练习,开始纠正,或者在同学们练习的过程中,不停的讲解。说了半天,其实很多操作中没有发生问题的同学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或者可以说他的讲解反而影响了这部分同学的时间。 应对策略:如果发现个别同学操作有问题,可以个别纠正。如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有问题,无法继续练习,可以让同学们暂停,先要说明同学错误的操作,然后再讲解如何正确的操作。 第四个问题:课件制作太充分,不符合实际。 有许多教师,因为要开始公开课,在课件制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他们认为课件用的技术难度越高、动画越多,越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作用越大,公开课的效果就越好。而实际情况却是课件做得很花哨、喧宾夺主,对课堂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应对策略:课件制作要体现实效性与针对性,能恰当、很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能一味地追求技术或“花哨”。上课要不要课件,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定,有些操作性步骤的内容只要能运行课堂软件直接教学演示清楚就可以了,这样更切合“真实”,而且更乐于让学生接受。 最后要提醒一点:课堂要有一点“新意”。 通常开设公开课的课堂内容要有一些不在书本上的新鲜的东西。在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提出一些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带出相应的内容。这里提到的是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任务,于是在对教学内容安排上尽量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要精心设计“任务”,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信息技术演讲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伴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渐渐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成为了我们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无庸质疑,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资源平台和教学手段,当把它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时,会让我们的教与学如虎添翼,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在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多媒体技术日益频繁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和老师打开了一扇心灵通向世界的窗口,透过这扇明亮的窗户,我们一起聆听鸟语花香;一起欣赏春花秋月;一起感受阳光的温暖;一起体味秋风的柔情。我们的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鲜活、真实而生动起来。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伙伴,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而多媒体技术则是教师搭建在教与学之间一种有效的平台和载体。无论如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组织教学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加积极有效地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精神。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前提,我们的教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表面的繁盛和热闹,却难以掩盖其教学本质的空洞与脆弱。

    诚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彼此视野,陶冶了师生情操,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地参与并融入到教学之中,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充分感受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的深刻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

    让多媒体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我们七彩的课堂,走进学生多元的学习,走进我们沸腾的生活。让每一个心灵都感受熏陶的喜悦,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拥有执著与高尚,我们真诚地期盼着,从课堂里走出去的孩子不在单薄与贫乏,不在浮躁与空虚,永远守望着一生的纯真、美好与善良!

    3.求几篇关于科学教学的稿件,要注明转载

    科学课教学心得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其中,科学课程是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它试图超越学科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力求创建一门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课程。

    我在义务教育7年级第一学期的科学课教学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科学课教学理念的理解,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有了一些收获。 突出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科学课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习惯和实践能力。

    而这正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所缺乏的。在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中,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探究自然现象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扮演被动的角色。

    而事实上,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科学课的授课过程中,我更加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加学生的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实验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例如在“物质的溶解性”教学中,有比较多的教师演示实验。我发现这些实验的很多内容,是学生原本便具有的生活经验,或完全可以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获得结论的。

    于是我把部分操作较为简单和安全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实验过程中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我在教学过程中则力求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

    这主要表现在: 在进实验室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即希望通过实验得到或验证哪些结论。其次,我为每位学生印发了一份实验报告(见附表),清晰的给出了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让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有章可循。

    同时我在实验报告的“现象”和“结论”栏中列出框架,帮助学生理清思维。最后,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保证实验的安全。

    实验结束后,给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和结论的交流机会。通过讨论,我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对于能够通过自己亲自实验得出正确结论,有非常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学习充满兴趣。 注重知识的完整性,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的不仅是知识的内容,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站在一定高度,较为完整的认识某一知识体系或内容,是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物态变化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在带领学生认识现象的同时,教会他们学习和总结知识的方法。

    所以我在第一节熔化和凝固的授课过程中,没有局限于课本本节的内容,而是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现象为入手点,引导学生得出物质三态变化的概念,试图给学生对于物态变化的较为完整的认识: 当学生对于物质三态变化有了宏观的知识概念后,对任意两态的变化的学习就显得更加有板有眼和容易接受了。同时,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与我一同得出上述图表时,初步体会了知识的相互关联与总结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

    丰富课堂练习形式,将德育融入课堂 在基础知识的落实上,我试图通过丰富课堂练习形式,把传授知识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统一起来。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育功能完整的发挥。

    例如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教学中,学生由于有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基础,对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是较易接受的,但在区分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为真正落实此知识,我设计了十余种常见的变化:A酒精挥发;B镁条燃烧;C矿石粉碎;D湿衣服晾干;E铁钉生锈;F煤燃烧;G火药爆炸;H食物腐烂;I水结成冰;J氧气液化;K蜡烛熔化等。

    请学生对这些变化分组讨论、进行分类,然后请每组都派代表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我所预设的表格中: 表格完成后,我与学生一起公开进行评判。遇到不同见解时,鼓励学生参与辩论,让他们在与别人观点的交锋中学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尊重他人的意见。

    在评判过程中,学生的关注性极高,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例如利用十一假期,我要求学生在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博物馆或主题公园中,任选其一进行参观并写出参观报告。

    在认真阅读了学生的报告、打分并给出评语后,我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展示。 以上是我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和专家予以指正。

    体验,让科学课活起来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小学科学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科学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创设情景,辅以老师的鼓励,学生的亲身体验,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快乐地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重心转发转移到帮助引导孩子们寻找适合自己发展规律。

    4.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信息革命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现在正步入信息社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广大实验教师已融入了课改的洪流之中.我作为其中一员,勤奋学习,大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从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角色、课堂信息量、学生思维过程、对教师的要求等多种变化.因此,作为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教师,应走在时代的前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变化 当今社会,信息革命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现在正步入信息社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广大实验教师已融入了课改的洪流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走到了课改前沿,他们大胆实践,尝试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得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普及.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或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网络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乐教,学生爱学,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作为其中一员,勤奋学习,大胆尝试,获益匪浅,并从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种变化.下面我粗浅的谈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己学习的天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计算机的使用和资源的网络化等技术环境,不但有益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孕育和发展着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更多运用合作式学习的策略,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师单一传授的方式.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多角度的转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网络时代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因此教师就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另外,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信息量的变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发布的信息包罗万。

    5.如何运用演示文稿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

    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进行语文课改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不仅以读懂内容为目标,而应以同化语言为目标。”同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内化就是指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外化是指运用、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6.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新闻稿

    师生交流新闻稿土木工程学院师生交流会在2教318举办。

    本次交流会邀请到了学院的团委书记陈琰,学工办主任曹冬冬,辅导员曹喜庆,11级交通工程专业导师张丽岩,11级材料专业导师胡恒,以及学生会副主席王婕。另外,各个班级的班干也都参与了此次活动。

    会议由办公室干事强袁婵主持。本次交流会旨在让大一新生更好的了解在大学四年中必须学到的知识和应掌握到的技能,并能正确的对待考研的问题;同时也让老师们了解学生的现行思想和基本动向。

    整场交流会气氛非常热烈。会议以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形式展开。

    多数同学都问到了关于考研的问题,而主持人一句:“大家都在为是否要考研而纠结着”更是说出了在场所有同学的心声。同时,老师也在积极的为我们解答着困惑,每个老师都说出了各自的意见,但所有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老师们的回答也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据同学们表述,此次活动非常有意义,他们从中收获了很多,对未来也有了更美好的展望,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7.大学生科技创新五分钟演讲稿

    大学生科技创新讲话稿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报告会,同各位老师、同学共同交流有关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些感想。

    我想就一下几个方面同大家共同探讨: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缓解现行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现状不少教师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当前的高校素质教育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

    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科技教育和人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知识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需要如何把你们培养成优秀的栋梁之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创新能力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立足,更不要说发展了。

    إ3.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潮流和趋势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把培养优秀的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且都毫不例外地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予以高度的重视。二、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可以说当今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很是缺乏,主要表现在:1.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2.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3.缺乏创新的兴趣。

    另外,还有一部分情况是 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2.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3.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4.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 三、大学生为什么创新意识差首先我们要问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含义是什么?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际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那么,是什么造成我们大学生创新意识差呢?1.创新的独立意识欠缺。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依附心理和盲从意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不少学生缺乏一定的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可能也有一些大学生会有一些新的思想意识,但唯恐别人嘲笑而不敢付诸实践,对一些问题不想去深究或不想提出自己的见解。

    创新意识的核心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只是一味地学习和接受,缺乏对所学知识结构的独立创新思考,缺乏创新意识,不敢去创新,或懒于去创新。2. 创新的内在毅力不足。

    创新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之一,我们应该具有创新的内在毅力,勇于创新,努力实践。但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是科研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作为学生,没有必要搞什么创新,况且,创新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付出努力也不一定获得成功,他们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缺乏创新的内在毅力。

    部分大学生偶尔也有创新的热情,但由于缺乏创新的内在毅力,一遇到挫折就会放弃。3.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践出真知,一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很少付诸实践或者根本不愿意付诸实践。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索激情,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但是一些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却不愿冒风险,缺少探索的自觉性、主动性,遇到相关问题不敢标新立异,不会另辟蹊径,只是按原来的思路来运作。

    由于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那么就会缺乏创新的实践活动,这样,大学生就不可能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变成内在的科学智慧,最终只能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知识的储存器,而无法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四、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校、社会给予极大的帮助,更要求学生自身主动培养,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这部分:1.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

    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大学生敢于超越的精神相当可贵,在超越中求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该从增强创新意识开始。2.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朱清时院士在总结创新能力提高的技巧的时候称,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

    由此看来,新发明新发现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另外,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

    技术讲课活动稿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